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239章 士族门阀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他们都睡了吗?”

阴影之中,一个声音问。

另一个声音回答他:

“都看过了,卧房灯尽数熄灭,陇西佬应该都已经睡熟了。”

“很好。立刻向主家回报!”第一个声音吩咐道。

扑簌扑簌的声音,一个人影离开阴影,迅速隐没在街道之中。

“崔家的狗东西,果然和那些陇西田舍郎有猫腻。”

第一个声音愤恨地嘀咕道。

今天白天,幽州城里的各条地头蛇突然发现,城里闯进来一群“唐军”。

身斜就怕影子正,心里有鬼的本地士族,以为唐军来正义清算他们卡后勤的造反行为了。

便派出家臣死士,暗中跟梢这支“唐军”。

跟着跟着,就跟到了博陵崔氏所把持的幽州府。

陇西佬的军队就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堂而皇之地进驻了州府之中,好吃好喝伺候着。

而随军的将领、以及一个妇人和小孩、好像是将领家属模样的人,则进了崔府,被崔家奉为座上宾。

本地的其他地头蛇们立刻就有种掀桌子的冲动。

好家伙,给前线送死的陇西佬发粮的是你老崔,引唐军入室的又是你老崔。

每次反骨都有你!

就当李明母子和李令夫妇关起门来团聚的时候,当地士族也关起门来开了个短会。

大家很快得出一致结论:崔民干要给唐军带路,给河北地区的反贼(划掉)义士来个秋后算账了!

因此,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

当晚就动手。

趁夜黑风高,纠集民团私兵包围崔府,把崔民干连同这支部队的率军之将,一个个全部送上天!

“只等那派出去传信的探子将动手的消息带到,大部队杀到,崔民干的这支博陵崔氏第二房就要成为历史了吧。”

领头的探子心中无限感慨。

贵为天下第一姓的博陵崔氏,被陇西的土包子皇帝用一册《氏族志》列为了只有区区第三等。

被如此羞辱,崔民干居然还腆着脸讨好长安那边,终于落得如此身败名裂的下场,也是咎由自取了……

感慨着感慨着,他觉得有点不对劲。

传信那家伙怎么那么慢,过来杀人放火的大部队怎么还没有来……

“这人是伱们同伙么?”

冷不丁,身后传来一个威严的声音。

探子们诧异地一回头,发现身边突然一片大亮。

不知哪里突然窜出来一队“唐军”,举着火把,已经将他们团团包围。

刚才去传信的同伴,被他们像个小鸡子似的被提溜在手里,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的。

为首之人,是一位魁梧的中年将军——

高级片儿警,苏定方。

因为职业使然,一进幽州城,他就注意到,街上有些疑似小混混的无业游民行踪可疑。

很快就发现,大部队被尾随了。

于是,苏定方不动声色地拨出了几个专业的武侯卫,大晚上抹黑巡逻。

果然,逮住了几条小虾米。

“你们是谁?你们从哪儿来?你们打算干什么?”

苏定方对这货探子发出哲学三问。

探子们都懵了。

本以为自己潜藏在暗处,没想到,怎么还有人比自己更阴的?

“关中田舍郎!你就算杀了我们,我们也绝不背叛主君!”头领大义凛然地呐喊。

苏定方一怔:

“哦?原来你们还有主谋?”

探子们嘴角同时抽搐。

…………

“啊?幽州士族要放火烧了崔宅?大水冲了龙王庙,他们怎么自己先打起来了?”

李明刚刚睡下不久,就被安插的禁军守卫摇了起来,从苏定方口中获得了这个爆炸性的消息。

“因为他们误以为我们是朝廷派来镇反的唐军,崔使君与唐军串通要消灭他们,便想先下手为强。”

苏定方一句话讲清楚了来龙去脉。

作为精通大记忆恢复术的资深片儿警,请那几个铁骨铮铮的探子吃了一顿竹笋炒肉后,就把大致情报给拿到手了。

“哦,还以为是窝里斗呢,原来只是造反啊……”

李明眼皮一跳,觉得事情好像有点麻烦。

本来只是纯路过,没想到当地突然造起反来了。

躺枪。

冰封王座果然不能没有巫妖王啊。

李世民只是下落不明,结果整个国家都动乱起来了……

“经审讯发现,他们这次密谋闹事所波及的范围还不小。”苏定方道:

“除了幽州,还有其他河北山东州县的门阀,以及窦建德、刘黑闼的旧部,共襄盛……呃,我是说,共同作妖。”

窦建德,刘黑闼,怎么又牵涉到那两个上版本英雄了……李明感到脑壳痛。

河北的问题,不是一点半点。

从门阀士族天生对中央集权的抗拒、到李唐与河北豪杰的历史恩怨,甚至还有两地的地狱骑士。

一团乱麻。

“殿下,按他们的说法,这些豪强的私兵大概马上就会杀过来了。应该怎么办?”苏定方问。

还能怎么办?

