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270章 我的货币政策实在太稳健了

「日前,大唐监国、中书门下平章事李明探望袁天罡等科技工作者,向他们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对他们因公负伤表示深切慰问。

「李明高度评价袁天罡的科学探索精神,号召全国全民向袁天罡同志学习。

「袁天罡对此表示感谢,并认为科技发展离不开牺牲,他愿意做好“排头兵”,继续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探索天地奥秘,为我国科技事业添砖加瓦。」

平州普惠药署,袁天罡的病房。

“通稿写完了吗?”李明问道。

首席秘书长孙延点点头:

“通稿写完了明哥,要过目吗?”

“不用,让尉迟循毓把一下关,没问题就下发各报社,明天见报。”

“好咧。”

长孙延离开了。

病房里只剩下了李明和袁老道两人。

“所以,你在渤海边发现了熊熊燃烧的天坑,认为其中蕴含着‘真炁’,尝试用竹管将‘炁’引导至你的道观,结果在中途不慎发生了爆炸?”

李明面无表情地问。

袁天罡在病床上捂住了脸:

“别说了别说了。”

尽管宣传材料写得高大上,但是当事人都知道,袁天罡的这次受伤,那叫一个无厘头。

根据本人描述,李明不难意识到,袁天罡在海边发现的“熊熊燃烧的天坑”,其实是一处露天的天然气井。

至于那什么“真炁”,其实就是天然气。

袁老道对那充满玄幻色彩的神秘“炁”着了迷,觉得那蕴含了修道的终极奥秘,便动起了把它带回去细细钻研的心思。

结果一个手贱,炸了。

“贫道真傻,真的,贫道只想把炁带回道观看看是怎么个事儿,却忘了它既然在坑里会燃烧,那么在竹管里当然也会烧……”

袁天罡背靠着枕头,双眼失神地望着天花板

李明:“……”

他真想把这个搞封建迷信的理工男脑袋掰开了,看看里面到底装着什么玩意儿。

用竹管长距离运输天然气,还是从烧着火的天然气井里往外运。

没点脑洞是真想不到这鬼点子。

万幸,这次炸得不算太厉害,只是“爆竹”擦破了老袁的皮,让他受了点惊吓,没有真的在他头上开脑洞。

否则万一找矿仙人真有个三长两短,那就损失大了,GDP得下滑几个点。

“那火坑在哪里?”李明问。

“在滨海道终点的海岸边,就在临榆县外边。”袁天罡正了正额头的绷带,顿时疼得他龇牙咧嘴:

“殿下您还是找人把那坑填起来吧,太危险了。”

“那坑是填不满的。”李明摸着下巴思考着。

根据袁天罡的描述,那个火坑多半是自然形成的天然气田,底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能源有了,只要能手搓成套钻井设备和内燃机,李明就能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了。

问题是,一个文科生能在唐朝的技术水平下,把那些天顶星科技搓出来吗?

恐怕就算理工科毕业生来了也不行吧。

“不过让天然气就这么白白烧掉,也太浪费了。”

作为大米拌小米吃到大的草根监国,李明最见不得浪费了。

“袁道长,能不能麻烦你动用一下你的堪舆之术,在海岸边多找几个这样的天然气……这样的天然火坑?”

袁天罡立刻警惕起来:

“可以是可以,可殿下您想干什么?”

“竹子不密封,那金属管呢?是不是可以用金属来制造不容易漏气的管道呢?”

李明咂摸着说:

“这样的话……我想用这股气来解决河北与高句丽人民的取暖问题。”

袁天罡战术后仰:

“殿下,贫道建议你仔细考虑考虑。

“贫道只是搭了几丈长的竹管,那股真炁就爆燃了。

“如果搭上几里的管子,将这危险的物事搭进普通百姓家里……那后果不堪设想啊!”

李明一愣:“袁道长你在说什么?”

袁天罡挠挠头:

“您难道不是想利用这天然易得的燃料,建立一整套管网,将天然炁送进每家每户,让他们不用烧煤烧炭,可以廉价地烧火取暖吗?”

