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一千一百九十章:一锤定音

皇兄何故造反? 第一千一百九十章:一锤定音

作者:月麒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45: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陛下,诸位大人所虑者,无非是海贸一事,投入巨大,但是,对于大明来说,却未必能有什么好处而已。”

“再加上,近来各地天灾颇多,朝廷各处都需要用钱,所以,想要徐图缓议,这些理由,臣都能理解。”

“而臣之所以说,诸位大人所虑并无必要,是因为这件事情想要解决,也很简单……”

没有了钱澍的打扰,朱仪总算是转回了正题。

而且,经过了刚刚的交锋之后,勋贵的实力也算是展示过了,所以朱仪也顺理成章的,收敛了自己刚刚的锋芒,话语之前,颇为谦虚。

不过,他的这番话,也还是引起了在场不少大臣的好奇,要知道,朝廷的财政吃紧,一直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就连户部自己,都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去赌一赌海贸。

可是如今,朱仪却说这事一点也不难,自然是让众人都竖起了耳朵,想听听这位国公爷,到底有什么高见。

而朱仪给出的解决办法,也的确很简单……

“陛下,臣这些日子,和京中不少勋贵已经商议过了,海贸既然是朝廷政事,我等身为勋臣,自然不能袖手旁观,臣已经和十四家勋贵联名,愿意拿出白银八十万两,协助朝廷营建海贸的各项工程,若地方官军需要调动,我等勋臣也愿前往镇守,为国效力!”

面对着众臣质疑的目光,这位成国公一片赤胆忠心,义正言辞的开口。

说出的话,却让底下文臣一阵愕然。

啊这……

不得不说,这招够狠!

文臣们面面相觑,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这就是财大气粗的底气吗?

朝廷不是缺钱吗?那勋贵们出,问题不就解决了!

简单粗暴,但是有用!

而且,这对于文臣们来说,几乎是无解的,八十万两的数字,在如今的朝堂上,已经算是一笔巨资了。

当然,文臣们要是群策群力,凑一凑也未必不能凑的出来,毕竟,相较于勋贵,文臣胜在数量多。

但是,这种事情,文臣们干不了,也不愿意干。

说白了,大伙辛辛苦苦的寒窗苦读,为的就是光耀门楣,衣食无忧,让他们这些大多数寒门出身的人出银子,那可不是一般的难,而且,就算拿得出来,也不能拿。

官场之上,谁不标榜一下自己的清廉,结果前脚说清廉,后脚拿出来这么多银子,怎么解释?

因此,这种事情,也就只有数代传承,底蕴深厚的世家勋贵能拿得出来,也只有这帮自幼锦衣玉食,挥金如土的勋贵子弟出身之人,愿意拿出来,砸一个自己想要的好处。

朱仪的这番话,听着其实是在为朝廷解忧,但是,其实也有自己的目的。

朝廷用了他们这些勋贵的钱,那么,自然要分润给他们好处,别的不说,带兵镇守的将领,便首先要从这些勋贵家族当中来选。

除此之外,各项工程的营建,以及日后的管理,不出意外的,这些勋贵们肯定也要掺和一脚。

这些目的,朱仪就这么明明白白的摆了出来,丝毫都不加掩饰,某种意义上,是因为他觉得,朝廷没有办法拒绝这个提议。

又或者说,皇帝陛下……拒绝不了!

毕竟,这么一大笔白送上来的钱,而且,还能推动开海的进程,对于皇帝来说,可谓是正中下怀。

为了避免皇帝高兴之下,直接答应了下来,殿中大臣顿时一阵骚动,稍停了片刻,刑部侍郎周瑄站了出来,道。

“陛下,成国公和诸勋贵一片为国之心,诚可敬佩,但是,海贸一事,并非仅仅难在银钱和驻军,大灾之年,百姓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若因海贸工程,而继续征调徭役,必会影响来年春耕,故而,还请陛下明察,暂缓此事。”

这个理由,也算站得住脚。

毕竟,有钱只能解决国库艰难的问题,可是,营建工程,除了需要花钱,还需要征调徭役,这对于老百姓来说,才是最大的难事。

然而,他这个理由刚刚提出来,勋贵当中便又有人站了出来,道。

“此事,倒是也不必担心!”

