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68章 李明:灭国为什么要打仗?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工部尚书、右卫将军、驸马都尉薛万彻,与李明的小姑姑,丹阳公主的婚礼当晚。

公主与新郎官对坐床头,眼波含媚地念出这句事故高发的先秦诗歌。

坐等文成武就的郎君念出下一句“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然后“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

然后,然后……!

“好!”

不料,薛万彻突然站了起来,在新娘子疑惑的目光中,冲出了卧室。

再回来时,他手里拿着一块用茅草包着的鹿肉。

“白茅家里没有,就用茅草凑合一下吧。”

薛万彻满脸憨厚的笑容,一双铜铃大眼闪烁着得意的光芒。

我居然知道麕是鹿,我真是太有文化啦……薛万彻觉得自己简直机智。

丹阳公主就这么看着面前这张将来得看一辈子的蠢脸,小嘴微张。

当夜,薛万彻第一次发现,原来家里的柴房门板漏风。

…………

“昨晚全是肉,吃得我消化不良,屙屎都屙不出来……”

李明抱怨着昨天薛万彻喜酒的菜肴,坐在西市的空店铺里,从尉迟循毓手里接过辽东的一季度报告。

房玄龄和侯君集这几天抽不开身,不是在宫里商议、就是在三省的衙门里办公。

似乎朝廷在酝酿着什么大事。

李明假装不知道大唐准备北伐薛延陀,与尉迟循毓一起研究着一张张报表。

这店铺是李明当初倒卖丝绸时盘下来的,是他最早的秘密基地。

现在已是物是人非。

小伙伴们现在都集中到了西市旁边的长安报社,而店铺旁的施粥摊也已经拆除了。

倒不是因为“人亡政息”,在李明殿下的注意力转移以后,就不给流民施粥,让他们自身自灭了。

贞观的官员们也是会学习的,也是要脸的。

他们也汲取了李明在辽东的某些经验,组织这些流民做工、修路、开垦荒地。

以工代赈,两难自解。

虽然长安城里仍不乏流民,但数量明显较以往减少了,而且也不会在一处地方扎堆,形成一般市民止步的“贫民窟”。

“嗯……啧啧。”

李明坐在窗边,吹着冷清的风,阅读着辽东的一季度财报,不甚满意地摇摇头:

“差强人意吧,还可以再努力努力。”

唐朝已经产生了会计制度的雏形,基层吏员对记账并不陌生。

“差强人意,也就是说勉强还行咯?”

尉迟循毓对李明的评价感到不太理解。

“粮食、布匹、盐铁、家畜等产出都翻几番地增长,从外地迁徙而来的人口也成倍增加。

“矿井还在持续勘探中,发现了大量高品质的煤矿和铁矿,对外贸易也收获了大量利润。

“明哥,我简直想象不出一份更好的报告了。你为什么仍然觉得一般呢?

“难道你还嫌这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

他觉得李明委员长疑似有点太激进了。

不能“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不,是这对外贸易的利润有问题。”李明指着总表的最后一行。

“你是怀疑会计在做假账?”

在基层历练久了,尉迟循毓当然也知道下面操弄数字、糊弄上面的各种伎俩。

他立刻翻开总表附录里的“对外贸易明细”,试图从各科目数字的勾稽关系之间寻找错漏。

“不是这个问题。”李明的手排在明细科目表上:

“而是经发会,他们的思路有问题。”

经发会,是经济发展委员会的简称。

下辖“商社司”,统管辽东军镇所有的“国有企业”——在这里称为商社。

在“士农工商”商人垫底的唐朝,公家下海亲自经商多少有点抽象了。

不过在辽东,委员长的权力是无限的。

更没有既得利益集团跳将出来说什么“与民争利”。

于是,“大唐集团公司”就这么愉快地成立了。

主营从金属勘探采掘、到铁器制成品、粮食布匹贸易等,无所不包。

在辽东的对外贸易中,有相当一大块就是这些公营商社贡献的。

“思路有问题?”

尉迟循毓疑惑地看着这些商社的合并报表。

开业才几个月,就有了不俗的收入。

不但能完全覆盖营运成本,还产生了不菲的利润,运营非常健康。

如果这财报的数据可靠性本身没有问题,就一笔生意来说,尉迟循毓完全看不出哪里还能有问题。

“利润太高了,这就是问题。”李明点着报表:

“尤其是对高句丽的贸易,结余了太多的资金,这并不好。”

“不好吗?!”尉迟循毓完全听懵了。

这世上还有嫌赚钱不好的?

