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88章 长孙无忌:对!就应该这么赏他!

“快,跟上!”

九成宫外的密林深处,残存的突厥叛军仓皇北逃。

暴雨停歇,乌云散去,东方露出了鱼肚白。

经过一夜激战,唐军终于完全占据了九成宫的主动,消灭了所有有组织的抵抗。

而剩余的叛军在啜剌舍尔的带领下,抢夺了数匹战马,向北方一路逃窜。

“叶护,前面有河流!”斥候回报。

啜剌舍尔紧绷的神情放松了下来:

“那应是泾水。只要渡过泾水,到灵州就是一马平川,谁也不能阻止我们回草原啦!”

众人心中振奋,催促马匹加速。

然而一行残兵败将到达河边,等待他们的不是渡口。

而是一列队形严整的重骑兵。

“唐军怎么会在这个地方设下埋伏?!”

啜剌舍尔大为震惊。

然而,当他看清楚了对面领军之人的长相,表情立刻从惊讶变成了惊喜:

“原来是你,是来接应我们的……”

话音未落,破空声响。

一支箭精准地射进了啜剌舍尔的口中,让他再也无法发出任何声音。

箭如雨下,没有留下一个活口。

…………

八月中旬。

九成宫这场耻辱性的禁军叛乱事件彻底发酵,已经成为了这两天长安城乃至全国最大的话题。

这座始建于隋朝的大唐第一离宫,被烧成了一片断壁残垣。

若非一场及时雨,怕是不会比阿房宫好多少。

不仅是建筑,最精锐的禁军,以及内侍省的宦官宫女,也遭受了巨大损失。

十六卫中的左右监门卫更是濒临解体。

在帝国中心闹出这么大乱子,基地差点被人给偷了,真是应了那句名言:

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一向直性子的贞观诸臣直言道,大唐连禁军都造反,只怕是药丸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唐通过此次事件发掘了一批人才,成为备战下个赛季最早的队伍。

比如大难当前指挥若定的宗室大将李道宗,比如忠心耿耿、年少有为的士族虎子韦待价。

而这些英才俊杰中最耀眼的领军者,自然是勘破阿史那结社率造反密谋、并疾驰三百里及时通报、两次救驾并挽救了全体皇室成员性命、顺便还破获了李孝恭无头悬案的皇十四子,李明。

事变之后,便是论功行赏、调查问责。

而在朝野评定的九成宫功臣中,李明当仁不让拔得头魁。

朝野能达到如此一致,是因为李明同时抓住了最重要的两端——

皇帝和民间。

就在收拾完残局,李明一行人仓促结束避暑假期、回到长安的第二天早上。

长安市民无比熟悉的传单攻势,又回来了。

当然,传单内容肯定不是从正面直接宣传李明同志的丰功伟业。

否则一粉顶十黑的“孝逸定律”就要应用到他自己头上了。

一大早,长安市民们便收到了一条耸人听闻的信息推送:

《震惊!这种夏季常见饮料竟然有毒?这样处理赛过砒霜,连皇帝也不能幸免……》

市民在关心自身安全、探究猎奇的心理下,心里毫不设防地阅读完了最新的传单。

而李明的种种丰功伟绩,就通过这种十分狡猾的方式,侵入了所有人的大脑。

陛下钦点、朝廷一致认可、民间呼声最高。

李明已经完全起势。

立政殿,书房。

李世民与长孙无忌讨论着九成宫事件的若干善后工作,两人先对好口径,等到明天大朝会上,再与群臣商议。

这事也只能与亲历者兼大舅哥、长孙无忌讨论了。

不必烦扰房玄龄等其他文官。

要脸。

“阿史那结社率在宫里的内应,都排查出来了吗?”李世民神色不悦。

禁军出现叛匪是他自己用人不淑,也就忍了。

但宫人也出现叛匪同僚,那说明整个内侍省的选人考察不严格,是妥妥的体制问题,不能忍。

今天在药里加点料,明天在饭里拉坨屎,这谁遭得住?

“回陛下,门下省会同内侍省,逐一排查了宫中所有的宦官和宫女,重点调查其中的突厥人。”

长孙无忌轻车熟路地汇报道:

“查获尚药局的宫女一人,就是她将陛下的雄黄酒搁到炉子上加热,导致陛下中毒。

“经查,她并非阿史那结社率同党,只是收了他的贿赂,按照吩咐热了热酒,以为这么做没什么大不了的。”

李世民的眉头拧了起来:

“私自乱动朕的药,这还没什么大不了?难道没人发现吗?”

尚食局和尚药局的工作流程,都是非常繁琐的。

一个人烧饭熬药,需要同时有禁军和宫人全程监视,以防有人往里面“加料”。

那宫女私自加热药液,怎么监视的人没有及时阻止?

