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青春校园 > 刘家大宅门 > 第六章 上海落脚

刘家大宅门 第六章 上海落脚

作者:湖州小老头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5-30 02:17:27 来源:平板电子书

7月的天气,变幻莫测,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狂风四起,飞沙走石,乌云密布,不时地暴风骤雨,接连好几天。

谁知上海丝价也像天气一样,落差很大,行情变化也快。

刘镛有船家靠岸,自己就直奔丝行。

刘镛到丝行一看,顿时傻了眼。牌子上写着:辑里丝每两收购价1两3白银。

秋丝时节蚕少丝也少,质量虽然不比春丝,但也不会相差那么大。一合计,收购价每两丝一两白银,没想到辛辛苦苦运到上海,收购价却只有1.3两,除去雇船雇工费,几乎没有赚钱。

刘镛像被冷水浇头一样,问:掌柜的丝价怎么跌得这样?伙计说:夏秋之季太平洋上台风频繁,外轮出不去也进不来,丝行不愿垫本压积,丝价当然就是大跌了。

刘镛又问:价格什么时候能涨上去?

伙计说:那可说不准,十天半月分文不动是常有的事。

怎么办呢?刘镛急得团团转,心想:卖掉吧没钱赚;待涨呢不知要等多久,而南浔店中还在继续收购,怕是库房也快放满了。想到丝行伙计一番话,忽然眼前一亮:他想:我何不继续在上海也租间仓库,囤在此地等涨价再卖?于是,他在外马路附近租了个小仓库,把丝囤在那里,留下伙计阿荣看守,自己随船回南浔。

回到南浔,刘镛看到南浔的丝价也大跌,很多丝行门前冷冷清清,不敢进货,不少丝船往回摇。

刘镛见此情景,心中反而大喜。他到船码头,招呼船家:来来来,把丝运出来,逛一圈不卖,那是何事?

船家无奈地说:行情那么不好,有哪家肯收?

刘镛笑着说:我收,我收。价格照旧。

听说“刘顺恒”丝行还在收购丝,而且价格照旧,顿时,刘顺’恒丝行门口门庭若市,挤满了前来销售的蚕农,一下子‘刘顺恒’丝行的仓库里放的满满的。

一个蚕农拿着白花花的银子,动情地对刘镛说:刘东家,您算帮了我大忙,家父重病在床,等着我把丝卖了,回去好给他治病。谁知,接连跑了几家,都说丝的行情不好,不敢收购。好在您行小情大,为我们蚕农着想,是菩萨再现。我宋洪生就住在辑里村,以后每年卖丝只认您一家。

刘镛笑着说:谢谢老兄抬爱,还是赶快回去给家父治病要紧,不知家父得的什么病?

宋洪生说:家父得的是痨病。

刘镛哦了一声,接着说:那是富贵病。

宋洪生无奈地说:是啊,一年到头,头在泥里,脚在泥里,做几个钱给家父治病都不够。

刘镛看看宋洪生一副无奈的样子,拉开柜台,拿出5块大洋交给宋洪生,说:这点代交家父,不成敬意,让他安心养病。

宋洪生千谢万谢。

几家大的丝行都在私底下看刘镛笑话,议论刘镛。

有的说:这个刘镛,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哪里来的那么大的胆量。

有人说:他家原本小本经营,就那么一点资本,亏了卖老婆都来不及。

看见“刘顺恒”丝行还在收购丝,顾福昌也关心地来到‘刘顺恒’丝行。

见顾福昌进来,正在忙碌的刘镛立即起身相迎。笑着说:顾公公您老大驾光临,我们小店也是光彩。

顾福昌笑着说:现在丝绸行情,不容乐观。听说贤侄还在大量收购,实在也为你有点忧虑。

刘镛笑着说:您老在丝绸行业,德高望重,您为小辈着想,实为感激不尽。但小辈自有道理。现在行情不好,与季节有关。现在台风季节,外轮进不来。小辈在上海目睹外轮寥寥无几,一旦天气转好,外轮势必蜂拥而至,到时,价格必然会上去。再者,蚕农乃我们丝绸行业之“父母”,今年丝价大跌,没有人收购,蚕农拿回去不能当饭吃,这势必会影响蚕农的养殖积极性,明年的蚕丝会大大减产,那么,对我们行业不是一件好事。

