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52章 李二:我生了一个开国皇帝?!

李世绩风尘仆仆地走进了立政殿。

他本打算先寄信回来,但考虑到兹事体大,而他继续滞留平州又嫌碍眼,所以索性先一步回长安了。

因为事关陛下最关心的平州局势,他不敢耽搁,一路飞奔回来,甚至比信使还要快一些。

在宦官的指引下,他连水都没有顾得上喝,一头扎进了陛下的御书房。

他是全长安唯一一个知道辽东大捷的人,迫不及待地要将这天大的捷报汇报给陛下。

刚踏进书房大门,李世绩一眼就看见了静静坐在皇帝一旁、面无人色的杨氏。

他下意识地低头非礼莫视,向后退了一步。

又觉得被皇帝召见,不声不响地退出去太失礼了,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低着头尬在了原地。

“无妨,让她也听听。”李世民威严而平静地吩咐。

长孙皇后在时,她也是在这个位置,陪伴陛下一同接见大臣……

李世绩收拢发散的思绪,正待开口。

陛下先开口了:

“你这次所领的魏州兵马,只是与高句丽作战的先锋。

“朕岂不知兵?以这点力量长途奔袭,硬捧高句丽十五万匪军,非你力所能及也。

“所以此次败战,不是你的责任。

“待四地兵马、两府民夫到齐,齐头并进横扫高句丽,仍由你指挥。”

啊不是陛下,怎么就滑坡到败战了……谨慎了一辈子的李世绩,头一次有了插皇帝嘴的冲动。

但众所周知,不论有没有其他妃子在场,插皇帝嘴都是比较严重的御前失仪行为。

所以,李世绩只能低头听着李世民滔滔不绝,脚趾本能地在地板上抠啊抠的。

“朕派你前去,是另有目的的,让你出征之前,朕也专门交代过你。”

李世民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极为严肃。

杨氏立刻向李世绩投来目光,眼神灼灼,苍白的面孔有了些血色。

实力相差悬殊,吃败仗也是无可奈何的。

只要李明他们能平安归来……

李世民定定地盯着李世绩,一字一句道:

“人,你带回来了吗?”

“陛下……”李世绩终于得到开口的机会了,正要说明情况。

“无需多言,回来了还是没回来?”

李世民霸气地说着,须发皆张,宛如威严的雄狮。

每当大臣们顾左右而言他的时候,每当他们回避问题的时候,就说明……

李世绩只能据实以告:

“没回来,因为……”

杨氏脸色顿时煞白,主心骨仿佛被抽空了,整个人软绵绵地坐在地上,勉强用手撑着。

李世民双眼布满了血丝,抓住李世绩的肩膀,如同愤怒的狮子,低声咆哮:

“那他们人在哪里???”

躲在燕山深处?被掳往平壤?还是已经……

“大概在营州吧。”李世绩客观地说道。

“营……营州?”

李世民微微一颤,双眼闪过一阵茫然,无数思绪在脑子里狂奔而过。

就这么僵了片刻,他若无其事地放开李世绩的肩膀,平静地评价道:

“哦,他们突围与张俭会合了?干得还不错。”

杨氏的眼睛里也重新燃起希望的光芒,人一下子就坐直了。

“也,不尽然……”李世绩小心挑选着自己的词汇:

“是李明殿下……”

李世民打断了他,没有笑意地一呵:

“怎么,他们难道大摇大摆,走大路去的营州?

“难道高句丽人退军了?”

开玩笑,就李世绩率领的这点魏州兵马,不但人数少,还是丢弃盔甲和辎重、长途奔袭的疲兵。

带着这么点羸弱的力量,能突破燕山、打进平州,都算名将了。

还想击败十五万敌军?

做梦也不敢这么做啊!

“陛下……”

眼见得越描越黑,李世绩也有点背不住了,瞅着这个空档,赶紧像倒豆子一样说出了重点:

“如陛下所说,高句丽确实撤退了。

“但没非末将之功,而是李明殿下!

