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 > 第407章 皇权士家寒门,咱皆大欢喜!状元陛下可点他,但不能揠苗助长啊!

“科举制?”

刘备猛抬起头看向萧方,眼神中透着陌生意味。

萧方微微点头,示意老刘继续看下去。

刘备遂怀着强烈的好奇,缓缓翻开了帛卷。

“科举,以科考而举士,名为科考…”

接下来的洋洋洒洒千余字,萧方将科举制大体轮廓,为老刘描述了出来。

其简而言之,就是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定人才的优劣,进而择优取士。

不管你是考明经也好,什么明算也罢,还是什么策论,反正就是以考试成绩,来做为选官的唯一依据。

这科举制最大的优势有两个。

一者为公平。

管你是士家豪姓,还是寒门庶族,甚至是贩夫走卒,只要你考得好,你就能为朝廷所用,就能做大汉朝的官,你就能吃上皇粮。

如此一来,就杜绝了士家豪族,利用自己的家世背影,来垄断做官的权力,进而杜绝了士家之中,那些肚子里明明没货,却凭借家世轻松做官的绣花枕头。

同时也确保了寒门庶族的上升通道畅通,给了他们施展抱负才华的希望,让他们不致于自诩空怀大才却报国无门,从而对朝廷心生怨恨。

这科举制的第二个优点,则是相较于九品官人法,确保了天子牢牢抓住选官大权。

九品官人法的选官之权,乃是控制在所谓中正官手中,而中正官天然便为士家所垄断。

那么选出来的官,自然只会出自于士家,被选中之人,亦会视中正官为恩主。

这选官大权,久而久之,便为士家垄断,与天子无关。

科举制则不同,管你是寒门还是士家,谁都没有权力提携举荐谁为官,一切但凭科考成绩说话。

而科考最后一轮还设殿试,由天子亲自主持。

前一轮的会试,乃是各州精英们聚集于京城一较高下。

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方有机会参加殿试。

而天子则通过殿试,成了这些大汉朝最顶尖精英们的恩师。

天子既为君,又为师,还是“中正”,三位一体,你不效忠天子你效忠谁?

“妙哉,妙哉!”

“丞相所创这科举之制,胜于那九品官人法十倍,当真乃千古奇法!”

刘备看明白了科举制的优势,不禁惊喜若狂,拍案叫绝。

诸葛亮也好,田丰法正也罢,众臣们无不惊奇之极,皆是猜不出萧方到底献上了什么选官良制,竟能让天子激动到如此地步。

这选官之法,在天子看来,竟然还能胜于九品官人法十倍?

“众卿,来来来,一起参详参详丞相这科举选官之法。”

刘备索性将帛卷铺展在了龙案上,召呼众臣一同上来围观。

一帮大汉朝最聪明的人,便捋起袖子,你推我挤的纷拥围上,瞪大了眼睛细看起来。

片刻之后,大殿再次沸腾,热议纷起。

“以科考来定品,选拔贤能之士为官,为朝廷所用?”

“妙啊,丞相此法确实是精妙绝伦,如此便能做到无论寒门士家,尽皆量才录用。”

“这才是真正的唯才是举啊!”

诸葛亮的喝彩之声,率先响起在殿中。

“嗯,丞相此科举之法,堪称完美。”

“此举不仅能为朝廷选择贤能,还能避免士家之中虚有其表者滥竽充数,确实是两全其美的完美之制。”

“这科举制,如陛下所言,确实十倍于那九品官人法。”

田丰也捋着半白须髯,不住的点头赞和。

在他看来,天下英才多出于士家,就算是以科考形式来定品选官,榜上有名者也会以士家子弟为主流,不必担心被寒门庶族抢了饭碗。

而以田丰的刚正秉公,自然也不希望士家中的绣花枕头们出来做官,祸害了朝廷。

同时这选官大权,牢牢掌握在朝廷,掌握在天子手中,也符合田丰忠君的价值观。

这般一权衡,这科举制在田丰眼中,自然便成了完美之制。

“丞相竟能创出这等千古奇法,真乃天纵之才也。”

“正今日终于亲身领教了丞相的非凡所在,正心悦诚服!”

法正也是啧啧赞服,向着萧方一揖。

刘备则一拍案几,哈哈笑道:

“好好好,丞相,你又为朕解决了一桩心病!”

“这科举制当真是堪称完美,此制横空出世,朕与曹操争夺人心这场仗,算是尘埃落定。”

“丞相你速速与众卿,将这科举制的实施细节拟定出来,朕好尽快下诏,于我大汉朝推行此制!”

老刘也将这科举制,视之为完美。

萧方却明白,这科举制只是相对于九品官人法,更胜一筹罢了。

这古往今来,哪里会有绝对完美的制度?

