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51章 开门!均田制!

“我郝氏家族的土地、及其上所附财产,都是我历代先祖凭本事赚来的。

“乡野农夫好吃懒做,将土地托付与我,我好心收留他们,哪里有错了?

“为什么还要替他们纳税?那些没有地的流民本就是不课户,纳什么税!”

面对亲自登门“谈谈”的李明,柳城县郝氏的族长郝邵,表现出了相当的敌意。

嗯,在营州,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热烈欢迎这位活菩萨的到来。

慕容氏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

在郝氏等一众地头蛇的眼里,这是来了一个活阎王啊。

李明耐心地和郝邵讲着大道理:

“根据大唐的律法,每个丁男可分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

“你们一家多占了这么多田产,那别人怎么办呢?”

郝邵一脸揶揄的表情:

“连皇城根下关中百姓,也不见得每个人能按《均田令》分到足额的土地。

“殿下就来自关中,不会连这个常识也不知道吧?”

一脸我就这么着了,你能奈我何的无赖表情。

他也是有底气的。

营州都督府还在,营州还是有地方乡绅和朝廷双重兜底的。

不像平州那地方无法无天。

就算是龙子来了,不说盘着,你至少也得讲点“规矩”吧?

被反讽一句,李明一点也不生气,表情甚至没有一丝波动,全程保持着微笑:

“可像你这样兼并土地、隐瞒人口,衙门收不到税,怎么训练军队保护你的财产呢?”

郝邵冷笑一声:

“无需殿下关心,营州的山匪翻不进我郝家庄的院墙。”

话里带刺,显然意有所指。

他的身后,家丁们气势汹汹。

正堂之外,郝家庄壁垒森严,哨楼高墙浑然一体。

边疆情势复杂,这座大宅院,是按照抵御蛮族入侵的标准修建的。

与其说是宅院,更像是一座密不透风的军事碉堡。

李明点点头,也不多说话,转身便走。

“贞观十年夏,郝邵扒开白狼水河堤,淹死逼死百人,抢夺其土地。

“此事为真?”

他问道。

陪同的长孙延点头:

“千真万确,柳城县都知道这件事。”

李明点点头:

“那就他吧。”

…………

第四日晚,柳城县外的郝家庄,火光冲天。

一伙古怪的山贼像天降一般,轻而易举地摧毁了坚若堡垒的郝家庄,不抢财物只杀人,将郝家灭门。

族长郝邵的尸体被烧成焦炭,脖子吊着挂在宅院大门口,第二天才被上门的卖菜翁发现。

一个盘踞营州多年的豪族,就此彻底在历史上销声匿迹。

“你们偷税漏税,让衙门财政不足,没有足够的治安能力,才导致了这起惨剧的发生。”

李明废物利用,“征收”了郝家在柳城县里的别宅,作为营州州府的临时所在。

他坐在正堂主位,优哉游哉地喝着茶,说着哈人的话。

他的面前,名列清单的营州土豪劣绅们个个面如土色,膝盖打颤。

“所以说,税一定要缴,不缴不行。

“而田产,也一定要上缴。都是身外之物,拥有了不属于你的那一份,一旦被山贼惦记上了,丢了性命,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李明盖上茶碗,送客。

全程陪同的张俭都督表情极其复杂。

一方面,他特么早看这群光吃不拉的貔貅不顺眼了。

营州地处偏远,补给线过长,限制了这里的常驻军规模。

要是能在营州本地,就地征得足够的粮草,不但能极大缓解后勤压力。

更是能让常驻军的规模扩大,足以硬抗高句丽的全面进攻!

可就是因为这群貔貅的存在,导致都督府在本地根本收不上来多少税,严重依赖朝廷的后勤。

这诱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被高句丽大军打得窝在城里不敢出战,丢尽了颜面!

但另一方面,李明殿下这也太胡来了。

杀人放火、敲诈勒索。

匪气太重……

“殿下,您这……可能不大合法吧?”张俭欲言又止。

李明眨着无辜的小眼睛:

“怎么不合法了?违法乱纪的是那些地头蛇,我可是一切都按照均田令来的

“他们违规侵占农民的土地,我按照均田令,把土地还给农民。

“我怎么不合法了?我可是大唐头号守法公民。”

啊是吗……张俭也不多说什么了。

有一个能抗事、肯背锅的领导,也挺好。

反正朝廷那边有李明殿下应付,他和营州都督府只需坐收渔利,专心抓好边防就可以了。

…………

很快,辽东军镇营州州府的第一条政令正式颁布:

重审《均田令》重要性和严肃性,维护我大唐基本法的权威,在营州范围内全面开始均田——

其实还是李明在平州搞的那一套“国营农场 ”,只是套了层均田令的皮套,假装遵守大唐律法。

营州的情况和彻底打烂重建的平州还不一样,所以策略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平州是赤果果的,营州多少遮了一片名为“大唐律法”的叶子。

具体执行上,重新统计户籍人口,有户口就有田。

而原本化外的各族蛮夷,只要你肯归附华夏、安心种田,也给你发户口,大家都是好朋友。

至于土地超标的地主,李明毕竟也不是魔鬼,也是会按照市场价给予补偿的。

嗯,在领取补偿之前,请地主老财们先补齐之前历年欠缴的租庸调、以及所产生的滞纳金。

一切都严格遵守《贞观律》。

甚至李明殿下还格外法外开恩,免除了诸如“杖五十、徙五百里”之类的刑罚,只要你的土地,不用谢。

政令一出,营州沸腾。

广大平头百姓自然是喜迎旧朝雅政,坚决拥护北魏时期就诞生的《均田令》,踊跃申报户口,都不用胥吏们再清点一边,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而地主们也同样喜迎雅政,踊跃上交土地。

不踊跃不行,郝邵烧焦的尸体还挂在大门前,看着他们呐!