尤其还是赚敌国高句丽的钱!

这不是喜上加喜吗?

这不是说明我们辽东的生产力很强吗?物美价廉吗?吊打高句丽那些粗糙野蛮的手工作坊吗?

若是其他人,以小黑炭头的这小暴脾气,一定喷得对方妈都不认识。

但明哥这么说,一定有他的理由。

“这是为什么呢?”尉迟循毓真心求教。

李明轻叹一口气:

“因为这些公营商社成立的初衷,不仅是赚钱补充财政。

“还要承担社会责任。”

尉迟循毓还是没明白:

“把赚到的钱分给大家改善民生,不就是社会责任了吗?”

“如果把从高句丽和外地州县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到辽东的市场中,只会对社会造成灾难。”李明严肃地说。

这个灾难,叫做通货膨胀。

辽东的底色仍然是生产力捉急的农业社会,而且因为地理阻隔的原因,辽东实际上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市场。

当外界突然输入大量资金,而本地的生产力和外界输入的商品无法匹配的时候。

就会造成物价飞涨,货币币值崩溃。

当然,在饿不死人就算成功的小农经济社会,通货膨胀不算什么。

反正大家都能种地,大不了不用钱,以物易物。

在大唐,米和布也是硬通货。

但李明显然不想开历史倒车,因为经济过热而把货币体系干崩。

更何况,辽东已经养了一大批工匠、“记者”等第二、三产业从业者。

如果货币崩了,他们买不起米,就得造反了。

“那该怎么办?”

在听了李明的推演后,尉迟循毓不由得大汗淋漓。

没想到,赚钱太多居然还会诱发这么严重的后果!

治国真是一门马虎不得的学问啊!

“对策也简单,就是让商社把钱留在高句丽当地,这笔热钱不能随便进辽东。”

李明一边说,一边思索着,手指弹着桌子。

尉迟循毓觉得自己懂了:

“在高句丽采购当地的人参、鹿茸、皮毛等特产,再转手卖到中原,采购米面等物资再运回辽东?”

不得不说,尉迟循毓的进步也是明显的。

已经能设计一条三角贸易线路,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了。

但,李明还是摇头。

“从单纯做生意的角度来讲,这样确实可行,利润也挺丰厚。

“但别忘了我说的,我的商社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尉迟循毓被说糊涂了:

“明哥,你说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呀?”

李明的手指停止敲击,目光望向窗外的远方:

“灭亡高句丽。”

灭亡高句丽?

就靠这些商社?

怎么灭亡,用钱砸?

把高句丽的钱砸原地砸回高句丽,也不会让他们物价暴涨啊。

还不如用嘴吹来得靠谱呢!

尉迟循毓越听越蒙圈,连他也觉得明哥疑似有点太魔怔了。

“钱要花在正确的地方。”李明收回目光,看向尉迟循毓:

“这里面还需要你的帮助。”

“我的?”

“是的。”李明点头道:

“高句丽国内山林沼泽密布,道路不通,各地官员和部落酋长有很大的自主权。而渊盖苏文新君上任,也摆平不了这些地头蛇。

“我们可以用这烫手的钱,买通这些地头蛇……”

“让他们造渊盖苏文的反?”尉迟循毓一下子速败转速胜。

“……那倒也没有那么方便。”

“那买通他们做什么?”

“获得他们的默认,使我们的商社可以在他们的地盘上兼并土地、开山采矿。”

这一套企业出海的“潜规则”,时至今日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也仍然适用——

要在当地搞建设做生意,搞定当地政府没用,得搞定地头蛇。

尉迟循毓还是没明白:

“然后?”

李明:“然后资源往辽东运回来,资金收益作为分红,大头留给那些酋长地头蛇。”

尉迟循毓:“然后呢?”

李明:“剩下的小头则分给雇佣的当地人,以低于我们辽东、而略高于当地的水平发放。”

尉迟循毓:“再然后呢?这样就能灭亡高句丽了?”

李明:“地头蛇在尝到甜头以后,必然会巧取豪夺当地人的土地,将资源交给我们的商社开发,他们分得一杯羹。

“而失去农田的当地人,肯定挤破头地往我们的农场和矿山钻。”

尉迟循毓:“然后我们可以大量雇佣廉价的当地人了?”

李明:“不,我们维持工人的待遇不变,只雇佣一小部分人,时刻保持我们在做善事的形象。”

尉迟循毓:“就像我们当初在这里施粥一样?”

