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青春校园 > 刘家大宅门 > 第七十七章 运粮路上的险情

刘家大宅门 第七十七章 运粮路上的险情

作者:湖州小老头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5-30 02:17:2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一年,天目山山洪暴发,双溪泛滥,太湖水猛涨,大片水田被淹,到处是一片汪洋,湖州地区遭到前所未有的水灾,很多水田,基本上颗粒无收。很多家庭,还没过年,粮食已经短缺,开了春,青黄不接,粮价飞涨。很多家庭,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树皮草根都吃完,实在没有办法,有的老百姓到一个地方挖一种‘观音土’来充饥,吃了这种东西,没有营养不说,还拉不下屎,老百姓叫苦连天。

刘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来到顾公公家想找其儿子寿松商量。

顾福昌病重多日,刘镛随寿松先来到顾福昌病榻前。道:顾公公,您老可舒服一些了?

顾福昌有气无力地说道:看来这老命,要保不住了。我倒无所谓,人老病死,倒也正常。只可惜那些挨饿的相亲,不是病死而是饿死,实在叫人痛心啊。

刘镛道:您老放心,只顾养病。我这过来,看看您老人家,二来就想和寿松老弟商量此事。

顾福昌又道:有什么好商量的,湖北大米历来是最好的,你们怎不去那里搞些过来,以救当地百姓。

刘镛道:贤侄也如此之想。

顾福昌又道:那你们商量抓紧安排。

顾寿松道:儿这是因阿爹身体欠佳,一时走不开。

顾福昌道:哎,我这老骨头啊,一下子也死不了。你们搞来了粮食,说不定我的病就好了。何况,你天天陪在我身边病不见得就会好。

......

刘镛和顾寿松带着刘铤、王宝和,叫了漕运谷老板,出太糊,沿着长江西进,向武汉进发。

尽管是逆水行舟,借助风力一路上倒也顺利。

他们顺利找到卖家,把十万担大米装上船,浩浩荡荡往回运。在湖北和安徽地界尚一路平安,到了安徽进入江苏要进太湖时候,寿松勒令船队暂停,他请寿松和王宝和守着船队,自己和刘铤去前方打探。

他们在来的时候已经打探过,太湖往东北方向的长江的湖面上有个三山岛,岛上土匪聚集,专抢过往运送船只,但岛上也有一支护镖队,只要使足了银子,请他们出面护镖,就可安然度过这一段,直接送入到太湖南岸。

刘镛换了破旧的衣裳,叫了一条渔船上了三山岛。他们悄悄打探,找到了镖师红鼻子龙阿三,阿三收了定金,拍着胸脯保证能保他们人货安全送到太湖南岸。

红鼻子阿三带着护镖的人和刘镛他们一起回到粮船上,刘镛见龙阿三人都带着长枪,想来应付难民问题不大。

过三山岛的时候,龙阿三站在船头,在桅杆上悬挂起‘龙’字的旗帜,果然就安然无恙,无人来打这些粮船的主意。

刘镛和寿松他们也放宽了心,全然放松了警惕。

是夜,刘镛和寿松、他们喝了几杯酒,红鼻子阿三道:你们安心歇息,明天一早,船儿便能出太湖,到时候再喊你们不迟。

刘镛他们几个紧张了几天,这会子有红鼻子阿三护镖,便都踏实去船舱里睡觉了,他们呼呼睡到天亮醒来,发现船已经靠岸停泊。

刘镛对寿松惊讶道:怎么搞的,船靠岸了我们快瞧瞧去!

他们仨走出船舱一瞧,可了不得了,靠岸的只有他们乘坐的这艘船,后面的船都不见,且红鼻子阿三的镖队和运粮的船夫也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寿松和刘镛面面相觑,都道:我们上当了。

寿松问道:这可怎么办好?

