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区区刁民,反了天了? > 第一百三十六章 晋商的应付手段!

就在王俨等人来到平阳府时,平阳府下面一个有一个叫蒲州县的地方,有些不太平。

在一处庞大的北方传统院落里,几个衣着不凡的人,正在一个房间内密会。

上首的位置,有两人并肩而坐。

其中一人是张宁,如今赫赫有名的晋商张家的家主,同时也是这座庞大院落的主人。

他育有一子,名为张谊。

如今张谊已经成年,刚刚开始逐步接手张家的生意。

张谊有两个孩子,尚在襁褓之中。

长子取名为张允龄,次子叫张遐龄。

和张谊并肩而坐的另外一人,则是晋商王家的家主,王泽。

王泽同样有一成年之子,名为王瑶,被王泽当做接班人在培养。

之后,这位王遥会生一子名为王崇古,生一女嫁于张允龄为妻。

张谊的这位长子张允龄,会和王氏生下一个孩子,并给他取名为张四维。

几十年后,这位张四维和王崇古,会将蒲州晋商,带到一个新的巅峰。

此刻房间内,就只有张宁和张谊,王泽和王瑶这两对父子俩。

他们是张氏和王氏,这两大晋商的现在和未来。

毫不夸张的说,他们四人之间共同做出的决定,足以影响整个蒲州县,乃至整个平阳府未来的走向。

“王兄,这件事你怎么看?”

张宁皱着眉,满脸忧色。

王泽叹了口气:“只能说,来者不善啊。”

“据我所知,北直隶那边,无数地主豪绅的土地,都被他们摸得清清楚楚,不止隐藏的土地,还有新开垦的土地,都被登记在册了。”

“以后这些土地,都要向朝廷纳税了。”

“正是如此。”张宁接话道:“我们这数十万亩的土地,如果以后都要纳税,那可是一笔不菲的数字。”

“现在人家都上门来找麻烦了,我们总归不能坐以待毙吧?”

“不坐以待毙,又能如何?”

王泽烦躁地抓了抓脑袋:“北直隶不是没有试图反抗的地主豪绅,但结果呢?”

“我们现在当务之急,应该是先把北边的生意顾好,至于田产……”

“北边的生意自然是要顾好的,但蒲州的田产就能不要了吗?!”

张宁打断了王泽的话,脸上已经有了怒色。

坐在下方的张谊和王瑶两人,抬头看向张宁,一脸忧色。

王泽皱了皱眉头,反问道:“那不知道张兄,有何打算?”

张宁:“王兄别忘了,朝廷来蒲州清丈田亩,现在最恐惧,最害怕的,可不是我们两家。”

受张宁这么提点,王泽突然想起一事。

“你的意思是……侯威侯千户?”

张宁点了点头:“我猜这位侯千户,现在肯定在家里急得团团转,要不了多久,他就会主动联系咱们俩家。”

侯威是蒲州千户所的千户,掌管蒲州卫所兵马事务。

千户所,隶属于卫指挥使司,是卫所系统的基层单位,也是大明的基层军事机构。

之前便提到,卫所系统在明朝中后期时,就已经濒临崩溃。

大量的卫所军官,侵占手下军户们的良田,让这些军户们从一名半职业军人,事实上沦为卫所军官的土地奴隶。

这些军户不再参与任何军事化训练,而是终日在田里为军官们种田劳作。

这位侯威千户,手中的田亩数量,可并不比蒲州王氏和张氏这两大晋商,要来的少。

而且王氏和张氏,是靠巧取,多少还是了些银两来买地的。

而侯威直接就是豪夺,一文钱不,就占有了绝大部分卫所军户的田亩。

要说急,侯威肯定比他们还急。

王泽还是不解:“侵占军户的田是死罪,侯威是该着急,可侯威再急又有什么用?”

张宁:“侯威急了,咱们才可以把这件事闹大,闹得大了,朝廷才会感受到压力。”

“朝廷有了压力,清丈田亩之事才会有所转机。”

“至少平阳府这个地方,不能搞这个事情。”

“那……这事情要闹到什么地步,才能算大?”

张宁端起茶杯,喝了口茶水:“蒲州民变,这事算不算大?”

“什么?!”

王泽惊呼出声,瞪大着双眼,身体也一下子坐直了。

他震惊地看着张宁,没有想到张宁竟然如此大胆。

民变,可是要死很多人的!

张谊也是一脸愕然地看向自己的父亲:“父亲,这……会不会太冒险了?”

张宁瞥了一眼张谊:“你随我学习经商这么久,还不知道风险越大,利益越大的道理吗?”