“是李明殿下仅以平州之力,就击败了敌十五万大军!”

此话一出,书房陷入了短暂的安静。

李世民表情一片空白,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眼。

杨氏端端正正地坐在席位上,也像雕塑一样,表情一片空白。

一双父母猛然发现,自己似乎完全不了解自己的亲生儿子,怔怔地听着李世绩的汇报。

“李明殿下治民、治军极有方略,加上侯君集、薛万彻、韦待价的辅佐……”

“你等等。”李世民回了回神,打断了他:

“高句丽王手下的是正规军,不是窦建德那种,被薛万彻带二百人就冲散的农民军。”

即使重新核定了户口,平州总人口也就十万出头。

你就算平民和士兵一换一,也还有好几万的缺口呐!

李明难道真是活菩萨活神仙,吹口气就能把敌人吹回辽水以东?

也就是汇报的是最靠谱的李世绩,老李还能听一听。

若是换其他将领,他早就一脚把那乱吹牛皮的家伙踹回前线了。

“陛下,高句丽国王死了。”

李世绩道:

“被李明殿下派出的细作策反了左右,刺死了。”

李世民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定定地注视着李世绩。

李世绩立即单膝跪地:

“一切属实,若有虚言,末将万死不辞。

“从平州前线的战报立刻送到长安,可与末将之言互为印证。”

接着,他从怀中取出一封信:

“这是李明殿下的亲笔书信,托末将呈献给您。”

这龙飞凤舞的字迹,一看就是自己亲生的。

呼……杨氏整个人终于彻底松懈了下来。

李世民略略闭了闭眼,深吸一口气,沉静地说:

“你起来吧。”

结束了?

辽东之乱,真的就这么结束了?

甚至不用朝廷出手,李明就把一切都摆平了?

他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但在臣下面前,李世民硬是压下满肚子的问号和感叹号,十分冷峻地进行着下一步安排:

“四地两府的兵马粮草调动不变,辽东行军道编制不撤,仍由你指挥。

“趁高句丽内部大乱,一举攻灭之。”

李世绩有些迟疑,还是呈上了那份与高句丽的和约:

“前线的李明殿下,似乎有不一样的想法。

“这是殿下与高句丽摄政初步达成的停战条件,还请陛下定夺。”

喝,臭小子真把自己当主君了?都敢不经请示,私自与敌人媾和了?

李世民又想气又想笑。

这做派,只能说相当“李明”了。

“你退下吧,朕再做决断。”李世民冷静地吩咐道。

李世绩立即拱手退下。

李世民又转向杨氏:

“你也先回去休息吧,朕还有些事。这几个月,你是最寝食难安的。”

杨氏知道丈夫的心思,没有多问什么,掩笑离去,脚步轻盈得像蝴蝶一样。

李世民听着渐行渐远的脚步声,确认四下无人后,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澎湃,振臂低呼。

好,很好!

能文治,也有武功。

能在正面战场打崩敌人,也会阴谋诡计釜底抽薪。

而且还是顶着满朝文武的质疑,纯凭一己之力,硬生生扭转了占据!

此子有乃父风范啊……

不,岂止类父,简直青出于蓝!

“朕若是落得此般田地……还未必能如他一般,这么快就破局。”

李世民扪心自问,他当初创业的起点,其实是比李明在辽东要高的。

他们老李家本就是隋朝皇族的亲戚,父皇李渊是隋炀帝的表兄弟,李世民初次登场就是为隋炀帝护驾。

若是让他李世民落草为寇,与山匪农夫为伍……

设身处地想,就算他也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能收拢人心,从零手搓出一支铁军,并与十五万正规军一争高下。

“收拢人心,草莽初创,不甘于人下,嘶……”

李世民忽然有种奇怪的感觉。

怎么感觉他和杨氏生的这个幺子,颇有高祖遗风啊?

