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独断大明 > 第1312章 在乎帝心

独断大明 第1312章 在乎帝心

作者:官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23:33:30 来源:蚂蚁文学

在另一边,大元帅府同样灯火通明,昼夜不息。

秦良玉已经从孙承宗手里接过帅府的日常管理权,领导者九处二局,对帅府的架构,人事,进行重新的调整,梳理。

这一次,曹文诏,熊廷弼等人也在,众人合力,对帅府进行革新。

大明的军制,朱栩历来是托付给孙承宗一个人,其他人极难插手,为的就是确保军队牢牢控制在他一个人手里!

时过境迁,朱栩需要一个体制健全,奋发向上的多军种军队,这就需要各种人才参与到管理层。

经过多天的会议与改革,孙承宗是长松一口气,将秦良玉,卢象升,曹文诏,熊廷弼,杨嗣昌几人邀入他的府邸吃饭。

孙承宗多喝了几杯,朗笑着道“不怕你们嘲笑,这几年我日干部支,力有不及,本想与毕景会一起致仕,但皇上不允,这一次由你们在,我发现确实是老了……”

曹文诏年近五十,依旧壮硕,哈哈一笑,道:“元帅,你这话骗得了别人可骗不了我,没少在皇上面前给我使绊子吧?”

现在朝局已定,朱栩确实没有让曹文诏接替孙承宗,由此孙承宗不介意曹文诏的调笑,笑道:“不止是你,秦副元帅我也说了不少坏话。”

秦良玉满头白发,坐在众人之间,丝毫不显突兀,声音坚韧又清朗,道:“我就不计较了,反正多元帅一个不多,少元帅一个也不少。”

听着秦良玉的话,众人都是摇头失笑。

当初传言秦良玉要接替孙承宗,不知道闹出多大风波,朝野的弹劾奏本,讲理进谗的人如过江之卿,数之不尽。

卢象升看着几人谈笑无忌,道:“今年或许会更多,一个总兵,背后不知道站着多少人,牵扯多少达官贵族,士绅豪门。”

熊廷弼道:“我琢磨着,除了辽东,老卢你的麻烦最大,其次就是我了,副元帅,明天我要登门叨扰,您可不要嫌烦?”

熊廷弼接替秦良玉,出任四川大都督,接管周边六省的军务。

秦良玉轻轻点头,道:“四川的情况最为复杂,若是熊大都督有需要,我可以派马祥麟协助,他对情况比较熟悉。”

熊廷弼大喜,道:“那最好不过,多谢副元帅。”

孙承宗听着几人的话,道:“我们不同于政务,相对简单一些。只要凌厉,果决的处置,军队之外,自有孙白谷去管。”

秦良玉道:“此次清理,除了禁军,两大营,巡防营由兵部着手,其他的,皇家军团,骑兵,步兵,包括海军,都在内。总兵四十六人,副总兵一百九十六人,用半年时间,甄别他们,并进行重新调配、整肃,确保高层的纯洁,干净,忠于皇上!”

孙承宗放下酒杯,道“稳一段时间,明年就可以开始进行都尉一层的甄别,这一层人数相当多,又最为中坚,关键,要逐步推进,不要引出乱子,一到两年是必须的,而后,就可以对下层校尉进行清查,两年时间应该可以收尾,前前后后,五年,差不多就能完成军队的彻底改造,打造一支新式,精锐,强大的海陆军!”

这次的清理计划,不止是为了配合‘新政’,去除旧患的同时,也是要与大明旧式军队进行彻底的切割,打造新式军队!

自然,清扫计划是孙承宗等人的,切割与新建是朱栩一直以来的计划。

秦良玉以及几位大都督点头,这些天他们就是为这些事情在做计划,布置,等年沐一过,他们正式宣誓,述职后,就会向皇帝辞呈,各自履职,开始执行计划。

军队这些人比孙传庭等人还有紧迫性,早已经迫不及待。

元宵节一过,大明仿佛才迈入景正六年,一股紧绷,不安的气息在朝野流转。

新任的朝廷高官,包括孙传庭在内的新内阁,秦良玉在内的副元帅,大都督,正式在议会,对着大明列祖列宗排位宣誓就职!

