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名侦探柯镇恶 > 第410章 火之意志

名侦探柯镇恶 第410章 火之意志

作者:熊猫庞大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13:08:31 来源:小说旗

半月时间一晃而过。

杨妙真果然自行化解了十二正经中的阴阳二气,重新炼化归元,聚于丹田。至此她此次走火入魔带来的生死危机彻底消弭。

只不过生命虽然无大碍,但经脉所遭受的损伤却是短时间能够恢复的。

好在柯崇云提供了柯镇恶改良过的《九阴神功》,其中关于以气化精的法门在治疗内伤的方面颇有神异之处。

杨妙真修练锻体功以有十余年火候,又从乾坤大挪移中悟出阴阳转化的法门,其资质悟性比之韩宝驹、全金发之流高出不知凡几,参悟柯镇恶版《九阴神功》不过十来天,便大有收获。

虽然此刻内伤没有完全治愈,但第四层乾坤大挪移的境界却已经彻底稳固下来,用不了两三个月,疗伤所耗费的内力便能完全恢复,还能更进一步。

前圣子张三枪为了让教中高层再无口实阻止柯崇云练功救治杨妙真,自废了丹田气海。

在道家典籍中记载的丹田其实有三个,分别位于眉心、胸口和小腹,是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分别又叫泥丸、膻中、气海。

三个丹田各有神妙,在各门各派的修炼中又各有侧重,比如全真心法重练神,所以对上丹田的修练更为侧重,元神强大之后练气速度便大大提高,所谓神完气足就是这个道理。

而另一道门分支逍遥派则侧重纳天地之气为己用,所以更侧重中丹田,比如北冥神功,吸纳他人内力、吸纳天地元气便都是依靠中丹田,而后存于下丹田。

而对于寻常武林门派而言,譬如少林派,则是先于下丹田的修行,所谓气沉丹田便是这个意思。人常说天下武功出少林,当真是少林派那么厉害,流传出去那么多武功么,并不是,而是天下寻常武林门派修练内功都已搏击争斗为先,所以下丹田的真气多寡成为重要的一个标准,于是大部分习武之人往往更倾向于下丹田的锻炼。恰好少林派在下丹田的锻炼上十分有代表作用,于是才有了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

其实优先锻炼哪个丹田都各有各的好处和缺点,但练到高深之处时,三个丹田都是同等重要的。上丹田养神,中丹田纳气、下丹田贮藏,三者缺一不可。

所谓殊途同归,便是此理。

张三枪自废了下丹田气海穴,虽然之后经过柯崇云救治,但一阳指能够通脉,却无法修复破损的窍穴。

张三枪如今虽不至于说完全不能练气,但丹田无法存气,便如终日忙碌之人没有存款,赚多少花多少,等到年老体衰,干不动了,便只能困苦度日,再不复年轻时候的潇洒。

张三枪此时不到三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所以尽管气海被破,但一身枪术还能够施展,短时间作战威力不减,时间一长,便无以为继了。

但他对此却毫不在乎,常与人道:“我叫张三枪,比武过招自然是只出三枪,若是用到第四枪便算我输!”

他虽然乐观,但柯崇云却于心不忍,替他想了不少办法,要传他降龙伏虎拳,改善经脉气血,练上三五年,中丹田壮大,耐力虽然没有增加,但爆发之后几个呼吸便能恢复大半力气,也算变相提高他的持续作战能力,但他嫌这拳法慢吞吞,没什么意思。

柯崇云又指点他全真心法,先从泥丸宫修练,神识强大之后一心二用,耐力虽不持久但爆发力却能翻倍,只是这功夫需要十几年平心静气的修行,见效太慢但他又静不下心。

柯崇云又想教他龙象般若功,这功夫不似寻常中原武功修练丹田,而是修练三脉七轮,练成之后肉身强大,速度耐力皆有神庙,只是柯崇云自己没有修练这门功夫,前面几层的修行之法并没有看过,倒是九层之后锻炼神识的法门看过一些。

全金发倒是练过第一层的功夫,但是他当初近四个月才入门,所以便没有再练后续,如今十多年过去,他哪里还记得具体的修行之法。

好在五行旗中也有几个尝试过修练龙象般若功的七侠派弟子,虽然层次不高,但柯崇云倒也勉强凑齐了前三层的修行法门。

只是张三枪又开始嫌弃这武功趴在地上动作太过别扭,还是不想学,好在这是杨妙真解决了自身隐患,出得关来,以教主和师姑的双重身份将他揍了一顿,他才答应试试看。

时间匆匆流逝,拜师大典以及光明圣子的继任仪式并没有发生什么波澜。

柯崇云原本的功力就凌驾于明教众人之上,所练的战斗功夫又都是上乘,杨妙真再走火入魔之前,还能凭借乾坤大挪移四两拨千斤的本事,和临敌经验略占上风,但如今柯崇云的在这门功夫上的造诣已经远超于她,就算杨妙真稳定了第四层的境界,功力彻底恢复,也不可能再是他的对手了。