不是唐高祖李渊。

而是汉朝的那位太祖高皇帝……

好家伙,唐朝传到现在才第二代,又来一个开国皇帝可还行。

李世民摇摇头,打消了这个危险的想法,目光落到了书桌上的那份与高句丽的和约。

“这小子都敢自作主张,私自与敌酋议和了,真是目无君王。

“嗯,罢,念在辽东与平州距离遥远,战场瞬息万变,主帅可以有临机处置之权。”

李世民下意识地在心里给李明的僭越之举辩护,顺手打开了和约的文本。

整份协议非常冗长,通篇都是弯弯绕绕的废话,读起来非常吃力。

看了一遍以后,李世民满脑子都是问号。

如果他没有理解错的话……

李明既没让高句丽割地,也没让对方纳贡?

那这仗不是白打了吗?

明明打了胜仗,连一文钱也没有薅下来?

这么宽宏大量,这还是李明吗?

要不是落款的签名和盖章,李世民都怀疑,这是不是高句丽细作伪造的文书了。

“不,以这小子的尿性,不可能不向高句丽复仇,更不可能有便宜不占……”

李世民细细地研读起了这份内容冗长繁琐的文本。

终于,在文本的末尾、谈判双方谈到这里差不多已经精疲力竭的部分。

李世民从蝇头小楷的字里行间,发现了李明埋下的三颗暗雷。

用很拗口的汉字写着:

“自由贸易、新闻自由、环境保护……”

什么意思,有何用意?

由于时代限制,李世民对这三条套在如今广大发展中国家头上的紧箍咒,并不能完全理解。

但他可以肯定的是。

李明在这最容易忽略的角落、没头没脑地塞进了这三条条款,一定没有安好心。

这小家伙,到底在做什么打算……

李世民久久思索而无所得,暂时不去纠结,拿起了李明给他写的亲笔信。

这是自长孙延送来的求援信后,李明这小子在半年之中给老爹老娘写的第二封信。

儿子出差在外就是这样的,跟失踪了一样,几乎不和家里主动联系。

李世民打开信纸,坐在桌案边,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

日头向西,华灯初上。

在油灯下,李世民将儿子的这封家书读了一遍又一遍。

除开开头的问候、近况介绍和战争经过以外,李明将笔墨重点放在了之前的辽东乱象上——

基层放任自流、土著豪强并起、府衙沦为摆设、百姓困苦不堪。

而这一切的根因,只有一个字:

远。

传个信动辄一个月起步,半年也不稀奇。

导致朝廷对那里的统治形同虚设,除了挂个大唐的名号,与外国番邦几乎无异。

“确实如此……”李世民对此深有感触。

辽东“大乱”,或者说,辽东事件在长安引发的“大乱”,根本上是因为通信不畅所引起的一系列误会。

把忠臣当成贼子,把大胜当成大败,皆因如此。

因此,李世民与李明信中的最后一段话,产生了强大的共鸣:

“如果朕在东北边疆悍然用兵,就算横扫了高句丽,又能有什么收益呢?”

高句丽比辽东更远,森林沼泽密布,交通更为不便。

连辽东都难以控制,实质上沦为当地门阀的统治区域,形同外国。

那更偏远寒冷、民族更复杂的高句丽,岂不是更难以统治?

治理当地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又要驻军又要维稳。

更不用说要攻破高句丽的山城堡垒防线,代价更是惊人。

成本这么高,收益却又有限。

既不能控制当地的土人,又不能利用当地的资源。

那鬼地方又没有多少田可种。

“确实,是朕欠考虑了。

“不可怒而兴师,打高句丽,不合算……”

李世民动摇了。

他几乎被李明忽悠成功,决定放弃扫平高句丽的计划。

如果李明那小子在现场,嘴角已经要勾勒出坏笑了。

然而,你爹还是你爹。

李世民多留了一个心眼。

在他最后一遍读完李明的书信,在略作放松以后,又再度拿起了信纸。

这一次,是倒着读的。

李明的信里,充满了一大堆有理有据的说理,所以读着很是吃力。

当李世民读到末尾时,大脑已经比较疲倦、不愿意多思考了。

所以会很容易地接受他在末尾夹带的私货。

但当李世民休息了一阵,以清醒地大脑,重新看一遍李明在后几段鸡贼藏着的论点时。

他立刻就发现了李明的真实意图:

“那小子写了一大堆,就是劝朕别打高句丽。

“为什么?”