只是相对更优而已。

曾经的历史中,科举制推行千年之后,不也是弊端重重,反倒成了拖累国家强盛的累赘负担了么。

但是放在当下,士家大势已成,却还未能如历史上那般独霸天下,寒门庶族也在士家的夹缝下崛起,并且不断壮大。

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便是一个相对最优解。

对皇权,对士家,对寒门来说,一个大家都能接受,能从中寻求到利益平衡点的最优解。

萧方遂也不做过多解释,拱手一笑:

“陛下谬赞了,臣这科举制也算不得完美,不过臣倒也自信,此制确实胜于陈群的九品官人法。”

“待此制于我大汉推行,相信陛下打赢这人心之战,当无悬念。”

“打赢了人心一战,陛下就可以着手挥师西征,伐秦灭曹了!”

刘备大笑,笑声中已是如铁般的自信。

当下萧方便与诸葛亮等众臣,就科举制的细节,各个环节,详细推敲了一番。

一月后,刘备一道圣旨传谕四方,正式宣布于大汉国内,推行科举之制,开科取士。

九州沸腾。

士家才俊们因察举制崩坏被阻断出仕之路,就此被疏通,自然是无不欢欣鼓舞,拍手叫好。

寒门庶族看到了上升渠道为自己打开,看到了一条相对“公平”的入仕之路,自然也是倍感惊喜。

大汉朝内,凡有真才实学者,无不发自内心的拥护科举制的推行。

九州士子们对刘备这个天子的感激与拥护,亦随之达到了顶峰。

夏末时分,第一场科举乡试,于大汉所控制的九州举行。

荆州,扬州,徐州,兖州,豫州,青州,冀州,幽州,乃至于最偏远的交州…

各郡士家公子,寒门才俊,纷纷赶赴州治,参加了刘备登基以来,第一次的科考。

乡试胜出者,得举人身份。

两月之后,秋末时分。

洛阳宫室正式营建完毕,刘备率文武百官,还于旧都。

几天之后,会试于洛阳举行。

各州乡试的佼佼者,从九州云集于帝都洛阳,以决逐名额有限的贡士之名。

尔后会试胜出者,便有资格参加了刘备这位天子,亲自于洛阳皇主持举行的殿试,以争得进士身份,获得出仕为官的资格。

是日,皇宫,崇德殿。

刘备正亲自审阅着殿试众贡士的文章。

鉴于大汉伐秦在即,此次殿试刘备从实际出发,考的题目就是令众贡士们,写一篇关于如何伐秦灭曹的策论方略。

翻过一篇又一篇,刘备不断的摇头,显然没有一篇令他满意。

突然,他的眼睛定格在了其中一篇策论上,眼前为之一亮。

“丞相,你看这个马谡的策论,与我们商定的伐秦方略,不谋而合啊。”

听得马谡之名,萧方心头微微一动。

于是便接过那篇策论,细细端详了起来。

马谡在这篇策论中,从天时地利人和多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敌我实力,论述了伐秦的诸条方略,思路缜密周详。

最终,马谡认为各条方略中,唯有先取并州,剪除伪秦一臂,尔后从河东渡河杀入关中,乃是灭秦的最明智选择。

虽说马谡的策论当中,并没有象法正那样,提出两重声东击西之计的具体战术,但在大的方向,却与当日邺城他们议定的灭秦方略,大致不谋而合。

“嗯,这篇策论出自于这个马谡之手,倒也不奇怪。”

萧方微微点头,似乎并未感到意外。

毕竟那可是季汉年轻一代中的翘楚,当年小舅子诸葛亮征伐南蛮,能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战略的人。

单拉出来论战略眼光,马谡也算是年轻一代中顶尖的那一批了。

当然,要是论战术能力和实战能力,那就是一地稀碎了。

“听丞相这么一说,朕对这个马谡,似乎有些印象。”

刘备重新接过那策论,盯着马谡这个名字思索起来,一时却又想不起来。

萧方笑着提醒道:“陛下忘了么,这马谡乃襄阳马氏子弟,乃是马良之弟。”

刘备恍然省悟,啧啧赞道:

“原来是马季常的弟弟,这就难怪了。”

“朕记得当初在襄阳时,曾听过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说法。”

“马季常乃贤明之才,他的弟弟能有这份智计才华,确实也不足为奇。”

刘备遂提起朱笔,笑道:

“所有策论中,以马谡这一篇最佳,朕就钦点他为我大汉朝第一位状元。”

“此等大才,朕定然要重用于他,委以重任!”

说着刘备朱笔便要批红。

“陛下且慢!”

萧方却抢先一步,伸手拦住。

“马谡确有大才,陛下要钦定他为状元,倒也合情合理。”

“但臣以为,陛下现在就对他委以重用,只怕会是揠苗助长,反倒会毁了他呀。”

刘备不由一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