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区区刁民,反了天了? > 第一百三十五章 蒲州晋商!

“啊?!”

一贯成熟稳重的高凤,在听到这个天大的喜讯后,也不禁惊喜地叫出了声。

他震惊地看着朱祐樘,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之前还在为,何涌的京城分行行长职位而羡慕。

但现在,他却被朱祐樘任命为了,大明中央银行的行长。

一个是中央银行,一个是京城分行,其中差距,不言而喻。

朱祐樘抬起眼,看了一眼高凤。

迎着朱祐樘的眼神,高凤心中顿时慌张无比,连忙磕头请罪。

“奴才一时失态,请陛下恕罪!”

“陛下信任奴才,奴才自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

高凤在心里暗自懊恼,埋怨自己为何会做出如此失态的举动。

朱祐樘放下手中的茶杯,重新将目光放在了手边的书本上:“退下吧。”

“是陛下。”

高凤退出弘德殿后,拍着自己疯狂跳动的心脏,后怕地长舒了一口气。

在心里的那股害怕劲过去后,高凤才开始陷入到深深的狂喜之中。

这可是大明中央银行的行长啊!

想到未来手中的权力,高凤浑身燥热,哪怕是在寒冷的雪地里,也不觉得有多冷。

但很快,何涌被当街斩首示众的消息,传回了宫内。

高凤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便从那种狂喜的情绪中,清醒了过来。

高凤打了一个寒战,感觉手脚冰凉。

这时候,他才感到天寒地冻,寒风刺骨。

……

晋州。

平阳府。

覃鲁,王俨,杨继宗三人带队,踏入了晋州的土地,来到了晋州南部的平阳府。

平阳府知府龚昂,亲自设宴接待众人。

只是在宴会上,龚昂只谈风月,不谈国事。

王俨询问龚昂平阳府本地有何势力时,龚昂也只是打个哈哈,并不明说。

到了第二天时,酒宴上中气十足的龚昂,转眼就病倒下了。

并且病得十分厉害,连床都不能下。

原本说好要陪同王俨等人,清丈平阳府全部田亩的事,也只能就此作罢。

这平阳府的田亩,就只能靠王俨等人,自己去清仗了。

平阳府驿站。

王俨重重捶了一下桌子,咬牙切齿:“这个老官油子龚昂,早不病,晚不病,偏偏这个时候生病。”

“还说什么病得下不来床,他摆明了就是想两不得罪!”

杨继宗一如既往的情绪稳定:“这样已经很好了,想想顺天府的府尹张海吧。”

“当地的地主士绅经营地方多年,这些知府又是流官,他们能不阻止不捣乱,就已经是帮我们大忙了。”

经过这段时间清丈田亩的工作,王俨,杨继宗等人,已经总结了一些工作经验。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清丈田亩时,必须要解决当地的地主士绅。

这里的解决,分为文解和武解。

文解好办,识相的地主士绅,会主动配合王俨清查土地,听从王俨的一切安排。

这样的地主士绅其实很多,但有时候总会遇到一些不配合的地主士绅。

这时候,就需要武解了。

而武解就更好办了,西厂二档头覃鲁直接持朱祐樘的手令,从各地卫所调兵,将阻止清丈田亩的地主士绅,全部抓起来问罪。

有了静海王氏兄弟的先例,整个顺天府,乃至整个北直隶,都没有几个士绅敢阻止王俨他们清查田亩的。

而晋州这个地方,特别是平阳府这个地方,和北直隶等地,非常不同。

因为这里,是晋商的地盘。

王俨看向杨继宗,面有忧色:“可是这里是平阳府啊,平阳府晋商势大,他们可不是普通的地主士绅,万一处理不好,我怕……”

“你怕什么?”

杨继宗不咸不淡地回应:“再怎么样,这里都是大明的领土,他们这些晋商,反不了天。”

王俨苦笑,心里念叨,他们那些晋商当然是反不了天。

但若是把那些晋商逼急了,他们决定要鱼死网破,那他和杨继宗,就只能是那破掉的网啊。

想起晋商,王俨不免又深深叹了口气。

晋商,是明朝三大商帮之一。

剩下的两个商帮,分别是徽商和潮商。晋州南部,人稠地窄,人地矛盾激烈,一些脑筋灵活的,便背井离乡,成为行商。

晋商的崛起,要追溯到明太祖高皇帝开国大明之后,对北元的袭剿战争,和边防驻地。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一边派兵深入草原,剿灭蒙元余孽。