走呗!

虽然他的部队能轻易地干掉这些私兵家丁。

但杀得了一个,能杀光所有反对者吗?

本就是逃难之身,就别激化矛盾,节外生枝了。

…………

“唉,没想到他们居然……唉!”

崔民干狼狈地骑上快马,无限惆怅地回望崔家老宅。

在李明的再三劝说下,他终于下定决心,带着全家和李明一起,逃亡东北避难。

皇帝失踪,皇子内斗,全国的统治秩序行将崩溃。

天生反骨的河北山东地区,更是在礼崩乐坏上走到了全国前列。

他这个刺史已经名存实亡,天下退回到了谁拳头硬谁有理的状态。

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就算他能挫败这一次针对他的暗杀,可将来呢?

他敌得过所有反贼吗?

“叔公,快走了!”

李令和崔挹催促道。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俩自然也是要跟着李明跑路的。

“唉……走吧!”

崔民干恋恋不舍地骑马远行,一路还不忘回望,直到那栋空荡荡的大宅消失在视野。

所谓门阀士族,说白了就是大地主。

地主地主,离了土地什么都不是。

然而,土地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就算再怎么不情愿,他也必须离开这片土地了。

“李明……这天下,该是何去何从?我们该怎么办?”

杨氏表情迷茫。

出奔以来,她一直保持着淡然。

但河北发生的一切,让她第一次感到不知所措。

天下,混乱在即。

河北先乱,既是意料之外,倒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这地方本是她给儿女们留的后路。

所以把李令她们都嫁了过来。

没想到,居然发生了这样的事……

“怎么办?什么也不用干,这是大好事啊!”

出乎意料的是,在逃亡的一路上,李明的心情却是相当的不错。

“你在说什么呢?轻点轻点,别让那些姓崔的听见了!”李令拼命让李明嘘声。

要不是隔着马,她早一个暴栗不过去了。

“咳咳,令卿!监国殿下这么说,一定有他的道理。”崔挹小声劝妻子,顺便忽略了她的后半句话。

替李明驾马的长孙延好奇地问:

“明哥,你有什么主意了吗?”

明哥眉头一皱,一定不简单。

“没什么主意,他们打他们的,我们打我们的,北伐薛延陀、援救父皇的计划不变。”

李明心情颇为不错,摆出了无为而治的态度。

河北可是辽东的锁钥,南下的必经之路。

这地方乱了,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好事吧?

杨氏等人对李明事不关己、反而还有些幸灾乐祸的态度,非常不解。

监国莫非是想出了什么损招?

事实也确实如此。

李明确实想到了对策,而对策也确实够损。

而具体对策如何,他其实也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真的是什么都不做!

天下大乱,形势大好!

河北这副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恰好能替他解决一个令他和李二父子二人都无比头疼的顽疾——

士族门阀。

本来,李明对该如何处理河北的士族还颇为苦恼。

众所周知,破除地方门阀、推行中央集权、重新分配地权,是他不论做委员长还是做皇帝,都必须要推行的政策。

这些土皇帝,必须要被打倒。

问题是,河北既是门阀的重灾区,可这些门阀以崔氏为首,又是他坚定的政治盟友。

既有亲情又有利益交换,这些土豪不好打啊,到时候未必下得了手。

就算狠狠心真下了手,如此出尔反尔的行径,对他的民间威望和官场名声都将是巨大的打击。

而这次河北的混乱,歪打正着,正好能替他把这坏事儿干了。

闹起来吧,起兵造反吧,和李治、李泰以及其他各路反王打成一锅粥,打的个两败俱伤才好!

他李明只消坐镇平州,把燕山一封锁,坐等这些封建门阀互相攻伐,自己毁灭自己。

替他把这不方便干的脏活干了。

而他要做的,不过是给这场即将到来的熊熊烈焰,不断添上柴火而已。

在仓皇向平州逃窜的马背上,李明构思出了解决河北门阀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

“我的那个九弟,就这么想当公子小白么?先入国都发号施令,并且还污蔑他的哥哥为国贼?”

