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名侦探柯镇恶 > 第411章 莫愁前路有知己

名侦探柯镇恶 第411章 莫愁前路有知己

作者:熊猫庞大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13:08:31 来源:小说旗

为了支援全金发,朱聪这些日子也是操碎了心。

让书院弟子提前毕业当然是不行的,明教信奉圣火,可以搞火之意志,七侠派可不能这么弄,况且大半七侠书院弟子其实是被家人送来读书学习的,学完之后便要回家操持生计,或者去其他地方继续深造,哪里舍得随随便便就送到金国吃苦。

而新毕业的弟子送到全金发那里也是不行的,十二三岁,除了个别优秀的,其他都还是孩童心性,能独立干什么大事?

不过朱聪还是替全金发挤出了一支二十多人的知少,岁数在十五六岁到二十岁之间。

他将七侠派旗下一些产业里面的一些外门弟子抽调出来,等到六月份的时候,让新毕业的优秀弟子补充进去,这样一换,便腾出了二十几人出来。

正好杨康这半年都在七侠山上修练,朱聪便与杨铁心商量了一番,由杨康带队过去。

杨康这半年修练柯改版《九阴神功》颇有所得,又得知柯崇云竟然成了明教的光明圣子,静极思动,便欣然同意。

柯崇云去山东的时候十分拖沓,一路上还以行侠仗义的名义游山玩水,正月出发,三月底才抵达沂蒙山区。

而这支队伍在杨康的带领下,六月中旬出发,月底便抵达了光明顶,前后不过半个月,路上还顺手解决了几股拦路抢劫的流匪。

杨妙真夫妻对于杨康一行人到来还是十分欢喜的。

全金发是因为多了二十多个可以立马使用的帮手,而杨妙真更在意的却是杨康这个人。

这自然并非是单纯因为杨康的好相貌。

杨康的确是很好看的,父亲杨铁心本身就长得十分英武,母亲当年甚至还有临安第一美人的美誉,否则也不能勾得完颜洪烈二十年为她魂牵梦萦。

继承了父亲得英武,又融合了母亲的容颜,再加上这些年在终南山上修行沉淀出来的出尘之气,让他显得格外不凡。

柯崇云其实也很好看,柯家血脉遗传,使得后世子弟身材多纤瘦,他又继承了多半冯蘅的眉眼,虽不是绝世美少年,但他喜欢读书,多了几分书生的儒雅气质,若非见过他出手,多半会当真以为他是一个人畜无害的书生。

但是比起柯崇云,杨妙真还是喜爱杨康多一些,当然只是长辈对晚辈的喜欢,因为他与杨康是有亲戚关系的。

柯崇云是全金发的侄子,自然也是杨妙真的侄子,但毕竟没有血缘关系,而杨康说起来还是杨妙真的远房侄孙。

杨康的父亲杨铁心本来就是出身山东,后来与郭靖的父亲郭啸天一起从山东来到临安。

杨家本也是山东大姓,倒不是同姓就是一家,但杨妙真和杨铁心不同。

杨铁心的杨家枪是杨家枪嫡传,杨妙真的梨花枪同样是杨家枪法嫡传,二者同出一脉,四五代前的确是一家人,只是后来因为动乱,才拆分开来,互相没了联络。

直到后来,杨妙真与全金发去了七侠山,见到使用杨家枪的杨铁心,这才重新有了联络。

杨妙真因为修练乾坤大挪移境界未稳之时,便与全金发做了荒唐事,虽然后来莫名其妙突破到了第三层,但却也多了点后遗症,这导致她与全金发虽成婚多年,却没有子嗣。

如今看到杨康这样优秀的家族晚辈,自然是欢喜得很。

明教传到杨安儿杨妙真这一辈的时候,其实很多东西都已经变了样。

若是按照原本的轨迹,教主的位置将会传给杨妙真的丈夫李全,但这个世界,全金发捷足先登,还暗中阴死了李全,收编了他的人马。

若不是全金发当时在教中威望不足,杨妙真多半会将教主的位置交给全金发,毕竟乱世当中还是男人领导下的势力更容易收揽人心。

而原本的明教经历了杨安儿李全两任教主之后,教中的风气已经从怜我世人忧患实多,变成了利用权术争霸天下,明教原本的教义被大大曲解。

李全后来更是在宋金蒙三国间反复横跳,完全把明教当成了为自己牟利的工具。

这个世界,全金发取代了李全,他自己是没有那个野心的,但他同样对明教的教义并不十分认同,加上他本来的能力其实都点在了市井算计上面,运筹计算还算高明,但拉拢人心,政治权谋却不算高明,所以尽管把五行旗经营的好生兴旺,却也得罪了一大批明教中高层。

