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三国:我不是刘辩 > 第四十一章:还有王法吗!(祝大家除夕快乐!)

南宫,嘉德殿内,气氛略显压抑。

刘辩手持黄色绢帛,目光在绢帛上缓缓游移,看着看着竟笑出了声。然而,这笑声中却透着彻骨的冷漠与森然,令在场众人不寒而栗。

“好一个张角,真是好极了!”

刘辩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猛地将手中的黄色绢帛重重拍在桌案之上。

“砰”的一声巨响,令朝堂上的众朝臣皆是一惊,心中暗自揣测,究竟是何等消息竟让太子殿下如此大动肝火。

刘辩原本以为自己事先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即便面对太平道的谋逆之举也能泰然处之。

可事实证明,他还是高估了自己的定力,又或者说,是低估了张角的胆量。

绢帛之上依旧是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八字谶语。但张角公然举起“黄天”大旗造反的时候行径张狂,竟还令人撰写了一篇檄文昭告天下。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逆子刘辩,囚禁君父,背弃人伦,罪孽滔天!吾太平道奉天承运,代天行罚,誓诛此不忠不孝之徒!天下苦汉久矣,民不聊生,今刘辩逆行,更添国难。吾教众弟子,当奋起神威,诛妖孽,复天道!凡我同道,速速响应,共举义旗,还天下太平,救苍生于水火!檄文到日,即刻起兵,共讨逆贼,以顺天意!”

这短短一百余字的檄文,大半篇幅竟是在痛骂他这个监国太子,字字如刀,直指他囚禁君父、篡夺皇权。

宫变那日,因某位荒唐天子在清凉殿裸泳水战,史官并未随行记录,故而刘辩的宫变过程大致未被史官记录下来。

然而张角这一封檄文昭告天下之后,即便史官有心为尊者讳也难以做到了。

刘辩看着手中的另一份绢帛,这是冀州刺史卢植的战报。

太平道的大本营在钜鹿郡,但张角却是决定在邺城起事,意图直接拿下冀州州治,而后一举拿下整个冀州。

想法是好的,但可惜卢植对太平道的提防不可谓不深,遴选精锐驻守着城中的武库、粮仓,绝不给太平道半点可趁之机。

而且刘辩的公文发布得很及时,邮卒两日间疾驰七百里将文书送至卢植手中,而后卢植不待太平道起事便抢先封锁城门,在邺城绣衣使者的协助下,将城中勾结太平道逆党的内应共七百人尽数诛灭,挫败了张角在邺城的布置。

刘辩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开口问道:“孤欲解除党锢,赦免两次党锢之祸中所有被禁锢的党人,众卿可有异议?”

异议?

自然是不可能是有异议的!

若非太子解除党锢是在太平道作乱之时,他们都想抚掌大笑了。

当真是圣明太子啊!

这么圣明的太子,就因为软禁了一个昏君,就被你们骂成这样!

还有王法吗!

还有法律吗!

与百官的心思不同,太子府一众属官首次参与大朝会,也各有各的心思,但唯独没有认可张角檄文所言之人。

纵然是大汉以孝治天下,但被太子征辟的这些人多是对刘宏不太满意的,或是如贾诩这等压根不在乎这一点的人,否则他们压根不会接受太子的征辟。

一众太子家臣多是为太子鸣不平,或是思索着该如何剿灭蛾贼,但所有人都时不时瞥向坐在两千石官员座次下的贾诩。

“太子率更令程昱,此番抓捕黄巾乱党,维持京师治安有功,拜河东太守!”

“原河东太守董卓,骁勇善战,封东中郎将,孤欲托付定乱安国之任!”

“太子仆董昭,拜河内太守!”

“太子中庶子钟繇,拜雒阳令!”

“原雒阳令周异品行高洁,多年来竭诚奉公,升光禄大夫。”

“太子中庶子张昭,拜执金吾丞!”

“太子中庶子张纮,拜将作大匠丞!”

作为解除党锢的回报,刘辩一口气为自己的家臣拿下了几个重要的职位,尤其是三河之地的主官。

这不仅仅是为了与百官士人争权,刘辩实在是无法放心将三河之地交给他人。

雒阳作为帝都是没有外城墙的,唯有宫城才有城墙,因此刘辩必须将三河之地握在手中,绝不允许他人染手。

当然,刘辩这位贤太子也照顾到了所有被顶替了职位的官员的心理,尽管升任的都是无甚权力的虚职,但也将官秩从千石级别升至二千石级别。

而除三河之地外,最重要的便是守御雒阳之门户——八关

八关者,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huán)辕、旋门、孟津、小平津也。

只要三河之地尽在手中,八关都尉的人选反倒是没有那么重要了。

八关都是易守难攻的雄关,凭区区黄巾蛾贼,要攻下八关中的任何一关,不丢下万余尸守绝无可能。

自马元义被擒拿,嵩洛河南之地太平道逆党被尽数诛灭,张角的反叛计划便已然可以宣告失败了。

“拜车骑将军掾、侍御史袁绍为函谷都尉,拜车骑将军掾王匡为太谷都尉,拜张让之子,公车司马令张奉为广成都尉,拜卫将军掾、议郎张承为伊阙都尉,拜为太子厩长李肃轘辕都尉,拜荀爽之子,议郎荀棐为旋门都尉,拜折冲校尉袁术为孟津都尉,拜司徒掾、侍御史桓典为小平津都尉,此为八关都尉!”

车骑将军府属官、宦官集团、卫将军府属官、太子府属官、将来的新外戚势力,司徒府属官,刘辩将八关都尉分给了各个派系,如此一来既不会让某一家独大,又能使各方都都满意。

而袁隗无疑是众人之中最满意的那一位,因为他昔日举荐过的故吏董卓被太子加封东中郎将。

看似一个小小中郎将根本不值一提,然而如今的几位中郎将都拥有何等职权?

北中郎将乃冀州刺史、尚书台尚书卢植,左中郎将乃兖州刺史、执金吾袁滂,右中郎将乃凉州刺史朱儁,若是董卓成为东中郎将,那也就意味着他终于摸到了兵权!

兵权是个好东西,有了兵权能做许多的事情。

袁隗认为太子既然加封董卓为东中郎将,必然是要将讨逆之任交托于董卓。

董卓这些年来屡立战功,也算是一员悍将了,平定黄巾之乱应当不难,届时董卓还会继续在武职上攀升,接触更多的兵权。

却不想太子又拜北地太守皇甫嵩为讨逆中郎将,位在东中郎将之上,与东中郎将董卓一同辅弼讨贼事宜。

“辅弼讨贼事宜?”

太尉杨赐眉头微蹙,身为太尉他对这几个字有着格外的敏感度。

也就是说皇甫嵩和董卓都不会是大军主帅,那还能是谁呢?

朝中能有如此资历、威望以及能力者,杨赐身为太尉想破了脑袋都想不出还有何人选。

却不想太子突然站起身,双手猛地撑在桌案之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双目圆睁,直直地扫视着朝堂上的众人,随后忿然举起那份檄文:“孤决意,亲自担任主帅,征讨蛾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