这也标志着,内阁正式的进入孙传庭时代。

就在孙传庭宣誓的第二天,朝报发表了一片白话文文章,是给天下人看的,这篇文章充满了火药味,强烈的进攻性。

标题是黑色大字:‘新政’是一场不容失败的战争!

文章列明了大明面临的的十大问题,内阁誓言要突破桎梏,完成目标,并且摆出了一系列的准备方案。

这是明晃晃的宣战,粗暴直接!

不同于以往的毕自严时代,那个时候,朝廷一有风吹草动,天下沸然,反应激烈。面对孙传庭,回应的是一片安静。

随后内阁,六部一系列官员的调整上任,不断充实着新内阁的权力与权威。

在景正六年,二月初一,廉政反贪局局长,督政院院正,大理寺寺卿,吏部尚书四人,在内阁签署《反贪战书》,四部门将协力打击贪腐,用三年时间,打造一个清廉的官场!

二月初二,这一天,大理寺开庭。

新改革的大理寺,审判庭有一个主审,四个陪审。

他们审的第一案,就是鲁王的‘贪赃不法,行为狂悖’。

不说鲁王那些旧账,就是在宗人府,接过平王一大摊子,这些年做过的手脚,稍微一查就能连根拔起,牵累甚多。

还有一个,就是晋王,这位幕后之人分的也不少,现在羁押在天牢,等着乾清宫下旨剥夺爵位,刑部好送审。

主审的名叫陆正行,是皇家政院三期的生员,是汪乔年从政院调来的众多学生之一。

陆正行翻阅着厚厚的卷宗,抬头看向站在大堂内,一身枷锁的鲁王。

他前面不远处,有一个负责堂记的师爷,他拿着一张张状纸,大声宣读。

林林总总,共十六条,大多是涉及贪腐,渎职。

大堂内只有师爷的声音,堂内椅子上坐着四十多百姓,一样安静。

师爷读完,转头对陆正行示意,而后坐下。

陆正行抬起头,看向一脸枯槁,生无可恋的鲁王,淡淡道:“朱寿鋐,关于刑部指控你的罪名,你可有辩解?”

被关了一个多月,鲁王是想的明白,心里郁结,面上叹了口气,道:“是我触怒了皇上,才遭此一难,什么罪民我都认了,只请你转告皇上,鲁王一脉对皇上忠心耿耿,不曾有叛心,与其他人不同。请皇上看在列祖列宗以及我这些年的苦劳上,让鲁王府有个体面……”

陆正行一拍惊堂木,沉声道:“朱寿鋐,你要弄清楚!你是不法在前,处置在后,休要攀扯皇上!本庭再问你一次,是否认罪!”

鲁王仰天,长叹一声,道:“认不认又有什么区别,你判吧,是坐牢还是流放还是戍边?”

陆正行合上卷宗,道:“既然你认罪,本庭也省事。现在本庭宣布,鲁王认罪,三天后开庭,宣判。退庭!”

本以为是一场大戏的审判,以鲁王的认罪,在所有人瞠目结舌中休庭。

第二天,经过内阁再三上疏,乾清宫终于下旨,以晋王朱求桂‘行为不轨,殊途难测’为罪名,除爵!

旋即,刑部将朱求桂从宗人府押出,送入天牢,又过一天,送入大理寺过审。

朱求桂比鲁王干脆,他知道,现在再如何挣扎也无用,打错算盘的结果就是满盘皆输。

孙传庭新内阁的开端,是以两位亲王除爵为开端!

