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看字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看字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4:5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家都说好,于是周至说道:“道光十六年,何绍基考中了举人,只要过了最后殿试的那关,就能够成为进士了。”

“他的进士卷子赢得了考官们的一致喝采,小伙子长得也不错,书法更是精妙绝伦,所有人都认为应该将他定为状元。”

“就在这时,一个人提出了坚决的反对,这人是谁呢?却是当时的一个大考官,叫卓秉恬。”

“卓秉恬,能力很强,品行也清廉,后来还做到了武英殿大学士,官居一品。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却坚决不同意大家给何绍基议定的名词,还从何绍基的卷子里发现了两个字——‘大行’。”

“‘大行’在古代有指皇帝去世的意思,在卷子上写这两个字明显是大忌讳。”

“古人写字都是竖着写的,何绍基的试卷上,‘大’和‘行’分别在两列上,只是恰巧排在了一行,结果卓秉恬就揪住这点死不放手。”

“别的考官一开始也都笑他无理取闹,但人家就认准了这个死理。”

“然后考官们的想法就变了——你要是再跟他唱对台戏,万一真传到皇上耳朵里,让他有了什么想法,这样的风险,值不值得为了何绍基去冒呢?”

“当然不值得,所以最后别的考官也只好妥协。让本该是铁板钉钉的何状元何绍基,给弄到了十名之后,连皇帝的面都见不着。”

“那么,卓秉恬为什么一定要揪住何绍基不放呢?却是因为几十年前,何绍基的老爸开过的一句玩笑。”

“当年卓秉恬刚到京城,以晚辈身份去拜访何绍基的老爸何凌汉,何凌汉家里正有客人,就告诉他明天再来,还对客人开玩笑道:‘这个姓卓的是四川人,莫非是卓文君的后代?’”

“卓文君是女性,如果卓秉恬是卓文君的后代,那就是在暗示卓秉恬的祖上乃是倒插门。”

“这在古代是绝大的羞辱。”

“就因为这么句话,让卓秉恬从此在心里埋下了炸药,现在碰上了何凌汉的儿子,炸药终于引爆了。报应到了何绍基的头上来。”

“哎哟,刚刚我们还不该把那人说走!”一个阿姨就笑道:“该留着他听听这故事才好!”

“就是,不留口德,子孙遭殃。”另一个大妈也表示同情:“看这小何,多倒霉?!”

周至和江舒意听着就觉得好笑,何绍基是清朝道光年的,在俩阿姨这里成小何了。

“差不多了就散了吧。”刚刚替周至仗义执言大爷笑呵呵地说道:“毕竟这里不是展览馆,博物馆,影响太长的营业时间就不好了。”

“爷爷原来是文物商店的人?”江舒意问道。

“我早就退休了。”大爷笑着打开了柜台,走到柜台里边:“现在是商店返聘售货员。”

“那正好了。”周至问道:“何绍基这对立轴对联,还有没有优惠啊?”

文物商店和蜀都工美一样,每一件东西前都放着一个价签。

不过按照周至的经验,这是上限的价格,其实依然是可以讲价的。

老人看了周至一眼,还是将墙上的立轴取了下来:“年轻人应该还没有工作吧?刚刚这是家学渊源?”

这也是古玩行的老规矩,买家不得白话,而卖东西的人,也需得任由买家上手验看,不能无理推拒。

周至一边审视着书法立轴,一边回老者的话:“家里有长辈喜好这个,从小耳濡目染,倒是学了一点。”

何绍基的书法其实非常的独特,一般人压根就学不来,那就是他的笔法。

何绍基的父亲何凌汉本身就是书法家,他的书风观察于颜褚二体取法较多,又多含隶篆意味,有高古之风。

受当时北方学风影响,何凌汉对朴学与碑学非常重视,何绍基从父家学,同样认同碑学、隶篆为自己书法的根基。

这也和当时南方慕帖,北方寻碑的艺术分野。

达到一定程度的积累之后,何绍基开始追求开古而创新,形成自己风格。在北碑的大创作前提之上将更古的篆、隶意趣融入楷书,字书“年六十,在济南泺源书院,始专习八分书。”从此“东京诸碑,次第临写,自立课程。庚申归湘,主讲城南,隶课仍无间断。”

他在曾有诗云:“肄书搜尽北朝碑,楷法原从隶法遗。棐几名香供《黑女》,一生微尚几人知。”

最终创造出一种神奇的笔法,叫做“回腕法”,因为好像猿的手部动作,又称“通臂猿”法。

用笔以中锋为主,逆入回腕起笔,然后裹锋重按,收笔时轻蓄出锋。

运笔涩进缓行,时露颤笔、笔势豪宕奇崛,既有古人之痕迹,更突出其个人的风格。

这样的笔画也有一个雅称,叫做“屋漏痕”,是何绍基行书笔法的一大特色,后人也极难模仿得出来。

除了检查书法特征,周至比一般人还多一项法宝,就是通过纸张和装裱来判定年代。

到现在他又更多了一项——对于褾轴的鉴定。

手卷卷起来包裹在外面的部分,卷好后能包住画轴之首,故叫“包首”,能起到保护卷轴、使其免受污损的作用。

包首同时也被称为“护首”“引首”“包头”等,在文献中还有“褾”“玉池”等雅称。

到了明清时期,后来诸多收藏者和整理者,会在包首背面标注内文题目、卷帙号等资料信息,这些也成为包首的一部分内容,而且往往非常具有价值。

最名贵的包首自然是宋锦,古人记录当中,装裱用锦的花色品种多达五六十种,其中包括了名贵的缂丝,可谓缤纷多彩。

到了元代,织绣工艺处于衰退的状态。织物颜色素雅,由绿色和米色相间、纹样大小一致的小方格排列组成,图案较为简单,被称为蛇皮纹锦。

直到明朝宣德年间,织绣工艺得到恢复,但宋代古锦的花样已经失传。

因此明代包首用锦品类不多,但含蓄雅致,很少用艳丽的颜色与夸张的图案,以圆形、方形、菱形、八角形为主要骨架,内填各种花纹。单元纹样尺寸相对较小,内填花卉团纹,主题色调以黄绿为主,比较单一。

清康熙年间,有织锦艺人于无意中搜集到宋裱《淳化阁帖》十帙,揭得宋锦花样二十二种,经过研究仿造,终于还原了出来,最终使清锦繁华如宋,延续至今,生产不衰。(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