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一千二百零一章:以战养军

皇兄何故造反? 第一千二百零一章:以战养军

作者:月麒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45: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看着于谦踌躇的模样,朱祁钰倒是一笑,道。

“这一点,朕当然知道,朕也并没有打算,这个时候就开始建设九边,何况,即便是建起九边,边军战力想要长期保持下去,也很困难。”

“相反的,有坚城据守,反而会让将领兵卒更加懈怠,不是吗?”

啊这……

于谦愣了愣神,颇有几分哭笑不得的意思。

天子这话,倒不能说是没有道理,只不过,却又不完全对,的确,坚城火炮,会容易滋生骄兵,让边将更加轻视操练,觉得依仗坚城可保无虞,煎迫兵士的力度可能会更大。

但是,这就又涉及到了人的问题,人心难测,谁也说不好,到底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何况,人的问题是可以靠人来解决的。

就如现在,边军糜烂,朝廷便会整饬军屯吏治,以重整边军,坚城的存在,最多只能说是助长了将领怠惰的速度,但是,却并非根本原因,若是因噎废食,才是不智之举。

不过,这话倒是不好直接说出来,于谦正在踌躇该怎么委婉的表达这个意思,却见天子一副了然的神色,又继续道。

“朕不是说九边的战略不对,只不过,这不是非此即彼的事,九边要建,但是,边军的战力,也还是需要再想办法,不是吗?”

闻弦歌而知雅意,于谦到底不是愚笨之人,听到此处,他隐约觉得,自己稍稍能够摸到一点天子的思路了。

犹豫了一下,于谦试探着道。

“如此说来,陛下已有想法了?可是……跟此次孛都归附有关?”

虽然于谦还是没想透这两者中间有什么联系,但是,直觉告诉他,这就是答案。

果不其然的是,闻听此言,天子轻轻点了点头,略有几分惆怅,道。

“自古以来,停战止戈乃是历朝历代百姓之愿,然而阅尽史册,可见历朝承平之时,不过数十年,间而有刀兵起,祸乱生,而兵卒孱弱,以致社稷崩塌,神器易主。”

“而朕遍览史书,见北方草原部族,历朝以来皆军力强盛,究其根由,亦正是因战事频繁而已。”

听到这里,于谦大约便算是明白天子的想法了。

说白了,草原各部一向都擅长打仗,战力强盛,根源就在于,草原之上纷争不断,导致他们居安思危,必须保持足够强大的战力,才能不被人给吞并。

如果说,这套理论运用到大明的边军身上,那么就是……

“陛下是想……以战养军?”

这个结论,着实是让于谦的心情有些复杂,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期待的看着皇帝陛下,祈祷自己是猜错了。

但是可惜的是,天子听了之后,缓缓的点了点头,道。

“正是如此!”

“古人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边军孱弱,根源在于安逸太久,以致将骄兵惰,煎迫不止,何况,日常操练,如何能与真正的战阵厮杀相比?”

“百战精兵,需在战事中取,草原部族自古以来,便是朝廷大患,历朝皆是如此,强如汉武唐宗,乃至先太宗皇帝,也难将其彻底剿平,数十年复始,边患必会再起,既是如此,何不留下一块磨刀石,壮我边军之威?”

于谦心中叹了口气,得,这下全明白了……

怪不得他怎么劝说皇帝,说孛都怀有异心,只要元气恢复,必会再起边衅,皇帝都淡然处之。

原来,不是皇帝没有想到,而是早就想到的,而且,皇帝的目的,就是打算给边军树立一个敌人。

只不过……

“陛下,玩火易**,此事乃行险之举,倘有不虞,则恐危机社稷矣!”

沉吟许久,于谦最终还是开口,说出了自己的忧虑。

诚然,以战养军,能够保持边军的战力长久不衰,而且,对于边军之后会再次滋生的各种问题,也能有极大的遏制作用。

但是,毕竟兵者凶器也,这种举动,在于谦看来,无疑是在走独木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给朝廷养出一个心腹大患来。

万一孛都借此机会发展壮大,最终超出了朝廷的控制,那可就真的麻烦了!