李明肃然起敬:

“不不不,没有没有,我还没有那么大胆的想法。小李我只是想在火坑上搭个锅子煮海水制盐……”

袁教授到底是搞科研的袁教授,思想超前一千多年,略过了煤球、煤饼、煤气瓶,一步就跳到了管道天然气时代。

这是连穿越者李明都不敢轻易采用的设定。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公元七世纪手搓无缝钢管,还得确保易燃易爆的天然气不泄露,大概有那么亿点难度。

如果真在每家每户装进这么一根“爆竹”,那可真就送瘟暖送到家,定点爆破清除了。

冉闵都没有这么高的图图效率。

当然这还是后话,大唐连搭管子的钢铁都凑不出来。

连钢铁资源最丰沛的辽东,也才刚刚勉强达到“铁锅自由”。

漏不漏气先不谈,光要生产出成千上万里长的钢管,那也属实是想多了。

“您原来想煮盐?哦,还好还好。”

袁天罡松了口气,觉得殿下的奇思妙想还是在常识范围内的。

“您一说我想起来了,贫道读过一本将汉末三国奇门遁甲之术的书,其中有一章讲到,巴蜀有天然生火的火井,武侯诸葛亮就利用此火井煮井盐。

“具体是用中心凿孔的石板盖住火井井口,在孔内插入竹管,用生漆浇布缠紧,将炁导到煮盐的灶台下……”

袁教授正在侃侃而谈,李明的手拍在了他的肩膀上:

“好事做到底,勘探到新的火坑以后,也麻烦袁道长倾囊传授利用天然气煮盐的技术细节,我会派人协助你的。”

袁天罡嘴角一抽,只想打自己耳刮子。

贫道只是吹个逼过个嘴瘾,怎么又摊上事儿了……

…………

“哦哦!袁道长的效率好高,已经煮出来第一批海水盐了吗?

“这盐可真是……又盐又咸啊。”

过了没几天,第一批用天然气煮出来的海盐便呈上了李明的办公桌。

怎么说呢……

以二十一世纪的标准来看,这些盐“充满了历史的厚重”,又黑又涩,富含人体所不需要的多种矿物质,不如工业化精白盐的一根。

不过在唐朝时期,这样的质量虽然称不上上乘,但也足够平民百姓用了。

高粱大麦放开摁造才几天啊,连大米都得吃进口的,能调个味儿咸个嘴就行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关键是,这盐便宜啊!

古代制盐,无外乎通过盐湖或盐井里抽水熬盐,成本的大头是燃料。

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第一位的,足见燃料的重要和稀缺。

南方地区还能利用太阳晒盐,但这条件东北不具备。

现在柴火钱老天和老袁都付过了,海水又不要钱,产出来的盐岂不是嘎嘎便宜,老百姓也能放开了吃!

“阿韦,现在市面上的盐价是多少?”

韦待价对市场数据信手拈来:

“平州和营州大约二十文一斗,高句丽再贵些。

“殿下,您是想售卖官盐,来弥补财政亏空吗?”

阿韦压低了声音:

“如果财政实在紧张,资金腾挪不开,您何不学习汉朝桑弘羊,暂时禁止售卖私盐?

“这样百姓就只能购买我们的高价盐,相当于在税收之外,又添了一道财政收入。”

李明挑起眉头,看着阿韦。

阿韦看着他。

虽然常说古代是“盐铁专营”,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比如现在的唐朝初年,为了休养生息,朝廷轻徭薄赋,盐是不专营的,朝廷对各盐场的“就场征税”也不重。

所以盐价还没后期那么离谱,动辄几百文一斗。

“你这主意很有想法嘛,给老百姓变相加税?”李明嘴角没有笑意地勾起。

韦待价自然听得出领导的嘲讽之意,但他觉得自己没有问题,理直气壮地反驳:

“薛延陀、河南方向用兵要钱,河北赈济要钱,给灾民采暖不让他们冻死更要钱。

“现在因为河北战乱,官营商社这季度的收益都腰斩了。除了给百姓加点负担,衙门从哪里弄钱?

“共度时艰,老百姓会理解的。等到紧巴日子过去了,我们可以再酌情降价、或者索性取消食盐专卖。”

李明完全理解韦待价的用意。

所谓治理嘛,说好听点叫“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说白了就是裱糊,用辽东的资源补贴其他地区。

只是,以韦待价的做法,他本意是好的,但执行起来几乎肯定会走样。

李明点着桌子说道:

“收税难,不收更难。等衙门尝到了食盐官营的甜头,到时候还刹得住车吗?

