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灵异 > 白色果实 > 原稿(三)

白色果实 原稿(三)

作者:辽宁张小牛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7:34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四章资源的分配

第一节资源的分配模式与社会制度

资源的分配分为在自然界的分配和人类社会的分配,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资源在人类系统内即人类社会的分配;

资源在人类社会的分配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人与机制;人类自身发展程度决定了其资源的分配;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形成的分配体系即人类对资源的分配机制;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人类自身发展是其所处分配机制的必要前提和先决条件;但其所处的分配机制对人类的自身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人类自身发展程度—>决定了其所处的分配机制;

所处的资源分配机制—>促进了人类自身的发展;

人类自身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其人的社会类型(如:产业主,产业人员等),人社会类型之间的比例形成了其所处的分配机制;这种人类自身的发展程度和因人各社会类型的比例形成的分配机制我们可以概述为:社会形态;不同的社会形态表现出了不同的社会制度;我们可以通过对资源的分配方式的不同来了解对应的社会制度,并将其分为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现在社会->即时社会这几个部分;前两个我们比较好理解,对于现在社会和即时社会我们来解释一下,现在社会即我们当下所处的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社会形态;这里要注意的是,“市场机制”并不等同与市场本身,市场是指资源交换和分配的地方;市场机制是指我们目前这种以资本为手段通过市场分配资源的机制;市场本身的运行方式可以有多种,可以以资本的方式运行,也可以不以资本的方式运行;取代这种“市场机制”的社会形态,我们称其为即时社会(你可以理解为,未来的社会形态)下面来分别分析一下它们与资源分配之间的关系;

原始社会,人自身的发展水平有限,其形成的系统主要还是依附于自然系统本身,所以其对应的资源分配机制也是通过其本能来完成的,由于人自身的发展水平的低下,只能依靠本能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源,也按其本能以基本平均的方式在全体成员间实行分配;人与人之间是自然中单独的个体,可以表示为:

人……人—>获取—>自然资源;

资源分配机制对人自身发展的促进可以表述为:

自然资源—>分配—>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封建社会,人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基本上人类自身构建了一套完善的系统,形成了自身的运行规律;这时对资源的分配主要是通过其武力实现的:

人……人(具有其原始的本能及其自身的发展);

人……人—>武力—>人……人—>体制(封建);

人……人—>体制(封建)—>获取—>自然资源;

资源分配机制对人自身发展的促进可以表述为:

体制(封建)—>分配—>自然资源—>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现在社会,人自身的发展已经到达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人类自身构建的系统一定意义上部分脱离了自然系统;这时人类对自然资源已经能够很好的控制,其之间的分配方式主要是通过其“市场机制”完成的:

人……人(具有其本能及其自身的发展);

人……人—>武力—>人……人—>体制(多样);

人……人—>体制(多样)—>市场机制—>获取—>自然资源;

资源分配机制对人自身发展的促进可以表述为:

市场机制—>分配—>自然资源—>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即时社会,人类自身发展到一个极高的水平,人类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系统,使其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达到一个相互融合的状态;人类对资源的分配可以处在一个最优的机制内,即通过一个最优的方式实现其资源的分配:

人……人(具有其本能及其自身的发展)—>处于一种互容状态;

人……人—>市场—>反映其事物的真实价值—>实现其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资源分配机制对人自身发展的促进可以表述为:

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维持人类自身的发展;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现在对于资源分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那么怎么样来概括一个机制的好坏呢,我记得我们以前说过一个机制对其资源的真实有效分配,即机制对其资源的分配与事物自身真实价值的紧密程度,可以作为衡量一个机制的优越性;那么这种紧密程度如何体现出来,或者说如何进行判断,我们下面就此来做一下分析;

对于一个机制来说,对其判断首要是看其价值标准的判断是否正确先进,在一个错误的或者不够先进的价值标准之上,很难建立一套完善而先进的价值系统,没有一个先进的系统就很难拥有一个先进的价值体系即价值机制,事物的价值是通过相应的机制的反映以实现其对资源的分配(如我们现在社会,事物的价值是通过市场机制反映出其价格最终实现其资源的分配),所以对一个机制的判断可以从:对价值的判断;价值系统的完善程度;机制运行对事物真实价值的反映,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其实这三方面是相互关联,不可拆分的,比如对价值的判断直接影响其价值系统的形成,价值系统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其对应机制的运行是否能达到其效果;所以这三方面其实是一个整体的三个递进阶段;