李明:“就像施粥一样。我们只管做善事,让酋长和高句丽王庭只管做恶事。

“然后我们实话告诉那些工人,钱都被酋长官员们拿走了,不然大家还能分得更多。

“两相对比,一正一邪的衬托之下,广大失地的高句丽人会怎么看我们赤巾军?又会怎么看他们自己的统治者?”

尉迟循毓这才豁然开朗:

“收买人心!”

要一劳永逸地灭亡高句丽国,非收买人心莫属啊!

不,不仅是人心!

明哥这一手,还把广大高句丽的劳动力,吸收进了辽东的生产体系之中!

同时攥住了高句丽人的心和胃!

这样的灭国策略,不比打仗简单多了?

否则以平、营两州羸弱的自然禀赋,要想鲸吞高句丽得到猴年马月了?

“我懂了!”

尉迟循毓腾地站了起来:

“我这就让《平壤日报》开足马力宣传!”

他得帮帮不明真相的高句丽群众获得“真相”,接触辽东的先进思想,认清当地统治者的反动本质。

而之前吸收培养的高句丽润人,也已经走上舆论战线了。

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高句丽,所写的内容很接地气,足以打动高句丽读者。

李明赞许地看着成长起来的小伙伴:

“这是你的任务之一,其二是指挥吴大娘继续渗透高句丽,帮助商社打通环节,让他们能顺利接触到土司酋长。”

以公营矿山、农场团结底层,以《平壤日报》等宣传材料吸引知识分子。

双管齐下,没有哪个前现代农业国家顶得住。

何况高句丽这种刚从部落过渡到农业社会、国内刚经历大动荡、领导人不做人、各种debuff迭满的大漏勺。

一场“平壤之春”很快就能席卷东北全境。

让他李明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吞并高句丽国。

连土地带人心的、完完整整的高句丽。

在他的构想中,高句丽也是华夏的核心领土。

打仗不但成本高昂、破坏社会,更会破坏人心。

增加了未来将其整合入华夏的难度和时间。

而唐朝气候湿润、东北适合农耕的时间窗口,也就这么一两百年。

不一定等得起。

如果能用有毒的热钱来“买”下整个国家,那简直是无本万利!

不过这套手法也只适用于步入农业社会、产生阶级分化的高句丽。

换到西北的薛延陀、西突厥这种松散的游牧文明。

这套阶级叙事、连同“商社”这种生产形式,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在工业文明萌芽以前,沙漠草原那块地方还是只能靠“打”。

“好的明哥,没问题明哥。”尉迟循毓干劲满满:

“我什么时候回辽东?”

李明也缓缓起身:

“先跟我把长安报社那摊子事理清楚吧。”

…………

目前,李明在大唐南北各有一个特务机构。

一个是长安报社,另一个也是长安报社。

只是两者名字相同,但内含完全不同。

在辽东的那个分社,是情报委员会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直属李明委员长。

尉迟循毓和吴大娘这两位负责人,虽然未必有多精明能干,但最大的优点就是忠诚。

而长安这边的总社,情况就有点复杂了。

“明爷,嘿嘿,您今儿有空?”

来俊臣还是一如既往的猥琐模样,搓着双手。

这家伙除了在大理寺狱提审犯人时,会短暂血脉觉醒,像个人样。

其他时候,都像只贼溜溜的老鼠。

在他身边,狄仁杰陪同一旁,两人貌合神离。

李明还没到,他们俩就已经提前站在报社门口候着了。

呵,眼线布设得还挺多……李明心里轻轻一呵,对来俊臣应和一声:

“嗯,我和尉迟循毓过来坐坐。”

接着又向一旁的狄仁杰点点头。

狄仁杰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走进报社,里面一如既往地繁忙。

如今的长安报社,除了李明的“小学党党徒”外,还吸收了一大批年轻的文人雅士。

从辽东回来以后,李世民便默许了李明也开设文学馆,像李泰那样培养自己的文客。

有了这块金字招牌,大批文士趋之若鹜,以探讨文学之名攀附朝廷新贵。

若能助力主君成龙,也不失为一桩美谈。

没想到,李明的风格与热衷空谈的李泰截然不同。

在这儿真的得干活啊!

