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261章 殿下的恩情还不完!南下!

太好了是李靖,我们有救了——这是苏定方、薛仁贵和赤巾军战士们的第一反应。

他们的第二反应则是——

“将军没有失期,万幸,万幸……”

苏定方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李靖勒住马头,回望着这位被自己牵连而雪藏二十多年的前下属,眼神闪动。

“你们也没有失约,辛苦了。”

在他的身后,驰援而来的东北骑兵沿着主帅亲自踏出来的道路,跃下山顶,向山下猛冲。

他们奔驰在夕阳里,精致的盔甲金光闪闪,宛如天兵天将。

张俭那句“坚定守住,就有办法”,并不是忽悠。

这本来就是李明的战略构想——

先由苏定方和薛仁贵所率领的“前锋”部队进行袭扰战,不求杀敌,只求尽可能地惹毛铁勒人。

在拉到足够的仇恨以后,再卖个破绽,将敌人的主力、或至少是相当一部分力量,吸引到雁门关外的恒山一线。

最后,再由李靖率领的东北军“主力”部队出马,在山地将这股薛延陀军吃掉。

草原民族对农耕文明的最大麻烦不在于其战斗力,而在于其战略机动性。

打了就跑,一触即溃,下次还敢。

中原王朝尽管胜多败少,但是在茫茫草原难以对敌形成包围,打的往往是击溃战而非歼灭战,无法有效杀伤敌有效力量。

这就导致边患永无止境,在盛世王朝尚且烦人,在王朝末年则往往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钢筋。

而恒山怪奇突兀的山林地形,就能有效防止铁勒人骑马跑路,方便把他们骗进来杀。

更何况,李明的东北军既不擅长马战,更缺少战马,对山地战的战术运用却有独到的理解。

一句话,以这支赤巾军前锋部队为饵,将薛延陀军吸引到恒山山脉,是一种双赢行为。

李明赢两次。

从苏定方、薛仁贵以降,每一位赤巾军士兵都很清楚自己“鱼饵”的职责,并且忠实地执行着拱火勾引战术。

执行得有点过于成功了,把铁勒人的无明业火都给勾起来了,乃至于也动起了把这些恼人的苍蝇一口吃掉的心思,主动把赤巾军往远离辽东的恒山方向驱赶。

双向奔赴了属于是。

“末将这就去追!”

薛仁贵好像突然恢复了体力,恭恭敬敬地向两位老前辈一拱手,就像弹簧似的要往山下跑路。

真是见了鬼了,未曾想命不该绝,今天还不是他壮烈牺牲的日子。

那么他刚才抛弃晚辈的礼节,对老前辈苏定方直抒胸臆,到底是干了些什么……

前倨后恭的薛仁贵同志此刻只想从恒山的峭壁上一跃而下,离开这令人尴尬的星球。

“不必了,老夫刚才开玩笑的。”

李靖轻轻抖了抖马缰绳,坐骑便听话地挡住了薛仁贵的去路。

“你们辛苦了,先下去休整,接下来的战斗就交给我们吧。”

说着,他却是自己先下了马,和副将交代了几句。

副将又将主帅的指令下达给了号令兵,“转译”为旗语和鼓号,层层下达给了他带来的援军。

行云流水地做完一系列安排以后,李靖便缩起了手,和老苏小薛一起蹲进了壕沟里。

三个人面面相觑。

苏定方忍不住问老领导:

“那您怎么不去追?”

李靖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

“你是当武侯卫当傻了?哪有主帅冲在第一线的?”

说着,他摸着自己的屁股嘟囔着:

“还好老夫肉多,这烈马从山上蹦下来,差点没把我这把老骨头震碎了。”

帅气的登场也是有代价的。

“噗……”

小薛差点没忍住笑。

久闻李卫公大名,没想到这个让陛下都忌惮不已的功勋老将,其实是个逗比小老头。

老苏瞥了小薛一眼,嘴角一勾:

“禀报李卫公,我替咱辽东发掘了一位未来可期的将才,便是这位薛仁贵薛将军。

“年纪轻轻不但指挥得当、战法灵活、作战果敢,而且还很尊敬师长,谨守礼义廉耻,实乃有才又有德的典范。”

薛仁贵嘴角一抽,缩到了壕沟的角落,脸上的笑容转移到了苏定方脸上。

“你们都是好样的,能抵挡这么多敌人这么久……”

李靖又是欣慰又是心疼。

因为勾引薛延陀的战术实在太成功了,不但提前把敌人吸引到了恒山一线,而且吸引来的敌军数量也远高于预期。

老苏小薛,带着这个把千人,竟硬是在几十上百倍的敌人的轮番猛攻下,守住了阵线。

这也得亏来支援的是治军有方的李靖。

换作别人,从东北到云州这一路千里迢迢赶来,少不得耽搁几天。

等到了地方,连吃席都赶不上,薛延陀军更是早就离开云州,愉快地重回南方劫掠去了。

这时,李靖手下的传令来报:

“报告主帅!我军前军已经就位,将敌军驱逐出了这座山头!

“大部队正在山顶待命,请下达指示!”

