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322章 相亲相爱一家人

秋风送爽,给大唐的国土染上了金黄的颜色。

秋天是老百姓秋收的季节,郊外的田野到处是农民辛勤劳作的身影,其中不乏妇孺老幼、乃至残疾的退伍士兵。

得赶在白露结束以前收割完水稻和高粱,如果敢误了农时,庄稼就敢歉收、甚至绝收给你看。

这就意味着一年白忙活了。

而老百姓忙碌得直不起腰的秋天,同时也是贵族老爷们忙着秋狩的季节。

长安太极宫,北禁苑。

如今已经是“陛下”的李承乾骑着马,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

两年前的今天,也是秋狩。

那一天,李明踩着齐王李祐的脑袋大放异彩,用半边屁股蹭上了龙椅。

而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承乾则在那一天,于北禁苑里的感业寺邂逅了小妈武媚娘。

相比那时候携九成宫之变的余威、风头正劲的李明,李承乾在那次秋狩中的表现可以说是黯淡无光。

但就是那次邂逅,彻底改变了两人的人生轨迹。

两年后,李明成了乱臣贼子,在东北割据。

而低调的李承乾却后来居上,整个屁股坐稳了龙椅。

“这全靠你在朕身边出谋划策啊,媚娘……”

李承乾无声地喃喃道。

“陛下。”一位嗓音低沉、身材雄壮的男性近侍下马禀告道:

“皇太弟和诸位亲王殿下一会儿就到。”

这位既能随侍皇帝陛下左右、身上重要元器件又完好无损的完整男人,便是李承乾的好闺蜜,称心。

名义上,称心以“新突厥射匮可汗”的身份,担任左骁骑卫中郎将,负责皇帝的贴身保护,很合乎唐礼。

但实际上“贴”的是什么“身”,只能说懂的都懂。

李承乾都当皇帝了,塞个关系户进来怎么了?

“嗯,让内侍省备些易携的果品吃食,别让他们在打猎时饿了肚子。”李承乾贴心地嘱咐道。

作为老大哥,他对弟弟们还是很照顾的,而且心细如发,不输女人。

“遵令。”

称心话不多,立刻将陛下的谕旨通报下去。

李承乾一个人吹着秋天的西北风,继续等待亲王们的到来。

皇帝等臣子,这是永庆一朝的新惯例。

因为皇帝陛下腿脚不便,本着越缺什么就越强调什么的原理,李承乾总是不放过任何展现自己的马上英姿——

秋狩当然也不例外——

但是他又不想让自己被搀扶上马的狼狈模样被手下看见。

所以,就渐渐养成了他骑在马上酷酷地等待手下的习惯。

当然了,亲王们不至于情商低到真的把皇帝晾在那儿干等。

他们早早地就入了场,等候在非礼勿视的区域。

只等宦官一声令下,便即刻回应皇帝陛下的召见。

“陛下万福。”

由皇太弟李治领衔,高祖李渊和太上皇李世民所有还在世的嫡子庶子们牵马步行,向他们共同的带头大哥李承乾陛下请安。

别管李治这人心黑不黑,在礼制这一块上是绝对拿捏得死死的,一点毛病也挑不出来。

毕竟李治这个“皇太弟”的身份有点尴尬,皇帝和储君的先天“寿命论”矛盾只多不少。

为了不给旁人落下任何口实,让人以为他盼着当皇帝的哥哥早死,李治必须时时刻刻谨小慎微。

“嗯,诸位请上马吧。”

李承乾温和地对弟弟们和小叔们点点头,环顾四周,眉头微微皱起。

“父皇呢?”

李治迅速而不失恭敬地回答:

“启禀陛下,太上皇陛下龙体偶有小恙,正在甘露殿歇息,恐怕不便出席,让臣向您转告。”

唉……李承乾无声地叹了口气,道:

“父皇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确实要好好休息休息。

“诸位,我们启程吧,想必今年的猎获会十分丰富。

“这样吧,朕有一块玉如意作为彩头。谁能拔得头筹,谁就得彩。诸位觉得如何?”

“遵令!”皇族亲王们齐声应和。

对于父亲的身体状况,大家倒是一点也不担心。

不是因为他们都是父辞子笑的带孝子。

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太上皇陛下的身体其实挺好的,只是随便找了个理由不参加“秋狩”这场应酬而已。

结束了中原大战后,李世民陛下当即返回京城,二话不说交还了军权。

自此之后,他便不再过问政事,一头扎进了后宫,过起了夜夜笙歌的快活日子。

打了一辈子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这精神头,李承乾甚至怀疑自己可能会驾崩在老爹前面。