一边在大同,宣府,辽东等地建立边镇,守护大明边疆。

但明朝北方向来缺粮,而大量的军民驻守北方,又加剧了粮食缺口。

为了解决北方边镇缺粮的问题,洪武三年,朱元璋在组织边境屯田的同时,开始实行开中法。

简单来说,就是商人向边镇运输大明朝廷需要的粮草,从而换取“盐引”。

拿到“盐引”之后,商人就可以到指定盐场购买食盐,再到指定区域销售。

这种方法虽然麻烦,但是可以很好地防止官员贪腐。

在朱祐樘掌权之初,前户部尚书叶淇就想用更容易贪墨的折色法代替开中法,但被朱祐樘阻止了。

在盐铁官营的年代,卖盐可是暴利。

而这份暴利,大多都被晋州的商人给赚走了。

这其中,又以位于盐场附近的平阳府商帮,赚得最多。

以平阳府蒲州县为代表的晋南商帮,是最早崛起的晋商。

他们靠近解州盐场,又距离大同府不远,于是便四处搜粮,运往边镇,换取盐引。

当晋州的大商人们多了起来后,又自发结盟,形成了晋商。

这些晋商从明朝前期开始,就借着对边疆运粮的机会,大肆向蒙元余孽走私盐,铁,茶叶,和丝帛,从而攫取大量的利润。

而晋商向来又信奉一句话: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拥有大量钱银之后,晋商便开始在当地大肆兼并土地田产。

若是遇到灾年,大量农民贱卖良田,晋商便用非常低廉的价格,买得大片大片的土地。

本身晋州这个地方就人稠地窄,土地又被那些大晋商们给兼并了。

普通的晋州百姓,就只能沦落为晋商们的佃户,世世代代受晋商们的剥削,成为他们事实上的奴隶。

同时,开中制的可观利润,自然也吸引了以边将勋贵为代表的权贵集团。

他们开始插手盐政,倒卖“盐引”。

而晋商们对边将勋贵集团的插手,不仅不抵触,反而非常热烈的欢迎。

晋商们主动献上干股,让勋贵们躺着赚钱。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拥有朝廷的关系,这种生意才能干得长久。

于此同时,晋商们也看到了朝中有人好经商的重要性,于是斥巨资开办族学,资助那些聪明的孩子,读书科举。

在明朝中期,对商人的管控就已经很松了。

不仅商人的后代可以参加科举,甚至还允许商人后代参加异地科举,降低了商人进入官场的难度。

所以在之后的上百年时间里,晋商一边费巨资结交权贵,一边培养子弟参加科举。

经过上百年的努力,这些晋商们最终孕育出两个官商巨族。

那就是横跨隆庆和万历两朝的王崇古家族,和张四维家族。

王崇古和张四维都是晋州平阳府蒲州县人,王崇古还是张四维的舅舅。

隆庆到万历年间,王崇古任宣大总督,是大明北疆防务上的最高指挥官。

张四维则是内阁首辅,朝中文官的领袖。

这两人主导了“隆庆议和”,开放了边境十一处通商口岸,将之前只能走私的买卖,合法化了。

而隆庆议和所开放的十一处通商口岸中,有四处通商口岸都在晋州境内,这可是实实在在地为在家人谋福利啊。

这种举动,虽然保证了一定时期的北疆和平,但它自废了一种大明拿捏北元余孽的手段,并且事实上促进了北元再次坐大。

到了万历末年,努尔哈赤率领建州女真崛起,建立后金。

但努尔哈赤始终没有打进关宁防线,不仅如此,大明还关闭了针对后金的贸易关口,想要借此来将物资匮乏的后金政权,困死在东北。

就在后金危难关头,以范永斗,王登库等人为代表的晋商们挺身而出。

他们分水陆两线向后金靠拢,一些晋商从海上出发,从渤海入辽东,一些晋商通过其遍布蒙古的商路,源源不断地为后金供血。

这些商人为了讨好满清,不仅交易货物,更是提供大明王朝内部的相关情报。

皇太极因为有了晋商的帮助,摆脱了物资贫瘠的困局,再次壮大了八旗兵的实力。

而晋商也凭借对满清的走私,赚的盆满钵满。

满清入关之后,顺治没忘为己入主中原建立过赫赫功业的八大晋商,在紫禁城设宴,亲自召见了他们,并赐与满服。

而且从此之后,这八大晋商就成为了满清八大皇商,隶属于内务府。

他们八人也从堂堂正正的汉人,摇身一变,成为满人的包衣奴才了!

后面能叫得上名字的大晋商,什么雷履泰,乔致庸,曹三喜……也都是在满清崛起的。

由此可见,满清对晋商的待遇,一直非常优渥。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