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240章 八王之乱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240章 八王之乱

作者:吃不起肉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4:30 来源:平板电子书

打破僵局的第一声炮响,来自长安。

李治携朝廷正朔之势,用一纸政令率先打破平衡。

政令内容一如既往的四平八稳,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同时又直打李泰的七寸,杀伤力极强——

以朝廷摄政之名,调集全国诸都督、藩王的军队,北上勤王,救援李世民。

这是他第一天大朝会就定下的既定政策,既占据绝对的道德制高点,又对李泰最仰赖的军事后盾来了个釜底抽薪。

只要能从李泰阵营勾来一两个都督倒戈,那都是赚的。

就算那些庶皇子死心塌地,就要跟李泰,那他们也失去了大义和民心,同时背上了弑君和内战两口巨锅。

师出无名,只要拖到持久战,李泰必败。

…………

“啊?我们兵势明明比李治强,老四你怂什么,为什么不直接打进长安,夺了鸟位?

“哎一路行军过来热煞我也,扇快些!”

洛阳魏王府上,齐王李祐一身戎装,大马金刀地坐在席位上,大秋天的还在那喝着凉茶,催促侍女替他扇风。

李泰感受着漏过来的丝丝寒风,肥厚的额头跳了跳,耐心地听着来客大放厥词。

和这个脑子里都长满肌肉的二愣子说什么“师出有名”,什么“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去天上”之类的道理,都是在浪费时间和口水。

要不是李祐这么愣,也不至于第一个响应李泰,带着军队大老远从齐州一路飞奔到洛阳。

老四李泰和老五李祐这对前后脚的兄弟, py交易的历史由来已久。

具体交易内容是,李泰出嘴,李祐出力——

李泰只需动动嘴皮子,吹捧李祐几句。

比如五子乃是千年一遇的英雄豪杰、若生在隋末乱世,当如项羽刘备、夫差苻坚一般,建立一番大功业云云。

李祐就稀里糊涂地替他干脏活,火中取栗了不知多少次。

这也导致,从李孝恭案、雄黄弑君案、九成宫案……一直到与张亮勾结的辽东谣言案。

每次李泰阴谋都有他。

而这次,一听能造老子反,李祐立刻欣然响应。

建功立业、夺得天下还是其次。

李祐的主要动机,就是单纯的“造老子反”。

因为去年秋狩之时,他被一脚踢给了死鬼李元吉当继子,导致他对亲爹李世民很有意见。

只要能让老李遭殃,让李祐干什么都行。

“其他人怎么还没来?纪王李慎的封地离这儿也不远啊,不是比我齐州近多了?他人呢?”