这位传令兵很有精神,几乎是吼着在汇报,很快吸引了苏定方和薛仁贵的目光。

他俩好奇地打量着传说中的“援军”。

对方的相貌和华夏人没有什么太大差异,但他的汉语带着奇特的口音。

肯定不是来自汉地,但也不是草原胡人的口音。

除了相貌和口音以外,这位传令兵的身材比普通的辽东人要矮小一些,制式盔甲披在他身上晃荡晃荡的,不是很合身,有种小孩穿大人衣服的滑稽感。

他的脸庞也比辽东人精瘦,颧骨凸出,脸色蜡黄。

然而,他的一双眼睛很有精神,比朝气蓬勃的辽东人还要有精神,简直在发光。

过于“精神”的精神头,搭配上瘦小的身材和有些菜色的面庞,让这位传令兵显得有些“轴”。

李靖几乎没有花费时间思考,非常流利地下达进一步的作战指令:

“不可打草惊蛇,让前军停止进军,就地构筑防线。

“左军从西、右军从东,沿山脊包抄敌人后方。

“中军作为预备队,不动。”

“是!李明殿下的恩情还不完!”传令兵很有精神的应答着,手脚利索地向后方的山顶挥舞令旗。

不一会,从山顶的左右两条小路,各杀下一队步兵。

刚才骑兵走得太快没看清,苏定方和薛仁贵这回仔细观察步兵才发现,这支援军好像……有着微妙的“特点”。

援军虽然穿着赤巾军制式的铠甲,戴着辽东标配的头盔,士气也和赤巾军一样高涨。

但苏、薛总觉得,他们和“传统意义”的辽东赤巾军有着微妙的区别。

区别之一就是外貌,那些士兵和传令兵一样身材瘦小、脸色蜡黄,好像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最近才吃了几顿饱饭。

区别之二是面相,仔细看来,他们和华夏人还是有着些许区别的,比较明显的就是腮帮子更大,大约是因为语言不同、发音部位有所差异,导致的后天面相差异。

区别之三则是精神,这些战士太有精神了,个个眼里有光,斗志甚至比赤巾军还要昂扬,一看就很轴很不好惹。

不过这两支军队之间有所区别也很正常,并没有出乎苏定方和薛仁贵的意料。

因为这支援军本来就不是赤巾军,并不来自辽东。

辽东再怎么发展也就两块地的体量,并没有藏人口,这三千赤巾军“诱饵”确实是辽东压箱底的兵力了。

不可能凭空刷出这么多火星兵。

很明显,这些援军不是辽东人,他们甚至不是华夏人。

而是高句丽人。

李明在高句丽施行的殖民策略——通俗来说就是“只管做好事,放任甚至诱使高句丽统治者做坏事,苦一苦百姓,骂名渊盖苏文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不但控制了高句丽的经济命脉,渗透了该国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还在当地赚取了巨量的声望。

当地人对李明已经到了顶礼膜拜(字面意义,比如为他修生祠)的程度,连带着对“辽东”和“赤巾军”都信任感爆棚。

在房玄龄和李靖这对绝代双“狐”的运作下,高句丽人踊跃加入赤巾军,并在当地接受完整训练。

在苏定方和薛仁贵大闹河北的这段时间,李靖在高句丽也没闲着,干的就是征兵和训练这两件事。

有当时代最强军神(李世民除外)坐镇后方,有人数不输薛延陀、战斗意志更远甚于对方的优质人力池。

双倍的快乐,才能让李明快乐地下定决心,放心大胆地投入辽东好不容易攒起来的三千子弟兵,以为诱饵。

但是几万人力易得,而几万战马难觅,这也是李明将决战战场设在恒山,扬长避短打山地战的根本原因。

什么?你问敌国在自家征兵搞训练,高句丽摄政渊盖苏文怎么看?

他拿手机看,没有手机就看不了。

渊盖苏文也好,其他贵族酋长也罢,旧有的高句丽统治阶级彻底失去了对自己国家的控制,已经不能仅仅称之为被架空了。

而是被养猪。

被李明故意提供的贿赂圈养在自己的宫殿里,听不见也不敢听外界的杂音,自然管不了那么多。

“后续的高句丽大部队还在前来增援的途中,大约还有十万人。”

李靖向两位手下简单地介绍大致情况:

“我们先从喜峰口穿过燕山进入河北地区,天寒地冻,多花了些时间才穿过平型关,来到此地。原本可以再快一天。”

苏定方从这短短一句话里听出了门道:

“十万人,长途奔袭,后勤怎么解决的?”

薛仁贵一听也是:

“从喜峰口到恒山,少说也有一千多里。十万人的军队人吃马嚼,民夫至少得要四五十万吧?

“粮草辎重、人员筹备,需要不少时间啊!”