众人循着声音定睛一看,却发现,说话之人,是朝堂上同样整天低调沉默,但也是国公之位的,丰国公李贤!

和朱仪不一样的是,这位老公爷,可是当初的从龙之臣,虽然因为自己不中用,所以现在变成了替天子搞祭祀的吉祥物,但是,他的地位和功劳摆在那里,在朝堂上的份量,比朱仪还是要高出不少的,当然,如果要算勋贵当中的号召力的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眼瞧着他也站了出来,不少人的脸色顿时一变,因为这位老公爷,是个妥妥的天子党,他一出面,其实某种意义上,就代表着,天子明牌告诉所有人,这件事情,是天子在背后推动了。

果不其然,李老公爷一步步的走到殿中,然后道。

“陛下,臣觉得成国公所言有理,海贸乃朝廷大政,可以扬我国威,此等大事,身为勋臣,岂可坐视朝廷因钱粮短缺而不了了之,臣和定国公府,靖安伯府及十一家勋臣联合,愿拿出白银六十万两,以助朝廷。”

眼瞧着其他文臣想要开口反驳他,李贤又继续道。

“前些日子,臣听说户部推行了匠户改制,许匠户缴纳钱粮,另由朝廷招募工匠助修工程,此策臣觉得亦可以实行在海贸一事上,成国公所筹集八十万两,用于营建工程,臣和定国公府等筹集的六十万两,用于雇佣工匠,民夫,或可协助朝廷,顺利推行此事。”

这一番话,一下子封死了想要反驳他话的人。

一阵低低的议论声之后,礼部侍郎王一宁有些没底气的出言,道。

“即便是钱银足够,可如此工程,需要的民夫工匠数量必定不少,还是会惊扰百姓……”

然而,他的话还没说完,一旁的朱仪就开口,道。

“陛下,臣闻自年节以后,江南各府大雪连绵,百姓四散为流民,生计无着,朝廷虽已竭力赈灾,但是,若是能够招募这些流民,给予钱银,让他们前往沿海,为朝廷营建工程,既可以安抚流民,又能帮助朝廷尽快推行海贸,实乃两全其美!”

呃……

这番话一出,王一宁的脸色也有些尴尬,不由看向了一旁的工部,但是,让他失望的是,那边毫无动静。

于是,王一宁稍一犹豫,只得退了下去。

朝堂之上,仍然还有不少人对此事颇有疑虑,但是,眼瞧着勋贵们这次如此下本,而且,还是靖难勋贵和皇帝勋贵两边罕见的联合,背后又明显有皇帝推动,这些人就算是想反对,也要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于是,一时之间,殿中倒是安静下来。

见此状况,上首的天子终于开口,道。

“既然诸卿都没有什么意见,那么,户部此奏,朕便照准了。”

虽然已经料到会是这般结果,但是,如今真的一锤定音,也还是让一帮文臣感到有些挫败。

不过,天子的话还没完,看着底下的一帮勋贵,天子似是有些犹豫,眉头皱了皱,旋即道。

“海贸乃是朝廷大政,倒是也没有,让各家勋贵出钱兴建港口的道理,不过,诸卿的一片忠心,朕也不愿拂逆,各家勋贵联名筹集的一百四十万两,拿出一半用于海贸工程的营建。”

“剩下的另一半,交由皇店调配,用于同海外诸国朝贡贸易之用,一应得利,皇庄与各家勋贵并得!”

“至于工程营建的具体事宜,随后户部会同工部另议,退朝!”

