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318章 “卧槽,大明好强!”“我去,大唐好猛!”

“那接下去该怎么办?”李世绩迷茫了。

虽然天黑看不清,但不用看也知道,明军正在平稳而有序地通过大桥,逃离包围圈。

跟着他们一起逃离的,是大唐的江山社稷。

“齐州至沂州防线是敌人苦心经营的防线,多山多水、易守难攻。

“隔着一条泗水,我军恐怕很难打过去将叛军剿灭。”

李世绩虽然不明说,但话里话外都在请求太上皇陛下收回成命,趁着夜色莽一波,尽量杀伤还没有来得及撤离的明军残余。

“怕什么?对面不是还给我们留了一座桥么?”程知节对他的担忧不屑一顾道:

“寇可往,我亦可往!有了这座桥,跨河和叛匪作战又有何难?”

李世绩斜了这老山匪一眼,呵呵一笑:

“说得好,你就不怕他们在桥底下设置了机关?到时候把桥墩子一抽,把你的部队连人带马一起掀进河里去。”

“这……”程知节听得直挠头。

这种过桥抽梁的骚操作,还真是对面那群贱人干得出来的。

两人继续争论了一会儿,发现能“毕其功于一役”的路都被封死了。

“就算李明不毁桥,放我军大摇大摆地进去,你敢走吗?”

车驾里,李世民说话了。

“把我军主力全部耗在齐鲁大地上,倒是能让对面毕其功于一役。

“我军,败了。”

李世绩和程知节同时闭嘴,面面相觑。

失败主义者领导的一席话,算是给本场战役定调了——

唐军费劲千辛万苦,让出大片中原的土地,把明军主力“骗进来杀”的计策。

以计策全面失败、明军大部顺利脱逃的结果而告终。

“那,我们……”李世绩的嘴唇艰难地蠕动着。

“撤吧,继续傻杵在这儿也无非是空耗粮草。五十万大军的吃喝,足够让李承乾头疼了。”

李世民的声音有些无力:

“况且……我们的后方也起火了,李明放的。得回去收拾残局了。”

“后方?!”李世绩和程知节俱是吃了一惊。

“交州,是交州都督府生乱了。”李世民的声音越发乏力,带着深深的揶揄和自嘲:

“大明朝勾结交州的蛮酋土人,撺掇他们屡屡作乱,严重影响了南方的安定。

“呵……和蛮夷打交道,那小子可太熟练了。”

老李和老程听得嘴角抽搐。

他们也感受到了太上皇的同款乏力感。

李明那厮就算是在治国打仗,也透着一股浓烈的顽童气息——

精力充沛,东一锤子西一榔头的,让对手捉摸不透。

明明前线都人脑子打出狗脑子了,自己的主力都被放在火上烤了。

居然还有这个闲心,跑到大老远的交州去开辟第二战场。

顽劣,简直顽劣!

哪有这么打国战的,把死生之地当成了孩童的游乐场吗?!

“但不得不承认,他这么胡搅蛮缠,也确实令我们焦头烂额,头疼不已啊。”

李世民的笑声带着沉沉的倦怠,最后长叹一声:

“撤退吧,这一轮对决结束了。”

大势,已去。

…………

回京的路上,唐军垂头丧气,士气低迷,完全没有了前几日追亡逐北、直抵兖州的精气神。

甚至这支唐军连规模都小了许多。

注水出来的所谓“五十万大军”大都是征召的兵募,已经发放路费,就地遣散了。

临时充数的士兵们分到了例钱,赶忙回家,急着赶上夏收的尾巴。

一路上,李世绩、程知节等将领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地跟着大部队行进着,全程没有说一句话。