这导致他当上副教主之后,做更高层次的运筹之时,人手十分有限。

所以这个时候他也顾不上任人为亲了。

杨康既然得了杨妙真得青睐,又是七侠派第一批毕业的弟子,全金发自然要大用了,于是他直接便安排杨康到了宝光法王的麾下,成为了她的副手。

宝光王本来负责的就是钱粮这种十分重要的事情,但金晨是杨妙真出于平衡才提拔上去的,本身的能力并不足,如今有了杨康的加入,虽然有被架空的嫌疑,但还是帮了她一个大忙。

但是杨康本人对此倒是并不满意,相比于当个掌管抢粮的管事,他更希望自己能够在神雷王或者平等王麾下办事,执行刑罚动手的机会多,能够快速提升威望;而处理人事,能够让他很快积累人脉,收拢一大批人手。

当然身为将门之后,相比于在四大王麾下办事,他更倾向于领兵作战,只是暂时明教没有大的战事安排,各分舵倒是有不少战斗任务,不过杨妙真更希望杨康这个晚辈能留在身边,方便她随时教导。

好在杨康虽然不喜欢管理钱粮事务,但他本身也算是有能力的,上手不慢,加上心中存了与柯崇云一较长短的心思,所以做事很是用心。

来光明顶之后不久,他便与柯崇云切磋了一次。

原本以修练柯改版《九阴神功》之后,内力大增的杨康怎么也没想到柯崇云竟然进步比他还要显着。

柯崇云原本的功力就十分深厚,不过一身内力用来始展武功,无论是降龙十八掌还是截拳散手等武功招式,其发挥都达不到一加一等于二的效果,或者说他掌握的那些功夫都不足以最大效果的发挥他的内功优势。

内功和外功本来是要相辅相成才能发挥出最大效果的,譬如降龙十八掌,本该是由外入内才是最佳,柯崇云内力太强,终究被肉掌限制住了发挥,截拳散手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这两门功夫在他手里还不如一阳指更实用。

但乾坤大挪移却又不同,这是一门能极大发挥潜力的功夫。

九阳神功圆满的张无忌无法移动的巨石,乾坤大挪移刚练成第四层的阳顶天却能够轻松移动,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所以如今已经乾坤大挪移第五层圆满的柯崇云论武功却是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进步,杨康威力最大的昊天掌打在他身上便如泥牛入海,完全起不到作用,若不是柯崇云本性仁厚,大可将掌力威力加倍之后反击回去,直接将杨康打成残废。

杨康自知在武功之道上不是柯崇云对手,不服输的他只好在其他方面努力,这种要强的性子绝对是从丘处机那里学来的。

不过这也不算是什么坏事,毕竟有竞争才会有进步。

到了年底的时候,沂蒙山新建的粮仓中储备的粮食又翻了一倍,这不单单是根据地内的收获,还有杨康利用其他分舵上缴的金银从其他地方采买过来的物资储备。

除了粮食之外,武器盔甲的储备也是不少,甚至杨康还利用商贾的关系,联系到了宋朝的淮东制置使徐曦稷,从他手上弄到了很多大宋淘汰下来的盔甲和制造火器的原材料。

这些东西五行旗自然是不需要的,但是对于山东境内其他分舵来说却是十分贵重的物资。

这些东西被送到各个分舵之后,各个分舵对于杨康这个实际上的钱粮总管也纷纷好感大增。

而与之相对的,以圣子身份兼任功德王的柯崇云表现就没有那么出彩了。

他将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底层民众的教化当中,除了建立一所军校和一所科学院之外,余下的时间都投入到了给根据地内人员扫盲之中。

为了让人更快认字,他直接拿出了简体字出来。

简体字当然是柯镇恶弄出来的。

七侠书院刚开始建立的时候,他觉得时下的文字太过繁琐,于是把作为识字教材的千字文用简体字抄了一遍,不过这份简体字到底没能用得上。

因为七侠山地处南宋,虽然偏北,但文风还是颇为昌盛的,加上后来的弟子有一部分还有参加科举的意愿,用简体字的话,到了科举的时候,大概会被当作错别字对待。

尽管这个时候宋朝其实也有简体字,不过那只是个别现象。

所以七侠书院最后还是没有将简体字普及开。

不过此时柯崇云为了能快速扫盲,便把更加简单易学的简体字拿了出来。

而山东虽然是孔孟之乡,但在金人的治下,文风却不算兴盛,底层之人,甚至是一些士绅地主家里都不一定认识多少字,就更别提那些成天与泥土打交道的农民了。

这些人不但不识字,甚至连识字的意愿也无,要不是识字算术能成为明教管事弟子,这些人甚至都不会将孩子送到蒙学。

为此柯崇云只好恩威并施,一方面强行规定各村镇农民在农闲的军事训练之时,必须抽出一半的时间学习文字,另一方面对于识字多的人家给与减免税负的奖励,虽然额度很低,但对于百姓来说,蚊子腿也是肉,自然分外珍惜。

识字的读本自然不会是千字文,这对苦哈哈的一班泥腿子来说实在有些深奥。于是柯崇云自己从千字文罗列的文字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五百多常用汉字,并按照数算、农事节令、教义、歌谣等类别编写了五十余篇文章,要求他们背诵默写和传唱。