至于今天李世民婉拒出席秋狩,是因为怕触景生情,回忆起死去的李泰和李祐。

还是因为他抓紧时间埋头苦干,争分夺秒地为皇帝陛下再新添几位小皇弟。

大家姑且蒙在鼓里。

只能说,子类父似乎是老李家的传统,李世民在退休以后,也越来越像他的父亲李渊了。

…………

紧张刺激的秋狩正在进行中。

一众亲王展示着娴熟的马上狩猎技巧,弯弓搭箭,卖力地进行着狩猎。

他们都在尽力做出一副十分看重陛下“礼物”的样子。

而在火热的狩猎场之外,李承乾骑在马背上,停留在原地。

作为皇帝,他就不方便和臣子们抢彩头了。

过了一会儿,李治也骑着马靠了过来,作势欲下马。

“你不去玩玩?——不必下马,在马上说话即可。”李承乾微笑着说道。

得了陛下的亲口恩准,李治这才坐回到马鞍上,苦笑着摸着脑袋。

“回陛下,臣尚且年幼,不善骑射,就不去扫哥哥们的兴了。”

这个托词很完美,表现出了一副自己羽翼未丰、绝无对皇兄取而代之的无辜模样。

但是李承乾在上面看得一清二楚,李治是无法融入亲王们的游戏中,感到无趣才退出的。

毕竟那些亲王在第二次八王之乱中都做过李治的对头,知道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小兄弟,真下起手来能有多黑多狠,心里膈应。

唉……李承乾又无声地叹了口气。

等到他驾崩、李治登临大宝以后,那些得罪过李治的庶出兄弟们,恐怕都活不长了吧。

不过,身后事他管不到了。

光是身前的那些破事,就足够让他焦头烂额的了。

李承乾犹豫了一会儿,还是问出了在心里盘桓许久的问题:

“皇太弟,关于最近的局势,父皇……没有和你说什么吗?”

李治的表情有些暗淡,摇了摇头:

“没有。”

现在的这对皇家父子关系有些倒反天罡。

在中原大战前,李承乾处处防着太上皇老爹。

不是想把他赶出立政殿,就是试图阻止他接触军国大事。

甚至连暗杀老爹的脑筋也不是没有动过。

而在中原大战以后,李承乾被对面的李明上了强度,反过来寻求太上皇的建议指导、乃至亲自干政了。

然而李世民偏偏和大儿子反着来,一回京就主动搬出立政殿,直奔后宫,坚决不掺和国家大事。

这就让李承乾有些抓瞎了。

没有老爹的辅助,他面对大明的压力越来越力不从心。

便另辟蹊径,想让父皇最疼爱的雉奴和阿兕子去替他探探口风。

阿兕子李明达对一家人还玩心机十分反感,直接抗旨不从,拒绝了皇帝哥哥让她当商业间谍的请求,李承乾拿她一点办法没有。

李治则出于共同利益的原则,擦着未成年的边,硬着头皮往后宫大门口的甘露殿里钻,和父皇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在二人垂泪诉说亲情了几个晚上以后,李治果然——什么干货也没能套出来。

小滑头怎么可能斗得过老滑头?

唉……李承乾又双叒叹了一口气,忍不住抱怨道:

“如今大唐陷入了困境,社稷累卵、百姓倒悬。父皇难道就这么干看着么……”

就在李世民还在中原前线调戏薛仁贵、和李靖飙车的时候。

李承乾也在大后方被李明调戏得不要不要的。

交州反复无常、川蜀僚人动乱、岭南蛮族作祟、闽越山越劫掠、洱海大唐藩属屡遭吐蕃袭扰……

整个大唐南方乱成了一锅粥。

这场乱局始于朱雀门之变后,是李治摄政时期无法压服南方的后遗症。

被某位卑鄙无耻、又极擅长和异族打交道的大明开国皇帝给钻了空子,以交州为导火索,放了一颗大烟花。

“太上皇陛下说……”李治怯怯地看了一眼皇帝,又垂下了眼睛,欲言又止。

李承乾摆了摆手:

“父皇转告你什么了?皇太弟但说无妨。”

“太上皇陛下直言,治国是陛下的权利与义务,他……无权插手。”李治小声说道。

这番说辞是经过他美化了的,老李的原话是“如今他是皇帝,关我什么事”。

不过李承乾自然知道老爹的真实意思,脸色黑沉了下去。

李治敏锐地觉察到了皇兄不太美丽的心情,立即贴心地替他挽尊:

“陛下请勿担心。根据最新的情报,交州的乱局已经稳定,以阮富春为首的蛮酋慑于陛下天威,主动放弃了抵抗。

“交州安定,南方其他地区的蛮夷动乱也成了无源之水,很快就能平息。”

“但愿如此吧,阮氏反复,不可尽信。”李承乾闷声道。

“这背后都是李明在捣鬼。”李治继续给皇兄进行着心理按摩。

“李明那厮诡计多端,连太上皇也只能和他将将打个平手。

“陛下运筹帷幄之间,便在交州挫败了他的图谋。这不正好证明了陛下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

“陛下自当大展宏图,何需他人在旁指导呢?”

这一通教科书级的马屁,让李承乾很是受用,觉得自己好像又行了。

“皇太弟说的有理,朕应当更自信一些。”

朕已经是大人了,还是皇帝,怎么还能处处依赖自己的父亲呢,况且朕和父亲的关系其实并不算融洽……他在心里小声对武媚娘坦白道。

“武媚娘”不禁莞尔:

「陛下明明什么也没有做,交州阮氏怎么就偃旗息鼓了?难道陛下真觉得自己天生神力?」

这……李承乾被自己的心魔问住了,下意识地反问。

“难道南方有诡?”