“要赚银子,哪有不冒险的?”

“难道北边的生意,就不冒险了吗?”“可民变这事……风险也太大了吧!”

不光是张谊,王瑶也觉得此事不妥。

张宁吐了口气,解释道:“这事听起来冒险,但实际上风险却并不大。”

“说是民变,实际上只需要我们煽动手下那些佃户们,主动出来阻挠朝廷那些人就行了。”

“到时候让佃户们把朝廷那些人住的驿站一围,他们肯定会去蒲州卫调兵。”

“然后再让侯威配合我们演一出戏,制造出兵败的假象,到时候朝廷肯定会感到压力。”

“注意,千万别伤到那些朝廷的钦差!”

“等朝廷的人离开平阳府之后,再将佃户散去,一切恢复原样。”

“我想这么一来,朝廷再想清丈平阳府的田亩,就要再掂量掂量了。”

“而且我们张家和王家又不出面,朝廷想查也没处查去。”

听完张宁的话,房间里陷入了沉默。

张宁的计划,可行性是有的,而且风险对他们两家来说,确实也不算大。

但王泽总是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好像有什么重要的因素,被他们刻意地忽略了。

张宁等了一会,才问道:“所以王兄,伱对这件事怎么看?”

王泽喝了口茶,斟酌着开口:“张兄好妙计,只是北边催得急,眼下我的精力还是得放在北边的生意上。”

“这样吧,朝廷清丈田亩的事,都由张兄定夺,张兄要做什么,王家定当鼎力支持,王家在蒲州的资源,也随张兄调动。”

张宁知道王泽其实是不太愿意参合这事的,他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毕竟王家大部分的产业,都在北边的生意上,他更上心北边也是正常的。

而张家在蒲州购置了最多的地产,所以张宁更关心朝廷清丈田亩的事。

同时王家在北边的生意里,同样也有张家的股份。

眼下说完了蒲州的事,张宁也询问起北边的生意来。

“这次北边的生意怎么样?需要哪些东西?”

王泽指了指王瑶:“瑶儿,你来给你张叔说说。”

“是父亲。”

王瑶起身,将北边的生意一一道来。

“张叔,这次北边要的最多的东西,就是铁片了,一共要三千片,这张叔可得想想办法了。”

“三千铁片,没问题,我可以从彰德府调来。”

张宁略一思考之后,便答应了下来。

王瑶:“还有就是两千斤茶叶,我们王家库存只有一千三百斤,得靠张叔补上这七百斤的空缺了。”

张宁点点头:“这大冬天的要茶叶,确实是不好找,不过张家今年春天刚好屯了一批茶叶,可以补上。”

王瑶继续说道:“最后就是粮食了,今年冬天北边缺粮缺的厉害,还有一万三千石的缺口。”

“一万三千石?这么多?!”

张宁沉思一会后,突然问道:“今年春天,朝廷要多少粮?”

“朝廷贴出的布告是两万石,按照规矩,我们两家一人一半。”

张宁没有把话说满:“我们张家今年在北边购置的土地,今年一共产了八千石粮。”

“再加上蒲州的库存,还有一万一千石,这两相加,就是一万九千石粮食了。”

“还剩四千石两粮,我再想想办法,看能不能找人借调一些。”

“但不能保证一定能筹到粮啊。”

王瑶听到这里,神色一松,微笑道:“张叔尽力便可,就算差一些朝廷的粮,我想周将军应该也能理解的。”

王瑶所说的周将军,就是宣府负责收粮的副总兵官周弘毅。

每年朝廷发布征粮布告之后,都由王张两家,将粮食运到宣府,然后从周弘毅那里拿到捐抄。

再用这个凭证,到朝廷换取盐引。

在很早之前,聪明的晋商们就发现,与其每年都要费大量的力气,将粮食运到边镇。

不如就在边镇地区买地屯田,招募边镇佃户,为自己种田。

收获的粮食,可以就地供给边镇,将运输费用节省下来。

而张家,就是在宣府和大同府这两个地方,拥有最多土地晋商。

最后,张宁又问道:“这次货什么时候起送,又由谁来送?”

王泽露出一个微笑,有些自豪地回答:“这次的货,五天后起送,由瑶儿负责运送。”

张宁惊讶地拱拱手:“王兄好福气啊,令郎已经可以为你分忧了。”

王泽和王瑶两人,笑而不语。

商量完这两件事后,四人便结束了会议。

张宁让张谊带着王瑶,去张家的库房里,取北边要的东西。

与此同时,一张拜帖被家里的下人,送到了张宁的手中。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