败军之将,不足言勇。

太上皇的龙辇中,李世民半躺在车子里,抬头望向窗外的天空。

蓝天上,一行白鹭正在自由地翱翔。

“那小子的翅膀已经硬了啊,朕完败于他……”他小声喃喃,表情看不出喜乐。

儿子青出于蓝,让这位老父亲兼老皇帝的心里极其矛盾。

不知自己是该感到高兴、不服、欣慰,还是应该担忧。

兼具有之吧。

在战场战术上,李世民还略胜一筹,大部分时间能够掌握战局的主动,对方只能瞅准机会打几波反攻。

但是这一点优势,被李明利用大明那强到变态的生产力给抹平了。

“才多久的工夫,居然起了一座桥……”李世民到现在仍然觉得不可思议。

相比李明所展现出的、将来会让李世绩等一大票将领铭记一生的、天马行空的战略思路,那座泗水桥给李世民带来的震撼更为巨大。

作为治国者,李世民的眼光不仅仅局限在战场上。

他的着眼点更高、更宏大。

他看的是大明作为一个国家实体的真正“实力”。

国家实力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包括生产力、凝聚力、战斗力等多个维度。

而这些又都通过这一座泗水大桥,让李世民得以窥见一斑。

这惊鸿一瞥,让老李大为震惊和敬畏。

“大明染指齐鲁、和大唐彻底撕破脸,并没有多长时间吧?

“就算从第一天开始造桥,这座泗水桥也仅仅耗时几个月……

“大明的工匠,恐怖如斯……”

这活儿如果交给大唐的工匠来干,没有几年时间是完成不了的。

区区几个月……恐怕连给那座桥准备木料和石料的前期工作都不见得足够。

大明的工匠都是怪物吗?

虽然李世民没有读过什么《国富论》,但是作为一位杰出的君主,他当然知道民间生产力对一个国家的支柱作用。

现实世界终究是唯物的,大明的生产力强于大唐,那么大明的国力也终将超过大唐。

这也就意味着,他亲手打下来的大唐江山,终将会被李明的大明给替代。

而他这个实际意义上的大唐开国皇帝,很有可能亲眼见证这一痛苦的过程。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直白而不留情面,不以个人的意志好恶为转移。

“居然能把东北的那片蛮荒之地治理成这样,让化外之民爆发出如此恐怖的能力……

“在治国方略上,那小子甚至远远在我之上啊。

“呵,也算是天下人的幸事了,将来能有个好皇帝。”

李世民苦笑着摇头。

“只是苦了李承乾和李治,他们大约是当不了皇帝了。

“这也不能怪我,怪他们自己技不如人吧。”

老李很快就想通了,心情轻松了起来。

…………

“哦?李靖的部队全部安然抵达了沂州?

“唐军没有追击吧?没有?而且他们还向南撤退了?”

平州行在。

李明第一时间得到了前线传来的捷报。

他镇定自若,状似随意地向通报这个消息的尉迟循毓再确认一遍:

“前方没有谎报军情吧?”

“没有!”小黑炭头把胸脯拍得啪啪响:

“李靖大总管的战报得到了情报部门的确认。

“全军顺利转移到了泗水东侧,主力得以保留,敌人忌惮于我军在沂州的工事阵地,知难而退了。”

“不错。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李明举重若轻,平静地说道:

“要吸取教训,将来不可盲动。”

尉迟循毓的小黑脸顿时就黑了下去:

“你说得对,我会替你把这番责备转告给李卫公的。”

气鼓鼓地走了。

在确定小伙伴已经走远了以后,李明脸色骤变,劫后余生地大大吐出一口浊气。

“终于撤了……哎哟我的妈耶,太吓人了!”

小李可完全没有老李以为的那么泰然自若、一切尽在掌握。

他也被对面给震惊了。

这场大明和大唐的对决,属实是麻杆打狼——两头怕。

大唐被大明所展现出来的变态生产力给吓了一跳。

而大明,又何尝没有被大唐的战场能力给吓一跳呢?

“主力差一点就被包饺子……不,已经被包饺子了!

“要不是泗水大桥及时落成,我家基地差一点就被一波捅穿了!”

李明心有余悸,疯狂地拍打胸脯。

他可一点也没有夸张,要是李靖的部队被吃掉了,后果可不是闹着玩的。

失去了军队的保护,唐军可以肆无忌惮地渡过黄河北伐,长驱直入。

齐鲁和薛延陀故地是不用想了,河北也是铁定保不住的。

战线又被推到了燕山一线,一夜回到解放前。

要是唐军再来一次仁川登陆,说不定连高句丽腹地都得丢。

到那时候,大明就真的芭比Q了,国祚还不到一年。

国运就在一桥之间啊!

“陛下也真是,何必这么冒险,一定要把所有赌注都押在一座桥上?”