根据他当年在营州的经验,安排几千士兵出征邻近的高句丽,光是等待民夫把粮食运到位,就得等好久。

可以说,行军速度最大的制约因素不是士兵的两条腿不够快,而是四个轮子的辎重车辆太慢。

而李靖组织规模庞大得多的远征军,千里奔袭,居然能够及时赶到战场。

而从士兵的精神状态来看,还全程没有出现后勤问题。

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速度和调度能力。

换作薛仁贵来,十几万士兵的吃喝问题,光做一份后勤计划就能让他头皮发麻。

这就是天下第一神将的恐怖之处吗……

“后勤辎重啊……”

提起这个话题,李靖的表情微妙了起来:

“后勤和民夫,自然是准备了一些的。”

这话说的,就很有艺术含量了。

什么叫“准备了一些”?

“不过呢,部分粮草也是就地解决的。”李靖含糊其辞地说着。

老苏和小薛战术后仰。

什么叫“就地解决”?

具体用了什么方法,向河北当地百姓就地征的粮?

莫非……

李靖无语地看着一老一少俩活宝,嘴角抽搐。

“你们这是什么眼神?我像是那种会纵兵劫掠自己百姓的人吗?”

薛仁贵斜了一眼因为“纵兵劫掠”而被雪藏的某位李靖下属,不说话。

“是百姓,是河北百姓自发箪食壶浆,极大缓解了后勤压力,不必让军队等候辎重队伍!”

李靖没好气地解释道:

“我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老苏小薛疑惑地互视一眼。

也就是说,单靠人民群众“投喂”,就撑起了十几万的军队?

“呵,这也是沾了你们两人的光。”李靖别扭地说:

“多亏你们在河北的土地上积了德,没有丢李明殿下的脸,才让百姓这么支持我们东北的军队。”

苏定方、薛仁贵若有所思:

“难怪我们出征之前,殿下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严格遵守军纪,不可骚扰百姓。

“原来还有这层用意……”

把民心算得淋漓尽致,并反哺到战略后勤上。

不愧是在东北从零手搓了一个强大政权的李明殿下啊……

“报告将军!”

那位很有精神的传令兵又来了:

“前锋回报,薛延陀军非但不束手就擒,还胆敢向我军还击!”

李靖眉头一挑,敏锐地意识到了蹊跷:

“连人多势众的伏兵都不怕,这已经不是一般的蛮族了,必须要出重拳。”

他这番推理不是没有道理的。

眼看要将山穷水尽的赤巾军剿灭,战场上突然又蹦出来好几万赤巾军,换谁都会士气大跌。

更何况人均并不怎么能打、组织能力还很散装的铁勒人呢?

“确实,普通的铁勒部落如同一盘散沙,稍遇到硬茬就一溃千里。今天这般坚韧,有些反常……”

经老领导的点拨,铁勒人达成“生死之交”的苏定方也咂摸出了不对劲:

“莫非……”

“莫非那支部队里,有薛延陀的高官?

“比如,真珠可汗?”

薛仁贵也有同样的怀疑。

能把他们手下的赤巾军堵在恒山死磕,在陌生的山地打对攻,甚至在付出几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以后依旧死战不退。

对方这支铁勒军队的战斗意志,已经远远超过了被游击战骚扰几下就崩溃的那些散装部落。

是薛延陀汗国的精锐部落啊。

而且如果没有足够有分量的首领镇着,铁勒人断不会打得这么拼命卖力。

“有点意思……”

李靖抚着胡须,意味深长地遥望山下。

山脚处,薛延陀士兵正在源源不断地补充上来,重新组织起了数个步兵方阵,一副准备硬磕到底的架势。

老将面容平淡,双眼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辉:

“让开,由我来指挥!”

…………

不远处,独立于战场之外的高耸山脊上。

李世民和三位跟班趴伏在雪地上,连眼睛都没敢眨一下。

他们所在的位置恰好在高处,俯瞰整条河谷,将战场上发生的一切尽收眼底。

“天可汗天可汗,您先别急着哭,天兵天降来挽救大唐了。”

阿史那社尔看得目瞪口呆,说都不会话了。

突如其来的转折,把他的腰都扭了。

对面的山顶后面,突然毫无征兆地刷出了几万火星兵,瞬间扭转局势。

论谁都会感到很魔幻。

“你在说什么,无礼蛮儿!

“陛下没有哭,只是刚才风雪有点大!”

契苾何力一边小声责骂,一边自己在那儿抹眼泪。

那些誓死不退的辽东孤忠,让他这个身在漠北心在唐的铁勒孤忠非常有代入感。

忠诚的死士绝处逢生,让老契苾百感交集。

不不,你们的重点是父皇流泪么……李承乾在心里吐槽,正琢磨着该怎么和父皇说几句诸如“天佑大唐”之类的吉利话。

却见李世民目光严肃,眉头紧皱,死死地盯着战场的形势,几乎将半个身子探出了山脊,手里紧紧攥着雪。

这紧张的样子,并不像是为忠诚的战士绝处逢生而感到欢欣鼓舞啊……

“父……皇?”

在这样的父亲身边,李承乾久违地感到了恐怖和压力。

仿佛回到了过去,那个自己稍有一点差池就会遭受疾风暴雨般惩罚的少年时代……

“前军威慑,两军包抄,中军预备……”

此时的李世民完全忽略了另外三人,甚至忽略了不久以前还多愁善感的自己,大脑飞速而冰冷地运转着。

“这四平八稳的运兵手法……

“怎么那么像李靖?”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