“您说什么?”李治一愣,不知为何皇兄会没头没脑地来了这么一句。

“呃……咳咳,朕的意思是。”李承乾意识到自己失言了,立刻改口道:

“相比南方边疆的疥癣之疾,百姓的民生才是真正的问题啊。”

对于皇帝关心民间疾苦的发言,正常来说大臣们都是要吹捧一下的。

但是马屁精李治却说不出口,脸色跟着沉了下去。

因为,国内的民生真的出了大问题。

在李世民陛下主政的贞观时期,百姓的生活还算宽裕。只要别倒血霉、连续遭个几年灾,即使最底层的百姓,家里也还能留有些余粮。

绝收一次,还不至于全家喝一年西北风。

但是到了如今李承乾陛下的永庆时期,大伙儿的日子就艰难了起来。

朝廷在忙着政变和内战,基层的地主也没有闲着。

他们趁官府混乱的大好机会,利用天灾和兵灾,疯狂兼并土地。

大批农民失去了口分田,被迫沦落成了给地主打工的佃农。

而佃农的抗风险能力是很弱的,收成差了自己就得挨饿,而租税是一文不少的。

地主老爷才不会管你死活。

对于越来越横行无忌的士族豪强,官府也自顾不暇,无力抑制土地兼并,只能听之任之。

一般来说,凭借贞观十几年打下的底子,即使是广大佃农,生活总归还能支撑一会儿。

然而今年的情况着实不一般。

因为刚刚结束的中原大战,抽调了太多太多的劳动力。

光从军的士兵就有五十万之众,其中除了卫府兵,也不乏兵募募集的普通壮丁。

更别提人数更多的民夫等后勤支持人员了。

一下子被抽走了几百万壮劳力,让今年的秋收形势立刻变得严峻起来。

虽然战事在白露之前及时结束,但是大批壮丁还被困在回程的路上,各地农田的劳动力依旧捉襟见肘。

这才有了男女老幼齐上阵的“盛景”。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皆有抢收之责。如果错过了秋收的节气,用不了两三天,谷子里的米粒儿就能给你倒吸回去。

对于人数越来越多、生计越来越难的佃农来说,这更是关乎一家人是否会进一步堕落为不如狗的流民、乃至于全家饿死的关键时期。

而民间的疾苦,其实是能通过各种渠道反馈到朝廷的。具备一定能力的合格统治者是能注意到的。

李承乾和李治就属于此列。要不是在和开挂的李治打对攻,普普通通治个国,他俩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暴降的税收、激增的流民、急剧恶化的治安……无不在向两人预示着糟糕的国情。

更别提如雪片般飞过来的奏章了。

“如果我们再不做些什么……等饿死了人,就为时晚矣。”

李治沉重地说。

“更别提,北边还有李明在那儿煽风点火。不得不承认,他在治理国家上是很强的。

“天下人不是瞎子,有他的大明作为对比,大唐必定人心浮动,国家恐怕就要乱了。”

李治十分精准地指出了问题。

然后呢?

该怎么办呢?

“我们应当减税么?”李承乾问。

李治摇头:

“恐怕治标不治本,白白便宜了士族门阀。

“况且现在正是用兵之时,减了税,军饷怎么办?

“关键问题是,土地不在农民的手中。”

虽然人不能超出自己的时代局限性,但是大唐的君臣都是长着眼睛的。

李明在辽东搞土地产权再分配的过程和结果,他们都看在眼里。

他们也是会思考、会学习的。

许久,李承乾闷声道:

“或许,朕应该学学弟弟李明的办法。

“好好整治整治那帮土豪劣绅,抑制兼并,重振均田制,把土地还给农民。

“皇太弟,你觉得如何?”

李治立答:

“陛下英明!”

他的语气带着激动,显然不是纯粹的拍马屁。

李明虽然讨厌,但对付更讨厌的地方豪强还是很有一套的。

师“明”长技以制“明”,两人这点脑子和格局还是有的。

呼……李承乾呼出一口浊气,表情终于轻松了一些,苦笑道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明弟一遍遍地给朕出难题,朕还是能勉强一一破解的。”

李治应声道:

“陛下英明神武,逆贼的雕虫小技谈笑间便一一破解。

“不论是在战场上,经济上,还是在平定交州叛乱上。”

别的不说,交州平乱确实是谈笑间破解的。

皇帝陛下还没用力,蛮夷就消停了——

就在李承乾心中得意的时候。

哒哒哒……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不是从狩猎场中传来的,而是从身后的玄武门。

是传信的快马,正在向这边急速飞驰而来。

李承乾的心里登时咯噔一下。

发生什么事了?

能在主持秋狩仪式时,通过禁军的层层守卫,将急报递进来。

说明情况非常严峻。

他下意识地看向了身边的皇太弟。

李治的脸色同样十分凝重。

在和大明对垒的关键时刻,突然传来一份急报,十有八九不是什么好消息啊……

“陛下,南疆有变!”

传令第一时间带来了口信。

“林邑蛮进占交州!”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