这还是是柯崇云谨记柯镇恶的教诲,为避免贪多嚼不烂的窘境,多花了两天时间彻底练成第五层功法之后便没有接着再练后续功法。

否则以杨妙真估计,以柯崇云的造诣,最多三个月,柯崇云定能练成第六层乾坤大挪移,到那时他便是中土明教第一个练成第六层的人物。

面对这样的人物,便是脑子再不灵光的人也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去出丑。

柯崇云顺利当上光明圣子之后,杨妙真全金发又趁此机会,众高层都齐聚光明顶的时候,宣布了明教接下来的变革安排。

明教原本在唐朝时候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历经数百年发展,其教义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更适合在中原底层百姓之中扎根。

相应的,其组织结构和行事作风也比一开始有了很大不同。

比如说波斯明教教主之下、圣女圣子都必须是纯洁之人才能担任,中土明教早就废了这个规矩,波斯明教各种使者、法王,到了眼下,中土明教只剩下了左右光明使,而护法这个职位还是杨安儿为了方便起义弄出来的职务,每个能够独自组织起一万人部队的明教弟子,都有担任护法的资格。

杨安儿还在的时候,明教的护法最多的时候共有十八位护法,总兵力一度超过三十万。

但这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完全不堪一击,金国组织起十万军队,便追杀的各部四散奔逃。

这个时候明教高层才意识到精兵的重要性,各个护法才开始注重练兵,而杨妙真在全金发的帮助下,练出了五行旗这一支精锐。

等她接任弟二十八代教主之后,更是将这支精锐不断发展状大起来,如今五行旗每一旗都有一万正兵,又有钻研各具特色的研究部队、后勤辎重部队等辅助兵种数千人,端得是兵强马壮。

每一旗的掌旗使都具备了成为护法的资格。

但是全金发觉得以护法为各路义军的领袖十分不妥,每个护法能力不同,手下士卒良莠不齐,数量也天差地别,作战的时候还互不统属,难以协同,实在混乱,而且他们同时负责统兵和地方教务,时间一久难免生出割据一方的心思,对未来发展大大不利,所以正好利用这一次机会,彻底整改一番。

前番杨妙真面对死亡,不得不安排下后事,但她如今侥幸未死,张三枪又放弃了继任教主的机会,前面的许多安排便不太合适了。

于是在圣子继任仪式之后,杨妙真又重新调整了明教的组织结构。

教主、光明左右使为常设职务仍无变动,副教主作为教主的副手,可以根据教主的意愿册封,在必要的时候可暂代教主职权。

圣子圣女为教主的法定继承人,为避免意外,新教主继任之后当尽快选出,且不可同时存在多人,这自然是为了防止教主出了意外,多个圣子或圣女夺权。

而圣子圣女地位很高,但是本身没有实权,只有经过教主授权才能临时接管某一实际权力。

光明左右使者却是教主手下的实权人物,类似朝堂中的丞相和大将军,坐镇中枢,参与决策,但是不会直接外出领兵,除非有教主特别授权。

眼下,杨妙真为教主,全金发为副教主,光明左使范倜温、光明右使夏全,光明圣子为柯崇云,这是与前光明左使以及当时发起逼宫的那几位护法一同认可了的。

接着杨妙真又宣布了废除护法的职务,按照明教旧制设置法王。不过法王的职权与过去却不完全相同。

这一次杨妙真新设了四大法王,分别是掌管律法的神雷王,掌管钱粮的宝光王,掌管人事分派的平等王以及掌管教化的功德王。

名为法王,其实就是对应着朝堂中刑部、户部、吏部和吏部的职权,一看便知道所图甚大。

前圣子张三枪才当了神枪护法不过半月,便改为了平等王,他对这个名字比较喜欢,论能力的话,他曾经是圣子,地位崇高,身边自然不是无人可用,况且平等王负责的只是各分舵舵主以下堂主香主的人事事考评和任免权,对舵主以及以上的人事只有考评和建议之权,任免还是由教主决策。