李祐继续大大咧咧地扯着嗓门说道。

考虑到李治坐拥“朝廷”这个最硬的资源,李泰自知打持久战不是这个九弟的对手。

所以,他打算要利用好自己目前最大的优势——

也就是,他(通过其他七位藩王)所间接控制的军队比李治多——

在洛阳集结所有部队,给李治来个一波流带走。

不给对方利用朝廷的文官系统,动员全国力量、发育起来的机会。

这番军事冒险的可行性不但有,而且还很大。

因为洛阳离长安并不遥远,趁凛冬未至,还能依赖大河(也就是黄河)向西运输。

只要集结八王之力,咬咬牙努把力,(李泰自认为)还是能趁李治立足威武,快速突破函谷关和潼关两道东关屏障,叩响京师大门的。

只是,奈何又“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了。

除了二愣子李祐之外,其他六位庶出的兄弟都在放他鸽子,连一个厨子都还没到洛阳。

有说在路上被耽搁的,有说后勤不利还窝在都督府的,还有说部队都没征召齐全、大部分兵员还散落在各个折冲府的。

不管是真是假,反正都有理由的。

更有甚者,如吴王李恪,直接给李泰的急信来了个“已读不回”。

李祐对于六位兄弟放鸽子的行为,倒是没有多想。

天真无邪的老五觉得,其他人行军迟缓反而愈发凸显自己英勇无匹,简直是天生的帅才。

当然,五子不行,但四子的政治嗅觉还是很可以的。

李泰并没有那么天真,他意识到,李治发起的政治攻势,确实极大地动摇了自己一方本就不怎么稳固的团结。

毕竟其他六兄弟又没有参与李泰的阴谋。

他们被李泰摇来,一是因为四哥给他们开的价码确实不错。

爱财的给钱,爱文的给古玩,爱当官的给要职,爱土地的转封膏腴之地。

投其所好,各取所需。

二来,他们六人一开始也相信了李泰的说辞。

准备团结在四哥周围清君侧,拳打乱臣李明、脚踢贼子李治。

既能赢得政治利益,又能留下“忠君爱国、拨乱反正”的美名。

名利双收,岂不美哉。

然而,李治提出的船新版本传言,让其他六位兄弟对李泰的动机产生了怀疑。

他们怕自己被倒转乾坤,从双赢变成双输,所以决定先观望一阵。

更有甚者,如“已读不回”的吴王李恪之流,说不定已经在暗中和李治一方接洽、随时准备弃明投暗了。

“他们不来就你来,这不显得齐王你治军有方么?”李泰半笑不笑地说。

李祐自然是没有听出其中的嘲讽,还很得意洋洋地请战:

“不必等他们,李治那小崽子懂什么行军打仗?

“只需我动动手指,齐州军便能杀穿潼关,攻入长安。

“老九太嚣张了,看我把他从皇位上拽下来,把他皇冠拽掉,必须打他脸。”

在他印象里,李治还是那个畏畏缩缩、娘们儿唧唧、懦弱无能的小朋友。

哦哟哟,伱好牛逼……李泰意味深长地看看李祐肩膀上顶着的空空脑袋,三心二意地附和一句:

“还得是五郎。”

“所以,老四。”李祐从位子上起身,走到李泰身边,毫不顾忌地拍拍他肩膀:

“我既然能立下大功,这天下,也理应分我一半吧?”

这货虽然不聪明,但他也很坏啊。

李泰眉头一扬,旋即嘴角一勾:

“可以,没问题。

“五弟,以你接下来的作用,别说天下,天上也可以交给你来管啊。”

李祐没听懂里面的意思,眼前一亮:

“真的?”

“真的。”李泰也拍拍他的肩膀。

…………

深夜。

潼关,火把通明。

这道关隘北靠黄河渡口,南依群山,扼守着长安与洛阳之间的驿道要冲,乃是关中的东大门。

也就是说,如果李泰等八位反王要进攻长安,潼关是必经之地。

夜深人静,但值夜的守军一点也不敢偷懒,全神贯注地紧盯着东边的方向。

骗上级可以,别把自己给骗了,等敌人的箭头飞到脑袋上都不知道。

秋风拂过,空气中仿佛带着马蹄声和车辙声。

守军一个激灵,竖起耳朵静听。

不是半梦半醒的幻觉,确实有马蹄声从东边传来!

守军顿时警惕起来,正要报告,却发现了蹊跷。

马蹄声稀稀拉拉的,并不像是大部队来夜袭。

更像是匆匆赶路的行人。

可是大半夜的,有哪个不长眼的行人,敢擅闯军事重地呢?

卫兵睁大了双眼,努力地窥探着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

一个轮廓慢慢步入了火把的光线范围之内。

是一辆华贵的马车,有且仅有一辆。

“是谁!”守卫居高临下地大喝。

没想到,那车夫还挺硬气:

“大胆!对亲王殿下也敢无礼!”