朝野更加安静,不知道多少人在考虑自身,想法设法的自保。

但他们还没反应过来,孙传庭稳住内阁,一道任命砸下来,内阁,六部的大部分中间官员被调整,内部调剂还好说,但大部分是被外放,明升暗降。

京城是什么地方,天下首善之地,谁不挤破脑袋往京城来,若不是放到肥缺,那都是妥妥的流放性质,将来没有机会再回去了。

这自然在京城引起轩然大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路数都找上了门。

这一天,周应秋刚刚出门,原吏部都水司员外郎噗通跪在他身前,大声哭嚎道:“大人,您不能不管下官了!下官跟着您十几年,任劳任怨,从来没有求过您,可这一次,下官不能不来啊,下官九年五十九,还有两年就致仕了,现在要发配我去云南,这是是要我葬骨在边陲之地,儿孙不好抬棺啊……”

这位是声泪俱下,哭的肝肠寸断。

这不是第一个找周应秋说情的,但还是第一个堵门跪着的。

他面无表情,抬头看去,果然,巷子拐拐角角不少人头猛的缩了回去,而后闪闪烁烁。

周应秋神色毫无波动,道:“嗯,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打个报告去吏部,我说个情,让你提前致仕,在京城养老。”

这位员外郎一愣,继而大哭道:“大人,下官不是畏惧艰远,而是太过突然,下官没有准备,还请大人劝说孙阁老,急政缓行,操之过急,适得其反啊……”

说的是情真意切,有理有据。

周应秋哪里不清楚他的意思,无非就是想保住官位,赖在京城不肯走。

他看着已经过来的马车,道:“好,我会在内阁会议上提一下,你安心上任吧。”

这位员外郎满脸渐干燥的泪水,听着周应秋的话,差点又哭出来,冲过去想要抱紧周应秋的大腿,被侍卫挡开。

周应秋没有多耽搁,上了马车,直奔内阁。

周应秋在一堆侍卫的护卫下,走向皇宫,出了巷子,确保没有人听到,周应秋的幕僚,幕僚司副主事,楚匀骑着马,隔着窗帘,道:“东家,近来京城上下官员群青不稳,朝政多有堵塞。”

周应秋坐在马车内,不动如山,道;“不用去管,新任命的那些官员到位了吗?”

楚匀道:“阻力不小,有很多人从中作梗,尤其是那些被调离的人,据说,还有人照常去衙门,如过去一样处理事务,没人能阻止。另外……一些部门大人的态度有些暧昧,在纵容。”

周应秋目露冷色,道:“我在辽东呆了几年,他们都忘了我的手段了!你待会儿去找包理游,以内阁的名义,通知所有这次迁调的人,必须在今天之类离开,否则以抗命,渎职的罪论处!让刑部点齐人手,准备抓人!”

楚匀神色微变,道:“东家,这样一来,得罪人的就变成我们了,与您清名有碍,在内阁的地位也会收到影响……”

周应秋语气平淡,道:“你不懂,按我说的去做吧,对了,告诉我们的人,严格按照内阁的要求行事,若是谁在这个时候拖我的后腿,休怪我不念旧情!”

周应秋任吏部尚书多年,他的门生故吏,提拔的人,在这个时候,慢慢都进入了五品到三品的高位。

在朝廷中,若说谁的势力最大,无疑就是周应秋。

楚匀会意,道:“学生明白了。”

周应秋坐在马车内,神情冷然,眼神锐利,过了一阵,他又道:“你盯着朝野,不管是我的人,还是傅阁老,亦或者其他人,如果有明显的结党痕迹,立即告诉我,如果我不在,就告诉毕阁老,孙阁老,不能耽搁分毫,知道吗?”

楚匀这会儿听出味道了,走近一点,低声道:“大人,真的需要这么认真吗?”

楚匀是周应秋的幕僚,掌管在他内外通讯,是一个关键人物,沉吟片刻,周应秋道:“我与你说一点,你心里有个分寸。孙传庭的这些改革,很多人都说是是大势所趋,但这‘大势’是怎么来的,‘趋’又是怎么回事,你心里应该明白。在这个时候,谁要是跳出来反对孙传庭,等同于反对皇上。‘新政’是皇上多年的心血,关乎功德,自不必多说。还有一点,就是,朝廷的地位,未来的升迁去留,不在朝野所谓的清名,而在帝心!”

楚匀顿时恍然大悟,道:“多谢东家提点,学生明白了。”

周应秋漠然的‘嗯’了声,道:“你是天启三年的进士,跟在我身边也是屈才,等过了今年,我便安排你外放,眼下要谨慎,不要出差错。”

楚匀连忙抱拳,道:“学生谢东家提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