一人领一块工牌,在工位上吭哧吭哧写新闻。

大家虽有怨言,但工资还不错。

况且还能学到别处没有的真才实学。

所以大家也就这么干下来了。

只需个把月,他们就写出了诸如《驸马都尉的新婚夜,公主直呼太粗了》、《岑侍郎不爱光顾平康坊,独爱宫里的这个殿》等优秀新闻报道。

这极大缓解了主编裴行俭的负担。

加上印刷厂厂长张衡进一步改良了活字印刷,发明了木盘转台,方便分门别类地选取活字。

内容与平台一齐发力,《长安快报》已经做到了一日一更,进一步加强了洗脑……宣传能力。

李明随手抄起一份今日份的报纸。

除了各种标题耸人听闻的“常规”报道外,还多了几则启事:

长安东城某员外,与人合股行商被骗,骗子卷款跑路,重金恳求线索云云。

一连几条,都是不同人被“电诈”、寻求追回财产的启事。

这些受害者之中,有商人、有士族子弟,也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亲属。

都是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最次也是个中产。

这也不奇怪。

在农业社会,普通人能吃饱饭、支付得起在京城的房租,就烧高香了。

哪来的闲钱被人诈骗?

李明鼻子轻哼一声,放下报纸,与狄仁杰、来俊臣和尉迟循毓一道,走进了独属于自己的书房。

刚才所见的一切,都只是表面的长安报社。

关起门来,里面的画风截然不同。

“明爷,按您的吩咐,已经将我们的人都安插进了朝廷要员的府上,或作为下人,或作为卖菜卖炭翁等。”

来俊臣流畅地汇报道,神情中不无得意,还不忘拍个马匹:

“小的们工作顺利,离不开明爷的号召力。”

这倒不全是马屁。

李明在长安民间,和在辽东一样,也已经沾上了点神性了。

因为他崛起的速度太快了。

从慷慨施粥拉一波关注开始,勇救皇帝、白手起家、打退蛮夷、广分田地、建设辽东……

每一件都是不得了的壮举。

而这些事,不但李明一个人干了,而且仅用了短短一年!

配合上《长安快报》的宣传,李明在长安民间的口碑几乎成了小菩萨。

而原本的不毛之地辽东,也快变成大家心中的地上天国了。

这给李明在长安民间吸了一大波死忠粉,纷纷过来投奔。

这就相当于白送了一个巨大的人力池,而且个个都忠心耿耿。

而忠诚,是谍报人员最重要的品质。

来俊臣就可以从这个人力池中精挑细选,择优录取为密探。

经过训练后,撒入各大要员的家中,组成了一张巨大的谍报网络。

大大增强了李明的情报力量。

不得不说,来俊臣足够精明能干,在办事能力上远超尉迟循毓。

但……

李明视线移向一旁。

狄仁杰点了点头,闷声说道:

“确实如此,收获颇丰。”

从辽东回来以后,李明只要一有空就来报社坐坐。

他发现,尽管安排了狄仁杰牵制来俊臣,让这对老冤家继续相爱相杀。

然而从实际成效来看,狄仁杰在斗争中明显落于下风。

虽说来俊臣不一定是坏人。

但也不能让情报机构变成他的一言堂……

“有什么收获?”李明暂时搁置思考,问道。

来俊臣抢先一步回答道:

“我手下的一位流民姑娘,在李君羡家当佣人。”

买流民为奴,在长安蔚为风尚,价格便宜又听话。

李明问:

“李君羡是谁?他有什么特别吗?”

“是看守玄武门的屯卫将军,潜伏在其他官员府中的眼线们,最近突然常听见这个名字。”

来俊臣流利地对答:

“所以我安插了一个探子进去,没想到,还真有收获。”

来俊臣嘴角得意洋洋地勾起,神秘兮兮地压低了声音。

李明眉头微皱:

“别卖关子。”

“咳咳。”来俊臣尴尬地干咳一声:

“李君羡暗地里似乎接手了张亮的盘子。”

“张亮?”李明觉得这名字很耳熟。

来俊臣的笑容扩大,十分得意地挺起胸膛:

“李君羡接手了张亮的‘义子’们,成了皇帝的密探头子!”

“哦?”李明眉头一挑。

居然在我老爹的密探里打进了密探,钉子里钉进了钉子?!

我去,情报富矿啊!

那确实值得你洋洋得意地卖关子的。

你小子可以啊……

来俊臣的可靠性虽然成疑,但本事是真的大。

“探子发现,李君羡最近主要在调查两起案子。”来俊臣继续汇报道。

居然还有后续?

李明艰难地忍住惊讶的表情,淡然地问:

“哪两起?”

千万别告诉我,我爹正在暗中用密探调查我……

“一起是九成宫事变,陛下似乎怀疑幕后主谋另有其人,这倒没什么好说的。

“至于另一起案子……”

来俊臣舔了舔嘴唇,小心翼翼地抬起眼睛,观察着李明的表情:

“明爷,与您有关。”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