顾福昌一听刘镛的话,觉得句句在理。伸出大拇指说:贤侄年纪轻轻,深谋远虑,难人可贵,后生可畏。

第二天,“顾丰盛”丝行,也重新收购蚕丝,消息不胫而走,南浔的几家丝行重新热闹起来。但,还是有不少丝行,还在观望之中。

一天,刘镛在忙碌中,接到伙计阿荣从上海发来的加急电报:只见电报纸上写着:丝价上升,速来沪。

于是,刘镛急匆匆回到家,告知父母和妻子毓惠,拿了一点替换的衣服,顾不得吃晚饭,随便吃了一只冷粽子,连忙叫了三条船,连夜装船。

船码头几条船停泊在那里,岸上几个人打着灯笼,一些人扛着包,一包包往船上装。不多时,满满的散船,立刻启程。

篙头轻轻点岸,船便像一只顺水的天鹅,翩然游走。身后留下条条发光的水痕。

这几天,天气晴朗,有点西北风,天助我力。三条船撑起了蓬,无须人力摇船,每条船只要一名舵手把握前进方向,运输在运河上,其他船工们在船舱里,有的闭目养神,有的乱谈“山海经”。

放眼望去,黄浦江上水汽氤氲云集,江上的明月与白帆一起冉冉上升。那是连神仙都羡慕的场景。

刘镛走出舱外,站在船头,眺望河道两岸烟雾中的高楼,判断船的方位,断定离目的地的距离。时逢黄浦江退潮,顺风顺水,二百多里的水路用了二十多个小时,就到了上海码头。

船靠岸,刘镛就听到:东家!东家!有人喊。

刘镛一听是伙计阿荣的声音,立马跳上岸。

阿荣说:我估计您们要到明天下午才到。但不知道何事,反正没有事,吃了晚饭就在这里等您们了。

刘镛笑着说:天助我力,顺风顺水。所以早早就到。接着又迫不及待地问:行情怎样?

阿荣说:昨天的牌价二两,所以我打电报告诉您了。

刘镛一听,心中大喜。离天亮还有一个时辰,于是,他们在附近找了一家铺子,要了几个冷菜,要了两瓶上海“花雕”,以度时光。

天蒙蒙亮,马路上的行人开始多了起来,三轮车“咕呱咕呱”的声音响个不停。

刘镛徒步来到丝行门口,离开门还有二个小时。

刘镛看到,丝行门口已经有几位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等在那里,他们叽里咕噜说些什么,他一点都没有听懂。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

离开门还有半小时,门口的人越来越多。

上午八点整,丝行正式开门,伙计拍下排门,挂出一块小黑板,上门写着:辑里丝每两收购价2两3白银;销售价每两2两5白银,但三天以后提货。

牌子一挂出,门口一片哗然。

刘镛看到如此场景喜出望外。他挤进人群,对伙计说:我有现货400包。

伙计用怀疑目光看着刘镛,问:真的?

刘镛说:在下是南浔“刘顺恒”丝行东家,生意人岂能戏言。

几个外国人都看着这个不起眼的乡下小年轻,不知道他在和丝行伙计在说什么。有的翻译一听就知道刘镛有现货。一位法国商人挤到柜台前,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对丝行伙计说:这位老板的我都要了。

丝行伙计斜视了这位法国商人一眼说:怎么可能就给你一个人呢?

刘镛把这次运来的以及囤在仓库里的丝一并卖了,他心中盘算这次扣除成本、开支,可净赚三万两,那是一个天文数字。

刘镛满脸笑容,提着几包卤菜,老酒来到各条船上,笑嘻嘻地对船家说:各位一路辛苦,也托各位之福,这次卖了一个好价,这点酒略表心意。他还给每位船家发了赏钱。

船家笑着说:您刘东家想得周到,出手大方,必有后福。

刘镛又说:天公作美,现在又是东南风,各位趁早启程,路上安全第一。

刘镛满脸堆笑回到家。

刘焕章坐在那里吸水烟,见儿子脸上笑嘻嘻地回来,连忙起身笑着说:那么快就回来了,看你这副样子,这一次一定是凯旋而归。

刘镛笑着说:做梦都没有想到。

听说刘镛已经回来,刘镛妈也从内屋出来,毓惠挺着一个大肚子也出来。

刘镛笑着对他们说:这次扣除成本和开支,大概可以净赚3万两。

刘镛妈高兴得合不拢嘴,说:我早就说过,我家阿镛从小聪明,今后必有一番大事。我老娘看来真的要享福了。

刘焕章说:这都是祖上积的德。

毓惠说:钱,是个好东西,也是一个坏东西。

刘镛沉思片刻说:还是阿惠的话深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