首先我们来看对于价值的判断,我们这套价值理论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其提出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其过程在此不在重复;我们对价值的判断据以此价值理论为标准;其次是对于价值体系的判断,对一个价值体系判断其是否先进,就从其是否能做到,在当下所处社会发展阶段最大程度的降低人类对事物的拥有成本来作为判断的依据;即一套先进的体系必须能使人以可实现的最低成本拥有其事物;在一个阶段人所处的整个系统(即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大体上是守恒的,所以事物价值的降低即在整个系统中其权值的降低,代表着人自身价值的提高即人在整个系统中权值的提高;所以,说提高一件事物的价值,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应该是提高其对人的价值,而不是其自身的价值,单从字面上而言是错误的,人追求的不是提高事物的价值,而且正好相反,人是要努力的降低其价值即事物在系统中的权值;当然这种降低有多大程度上是以人的意愿可以实现的是另一个问题了,但就从其整体系统的角度来看,事物价值相对于人的降低代表着其拥有成本的降低,在其一个稳定的系统中,低价值的运行是一种低成本运作模式,也是一个价值体系是否先进的标准;如一个人类系统内普及的事物,在其功能价值和使用价值不变的情况下,自然价值降低时,其整体价值也跟着降低,但这只代表其对自然消耗的降低,对整个体系的状态而言是无变化的,人拥有事物成本的下降意味着人在系统内权值的提升;同理,在其事物本身不变的情况下,功能价值的降低,代表着其工艺的提高,使用价值的降低代表着其社会应用成本的降低;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其机制的运行,我们知道事物的真实价值是基于其在系统内的权值通过其自然价值,功能价值,和使用价值三方面来进行判断的,那么事物在其系统内的权值是不是能直接反映出系统对其的需求,我们知道对权值的定义是事物保持其所在系统的状态的能力大小;通过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事物的权值可以反映出系统维持状态时对其的需求量;我们把这种需求量称为一般需求;这里要说明的是,一般需求不等于市场需求;一定意义上来说,市场需求是人欲望的一种量化,以此来判断事物的价值是不客观的;我们说的一般需求,指的是系统对其事物的需求量及系统状态与其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客观的表达;事物的一般需求,通过机制转换成价格,这种直接通过机制反映出的价格与其一般需求的紧密度,即是一个机制运行的好坏标准;要强调的是这种转换可以存在一定的波动,人类可以根据这种波动进行主观的调节;

第二节资本主义的资源分配模式

资本主义这个词在一个特定时期是具有贬义的,所以说符合资本主义条件的国家,也不愿意称自己是资本主义;但奇怪的是其定义中的一些特性,在当今世界几乎无处不在;究其原因还是客观的发展程度决定的;资本主义这个词其实并无贬义也无褒义;资本主义的分配模式其实质是一种以资本为手段运作市场的机制即市场机制;并且这个机制在其所在的历史时期是具有其先进性的;我们下面来对其进行一下详细的分析;

在上一节中我们说过,资源在人类社会的分配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人与机制;人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其资源的分配机制,其资源分配机制促进了人的发展;在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是以其产业人员类型为主体的结构,这是其人类客观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这也就注定了其分配方式要以市场机制分配其资源;我们据此可知以产业人员类型为主体的结构是其市场机制存在的必要条件;这种市场机制与我们人类当前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的主流社会形态,即只有少数产业主能够直接参与市场的分工,产业人员通过产业主间接的参与市场分工的体制;这种体制实质上是保证其对资源的分配规律;产业主直接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分配,产业人员通过产业主间接的获取资源;其关系可以表述为:

资源—>(市场分工—>产业主)……—>市场—>产业人员;

这里要说明的是市场分工及市场本身并不是说其“市场机制”好坏的因素;