房玄龄忍不住责备道:

“明明我们可以动用水军,把李靖的部队运到大河北岸。从大河撤军,不比走泗水更安稳?”

长孙无忌在一旁冷笑道:

“还不是因为陛下高瞻远瞩,将船只都调到南海交州一带了?

“导致我们在大河可以动用的军舰数量不足,被唐军压制,无法执行运输的任务。”

李明满脸尴尬,挥着手:

“别说了别说了,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我偶尔犯了一次错误怎么了?

“至少结果是好的嘛!”

房玄龄不以为然地放下茶杯:

“以国运为赌注,非明君之所为。”

长孙无忌在一旁连连点头表示附议。

这番风凉话,立刻把李明的火气给挑起来了。

他反怼道:

“是,你们说得对。可我当时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你们说什么了吗?

“你们在那个时候,怎么没有劝谏我不要赌国运啊?”

两位事后诸葛亮立刻就蔫儿了,一个望天,一个看地,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主君的灵魂发问。

明军的被动,很大程度上是失去了黄河的“制海权”所导致的。

大唐的水军从东海进入黄河口,一路逆流而上,站稳了洛州所处的黄河中游地区,不停地驱逐着大明的舰船,打断大明运兵运粮的企图。

问题来了,大明作为重视海上贸易的国家,海运按理来说是很发达的。

而众所周知,在那个仗剑经商的年代,海运能力约等于海军实力,大明的海军就算不至于超越了大唐,也所差不多。

可是为什么在整场战役中,大明水军的存在感却远远不如对面呢?

答案就在交州。

在此次“中原大战”刚开了个头,李靖正在黄河边上高歌猛进,大唐的战略诱骗还没有展露其狰狞的真面目时。

李明便派人远渡南海,暗中与交州的土人结盟,撺掇他们造大唐的反,并且把相当一部分运力,用在了向交州的“反唐义士”运输物资上。

这直接导致前线的水军捉襟见肘,被唐军钻了空子。

待大明惊觉大河防线失守,再想把舰队主力从南海调过来已经来不及了。

“大唐支援新罗,试图在我后方开辟第二战场。

“来而不往非礼也,那我也跑到大唐的后方,支援当地土人,让大唐的诸君也忙活起来——

“我当时做出此决策的时候,你们可曾反对?”

李明继续唾沫横飞地为自己辩解着。

“是是,陛下这么做一定有您的道理,我俩都是马后炮。”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无奈认输,承认自己打输了嘴炮。

确实如李明所言,大明与交州土人结盟,是得到了诸位重臣的一致认可的。

这其中的动机,也并没有李世民以为的那样高深莫测。

这并不是一盘大棋,纯粹是李明依葫芦画瓢,复刻了一波大唐支援新罗的操作而已。

只是大唐的周边环境比大明复杂多了。

南方边疆如交州(越南北部)对长安听调不听宣,维持一种松散的羁縻的状态。

和过去的辽东十分相似。

而在第二次“八王之乱”以后,交州的离心力就愈发不可收拾了。

长安动荡,“话事人”先从李世民换成了李明,接着又换上了李治,最后又成了李承乾,走马灯似的换了三个人。

你大唐自己都乱了,就别怪交州土人跟着作乱。

因此,当李明向他们伸出橄榄枝时,双方立刻臭味相投,一拍即合。

效果拔群。

就当李世民在前线大杀四方、把薛仁贵搞得神经衰弱的时候。

交州也在大唐的南方大杀四方,把李承乾陛下搞得焦头烂额。

大唐仍然是古典的封建政权,既对边疆土人的基层控制力不足,又没有利用“魔改印度教”这种精神毒药,摧残瓦解当地土人的意志。

这就导致大唐并没有很好地办法处理土人内乱,只能用武力强行镇压。

“至少从结果来看,我的决策还是十分伟大光荣正确的嘛!”

李明努力为自己挽尊:

“交州生乱,不但牵制了对面的大量精力,还逼迫我的父皇退兵南下镇压去了。

“如果没有那边的策应,他们会撤得那么干脆吗?齐州-沂州防线还得继续承压呢……”

就在他对着面无表情的老房和长孙,唾沫横飞地吹着逼时。

传令不合时宜地带来了一个坏消息:

“报!陛下,交州生变!”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