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 > 第291章 群贤聚首议新策

就在这时,宫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他们短暂的宁静。

朱元璋眉头微蹙,目光警惕地望向宫门外,朱柏也随之站起身来,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两人相视一眼,心中都已有数。

“父皇,儿臣前去查看,您稍安勿躁。”朱柏言罢,迅速转身,大步向宫门外走去,朱元璋目光紧紧跟随,心中却已有了决断。

宫门外,并非紧急军情,而是内阁首辅刘伯温求见。

朱柏略感诧异,宣他觐见。

刘伯温行色匆匆,步履稳健,入殿后便奏道:“陛下,臣有要事禀报。” 朱柏示意他直言。

刘伯温看了一眼立于一旁的朱元璋,略作迟疑后说道:“陛下,新政推行虽好,但臣以为,此事需从长计议,循序渐进。”朱柏心中了然,新颁布的教育改革触及了部分官员的利益,刘伯温此来,定是代表了朝中一部分人的意见。

他淡然一笑:“刘爱卿所言极是,朕自有分寸。” 随后,他巧妙地将话题引至其他政务,避开了与刘伯温的正面交锋,也让朱元璋并未察觉到任何异样。

送走刘伯温后,夜幕降临。

华灯初上,皇城内一片宁静祥和,然而,在刘伯温的书房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昏暗的灯光下,几位大臣围坐桌旁,气氛严肃,平静的表面下涌动着难以掩饰的担忧。

他们是浙东派的核心人物:吏部尚书张紞,户部尚书俞士吉,礼部尚书王祎,兵部尚书章溢,工部尚书薛祥,以及刑部尚书吴祯。

刘伯温轻咳一声,打破了沉默:“诸位大人,今夜召集各位前来,是为了商议皇上新颁布的教育改革方案。”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面露担忧之色,原本就凝重的气氛更加压抑。

张紞率先发言,语气沉重:“皇上此举,意在削弱我儒家学派影响力,恐怕会引起朝野震动啊!” 他的话音刚落,书房内便响起一片附和声,众人凝神倾听,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刘伯温,等待他的回应。

刘伯温缓缓点头,深邃的目光中闪过一丝精光:“张大人所言不虚,此事的确非同小可……”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皇上锐意改革,我等身为臣子,自当尽力辅佐。只是……”

昏暗的灯光将众人的脸庞映照得忽明忽暗,气氛凝重得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俞士吉接过话茬,眉头紧锁,语气沉重:“张大人所言极是!如今国库空虚,百废待兴,若是大动干戈推行新政,岂不是雪上加霜?下官以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他重重地叹了口气,似乎预见了国库被掏空的惨状。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忧虑的情绪如同涟漪般在书房内蔓延开来。

王祎捋了捋胡须,神情严肃,从礼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皇上此举,有违祖制,不合礼法!自古以来,教育乃国之根本,岂能轻易更改?如此轻率,恐失民心,动摇国本!”他的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在寂静的书房内回荡,更添了几分压抑的氛围。

众人沉默不语,各自陷入了沉思,仿佛都在权衡利弊,思考着应对之策。

兵部尚书章溢眉头紧皱,双手抱拳,沉声道:“末将以为,皇上此举过于激进,恐会引起各方势力反弹,甚至引发动乱!还望诸位大人三思而后行!”他语气坚定,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工部尚书薛祥也附和道:“如今正是国家用人之际,若是大规模推行新政,必然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恐会影响国家建设!”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似乎对新政的推行感到力不从心。

刑部尚书吴祯则从律法的角度表达了担忧:“新政的推行,必然会触及部分官员的利益,甚至会引发贪腐舞弊!下官担心,这会给律法的执行带来新的挑战!”他神情凝重,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刘伯温静静地听着众人的发言,目光深邃,不发一言,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他那双深邃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却又带着一丝难以捉摸的深沉。

待众人说完,刘伯温缓缓开口,语气低沉而坚定:“诸位大人所言,老夫都已铭记于心……只是,皇上的决心,似乎已定……”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明日早朝,我等……”

待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倾诉完心中的忧虑,刘伯温才缓缓开口,深邃的目光扫过众人,仿佛能洞悉一切。

“诸位大人所言,老夫都已铭记于心……只是,皇上的决心,似乎已定……”他语气低沉,带着一丝无奈,却又透着坚定。

书房内的气氛更加凝重,昏暗的灯光下,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担忧。

刘伯温停顿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书房内格外清晰。

“既然无法阻止,那便只能将改革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他语气坚定,目光如炬,仿佛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众人迷茫的心。

“如何降低?”张紞急切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期盼。

其他人也都屏息凝神,等待着刘伯温的下文。

刘伯温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首先,我们要让皇上明白儒家学派的重要性,劝其莫操之过急,循序渐进,方能稳妥。”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见大家都在沉思,便继续说道:“其次,要做好安抚工作,避免激化矛盾,引发冲突。毕竟,稳定压倒一切。”众人微微点头,表示赞同,书房内的气氛也渐渐缓和下来。

刘伯温环视众人,语气坚定地说道:“诸位大人,明日早朝,我等……” 他故意顿住,没有说出后半句,而是意味深长地看了众人一眼。

刘伯温目光如炬,扫视着在座的每一位,嘴角勾起一抹深沉的笑意,“明日早朝,我等当齐心协力,配合皇上,将新政的推行,引导至最有利的局面!” 他的话音掷地有声,如同暮鼓晨钟,敲击在众人心头。

原本沉重的气氛,在刘伯温的这句话后,犹如拨云见日,阴霾散去,转为豁然开朗。

张紞第一个响应,他捋着胡须,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刘大人所言极是!与其抗拒,不如顺势而为,将这新政化为我等手中的利剑!” 俞士吉也一改之前的忧虑,神情兴奋,“此计甚妙!我等可从中斡旋,让新政在可控的范围内推行,既能迎合圣意,又能保全我等的利益!”