我们说过对一个机制的分析要从:其对价值的判断,价值系统的完善程度,机制运行对事物真实价值的反映,三个方面来考虑;在市场机制中其对价值的判断是通过价格来决定的;即一件事物的价格表现出了其价值,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即价值与价格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一个事物的价值是在其价格后产生的,那么我们可以说其事物的价值由价格来判断;但如果事物的价值是先与价格存在的,我们就不能说其价格决定价值,那么价格只是价值抽象的反映;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西方经济学其本质是不承认价值的存在,其整个体系对价值的判断都是基于人的主观展开的;这种对价值的判断标准明显是不够准确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价值系统,即事物的价值是通过市场机制转换成价格最终实现其资源的分配;在上面我们说过在其市场机制中对价值是没有明确的规范和定义的,只在其体系内只针对事物的价格对事物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所以这种价值到价格的转换就会存在远离其事物真实价值的风险而且是不可控的;在其具体的运行中这种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看下1890年至2006年美国房屋的价格变化,以1890年售价为10万美元的房子为基准,2000年以前其最低价格为1920年6.5万美元,最高价格为1990年的12.5万美元,如果我们因为时间原因尚能接受这种过山车式的变化,那么接下来2000年至2006年,短短的几年价格从11万美元涨到20.3万美元,你是否能接受呢,好吧,可能单向的上涨让我们还尝试着去理解,那么在后面的两年时间里,2008年左右价格有快速跌回了13万美元,这时我们还会对这种价格机制反映出的价值抱有希望吗,我想正常人是做不到的;如果说市场机制中的价格能反映事物的真实价值那我宁愿相信他们说的“没有价值”这个说法;

但在此要说明的是,资本主义本身的分配机制虽然是低效的,但其特点是对其人的发展水平要求低,对人的激励作用比较易于实现,对当今人类的发展程度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其对资源的分配特点可简单的概括为两点:一、对人的激励易于实现,使其人类的发展速度较快;二、对资源的利用率低,对资源的浪费大,这是由其分配机制即市场机制所必然决定的;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分配模式

社会主义的分配模式是在人类自身发展到一种极高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机制,以消除外界因素以人自身为主体共同占有资源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客观产生的,并非主观的去建立;所以其社会主义本身是反对以外在模式去追求机制的建立,强调其内在的推动;我们下面来对其做一下大体的描述:分析资源的两个因素,即人和机制;社会主义模式中对人自身的发展水平要求很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自我激励,以期实现作为自由人的合作;其机制在形式上是以对资源的共同占有,以实现其对资源的有效分配;在其形式上对于资源的占有方式对比“市场机制”而言是较为容易实现其对资源真实需求的反映,但机制本身对人的激励是较难实现,即激励作用不强;所以其分配方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对于人的激励作用低;二、对于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高,浪费较低;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人类发展程度产生其对应的分配机制不等同于人类形成新的社会体制所需要的人类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在产生新的分配机制时不一定产生新的社会体制,他们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分配机制 人类的自身发展 => 社会机制

第四节社会主义分配模式的过渡期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存在三个重要的关系,即货币与资本的关系,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劳动与劳动力的关系,这三点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核心的三个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对其都进行了相应的定义,但有些遗憾的是对其的解释和分析并不够完善,以至于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进而对其的解读也就很难做到绝对精准与完整统一;以至于在对其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行为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偏差,这是其客观决定的;例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将货币与资本进行划分的根据是其用途的区别,即在整个社会经济循环中所起的作用,以此来划分其属于货币职能还是资本职能,但其实这是很难实现的,其理论中也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和可行的标准,在一个以货币为基础的经济活动中很难对其进行固化,比如一件商品在任意的一个时刻可能是5个货币单位也可能是10个货币单位,将之放大到整个市场就会发现在其极端的情况下所有的货币都可以是其货币职能,在另一个极端的情况下所有的货币也可以都是其资本职能,举例来说如世界上每个人都囤积了一年全部所需的商品,并在这一年中不在进行任何的商品的买卖活动,只进行货币的投资,那么这时世界上所有的货币都是其资本职能,也就是说都可以将其列为资本,当然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的世界中不大会真实的发生,但在其逻辑上是完全可行的;所以任何时刻都不大可能准确的区分出资本与货币,所以在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理解时将其完全独立的分裂成两部分来看并不一定是一种最适合的做法;同样的情况在价值与价格的关系阐述中也有出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对价值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但对其具体的标准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也就是说判断一个具体事物的精确价值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可行方法,在其论述中也经常出现借鉴市场的价格来比对事物价值的情况,比如用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收入比例的失衡来说明其对人工价值的低估,这里其实就是将价值约等于了市场机制中的价格;对劳动与劳动力的关系中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明确的指出劳动本身不具有价值,劳动力才具有价值,但对其劳动本身为什么不具有价值的阐述并不是很具体和完善,而且劳动本身不具有价值这句话如果对其理解的不够深刻也很容易进入误区,例如从我们《价值体系——中体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的行为相对整个系统而言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在一定条件下我们完全可以将其省略;基于这些原因,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解就一定要基于对其整体框架的掌握,不能将其简单化和孤立的看待,如马克思经济学中对价值产生的描述,如果我们将其理解为有效劳动即抽象出来的人类无差别劳动创造了价值,如果我们是基于上面的话时就不能在以工人与资本家的区别,将其简单的划分,因为它们并没有天然的对应关系,如果要确定资本家并不具有人类无差别的劳动,那么就要对其进行充分必要的论证,进而得出资本家的活动不属于劳动,因此不创造价值,但马克思经济学中并没有对其进行论证,所以马克思没有说的话我们就不能说对与错,但据此进行倾向性的理解就是错误的;人为化的将资本家理解为纯资本就更是错上加错的;在这里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举例经常涉及到具体的资本家与工人的生存关系及相关的分配关系,我们在这里可以将其理解为这其中包含着其理论中的逻辑关系,但并非相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资本家不创造价值;