不过,他的这番忧虑,显然也在朱祁钰的考量当中,略一沉吟,朱祁钰道。

“先生说的有理,当初也先坐大,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早年未能及时防范,但是,今时与往日不同,如今草原内乱,各部倾轧,孛都即便是能够恢复元气,也难成大祸,偶有边衅,正好给边军磨刀。”

“可是陛下……”

这番话说的,于谦更是有些不安,身居官场多年,他深知一点,那就是过度的自信,往往是祸端的开始。

的确,现在草原内乱,短时间内想要形成也先这样的一方霸主非常困难,但是这世上之事,瞬息万变,谁能知道以后会不会发生什么变故,让草原的局势再次发生变化呢?

这种时候,下这样的论断,在于谦看来,实在是太莽撞了。

不过,他话没说完,天子就抬手打断了他,道。

“朕明白先生的担心,所以,自然不会将希望,全数寄托在不可预知的未来上!”

“还记得朕刚刚说的吗?有些事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

看着天子认真的样子,于谦也镇定下来,开始皱眉思索起来,片刻之后,他开口道。

“陛下的意思是,九边?”

如果说,现如今接受孛都的归附,有养虎为患的风险的话,那么,九边就相当于,给这只老虎设下了一个围栏。

即便是日后他恢复元气,想要再起边衅,可只要九边的体系成型,哪怕是再有也先这样的人物出现,想必边军也能应付。

“对,九边!”

朱祁钰脸上露出一丝笑意,道。

“九边一旦建成,各镇之间便可遥相呼应,一镇遇袭,左右两镇可旋即支援,如此一来,若有贼寇扰边,则需同时应付三镇的兵力,骑兵攻城,本就在劣势,若另有重兵镇守,守城当可无虞。”

“朕答应孛都的归附,的确是想要给边军留一块磨刀石,但是,却不是在自找麻烦,即便是孛都恢复元气再快,也至少需要十年,这十年的时间,足够边军操练,恢复战力,也足够九边战略实践。”

“到时,若孛都真的心怀不轨,边衅再起,便可命边军出击,以战养军,朝廷居中随时调度,战事小则一镇迎敌,战事大则邻镇支援,保境安民,既可让边军战力长保,亦可防止战事有损,重镇有失。”

这番话说完,于谦长长的吐了一口气,他早就知道天子深谋远虑,但是,却未曾想,天子竟然如此有野心。

要知道,边患问题,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可是绵延了上千年,历朝的君主都解决不了的事情。

而天子竟然想用这种办法,彻底的解决掉边患的问题,哦,说解决或许不够恰当,但是,如果天子的设想能够成真的话,那么的确可以大幅度的削弱草原各部对于大明的威胁。

毕竟,边患的问题说到底,其实就是边军孱弱而已,在天子的这套设计当中,九边作为兜底的存在,保证大明的边防线能够基本稳固,内附的部落作为大明官军的磨刀石,用来以战养军,保持边军战力的强盛,二者叠加,从而实现能够长期对草原部族保持压制的局面。

只不过,这中间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

“陛下,此事不易!”

于谦的神色有些复杂,犹豫再三,他开口道。

“尤其是九边的策略,想要通过朝议,很难!”

到了最后,于谦还是没敢把话彻底挑明,九边的策略对于朝廷来说,需要付出很大的人力物力,所以,想要通过并不容易,但是,从天子登基以来,干过的不容易的事情多了,互市,大渠,军屯,皇庄……无不是朝堂上有许多反对的政令,但是,都顺利的颁行下去了。

九边和其他的大政相比,也很艰难,但是,并不能算是特殊,毕竟,虽然九边的战略看似宏大,但是真正落实下去,需要的时间并不短,如果说天子一意孤行的话,那么就算费些周折,大抵也能通过朝议。

这件事情真正的关键在于,九边和孛都内附的事情结合起来,构成的天子的这套策略,实质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养寇自重,只不过这个寇,是朝廷来养的,但是问题都一样。

既然是养寇,那么必然会出现骄兵悍将,边衅不停,那么朝廷必定要更加倚重边军,由此必然会诞生的一个问题,就是朝廷上文武地位的变化。

一旦这个策略开始实施之后,那么,朝堂上武将的地位必然会急剧攀升,这触动到的,是整个文臣的利益!