书房内,一扫之前的凝重,转为热烈的讨论。

王祎也不再执着于礼法,而是积极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等可奏请皇上,在推行新政的同时,保留儒家经典,强调道德教化,以稳定民心。” 章溢也一改之前的担忧,他双手抱拳,语气坚定,“我等需在朝中形成统一战线,向皇上进言,确保新政不至于过于激进,以防动乱发生。” 薛祥也加入了讨论,“工部会全力配合新政,但同时也要确保各项工程的顺利进行,不能因为新政而影响民生。” 吴祯也积极发言,他冷静地分析道:“我等应严密监控新政的推行过程,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中的偏差,防止出现贪腐舞弊之事。”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献计献策,仿佛找到了应对之策。

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的身影交错,激烈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原本压抑的书房充满了活力,如同久旱逢甘霖般焕发了生机。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新政顺利推行的美好前景。

讨论持续了许久,大家逐渐达成了共识,制定出了一套初步的应对策略。

这其中,有对新政的顺应,也有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更有对整个大明未来的考量。

他们仿佛一群运筹帷幄的将军,在密室中商讨着应对之策,准备在接下来的朝堂之上,展开一场智慧的较量。

夜色渐深,书房内的灯光依旧明亮。

众人散去,只留下刘伯温一人。

他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深邃的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无垠的夜空,嘴角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低声说道:“明日早朝,好戏……才刚刚开始。”他将茶杯缓缓放下,发出了轻微的声响,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仿佛在预示着接下来的波澜壮阔的朝堂风云。

官员们纷纷献策,书房内一时热闹非凡。

张紞首先提议:“诸位,此事非同小可,我等需联合众官员一同上书,劝谏陛下三思而后行!”他语气激昂,仿佛已经看到了联名上书的场景。

另一位官员则建议:“不妥不妥,仅凭上书恐难奏效,不如联络各大书院山长,共同商讨对策,以学派之力劝谏陛下。”他捻着胡须,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一位年轻官员则更为激进:“何必如此麻烦,只需暗中阻挠新政推行,陛下自然知难而退!”他语气中带着一丝狡黠,仿佛已经看到了计谋得逞的画面。

书房内顿时炸开了锅,众人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充满争议。

有人支持联合上书,认为这是最稳妥的办法;有人支持联络学派,认为这是最有力的途径;也有人支持暗中阻挠,认为这是最有效的策略。

刘伯温一直静静地听着,直到众人都说完,他才缓缓开口,语气坚定而严肃:“诸位,我等皆为朝廷命官,当以国家利益为重!暗中阻挠,岂非置大明江山于不顾?此等做法,万万不可!”他的目光扫过众人,语气中带着一丝威严,让原本嘈杂的书房瞬间安静下来。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依老夫之见,兵分两路,方为上策。”众人屏息凝神,等待着他的下文。

刘伯温环视众人,一字一句道:“一路,由张大人牵头,联合官员上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一路…”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一位官员身上,“由叶大人负责,联络各大书院山长,以学术之名,劝谏陛下。”

刘伯温话音刚落,书房内再次响起了嗡嗡的讨论声。

这一次,讨论的氛围逐渐趋于统一,众人围绕着刘伯温提出的方案,细化着具体的执行步骤。

夜色更深了,书房内的灯光依然明亮,众人的身影在灯光下交错,仿佛在编织着一张巨大的网,准备将这场风波牢牢地控制住。

刘伯温走到窗边,望着深邃的夜空,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轻轻推开窗户,一阵凉风吹了进来,让他精神一振。

“明日的早朝……” 他低声自语,却没有说完,而是转身看向众人,“诸位,早些回去休息吧。”

书房里的烛火摇曳,映照着官员们疲惫却又坚定的面容。

刘伯温的提议如一颗定心丸,让原本混乱的局面逐渐清晰。

兵分两路,双管齐下,这成了众人心中唯一的希望。

“刘大人此计甚妙!”张紞率先打破沉默,语气中充满了赞赏,“我这就去联络其他官员,共同拟定奏疏,务必让陛下明白我等的苦心。”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其他官员也纷纷附和,表示愿意全力配合。

有人提议在奏疏中着重强调新政的弊端,有人建议用历朝历代的兴衰更替来警醒皇帝,更有人提议将民间疾苦融入其中,以唤起皇帝的恻隐之心。

“诸位不必过于悲观,”刘伯温抬手示意众人安静,“陛下并非不明事理之人,我等只需将利害关系陈述清楚,相信陛下定会重新考虑。”他语气沉稳,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商议完毕,官员们陆续散去,书房内渐渐恢复了平静。

刘伯温走到窗边,望着渐渐亮起的天空,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明日的早朝将是一场硬仗,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翌日清晨,金銮殿上,气氛凝重。

刘伯温率领一众官员跪倒在地,手中高举着联名奏疏。

“臣等有本要奏!”刘伯温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掷地有声。

朱柏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扫过跪在地上的官员,心中隐隐升起一丝不安。

他知道,一场风暴即将到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