这副蛮横的态度,加上这一眼就很不一般的马车,让守卫心里也泛起了嘀咕。

“请下车,接受检查。”

他的态度明显软了下来。

车夫懒得和他计较,掏出一封金光灿灿的通关文牒。

大头兵显然不认识长亲王样子,这封文牒才是辨别身份的本体。

他的态度立刻恭敬起来,也不敢让里面的贵人下车验明正身什么的了,麻溜地打开大门,恭送这辆华丽的马车进关,向西奔往长安的方向。

…………

数日后。

继中书侍郎岑文本像条狗一样被自杀以后,洛阳方面传来了第二则大新闻:

齐王李祐,反了!

作为李泰反帝反封建集团的马前卒,他突然连夜逃离李泰控制下的洛阳,向京师长安的方向出奔——

不过因为李祐反的是李泰,向李治、以及位于京师的朝廷归降。

所以也不能简单地说他“反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算是“正了”。

李祐是最早响应李泰起兵的藩王,没有之一。

所以他和李泰反目成仇的消息,无疑给当今摇摇欲坠的国内局势又踹上了一脚。

很快,齐王这次反乱的具体细节就沿着驰道,传遍了中原地区各主要州县——

李祐到了洛阳后,听见了李治深入揭批李泰反帝反封建阴谋的传言。

他顿时大为震动,幡然醒悟,连军队也管不上了,立刻连夜驱车,从洛阳又直奔长安。

人还没到长安,消息已经传遍大江南北了。

以至于当李祐的车驾,终于姗姗来迟,抵达长安城门下时。

城门卫如临大敌,齐整满员地候着,监门卫大将军亲临第一线。

李祐叛逃抵京的消息,差不多是和他本人一起到的长安。

然而,李治得知此事以后,却对此事态度冷淡。

一位举足轻重的亲王来投,深谙孝悌之道的李治却并没有抓住这上好的机会,演一出“赤脚迎许”的戏码,再掀起一波舆论战的新高潮。

而是觉得,此事有蹊跷。

“真的是齐王?以五哥好游猎的莽撞脾性,可以从齐州骑马一刻不停地跑到长安,但绝不会坐马车过来。”

在尚武的大唐,不论男女都以骑马为荣,只有老态龙钟的老骨头和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魏王才不得不坐车。

李祐经过潼关时坐着车,这事就经不起推敲。

所以,不但他自己不演兄友弟恭那一套老掉牙的把戏,还禁止朝内的其他人去迎接,全程冷处理。

长安城门下。

“殿下,烦请您下车,验明正身。”大将军礼貌而冷淡地命令。

车夫立刻咋咋呼呼起来:

“哎哎哎!殿下威仪,岂容尔等亵观?”

将军没惯着他,直接从怀中扯出一份敕令:

“这是朝廷的命令,摄政殿下亲口交代的。”

本地的朝廷太没有礼貌了……车夫嘟哝着让开了。

监门卫的一把手低头行至车前,单膝跪地:

“齐王殿下,请。”

没有动静。

大将军看看车夫。

车夫也是完全在状况外,纳闷地摇摇头:

“我亲眼看见齐王殿下上车的,全程都没下车。”

大将军眉头一皱,便站起了身,走到车窗边,轻轻一敲:

“殿下,失礼了。”

接着,便掀开车门。

齐王正歪斜地坐在车椅上,脑袋耷拉在一边,眼睛圆睁,嘴边鲜血淋漓,已经没有了生息。

…………

几乎就在齐王被发现死在长安城门外的同一天,齐王的死讯就传遍了大江南北。

传言的版本也是越来越邪乎,故事发生地点从长安门外变成了太极宫内。

然后一个很合乎逻辑的谣言就应运而生了——

李祐,是被李治所毒杀的!

李治号召诸王进京共商大事是假,借机铲除诸王是真;调兵遣将援救陛下是假,篡夺皇位是真!

