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255章 李治:整我是吧,李泰和李明联手整我是吧?

李明派往河北的三千精兵,是一支人数刚满四千、总体实力仍然较为薄弱的军队。

虽然这五千人技战术水平非凡,但是在土地广袤、人口众多的河北地区,在薛延陀、李泰和本地士族纠缠大乱斗的舞台,这六千人着实有些少了。

“什么?你说为什么赤巾军越打越多?”

平州州府,李明的视线越过战报,瞥了一眼坐在对面的长孙延。

“明哥,我倒不是怀疑赤巾军在吃空饷。”长孙延诚恳地说:

“但是打仗总是要死人的,辽东也没有继续向河北投入新的武装力量,我们的兵应该是越来越少的,至少不会增多对吧?

“然而为什么随着战事推进,前线对士兵口粮的需求急剧增加了?路上损耗没有那么大吧?”

“当然是敌人感动于我的教化,主动投靠我军了。”

李明十分理所当然地回答。

粮饷需求增加,首先排除薛仁贵、苏定方在前方吃空饷。

因为李明对自己军队的控制还是很有自信的。

首先,他以思想教育为基础,夜以继日地向基层士兵灌输着对赤巾军组织的理念和纪律。

当然,思想教育只是基础。

真正的杀招,还是在组织架构上。

赤巾军的监督机制是层层嵌套的,可比长孙延所知道的还要严密得多。

除了传统军队从上到下的垂直架构以外,还有各式各样直接向李明汇报的机构,对赤巾军实行扁平化监管,防止军权被高级将领架空。

从军队内部的纪律委员会、士兵委员会,军队外的情报委员会和肃反委员会,到对接后勤的全国总商会等等。

李明动用了一切能动用的内外组织机构,编织了一道严密的网络,严格监视和控制军队的一举一动。

大到防止军队独走、重蹈老爹李二全国大乱斗的覆辙,小到杜绝战报掺水、搞出“大本营战报”导致误判战局这类抽象操作,李明有一套完整的办法。

所以,在通过了严格的审查以后,李明对军队基本做到了用人不疑。

“你就放宽心吧阿延,军队并没有在吃空饷,是向我军投诚的人增加了。”他拍拍自己首席秘书的肩膀:

“有幡然醒悟的魏州军,也有弃暗投明的铁勒人,更多的则是被发动起来、加入我军保家卫国的河北当地百姓。”

除了上述这三种情况,李明也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其他的解释理由。

总不可能是赤巾军的士兵在战场上实现了分裂生殖吧?

“真的吗?”我不信……长孙延小声嘀咕着。

也由不得小伙伴不信,距离赤巾军进军河北作战,才过去几天呐?

总兵力就这么水灵灵地翻倍了?

招降的效率也忒高了吧?

这是去打仗么?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往河北征兵呢!

“他们当然是被我的文治武功所折服了!

“难道是被一曲秦王破阵乐感动了,想要和我组一辈子乐队?”

李明没好气地反问道。

长孙延半懂不懂地听着李明的吐槽,还是有点难以置信地挠挠小脑袋瓜子。

“我倒也不是不相信军人,关键是这战绩也太离谱了……”

“这就是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所带来的好处,这是政治的精髓,阿延你还得多学学。”

李明对小伙伴耐心地教导着:

“河北我所欲也,但如果贸然发兵攻打,不但会招致激烈的抵抗,付出沉重代价。

“还会极大地增加治理成本和管理难度。

“你知道的,河北人民本来就与我的父皇有嫌隙,而当地士族又对我的政策多有诋毁。

“如果这次再以力强取,只怕当地民众对我愈发离心离德,埋下巨大隐患。”

比如引发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什么的……他在心里补充一句。

长孙延听懂了,恍然大悟地一拍脑门:

“没想到借驱除薛延陀的大义,居然也能赢得对方军民的一直拥戴……”

“坏人他们来做,好人我们来当,便能顺理成章地控制河北。”李明肯定地点点头:

“这和当初对付高句丽的策略其实是一样的。”

铁勒人好啊,好就好在够残暴。

把河北百姓都往自己这边赶了。

要是有哪个犟种敢不和李明走,那就只能和夏王窦建德走了。

李泰也很好啊,好就好在认蛮族为主。

失尽了民心,让他们除了投靠辽东别无选择。

这两位反面教员都好得很啊,为李明的增员大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替河北民众赶走薛延陀、稳定局势的话,我们再施行土地改革政策就很顺利了,士族问题和地域不和问题都能一并解决……”

“这样的话,那河北岂不是很快就要收入囊中了?”