从整体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解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尝试对资本主义内在实质的描述,另一部分是对理想机制的创建;对理论本身来说两部分可能是等量的,但从描述和分析的篇幅比例来看前一部分的比重要远远大于后一部分;而且前一部分的现实意义也远远大于后一部分;马克思经济学所阐述的理论和相应的机制对于一个更完善的理论而言只处于一个过渡的阶段;

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阐述的理论一样,资本主义所衍生出的所有经济学理论也处在一个相同的历史框架内,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一下说明: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在对价值进行量化时都是基于现在的“市场机制”,即用市场机制中的价格来表示价值,区别只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中认为二者是同一的,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明确了价值的存在,其意义是重大的,但遗憾的是他并没给出独立的衡量方式,而且以其对价值的描述也很难做到这点;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在其哲学层面上建立的所有制即分配模式都是基于人的主观的,至于马克思经济理论后期所提出的公有制的分配模式,也是基于“以人为标准”的价值观框架内的变形,这里并不以其是少数人的“私有制”还是多数人(甚至全部人)的“公有制”的外在模式而改变其本质;这与“以系统整体为标准”的价值观相比是落后的;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理论所处的人类发展阶段为同一层次两个部分,资本主义自身运行中不可避免的危机产生加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其的修正是其该阶段一次完整的描述,这可以是一次大的循环也可以渗透于其整体中的无数个小的循环中;(参见附录-3)

附录1

即时社会中分配机制

在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即时社会中的分配机制来帮助对于分配机制的理解;在第四章的第一节中我们讲过对机制的判断标准包括:对价值的判断,价值系统的完善程度,机制运行对价值的反映三个方面;首先即时社会中的分配机制对价值的判断是基于我们说的价值体系,即自然价值,功能价值和使用价值来确定的;我们说过这是对价值的判断标准;其次是看其价值体系本身是否先进,我们来看一下对其的描述,在上面讲社会制度与分配机制时我们说过在即时社会阶段人类构建了一个完善的系统,其中包括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两部分;对事物价值的判断是通过其在两个系统中的权值来表示的,即系统对事物的一般需求;最终一般需求通过市场达到对人进行分工和资源分配的目的;其过程可以表述为:

上面的关系中用双箭头来表示,是因为事物的价值通过系统表示为一般需要后通过市场分配给人达到其资源分配的目的;同时人对事物的消耗或再创造(生产)将其产品返还给市场,对系统的状态会产生变化其事物的权值也会发生改变最终影响其价格;另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此阶段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接近与产业主与产业主的关系,而非产业主和产业人员的关系,人之间是平等的面对市场物资与分工,但其分工是有差别的,之间的合作模式也是多种的,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一个组织,根据其具体的分工而定,但都面向同一个市场;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即时社会的分配机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直接面向市场获取其资源,不需要任何其他的约束,这样可使其拥有事物的成本降到最低;在其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市场对其进行资源的分配与分工是通过一般需求来实现的,即对事物的真实价值通过系统权值的表示;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即时社会中的分配机制是优于“市场机制”的;