郭方卸下光明左使之后便担任神雷王,这是各得罪人的差使,也只有他的人望能够胜任,而且他实际上只是负责执行,具体律法和教规都是已经制定好了的。接下来的一系列改革,会用到神雷王的地方很多,郭方既负责执行,同样也负责背负骂名。

柯崇云则是以圣子的身份暂代功德王的职权,功德王负责教化,如今明教、特别是根据地内部,底层建设的蒙学书院大部分都是七侠派过来的弟子负责,柯崇云担任这个职务正好管理,而且教化做好了,功德王在底层的名声也会很高,将来接任教主,拥护者也必然更多。

显然这个职位比之神雷王的要前途远大多了。

最后一个掌管钱粮的宝光王,在杨妙真夫妻反复权衡之后给了此次逼宫事件发生时并不在光明顶的落霞护法金晨。钱粮在这乱世之中十分重要,郭方等高层逼宫,想要夺取五行旗的掌控权,一方面是因为五行旗的确精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五行旗掌握了根据地的钱粮。照理说宝光王负责钱粮的话,该从五行旗中提拔人手才对,但是一来五行旗各掌旗使资历相比于原本各位护法,资历都有不及,二来杨妙真还得平衡内部权力,练发起逼宫的郭方都当法王了,未曾参与逼宫的护法反而什么都捞不到,这显然难以服众。

所以权衡再三,杨妙真还是决定将这个法王给了能力相对平庸,但胜在办事细致的落霞护法金晨手中。

郭方等人通过逼宫手段都还没有得到手的钱粮之权,竟然被一个丝毫没有参与此事的护法得到,这让他们心中也是十分不忿,这也算是对金晨的一种鞭策了。

之前明教共有十七位护法和左右使者以及圣子,后来被处死了一个郭咬儿,再经过这么一番调整后,还有十二位护法等待安排。

于是杨妙真将这十二位护法按照意愿和能力分成两类。

能力平庸或者没什么功利之心的五个人被封为五散人,地位略低于法王,但是却有直接面见教主的权力,同时又不用与左右使者和法王一般呆在中枢,可以随时去往地方,既可以监督地方各坛主舵主、又可以在战时,充当临时统帅。

看起来似乎跟原本的护法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实际权力大大降低了,原来是地方军政一把抓,如今军权变成了临时职权,财权完全没有,只有一个监督之权还算保留完整。

余下七人都是跟金人有血海深仇、比较锐意进取的,直接则派往地方,担任舵主之位。之前明教只有一个总舵,其他地方规模太小,或者不够稳定所以只有暗中建立的分坛,起事之后杰出者便升为护法负责统领数个分坛的义军。

这一次杨妙真取消了护法的称号,改称为分舵舵主,明确划分了区域,舵主的地位和散人相当,略低于法王,名义上统管分舵内一切事务,其实多有限制。

明教总舵高层的变动,虽然变化很大,已经有了一些朝廷中枢的影子,但其实还是保留了不少江湖教派的风格,很是精简。

最重要的一块兵权则被杨妙真刻意排除到了外面。

隶属于总舵的五行旗将钱粮之权放给了宝光王,教化之权分给了功德王,各旗中的技术人员和读书人也都被划拨到了功德王麾下。

最后五行旗只保留了五万军事建制,五位五行掌旗使成为教主的直属手下,分别统帅各旗。

五行旗也成了总舵唯一一支军事力量。

以上是明教总舵的调整,还算顺利,毕竟明教也算是江湖门派,权力斗争还远远没有朝堂之上那么拨云诡谲,武力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

不过下面各个分舵分坛堂口香口的调整却要困难得多了。

因为这将会涉及到财权军权和政权,这从架构上和执行上对于明教来说都是一个大考验。

沂蒙山区根据地内部还好,算是总舵直属,全金发早就开始进行试点,五行旗实际上就是新制度的产物。

在杨妙真和全金发的规划里,将来的明教麾下将划分为各个分舵、舵下有分坛、坛下分堂,最后为香。

如今沂蒙山区算是总舵,下面设置了十六个分坛,每个坛相当于负责一个县的地域,坛主相当于一县的县令,各坛下面又分为数量不等的堂口,一般三四个,多一点的五六个,只有两个堂口的分坛也有,一个堂口便负责一个镇子,堂主类似于后世的镇长。镇子下面每个村都会设置一个香主,相当于村长。

香主便算是明教最底层的管理人员,平时负责解决村民纠纷,协调督促农耕,分派种子农田等,收获之后负责收取一半的粮食作为给明尊的供奉,其实就是税收的另一种说法,一半的赋税看起来很多,其实对于金国境内的农民来说已经少得可怜了,因为明教只收五成,绝不再加派,若是家中有人愿意当兵,这五成供奉入还能再打个折。