长孙延眼睛一亮:

“我立刻组织文吏进驻,在当地建立基层统治机构!”

“慢一点慢一点,前方的事情留给军人,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

李明给小伙伴从速败转速胜的态度踩了一脚刹车。

“那我先从河北的难民入手,挑选、培训适合派往当地的基层官员,然后等明哥你这边的通知,就立刻开拔!”

长孙延斗志满满地退下了。

李明看着小伙伴雀跃的背影,表情慢慢沉了下来,目光回到了战报本身。

是的,打赢战争以后,携战争威望,能解决很多地方治理上的顽疾。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关键的问题,也就是——

如何打赢战争。

就像之前所说的,打仗是最唯物的人类行为。

李明虽然做足了准备,抢占了一切天时地利人和。

但是,与李泰一方在军力上的客观差距,在短期之内不是这么容易被抹平的。

李泰控制下的魏州都督府和来自其他都督府的军队,加吧加吧拢共就有几万人。

虽然不是全员披甲,在装备和训练上都不如李世绩所率领的八万精兵。

但是他们毕竟是初唐的军队,兵员素质也很不错,足够吊打普通朝代的精锐了。

当然,李泰直接控制的这点人,还只是小卡拉米。

薛延陀才是大boss,他们的军力更为庞大。

控弦之士足有三十万之众。

虽然都是兵民合一的部队,训练和素质普遍不如职业军人。

但是游牧民天生善骑,都是现成的骑兵,在华北平原上的作战能力同样不容小觑……

“殿下。”

门外来了一位稀客。

营州都督,张俭。

这位李渊的从外孙,是皇帝陛下的心腹,不是李明的。

好在这位外戚在目睹了玄武门之变以后,变得很有眼力见儿,轻易不掺和老李家的家事。

所以对李明渗透都督府的行为,一直睁只眼闭只眼。在军队向河北开拔以后,他更是主动交权,留守大本营。

有感于他的懂事,李明封他做了放屁带点响的参谋长。

现在的辽东可以说是将领尽出,不是在河北、朔北,就是在东北。

所以,张俭也就成了大本营里最懂军事的那个了,忠实地为李明当起了军事顾问。

“三千人对三十几万,做了一桌菜来了两桌人,前线压力有点大啊。”

李明苦笑着对他说。

虽然在前线的赤巾军“增员”了近一倍,但是这新增加的三千投诚者,并不能立刻成为即战力。

首先要经过筛选,判断其是否是地方的探子;其次要经过训练,不可能让他们拿起枪就去填线送命。为了提高他们对命令和阵型的理解,还得加强文化教育,进行扫盲。

在他们的技战术水平初步达到赤巾军的水准以后,还只能从防御、巡逻等较简单的军事任务开始,一步一步打散混编入现有部队。

这一套流程下来,少说也得要个把月。

所以,现在在河北前线同时和李泰、薛延陀血拼的,还真就只有最初的那三千人。

“何止是两桌,差不多是一桌菜来了一百桌人了。”

面对悬殊的兵力差距,张俭可是一点也笑不出来:

“三千人对三十几万,我们的士兵真做到了以一当百也不够啊!

“此次贸然出兵,招惹了薛延陀的敌意,是否有些草率了?”

张俭也算摸到了李明的脾气,只要别在原则问题上搞鬼,在其他问题上唱反调并不会惹他不悦。

在虚心纳谏这点上,几乎和他的父皇一模一样。

所以,张俭的发言也逐渐大胆了起来。

“草率么……要说这计划是否有些冒险,那我承认确实有点赌的成分。敌强我弱,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

李明大大方方地承认了,接着话锋一转:

“不过我也有决胜的法宝,并不至于连上牌桌都没有资格。”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张俭也不再纠结“该不该出兵”,将思路集中在“如何达成战略目标”这个当下最紧要的问题上。

“要想赢,就不能让敌方大部队继续南下中原,要把他们尽量向北吸引。”

李明指着地图:

“张都督,要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张俭正襟危坐,开始积极建言献策:

“臣以为,薛仁贵长期在营州都督府任职,擅长山地和林间作战,他可率辽东籍士兵,在太行山东麓一带游击作战,干扰敌后勤。

“苏定方参与过讨伐东突厥,有指挥骑兵的经验,他应率马术娴熟的外地籍士兵,在正面战场与敌人周旋。

“此外……”

两人畅谈至深夜。

…………

在内外乱局中,大唐迎来了贞观十六年。

辽东出兵河北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全国上下。

听闻此消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皆百感交集。

他们都以为,李明殿下被万恶的魏王给杀害了。

然而,殿下虽然身死,但他的政治遗产却依然还在忠实地庇护着天下百姓——

没想到,在河北被薛延陀摧残的时候,李泰没有站出来、李治没有站出来,却是最弱小的辽东挺身而出。

现如今陛下下落不明,外忧内患,华夏正值危难之际。

而李泰和李治这两位最有希望问鼎新皇之位的皇子,其表现却让天下人大跌眼镜。

李泰自不必说,不但不守护百姓,反而还开门揖盗、为虎作伥。

这等人间之屑,不提也罢。

而李治的表现,也非常让人失望。

他坐拥最雄厚的实力,却除了埋头内战争权夺利以外,碌碌无为,对外敌入侵不闻不问,坐视铁勒人在华夏的土地上泛滥。

这等“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但其他地方的人看不惯,甚至连素来与河北互相歧视的关中人也很不以为然。

外族入侵,地域矛盾自然而然地让位给了民族矛盾。

李世民主政十几年,对蛮夷重拳出击,把华夏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折断的脊梁骨又接了回来。

华夏人又重拾了“超级大国”的心态,就难以容忍外族在华夏的土地上耀武扬威了。

然而,李治和李泰两位皇帝候选人只顾着内斗,却对外敌视若无睹,丝毫没有胸怀天下的担当,无视河北百姓的苦难。

在危难时刻向老百姓伸出援手的,只有辽东。

明明这一切和他们没关系的,明明他们只要关牢燕山的大门,就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的……

天下人不禁又怀念起了李明殿下。

这是殿下留给这片土地最后的庇护啊!

…………

“他来当好人,我来当恶人……呵,打得一手好算盘!”

太极殿上,李治生气地将折子一收,随手丢到了角落。

长孙无忌面无表情地建言道:

“摄政何不也进军河北?

“不但能扫灭李泰势力,将薛延陀从我大唐的版图上驱逐出去,也能让民间的怨气消解,让李明的花招不攻自破。”

“说得倒轻巧。”李治有点不理智了,对舅舅说话也不礼貌了:

“南方各州对我愈发阳奉阴违,中原诸藩王也未臣服于我。

“军力既不充裕,也没有可靠的后勤路径,我的兵难道从关中飞到河北去?”

最近因为内战和河北之乱,朝野沸腾,民间舆论都要爆炸了,让李治很是上火。

李明和李泰简直像约好了一样,一个自己当好人,还有一个阻止李治当好人,让他的声望跌到了最低谷……

“您还有一个办法可以挽回民心和声望。”

长孙无忌继续平淡地给出“谏言”:

“那您还可以北伐薛延陀,迎回陛下和太子。八万精兵还在塞外,您甚至不需要再支援多少兵力,只要提供足够的后勤,直捣薛延陀牙帐并不难。”

“然后李世绩露出破绽,让李明安插在那里的钉子抢走那八万人的控制权?”李治当即反驳。

长孙无忌故作惊讶:

“全天下的军队,不都是陛下的么?救援陛下,不是如今的当务之急么?

“若能迎回陛下与太子二圣,殿下您的声望和民心不就能回来了么?”

“你……”李治被舅舅数落得脸一阵红一阵白。

这老狐狸,装无辜装得还真像那么一回事。

他难道不知道,“救皇帝”只是一个幌子,李治的真正意图是“当皇帝”吗?

他当然知道!

他就是故意在给外甥上眼药呢!

李治的胸口起伏了一会儿,便归于平静,冷冷地说:

“我自然是以迎回父皇和皇兄为根本,现在只是代为理政而已。

“但是李明动机不纯,不能让那八万精锐落入他手中,否则他必定反乱,届时后患无穷。”

说完,他便挥了挥手,示意自己的舅舅可以走了。

长孙无忌也不留恋,转身便走。

出宫的路上,他小心将怀里的信封藏好。

信来自辽东。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