“难道以后我的人民只能吃天价盐吗?吃饭没盐,干活都没力气。”

韦待价沉默了一会儿,反问:

“那殿下想怎么利用盐解决财政问题?

“一斗盐值二十文铜钱,价格并不算高。即使不算成本,总共也攒不下几个子儿,如何能支援河北和高句丽的财政呢?”

李明笑了:

“你啊,还是格局不够大,只盯着低买高卖的那一点小钱。

“衙门想充实财政,解决灾民采暖,有的是办法。”

这话把韦待价的好奇心勾起来了:

“什么办法?”

李明一拍大腿:

“现在的问题不是盐太便宜,而是盐太贵!

“居然卖二十文一斗,怎么不去抢?老百姓吃不起盐怎么办?”

“不行,我必须帮家人们把价格打下来,十文一斗!”

这套反向操作,直接把韦待价弄傻了。

“殿下不能这样啊殿下!二十文真的是最低价啊,否则财政要完蛋了!河北的百姓还在喝西北风,高句丽的百姓还在吃草……”

“不过。”李明慢悠悠地补充一句:

“十文一斗盐是有条件的,不是谁都能买的。”

哦?

韦待价听出了弦外之音。

“殿下所说的条件是?”

“消费者得用纸币购买。”

…………

纸币这一招,李明在担任同平章事的时候已经用过了,帮长安度过了钱荒危机。

只不过这政策虽然效果不错,但是寿命太短,跟着李明人亡(逃亡)政息了。

辽东因为远离长安,又没有遭遇钱荒危机,所以反而没有用过纸币,大部分老百姓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而李明就要趁这次财政危机,彻底扭转这种不正确的金钱观念,推广纸币的应用,让交易更便利。

同时衙门还能将货币政策完全掌握到自己手里,逆周期调节,超发一点纸币收个通货膨胀税什么的。

只不过,将纸币全面铺开谈何容易?

毕竟牵涉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可不是一纸行政命令就能强行改变的。

虽然李明殿下亲自颁布的政令,武德充沛的东北百姓未必会直接造反。

但在哈耶克的大手之下,民间几乎肯定会对纸币政策阳奉阴违,不是借口拒收,就是诞生“黑市”之类的东西。

长安那次也是,要不是因为钱荒被逼得没办法,哪个商家会不收沉甸甸的金属货币,而收轻飘飘的纸?

等到钱荒过去、李明逃亡,你看,纸币不是立刻就沦为废纸了吗?

因此,要全面铺开纸币应用,关键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让老百姓接受这一新生事物。

这就需要一些施政技巧了。

而廉价食盐,就是一切的关节所在。

…………

“食盐,只需十文一斗?真的假的?”

次日,一则重磅新闻在购物的主妇们之间广为流传。

“我也不知道,反正昨天的《平州日报》上是这么写的。”

“报纸上写的,做不做数啊?”

“这么大的事儿,白纸黑字,还能有假?”

“反正集市也不远,走,看看去!”

对每一文钱都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来说,有什么比“那边食盐半价”的诱惑更大的呢?

无非是多走两步的事。

李明取消了里坊制,开店摆摊不一定要大老远跑到东西市,所以购物非常方便。

家庭主妇们很快来到了一处官营的食盐铺子,铺子门前早就大排长龙了。

在队伍旁,不断有工作人员来回大声喊着:

“本店只接受纸币支付,本店只接受纸币支付……”

纸币?

主妇们面面相觑:

“小郎,什么是纸币呀?”

那人指指隔壁米店的隔壁:

“去银行拿铜钱兑换。”

银行老百姓已经很熟悉了,官营米店旁边必有一个,当初买国债就是在那儿买的。就算不办业务,老百姓每天买米,光看着也能混个脸熟。

她们半信半疑地去了,每人花十文钱,还真从那小铺子里买来了一张纸。

上书“十文”,为了照顾不识字的,还贴心地画了一共十枚铜钱。

用这张古怪的纸,主妇们还真买到了足斤两的盐。

“盐店直接收钱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过一道‘纸币’?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

大家都很纳闷,一路喋喋不休地讨论。

李明殿下是这样的,时不时地一拍脑袋,推行一项崭新的政策。

比如取消里坊制和宵禁,也是他心血来潮搞的,当时推倒坊墙还闹出了挺大的动静呢。

没想到成效还不错,百姓生活便利了不少,商业也更繁荣了。

但是这次用纸币换盐的政策,就有些抽象了,她们一直到回家也没有琢磨出个所以然来。

就这样过了几天,卖官盐的铺子照样接受纸币,银行也一直开放铜钱兑换纸币的服务。

渐渐的,聪明机智的老百姓忽然解锁了这些花花绿绿纸张的特殊用法——

为什么不用纸币来部分代替铜钱,用来做买卖流通呢?