如今的武臣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或许有人觉得,是贪渎,或许有人觉得,是骄狂……但是归根结底,一切的问题在于,上下流动的体系,已经基本彻底固化了。

大明如今的公,侯,伯爵,有九成以上,都来自于开国勋臣和靖难功臣,如今的军中,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搏一个爵位出来,基本是不可能的,而抛却军功,武臣体系当中的升迁,基本和个人的勇武谋略没有关系,反而是需要依靠于关系人脉,所以,就造成了两极分化的局面。

有人脉出身好的人,长期盘踞在军府当中,没有人脉的人,无论能力高低,都只能沉沦下僚,他们当中有些人‘聪明’些,懂得阿谀奉承,所以,能够获得升迁,剩下的那些,要么灰心丧气庸庸碌碌,要么变本加厉的捞钱,根上出了问题,才会导致现在的这种状况。

而天子如今的这套策略,其实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边衅不断,小规模的战事就不会停,那么,自然会有比之前更多的军功,对于武臣将领来说,也会有更多的机会,从而形成一套良性的循环,彻底激活大明的武臣体系。

但是……还是那句话,武臣体系如今的局面,并不单单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更多的,是受到文臣的打压。

如今,面对着武臣有可能复起的状况,想要实现,又何其困难,也正因如此,于谦此刻的心情十分复杂。

他知道,天子将这一切对他说出,是无以伦比的信任,可与此同时,他也同样对这种策略可能形成的局面有所忧虑……

就在这个时候,天子的声音再度响起,道。

“朕知道此事不易,但是,于社稷有易,所以,朕要做,而且,朕需要先生帮我!”

看着于谦的这副神色,朱祁钰就知道,他已经明白了一切。

就像他对于谦所说的那样,这一步,是不得不做的,朱祁钰登基至今,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不是贪渎,也不是南宫的太上皇,而是,文盛武弱的局面!

这对于朱祁钰来说,几乎就是个不可解决的问题,因为他的基本盘,有七成都在文臣这边,当初他登基,是文臣拥立的,土木之役是在文臣的帮助下打胜的,各种大政,也是依靠文臣推行的,反观武臣勋贵这边,不仅大多数和他并没有任何的交情和信任基础,而且,还有不少在南宫和他之间态度暧昧不明。

如果朱祁钰是一个普通的皇帝,那么他最明智的做法,其实就是像前世那样,不断地加强文臣的地位,稳固自己的基本盘,通过文臣控制武将,保证皇权的独尊地位,反正,在大明的这套制度之下,文臣是翻不起什么浪花来的。

可是……他毕竟身上背负着两世的责任,所以,他不能只考虑眼前,文盛武弱长久演变下去,必然会出现两个严重的问题,党争和军队糜烂,当文臣全面凌驾于武臣之上,乃至于二品的武将要对五品的文臣称下官的时候,那些低阶军官会彻底失去上升的希望,进而转向盘剥兵士,只图眼前之利。

而文臣不用再和武臣争权,自身的内部斗争,便会凸显出来,形成剧烈的党争,这两个问题,到了最后,必然会将整个社稷葬送掉。

所以,朱祁钰必须改变,但是,这种改变何其艰难,无论是整饬军屯,整顿军府,又或者是拉拢,提拔勋贵,事实上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而即便是他想到了办法,可真正去实施的人,也依然只能是文臣。

且不说他手里能用的人,就单说勋贵那边,就算他愿意放权,也没有人能够突破文臣的封锁,将他的想法实践下去,而且,启用勋贵,必然会引起文臣的警惕,导致策略实施起来更加困难,更何况,这中间还牵扯到南宫的问题,基本就是一个死循环。

因此,对于朱祁钰来说,他需要一个能够帮他突破这个死循环的人,一个……能够不计较文武之争,能够为了社稷江山的利益而背离自己身份的人。

他觉得,这个人只能是于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