李泰踱步到书房的窗边,“哐当”地关上了窗子。

自从长安传来了全新版本的谣言,“污蔑”魏王拳打皇帝、脚踢监国以后,这几天,暴民天天来他魏王府门口闹事。

把李泰给喷麻了。

岑文本畏畏缩缩地看了看书桌上的朝廷文书,附和着说:

“李治属实阴谋多端,颠倒黑白。”

李治实在太会造谣了,居然把他们做的事又给说了一遍。

因此,老岑在长安虽然没有受到什么迫害。

但是在李治向全天下深入揭批魏王党的反逆阴谋以后,他每天上下朝都觉得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

加上无处不在、几乎明牌贴在他脸上的密探。

岑文本属实有点受不了这心里内耗,寻了个由头便退出朝廷,逃离长安,投奔自己的主子魏王李泰了。

“哼,这般颐指气使地发号施令,真以为自己加冕为齐桓公了?”

李泰生气地把桌上的公文揉成一团,扔进废纸篓。

公文体裁就是普通上级对下级的“指挥”,内容大意是:

皇帝和监国不见了,都是魏王干的好事呀,大家要迷途知返,不要被魏王蛊惑呀。

在李泰看来,这就有点跳脸了。

当李治自封摄政、把控了朝政以后,他的行事做派突出一个按部就班。

有什么要下发地方的决议,照例给洛阳的魏王也附上一份。

好像两人、两地之间,从没有发生过什么武装对峙,还是正常的上下级似的。

“相比李治,该如何收拢民心才是如今的第一要务。”岑文本提醒道。

长安的政治资源,可比洛阳丰厚多了。

当那边儿的肉喇叭全力发动起来,就没有李泰这边儿的事了。

再加上李治版本的传言,确实很对得上老百姓的胃口——

大家的英雄李明被奸臣所害,这可比抽象的“李明造反”要具体得多。

简直不要太适合做战前动员。

要是李泰再不做出对策来对冲这波舆论,只怕李治还没动手,魏王府就要先被江东(渭水也是江)的父老乡亲们给烧了——

在皇权巩固的平常年份,民间舆论不过是黔首以头抢地耳。

但在如今各势力摩拳擦掌、准备吃鸡的关键时刻,如果失了大义,那就麻烦大了。

别的不说,光他动员起来的那七位藩王,李泰就要压不住了。

“确实如此。积毁销骨,现在对我不利的舆论甚嚣尘上,不给民间、不给天下人一个交代,恐怕不行。”

李泰意味深长地看着岑文本:

“齐桓公未必得到了他的管仲,可在我的身边,确确实实有一位宰相,能媲美古之名相……”

岑文本立刻谦虚地躬身说道:

“哪里哪里,殿下过誉了。”

李泰慢慢地补充道:

“那名相就是司马懿。”

岑文本的笑容僵硬了。

“殿下,您是在夸奖我……对吧?”

…………

次日,洛阳也传来了大新闻。

大反贼岑文本,死了。

英明神武的魏王殿下突然发现,岑文本出使了大鲜卑山之后,室韦部落突然反叛,背刺大唐!

这其中必定有蹊跷!

岑文本有问题!

一通大记忆恢复术以后,岑文本供认,这一切都是晋王李治的阴谋!

是李治让他坑害皇帝和监国的!

而岑府中搜出来无数他和李治的往来信件,也证明了这一点!

审讯途中,岑文本背后身中八刀、畏罪自杀。

被义愤填膺的李泰殿下挖出鞭尸、挫骨扬灰,以告天下。

不管大家信不信,李泰反正信了。

在献祭了一位心腹宰相以后,李泰也针锋相对地竖起了一杆大旗。

不论可信度高不高,你就说竖没竖起来吧。

其他七位拥兵自重的藩王至少有了理由,能名正言顺地团结在这杆大旗之下。

自此,在大唐的核心领土,李泰、李治对立的格局正式形成。

李泰统领八王,以东都洛阳为核心,势力范围向东一直延伸到齐王李祐所在的齐州都督府,向南直到越王李贞所统领的扬州都督府。

李治的势力则以京畿长安为主,覆盖关中、山西、巴蜀等地,和李泰势力分割大唐东西。

而在大唐之北,河北动乱,宣布脱离朝廷掌控,各州刺史不是被杀就是叛变。

河北之外,便是薛延陀前线。

整个大唐乱成了一锅粥。

而在大唐的东北角。

辽东孤悬燕山之外,岁月静好。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