反正纸币一定能换到盐,而盐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

胜在方便啊!

一贯钱有六七斤重,还特别占地方,得缠在腰上。

如果换算成纸币,几张纸就解决了,做起买卖不要太方便。

况且还不用担心分量不足、磨损这类的问题。

老百姓觉得自己很机智,除了自己吃盐以外,开始在银行超额兑换起纸币了。

…………

“哦?卖盐一共卖了两万贯,而纸币已经印发十万贯了?”

李明听取着韦待价的汇报,满意地点点头。

这相当于凭空造出了八万贯的货币信用,进度已经大大超出他的预期了。

果然,贪小便宜是人类的本性啊。

只有用小恩小惠诱导老百姓尝试纸币的好,他们才能“真香”。

而以“食盐”这个大家都离不开的商品为货币锚定物,便是这次货币改革的底层逻辑。

这也是向根据地时期“山东币”的成功经验取经。

接下来,只要进一步扩大纸币锚定的一揽子商品,就能相应扩大发行货币的基础了。

他微笑地看向一旁的房遗则。

小房的脸色显然比前几天要好多了。

他的脸色和国库里躺着多少铜钱成正比。

“怎么样,印钞机掌握在自己手里,是不是就心里有底了?”李明有些骄傲地问。

什么是印钞机……房遗则今天心情不错,便忽略了这个问题,提议道:

“明哥的办法是不错,但前线开支巨大,得尽快加速纸币在全社会的应用,我有一计。”

李明:“什么计策?”

房遗则:“取消现在以谷物和布帛为主的实物税,强制规定交税必须要用纸币缴纳,诱导农民使用纸币,如何?”

对于这个奇思妙想,李明表示:

“你建议得很好,以后别建议了。每到交税时间,农民就得集中抛售手里粮食,你是生怕粮食布匹价格不崩是吧?”

货币税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谷贱伤农。

所以李明一边对货币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另一边对税制改革对慎之又慎。

政令得张弛有度,不能步子太大扯到蛋。

“可前线急需用钱,十万贯根本不顶用,怎么办?”房遗则两手一摊,表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有什么?”李明轻巧地摆了摆手:“反正印钞机在外面手里,多印点钱不就行了?”

这……房遗则看向了韦待价。

韦待价也看不下去了,小声提醒:

“殿下,袁天罡煮得出那么多盐吗?万一老百姓都拿纸币来买盐,拿不出来怎么办?”

“这好办,从明天起,所有官营商店统一接受纸币支付。”李明开始了下一步计划:

“不仅限于食盐,不论是购买米面布匹、还是买农具铁锅,都可以用纸币。交税也支持纸币支付,不强制。

“这样就不怕老百姓拿所有印出去的纸币,一股脑全去抢购食盐了吧?”

两人一琢磨,还确实是这个理。

商品的选择一多,就不会有全民哄抢某一种特定商品、导致商品售罄货币崩溃的风险了。

只要货架上永远有商品,那这套以实物商品为背书的货币体系,就永远玩得转。

这不比什么虚无缥缈的所谓“信用”牢靠得多?

“纸币比铜钱方便这么多,百姓趋之若鹜,如此一来,天下的铜钱就尽在府库了!”

房遗则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首席财务官最大的快乐,就是账上的钱永远都够开支,不必拆东墙补西墙。

明哥还是够坏(划掉)足智多谋啊!

从最开始囤积居奇、倒卖宫中物资开始,他这敛财的功底是肉眼可见地一天天变强啊!

李明点点头:“是的。除了支付在外士兵的军饷、以及应对对外贸易以外,其他的铜钱我有大用。”

房遗则:“什么大用?”

李明:“融了。”

房遗则:“???”

他刚刚轻快起来的脸色,又很快垮了下去。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