毫无疑问,高句丽一定是辽东的最大威胁。

不论朝廷能否实际控制当地,天兵扫荡之处,能保他好几年的太平是没问题的。

为什么那家伙要阻止呢?

李世民沿着这条线索不断深挖,挖到了另一个让他更为困惑不解的疑问:

“九成宫之后,朕给他封王。

“他哪儿都不要,就要去辽东那鬼地方,这是为了什么呢?”

放着富庶平整、交通方便的扬州、徐州之地,他不要。

偏偏要去那错综复杂又贫瘠的辽东。

在身陷险境、白惹了一身骚之后,李明那厮还不吸取教训,继续作死,拦着朝廷不让打高句丽。

这是为什么?

“辽东、高句丽……”

李世民百思不得其解,在书房来回踱步。

当他愕然抬头,他又下意识地来到了地图之前。

“地缘,地缘,是一切战略的根本出发点……”

李世民拿着油灯,一寸一寸地研究着燕山之北。

西边是大漠,东边是大海,燕山就像一道门户,卡住了华夏腹地大规模向外开拓的道路。

而辽东,就像门户开了一道小缝,不大,却是通往东北更广袤土地的关节。

现如今,这道关节被划归入所谓“辽东军镇”,归辽东节度使李明管辖。

而这个节度使,在直面过高句丽的威胁以后,居然拒绝朝廷的援助,仍然要留着高句丽。

这是什么意思……

“不,他不是要留着高句丽……”

看着地图,李世民豁然开朗:

“他是要阻止朝廷染指那里!

“他想干什么?”

李世民觉得自己几乎抓住重点了,放下李明的书信,再次捡起那份被搁置的议和协议。

再通读一遍,他读出了这些貌似荒诞条款的隐藏含义。

“不要割地,是因为他觉得,新割让的土地不会交给他管理?

“至于朝贡,更是进不了他的口袋……”

“他难道把高句丽,当成他自己的禁脔了?!”

至于李明塞在条约里的这三条不知所谓的条件,李世民不知道具体能产生什么作用。

但他能猜到,这一定是李明独吞高句丽的命门。

“好家伙,真是好家伙……”

李世民逐渐理解了一切。

“辽东不是一国的边境,而是一国的起点?

“他要以那里为跳板,吞并高句丽,步步向北发展?!”

那蛮荒之地有什么好发展的……李世民下意识地生出这个疑问。

“不,是朕一直被错误滞后的信息误导了……

“平州都能藏着十来万人,那地方未必蛮荒……”

能诞生一个农耕、会造长城、能凑十五万大军的高句丽。

这说明,东北地带的自然条件是不差的。

再加上李明那神乎其技的治理能力,未来未必不能人丁兴旺……

“他要将大唐以外的整个东北方,都纳入统治?

“连同高句丽、契丹、室韦、靺鞨?!”

然后呢,一直向北,直到无人能生存的冰天雪地,去当游牧?

“还是掉头向南,跨过燕山……”

站在地图之前,李世民被自己儿子的谋划震惊了。

盘踞版图的一角,开发蛮荒地区,对中原虎视眈眈……

这幅战略构图似曾相识。

历史上也发生几次类似的事件。

一次是开发荆楚、问鼎有几许的楚国。

一次是称霸西戎、最后席卷六国的暴秦。

“那小子,那小子……”

李世民嘴角止不住的抽搐。

好家伙,自己还真生了一个开国的高祖?

那小子想开哪个国啊?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