众所周知,在没有大唐电信的大唐,通信是有很高的延迟的。

然而,关于李祐之死的传言,却硬是在短时间内传出长安,传遍中原各州县。

尤其是其他六位藩王都督所在的州县。

只消隐去李祐的真实死亡日期,这则谣言就立刻变得有鼻子有眼,让人不得不信了。

然后,又过了几天。

六王的军队,就齐齐整整地出现在了洛阳市郊,接受魏王李泰的检阅了。

至于李祐的齐州军,则更是名正言顺地直接归入李泰统辖。

李泰坐在战车上,视察着他忠臣的士兵,六位与他同父异母的庶出兄弟骑着马,亦步亦趋地紧随其后。

“你们能来,我很高兴。”

李泰乐呵乐呵地说。

原本与李治暗通款曲的吴王李恪,此时跟车跟得最紧,听见李泰在和他说话,立刻羞愧地低了头,咬牙切齿道:

“没想到,九弟竟如此狠辣,能下这毒手害死他的哥哥……”

他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要不是李祐这个行动力超强的倒霉蛋替他蹚了雷,不明不白死在太极宫里的,可能就是他了……

六位藩王,原本还在李泰与李治之间观望投机。

在李祐以身入局之后,就不再骑墙了。

踏马的,先甭管跟着李泰干靠不靠谱,跟着李治那是妥妥的要命啊!

没想到李治那货平时看着人模狗样,居然一直在憋个大的啊!

“唉……万万没想到,九弟竟犹如杜鹃附体,残暴无情比秦二世胡亥不遑多让,真是……唉。”

李泰痛心疾首,嘴角的笑意几乎掩藏不住。

“兄弟阋墙,固然让人踌躇。

“但晋王篡夺公器,残杀父兄,人神共愤。若他执掌朝政,则大唐将如暴秦暴隋,天下危矣!”

李泰如雁行在前,环顾身边的六位庶兄弟,挥动着手里的扇子向西:

“万幸,吾得诸位兄弟,有如刘玄德得卧龙凤雏,光复长安有望,克复关中有望,平定天下有望!

“西征!”

…………

贞观十五年,入冬。

双方之间脆弱的和平,被彻底撕毁。

李治所统领的朝廷军,与李泰为首的七藩王联军,在旧函谷关爆发了第一次正面冲突。

从那时起,一场席卷大唐腹地的内战,正式拉开帷幕。

史称,第二次八王之乱。

…………

此时此刻,大唐的东北角。

幽州与平州的交界处。

一支风尘仆仆的骑兵队伍从南方奔驰而来,扬起一路沙尘。

这支队伍的规模相当庞大,人员构成也相当复杂。

有人高马大的禁军、全盔全甲的屯卫,也有只穿半身甲、略显吊儿郎当的武侯,以及盔甲五花八门的私兵。

虽然制服标识各异,但这些军人的队形非常严整,宛如一体。

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主帅。

这个主帅不需要任何头衔,光他的姓名就足够声震华夏,止胡人小儿夜啼——

李靖。

替他打下手的副将,大名同样将在未来光芒四射——

苏定方。

这些军人,将李明一家、以及博陵崔氏崔民干的家眷,安安全全地包在队伍正中。

“累死了……”

李明坐在长孙延前面,揉着屁股,面有倦色。

从长安到辽东,这一路三、四千里,把李明颠得大屁股都快裂了。

他本想在幽州半个老家修整修整,换辆舒服点的马车。

没想到,幽州老乡也搞事,害得他仓皇出逃,又坐在马背上颠了好几天。

“别急明哥,马上就到了。看,前面就是平州地界!”长孙延宽慰道,指着前方。

李明生无可恋地点点头,无精打采地“哦”了一声,没力气发出别的声音。

就像马拉松一样,这最后一百米是最难熬的。

但是,当他终于抬起了沉重的脑袋,顺着长孙延手指的方向,往前方那么一眺望时。

他顿时疑惑地皱起了眉毛。

他看向杨氏、李令,以及其他几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同款疑问。

“这尼玛,你们给我干哪儿来了?这儿还是辽东吗?

“这儿还是大唐吗?!”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