这些供奉被收取之后,会送到各个堂口,堂口截留一成分用于维持镇子的人员和管理支出,各分坛再截留两成,建立公仓。分坛内部人员支出、练兵、服役的支出都从中支取,遇到灾情还能以明尊的口号保障底下百姓的生计。最后七成全都集中总舵的兵仓当中,供应军队和明教总舵的消耗。

如今沂蒙山区完全脱离金人的掌控,全金发杨妙真在山区搞得这一套行政体系还算顺利,效果不错。

之前郭方指责五行旗存的粮食多到腐烂,也不是随口胡说。

以上是包括钱粮之内的政务体系,在此基础上便是军务体系。

沂蒙山区最小的军事单位是坛。

坛主不但要负责坛内钱粮政务,还实际编练一支一到两千人的教兵。借鉴了隋唐时期的府兵,士兵与土地绑定,在本土作战时能发挥不小的战斗力,对于应对金人扫荡颇有效果。

每个分坛都会有一支教兵,教兵由坛主之下设立的兵曹统管,训练,作战时兵曹自动获得千夫长之类的职务,带领教兵归属到相应的正兵序列中。

而目前明教的正兵就只有一支五行旗,教兵实际上就是五行旗旗下的预备兵种。

在教兵之外其实还有一股军事力量,叫做民兵,由各个堂口在农闲时组织辖农民进行训练,人数根据丁口数不同,没有固定数量限制,也没有军饷,只在训练期间伙食由堂口负责。

这些人算是预备役。

也就是说总舵根据地,将来除了有一支五行旗职业军队之外,还会有一支两万人上下的教兵,以及数量不小的民兵。

按照杨妙真全金发的规划,这一套体系成熟之后会直接推广到明教下辖的所有地域中去。

若是能够夺取天下,那么分舵将直接变成府城、分坛直接设县、堂口设镇。

五行旗就是禁军,负责对外作战,教兵就是厢兵,负责县城周边治安。

显然这一套是参考了宋朝的兵制,但是本质又有不同,至少这些兵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而不是大宋的贼配军。

这一切在沂蒙山区内看起来很完美。

但是要用到整个山东就有些困难了,一是因为沂蒙山区本来就相对安定,二来其他地方也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

本来按照计划,是要等根据地内部培养出了足够的人才之后,才会将这一整套体系搬运到其他占领地区。但是因为这次逼宫事件,杨妙真提前整顿高层,组建分舵,这样一来,分舵的管理便也要加紧脚步了。

那些金人占据的城池,易攻难守的地方好说,不用设舵主,暂时其坛主堂主香主只要负责暗中传教和搜集情报便可以了,有能力的坛主,也可以自行筹措钱粮,私下组织义军,但不能急着发动起义。

类比于后世,总舵是在解放区,各种改革大可以大刀阔斧进行,而其他地方还在敌占区,只能暗中建立组织。

至于再下面的堂口、香口则都只能负责传教工作了,这些本就是明教弟子善长做的事情,只要注意一点也就可以了。

但是已经被明教直接占领的其他地方就比较难搞,首先要根据所占领地方的规模等等划分分舵,有的地区比较分散,中间还隔着金人占领的城池,犬牙交错大费脑筋。

接着要组织分田组织生产。

而军队改革还不能操之过急,一不小心弄得人心涣散,舵主直接带着麾下投降金人事小,把根据地暴露出来才真头疼。

关键的是,这些占领的地方在治理的前两年需要依靠总舵输送粮草,否则便只能跟流匪一样四处劫掠,败坏明教的名声。

明教后来被称为魔教,这其实是根本原因。

更加关键的是,人才的储备还远远不够。

也是因为这种考虑,全金发才反对立马发动大规模起义。

眼下,杨妙真借着郭方等一众护法犯下大错的机会,撤销护法改设舵主,虽然人手还是不足,但全金发也只能咬着牙拼命,把一个人当十个人用了。

为此他还写信给朱聪,让他再派些七侠派弟子过来,没办法,此刻虽然不是大规模起义的时候,但却是圣火燃烧前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明教内部的人才来不及培养,只能从七侠派输血。

天可怜见,七侠书院十六岁以上的弟子,无论内外门,基本都已经去了各地发展了。就连十二到十五岁的这批弟子也都各有去处,挤不出太多的人手了。

总不能还没毕业就上战场吧?

火之意志也不能这么搞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