如此在扫盲的过程中,又能让人学到不少知识,大大的增加了实用性和趣味性。

除了扫盲之外,原本根据地内的蒙学也同样被整合了一遍,原本那些蒙学都是相邻的几个小村子就开办一所,一个学校只有两三个教师,有个干脆只有一个,学生也就几十人,不同进度的学生都窝在一起。

柯崇云直接将蒙学集中了起来,以坛为单位,每个分坛设置两到三个小学,小学分三个年级,只教授识字、算术和相关常识,各年级分开教授,偏远地方的学生直接在学校内开辟宿舍,集中管理。

这么一来,便将蒙学数量精简到四十所,平均每个学校能有两百多个学生,老师的数量也能分到五个左右。

在蒙学的基础上,柯崇云又在每个分坛建了一座中学,中学里就会开始教授更多的知识,诗词文章、孔孟典籍、更高深的算术知识、科学知识、改良版的明教教义以及基础的武学等等。

这其实就是相当于把七侠派的书院分成了两个部分,这样就将学生们的层次区分开来,没天赋的小学毕业就可以各自回家帮衬家业,这也算是教育资源的一种优化,有天赋的继续深造,甚至等到中学毕业之后还有大学可读。

之前提到的军校和科学院就是这个教育体系下的最高学府。

未来在这两个大学之外还会建设更多其他类别的学院,这在七侠派内其实也是有了雏形的,不过七侠派到底偏居一隅,辐射范围不过信阳周边,所以没有大学的概念,内门弟子继续深造基本都是跟随朱聪等派中元老。

柯崇云将这一制度进行扩充,普及到整个根据地,甚至山东河北。

只是这么一来,在这一块花费的资源可就比之前多了不止一倍了。

而且短时间内效果并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柯崇云这个功德王表现就不那么显眼了。

好在柯崇云不在乎这些,等到了年底,根据地内部的教育体系稳定之后,他又开始将这一套往各个分舵那边扩展开去,那边没有全金发打下的基础,难度更大,但他仍然甘之如饴。

而就在这个时候,终南山古墓内,闭关近两年的李莫愁终于功行圆满,出关了。

相对于七侠派内的各种修行资源而言,古墓内最大的珍宝便是那一张寒玉床。

借着寒玉床的功效,李莫愁的内力已经小有火候,一点不比时下的杨康要弱,而且两年下来,她的身体已经形成了本能,即便不用寒玉床辅助,睡觉时也可自行运功,效率不比在寒玉床上修练来的差,这也是她这次闭关最重要的目标。

出关之后,李莫愁并没有回西域,而是返回了七侠山,向沐夏韵请教玉女剑法的后续修练的法门。

在古墓的这两年,她已经将全真剑法练到了一定火候,古墓的基础剑法乃至玉女剑法的前面几层也都练成了,而且也领悟到了分心二用的法门,差得便是玉女心经的内功心法了。

沐夏韵在考教了李莫愁的进度之后便将心经的内功心法传给了她,并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帮她练成了第六篇的功夫。

按照原来的轨迹,沐夏韵与李莫愁本来就有师徒之缘,在这个世界,虽然改变了许多东西,比如沐夏韵并没有成为李莫愁的师父,也不会再限制她的自由,但冥冥中还是让两人有了师徒之实。

而李莫愁的内功根基已经不再是十二少十二多的古墓内功,而是换成了《九阴真经》中的易筋锻骨篇,这篇内功虽然有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的弊端,但根基却十分浑厚,对各种武功的适应度也非常高,练成之后,《九阴真经》中记载的各门各派的武功以及针对的破解功夫都能很快学会。

玉女心经的内功虽然有取巧之嫌,但也是道家一派,李莫愁修练锻骨功既有火候,又有沐夏韵这个已经有成高手尽心指点,两个月能够练到第六篇的功夫,也不算逆天。

只是练到此处,李莫愁便不打算再与沐夏韵同练了,因为这玉女心经到了高深之处,最好是两情相悦情意绵绵的情侣同练才能达到最高明境界。

沐夏韵自己都没能领悟到这功夫的真意,所以索性将心法全都传给了李莫愁,让她自己找到了心上人之后再去修练。

李莫愁闻言便开开心心的告辞离开,往山东去寻柯崇云去了。

这一日,商船在楚州靠岸,她从船上下来,见天色已晚,便在楚州城内寻了一个客栈住下。

第二日,她从客房出来,走到楼下大堂,正要结账离开,忽然听到身后一人喊道:“李姑娘!”

李莫愁只觉声音颇为耳熟,转头去看,正见到一长相颇为俊朗的青年正一脸惊喜的看着她,而男子身旁一名身穿红衣的俏丽女子也同样眨着眼睛好奇的看着自己。

“陆大哥,好巧,居然在这里遇到你?”李莫愁笑着打了声招呼。

来人正是一年多未见的嘉兴陆家庄的大公子陆展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