附录2

艺术品的价值

艺术品的好坏有其自身的专业标准,我们这里说的价值是其对人类系统的价值,即艺术品对人类系统的实际意义及其在系统内的权值表述;

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其对人自身的发展和对人行为的激励两个方面;人类自身的发展是通过于外界的接触实现的,其中包括艺术品对人类自身的激发,这种激发我们可以抽象为对人大脑的刺激,比如婴儿在其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会产生对外界刺激不同的反映,及脑部的相应变化,在视觉功能发展初期婴儿对其红色有强烈的反应,其红色本身对其婴儿的发育也具有比其他颜色和画面更重要的意义;这个可以用来比喻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对成人的作用;

艺术品对人类行为的激励,表现为大脑在接受艺术品的刺激后表现出来的直接反应,如在办公室内摆放几件精美艺术作品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我们在此对这种大脑对艺术品产生的条件反应称其为艺术品的激励;艺术品对人的这两种刺激分别反映在对脑部的功能和情感及其相应的行为两个方面,通常情况这两种刺激是同时产生的;如当我们看一件艺术品时其同时刺激了我们的脑部发育和情感行为,只是在不同情况下这两方面可能有各自的侧重,如在一个展厅其更侧重于脑部的激发,在工作场所则更偏重于对人类情感行为方面的影响;这里还需说明的是,对于艺术品的界定,我们下面对其进行一下分析;

艺术品即对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如一幅书画作品对人类的影响不是其纸张本身也不是其文字颜料本身,而是作者思维的表达;在此我们也可以把歌唱家的演唱,运动员的竞技……都理解为一种抽象的劳动,这种艺术本身可以称其为行为艺术,虽然它于我们通常理解的“行为艺术”可能不大相同;但不能排除这种他们通过自身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质;

附录3

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市场机制阶段所特有的在资源错配后产生的表现形式;其根本是其对资源的分配失衡,并在其运行中产生积累,到达一定程度后机制功能的崩溃;

在其市场机制中资本是使其运行的动力,资本的本质是对资源所有权进行量化后的抽象表示;并且在市场的主体中,资本占有率高的主体对其市场机制的影响大于资本占有率低的主体;所以对资本占有率高的主体在其机制中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市场主体都是以获取各自利润为目的参与市场活动的;这种利润的计算标准是以个人的所得与支出进行衡量,而非整个系统的投入与产出;所以其是对事物自身价值和新增价值的一种模糊反映,并不能反映出价值的真实变化;

在此机制下运行,占有率高的主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使其在资源的总价值中其可拥有的那部分价值通过市场机制的运行后产生的放大程度高于占有率低的主体拥有的那部分价值的放大程度,即事物的价值通过市场反映到价格中时,其占有率高的主体拥有的价值被过度放大而占有率低的主体拥有的价值被相对低估,并且这种趋势是持续的;这也侧面说明了市场机制是一种高社会成本的运行模式;市场机制产生的价格并不能保证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有效反映;因此在此机制下,资源的分配必然产生扭曲,并且随其运行而加剧,最终使其资源产生严重的错配;其过程如下:

这个过程在生产中的表现为,市场主体在其所拥有的资本中愿意支付市场中产品的总量小于市场中产品所蕴含的资本总量,即市场产品数量整体出现过剩,市场逐渐减少或停止某些产品的生产,使其占有的资本短期内难以进入市场,这样进一步减弱了愿意支付的市场主体的资本量,也进一步刺激了市场中产品的过剩,最终通过现有机制中价格的崩溃,使其资源从新得到分配,进入下一个周期;这里要说明的是在资源重新进行分配的过程中,具体的情况各有不同,但其实质都是对资本比例的再平衡,即通过资本比例的变化改变其价格对事物真实价值的反映,使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内,直至下次危机的到来;

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分配不具有双向性,不会自发的改变其资源分配流向,如果其分配于实际合理的模式出现偏差,市场机制本身只会加剧这种情况的恶化,如果想改变必须是外力来对其加以调整;

其在生产层面的表现为:

这里必须要指出资本的均化及以人自身的欲求为出发点对资源进行的再分配并不一定比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分配更高效,其作用主要是对错误的修复;对其整体的循环描述可表述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