于是,这么一场争吵激烈的朝会,总算是暂时落下了帷幕,当然,结果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户部海贸的提议通过了,但是,这仅仅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具体的实施步骤,才是最大的关键,所以,还不能放松。

不过,对于这一点,朱祁钰早已经有所准备了,事实上,对于他来说,最难过的就是朝议这一关,只要这一关过了,那么至少明面上,就不会再有人来掣肘海贸一事。

至于那些暗地里的手段,那就要看人了,王越和余子俊就是他派过去探路的,这两个人,一个是于谦带出来的,一个是沈翼带出来的,在海贸这件事情上的坚定立场不必质疑。

唯一让人担心的是,他们的资历有些浅,可能会镇不住地方,不过,这个问题也不大,至少这两个人,能力还是有的,不然的话,也得不到沈翼和于谦那么高的评价,距离海贸真正开始,至少还有半年多的时间,应该足够让他们熟悉地方的政务了。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如今福建官场上的老油条,已经基本都被拿下了,剩下要补充进去的,都是新鲜血液,这一点,朱祁钰此前已经和王文说过了。

趁着京察的机会,将一些年轻的,有能力的人才,都安排到福建去,算是给他们一个做出成绩的机会,同时,年轻人有拼劲儿,自然也更能适应这些变化。

事实上,这也正是朱祁钰要在开海之前,彻查福建官场的真正原因。

在朱祁镇的眼中,能够看到的只有除掉了这些人,会导致开海变得无比困难,失去了一大批可以团结的力量。

但是,对于朱祁钰来说,他考虑的要更加深远。

诚然,留着他们,对于开海来说,会是一个助力,可是,与此同时,他们也会是最大的阻力。

沿海一带如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规则,倭寇和走私商人做最底层,和地方的士绅勾结,依靠走私和劫掠牟利,搜刮民脂民膏,同时,借助士绅的力量,和当地官员搭上线,买通这些人,让他们对倭寇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种规则运行多年,早已经成了各方势力默许乃至暗中助力的行为,如果说,这种情况之下直接开海,那么,依靠朝廷的政策,这些倭寇和走私商人摇身一变,就会变成正大光明的商人,最多就是减少劫掠,但是,各方分润的局面,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且,外来的商贾想要进入到这套规则当中,也会变得无比艰难。

到了最后,结果就是,朝廷花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连朱祁钰这个皇帝,都顶着祖制的压力,打开了海贸,结果得到的好处,却被这些人一层层的盘剥,最后所剩无几。

这种状况,显然不是朱祁钰想要的,也不是他能够接受的。

所以,如果要开海,那么首先就要打破这套已经几近固化的规则,无论是倭寇,走私商人,还是士绅,地方官员,要一次性连根拔起,收拾的干干净净。

所谓破而后立,有隆庆开关的经验,朱祁钰很清楚,开海能够为大明带来多少好处,因此,对于很多大臣,乃至是朱祁镇所担忧的开海难度的问题,在朱祁钰这里,从来都不是问题。

阻力大,无非意味着,要付出的代价更大而已,大多数人会在各种大政上摇摆不定的最大原因,其实是他们无法确定,自己的选择到底正确与否。

可这一点对朱祁钰来说不成立,正因于此,无论代价再大,朱祁钰都会推动开海,还是那句话,在大明朝,还真没有皇帝下了决心,却无论如何也办不成的事情的,区别只在于,所付出的代价值不值得而已。

因此,派大军剿灭倭寇,将地方仕绅和涉及倭寇的官员连根拔起,虽然会引起福建官场乃至整个福建很长一段时间的不稳定,可对于朱祁钰来说,仍然是值得的。

开海的提议,在朝堂上有再大的阻力,对于朱祁钰来说,也不过是费些心思克服而已,结果不会有什么改变,所以,他真正关注的,其实一开始,就是开海之后该怎么办。

前世的隆庆开关,虽然取得了不菲的成效,但是在朱祁钰看来,还是有些保守了,原因就在于,有很多原本应该归于国家的利益,都被当地的仕绅,商贾乃至是官员通过各种方式攫取了,所以这一次,他要开海,自然要想办法,将这些隐患提前给规避掉,毕竟,他要做的,不仅仅是复制隆庆开海这么简单而已……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