刘铤道:我们人没事,已是万幸。

刘镛懊悔得直拍脑袋,道:都怪我看走了眼,我们就这么回去,也太窝囊了。顾六公公若知道我们丢了粮,他老人家怎么受得了。

寿松想到父亲,难过道:贯经兄说得也是,这是我阿爹最后的心愿,我们不能就这么回去,再想想法子吧。

三人商量来商量去,刘镛提出再回三山岛寻找红鼻子阿三的线索,寿松和邢墭觉得太过冒险,坚决不允。

刘镛望望湖面,只见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便建议道:我们还是打探一下这儿究竟是什么地方。

大清早,江上船只不多,好不容易驶来一艘小渔船,他们赶紧挥手拦截,渔船不知三人底细,不敢靠近,寿松喊道:“老伯,这里是哪儿呀?”

老伯见是问路的,便稍靠近一些,大声回道:“往东十里便是烈山!”

刘铤对江苏熟悉,他说:这儿已是苏皖交界处,也不晓得红鼻子阿三把粮船藏到哪儿去了。

刘镛皱眉道:看来红鼻子阿三是个老手,一定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他们劫了货物,必须有销赃的地方,昨晚我们入睡时船儿尚在三山,这里湖面上无非就这么几个镇,我们雇条小船沿线打听,定能查到他们的踪迹。

寿松担忧道:即使查到踪迹,我们几个又能如何?

刘镛胸有成竹道:这里已是江苏地界,我们兵分两路,刘铤赶回去,谁都不要说,直接去找我的亲家,让他向马大人求援,我和寿松沿湖打探,若哪里发现可疑,便在渡口绑上一块红布,给邢墭报信。

刘铤答应后,便先行上岸而去。刘镛和寿松、王宝和雇船沿着各岛行走,每逢码头便上岸查看,三天后,他们在西山渡口发现大量大米散落。

刘镛和寿松立马上镇上打探,西山镇不大,一共只有一万多人口,兴记粮店在镇西,刘镛和寿松在兴记粮店门口面摊上叫了两碗面条,他们慢吞吞地吃着面条,两双眼睛四处张望。

面摊老板见刘镛他们不像本地人,问道:客官从哪来来?

刘镛道:我们从湖南过来来,听说你们这里粮价便宜,想贩点大米回去。

面摊老板笑道:您耳朵可真灵,前天刚有好多车大米运来咱们和州,粮价一下子就跌了好多,消息传出去,估计明后天各地贩粮的都要涌来了。

刘镛和寿松心里一个咯噔,他们互相对视了一眼,心里有数了。

寿松问道:您知道这回是哪里来的大米吗?

面摊老板道:听说是红鼻子阿三他们从湖北贩来的大米,湖北的大米好,煮起饭来涨得开,省粮。

刘镛朝寿松会意一笑,他们吃罢面条就走。

刘镛道:我们还是赶紧回原渡口等候刘铤。

刘铤和刘镛他们分开后,快马加鞭赶到南浔,家们也没有回,叫了邱仙槎去了总督府寻找堂舅父马大人求助。马大人立即让江宁布政使联络安庐滁和道道台洪大人协助,洪大人派兵随着刘铤一起沿湖搜寻,终于在原码头找到了刘镛和寿松。

安庐滁和道的官兵们根据线索,在东山一家青楼里将正在和红莲姑娘嬉闹的红鼻子阿三等人抓获,并在三山岛湾里找到了谷老板被扣押的船只,又在几件破房子里找到了被绑在那里的谷老板他们。后来才知道,刚要出太湖,突然,从芦苇荡里一下子就窜出来十几条船只,几十个人都拿着枪,其实,都是红鼻子阿三安排的。

然后,将已经被他们发卖到各地的十万担大米发还给寿松,并护送他们过了太湖。

十万担大米到达南浔,方圆百里无人再敢囤积大米,抑制的不止是南浔的米价,刘镛还表示,这十万担大米,作为赈灾捐给湖州府,以解决整个湖州的百姓的缺粮问题,使湖州的百姓度过了百年未遇的灾难。

寿松将这好消息禀告父亲,顾福昌连连道:好!好!我家承担一半。顾福昌突然精神大振,居然能起床了。他让儿孙们扶着他去街上看看,朱氏给顾福昌披上大皮袄,两个孙子扶着他走出顾府大门,顾福昌在门口站了一会,他望着北边的丝行埭,叹道:南浔人,好有好报啊,若有来生,我顾福昌还要生在南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