“大约是因为她所摆弄的雄黄酒是外用的,不入口,加上只是加热,并未添加什么东西。

“因此,守卫也许懈怠了吧。”

李世民摸着胡子沉思片刻,眼神锐利:

“大内禁地的守卫,本应该事无巨细。内侍省太监和各级少监要负主责……”

说到这里,李世民想起来了。

内侍省太监就是他的贴身大伴,事发之日舍命向他发起警报的大伴。

李世民眼睛闭了闭,语气也柔和了下来:

“念其初犯,内侍省少监罚半年俸禄。

“那宫女收受贿赂,致使朕与太子中毒遇险,念其无知,就……杖五十,流放儋州。”

陛下对弑君之徒的处置也太仁慈了……长孙无忌心里嘀咕,嘴上回答道:

“善。”

“活捉的残匪呢,问出来了些什么?”李世民追着问道。

他本能地觉得,阿史那结社率一案,背后应该还有人。

因为一个不学无术、十年前才归顺大唐的突厥人,一生都没有去过比长安更靠南的地方。

他是怎么知道南方人的习俗,知道雄黄酒加热是有毒的?

连关中人都不知道啊!

难道那厮是隐藏的抓药天才不成?

肯定是有狗头军师在为他出谋划策的啊!

说到这里,长孙无忌的神色也黯淡三分。

“未曾。高级军官不是被杀就是自杀,活捉的喽啰什么都不知道,大部分都是盲目跟从裹挟的无脑之徒。”

向下摸大鱼的线索断了啊……李世民苦恼地皱眉。

本来有小股叛军顺利趁乱逃出了九成宫,领头的啜剌舍尔是结社率的副官,应该知道些什么。

然而,那支残匪被前来助剿的秦州都督府军队在泾水边截住,全部杀死。

为此,李世民还写信训斥了秦州都督李慎一顿。

就是他与韦贵妃所生的皇十子、担任纪王而赶不及拍马屁的那个李慎。

“其他隐患排查呢?”李世民问。

长孙无忌对答如流:

“正在进行中,尤其严格地审查军队里的突厥人。发现,确实有一部分突厥人就像这些叛军一样,长期不习惯在汉地的生活,渴望回到大草原。”

唉……李世民无声叹息。

“朕的本意,是以天下人为子民,不论是突厥、羌人,还是扶余、室韦,都可为朕所用,都可以和谐共处。”(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

“但没想到,有些一厢情愿啊……”

长孙无忌摸着下巴,进言道:

“在中原生活的突厥人太多,日久难免生变。将他们全部迁徙至岭南如何?”

李世民白了他一眼:

“让北人去岭南,你不如直接杀了他们。但……”

长孙无忌的这主意,倒是启发了他的思路:

“可以迁徙突厥人去长城之北,在丰州、夏州一代建牙帐,拱卫北部防线,监视薛延陀。”

薛延陀是东突厥灭亡后,由填充原东突厥故土的铁勒诸部所组成的部落汗国,对唐朝一直阳奉阴违,虚与委蛇。

“陛下高见。”长孙无忌为妹夫的妙计点赞。

既排除了中原核心地带的隐患,又巩固北疆,还让突厥与薛延陀互相猜忌敌对,争相向唐王朝“争宠”获取支持。

一步盘活全局啊。

“除了突厥内鬼,其他人的善后事宜,也得劳烦辅机你替吾参谋参谋。”李世民道。

长孙无忌装傻地说:

“士卒宫人的抚恤已从优从厚发放,各位功臣也多有赏赐升迁……”

“吾说的不是李道宗和韦待价,是李明。”李世民不和长孙无忌来虚的,开门见山。

长孙无忌叹了口气:

“皇子殿下立下如此盖世之功,陛下如何奖赏也不为过,臣无权置喙。”

现如今,李明势头正隆。

长孙无忌就算再怎么想压制他,也只能选择暂时隐忍,日后再说。

千万别做那个扫大家兴的恶人。

否则,先不说忤逆圣意,也不说激怒朝中同僚。

光民间舆论这一关他就过不去。

要知道,街上四处分发的奇怪小传单,已经渗透进了长孙府,并且迅速在下人之间流传开来。

在这种高强度洗脑之下,府上的下人们全都胳膊肘往外拐,自发地站到了李明那一边,觉得这位小殿下有情有义,未来可期——

至于这件事是否与家里的小内鬼长孙延有关,老谋深算的长孙无忌选择暂且蒙在鼓里。

这份战略性模糊虽然能让他多一条后路,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一个小麻烦——

如果他长孙无忌在这个风口浪尖弹劾李明。

他也不知道这些被洗脑的恶奴会不会在他的饭里吐痰。

“可吾就是来请你置喙置喙的。”李世民坦诚地对这位心腹之臣说。

这位明君深知强扭的瓜不甜。

如果对李明的分封不合长孙无忌的意、而自己还要一意孤行强推,无疑会激化这对甥舅的矛盾。

这是他这个父亲、妹夫不愿意看到的。

长孙无忌又无声叹了口气,缓缓道:

“臣必以江山社稷为重。”

李世民赞赏地点头,道:

“吾有一个初步的想法——

“封李明为宋王,治所徐州彭城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遥领扬州,并担任扬州大都督。

“你觉得如何?”

一王,两州,外加一个大都督府,这是庶出皇子的高配打法了,甚至能摸一下嫡子待遇的边了。

尤其这个“扬州大都督”,不但地位重要,是开唐四大都督府之一,同时也是李孝恭曾经担任过的职位。

宗室传承的意义不言自明。

对于如此优厚的条件,长孙无忌先是一怔。

接着,他嘴角缓缓勾勒,露出发自内心的轻松笑容:

“陛下的这番安排,甚善,足以匹配李明殿下立下的赫赫功勋。”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