…………

营州酒肆。

两个人互视一眼,点点头,便走进了大门。

酒肆内熙熙攘攘,人来人往。

自从李明殿下入主营州,酒肆的生意肉眼可见地好了起来。

一方面,以前喝不起酒的人,现在喝得起了。

另一方面,以前喝得起酒、且有专人服侍、无需屈尊来此和众人混迹的人,如今只能在酒肆里借酒消愁了。

因此,这里成了传播消息最方便的渠道。

两人就是收了钱,来这里带节奏的。

“咳咳。”其中一人清清嗓子,故意大声说道:

“节度使一来,营州都乱套啦!”

此话一出,闹忙的酒肆立刻安静下来,大家都看着说话的人。

传流言,流量是关键。

见成功吸引众人的关注,两人心中一阵激动,捧哽不失时机地插入:

“老兄,此话怎讲?不是都是节度使是活菩萨,节度使一来,营州就太平了吗?”

“扯犊子!”主讲人夸张地挥挥手,好像在赶苍蝇:

“都是传言,那小孩能有什么本事?不就是山贼那一套分赃吗?”

“老兄说的是啊,节度使一来,我家公鸡都不生蛋,母鸡都不打鸣了。”

“这就是天人感应,惹得天怒人怨了!”

“唉,看来节度使也不是啥好人啊。”

“对啊,朝廷的人都靠不住,要治理好营州,还得看宗族耆老。”

两人就这么表演着辽东特色二人转,酒客们就这么默默看着。

看到最后,掌柜的出来了,拍拍两人的肩膀。

面对一脸懵逼的二人,掌柜什么话也不多说,而是在他俩面前展开了一张纸。

这张纸很古怪,标题是《营州晚报》,印满了豆腐干似的一篇篇文章。

他们看不懂“晚报”是什么玩意儿,但标题下方最醒目的那行字,他俩看懂了:

《地主走狗造谣传谣的十二条特征》。

两人面面相觑。

啊这……

一阵凄厉的惨叫和拳拳到肉的打击声后,酒肆后门飞出了两个破麻袋似的东西。

…………

“和我搞舆论战,还是太嫩了点。”

李明听取着尉迟循毓的治安汇报。

类似的斗殴遍布全城各处酒肆、市场等人流量密集区,均以传谣者被热心群众正义制裁结束。

且不论李明殿下那越传越神的声望,他主推的均田令是绝大多数人的蛋糕,甚至可以说是许多贫苦家庭唯一的活路。

你敢乱动别人的活路,不制裁你制裁谁。

李明还顺腾摸瓜,通过传谣者摸到了幕后黑手,给他们的税收滞纳金翻倍。

有钱请水军,没钱交税?

“解决了土地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问题。”

李明背着手,颇有成就感地站在格物架旁的墙壁前。

他来这里的第一天,就在墙上挂起了大唐的地图。

夕阳西下,将他的阴影投射在了地图之上。

“接下该怎么建设?

“修桥铺路?兴修水利?采矿冶炼?兴办教育?

“我的大辽东蒸蒸日上啊!再配合一系列和平演变的措施,颠覆高句丽,将其收入囊中……”

李明的影子越来越长,渐渐将辽东以北也吞没了

而在他的脑海里,早已将广袤的东北大地染成了他的颜色。

咩哈哈哈,爽呐!

我笑那承乾无谋,青雀少智。

整天就只会窝在太极宫的一亩三分地里,玩那点狗屁倒灶的宫斗。

就不会把时间精力花在祖国大地上,花在普罗大众上,为百姓谋福利、为华夏开疆土,放弃软弱的宫中生活,享受热血刺激的东北大开发吗?

咩哈哈哈!

“明……”长孙延抱着一迭资料来找李明。

可一见李明站在地图前的神态,他忽然吃了一吓,资料掉落一地。

“你怎么了?”

李明的神色恢复如初。

长孙延闭了闭眼睛。

嗯,还是朝夕相处的明哥……

“我……我们可能有点累了。”长孙延语气有些虚弱。

李明立刻关切地问:

“需要我给你们配助手吗?”

“问题就出在助手身上。”

长孙延深呼吸了几次,终于淡定了些:

“营州百业待兴,事务极其庞杂。

“而我们人手不足,只能依赖营州原有的官僚和胥吏。

“可他们……有好有差,一言难尽。”

是新团队和老体系的磨合问题,好比雅迪的电瓶装在比亚迪上,这肯定不合适。

统治一地,人是第一位的。

官僚好解决,用垃圾充个数就行。

关键是胥吏。

要承担起实际统治本地的重任,营州的胥吏体系也必须像平州那样,经历彻底的改革。

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与李明互相信任,正式纳入“旧瓶新酒”的体系当中。

而营州的情况还和平州不一样,社会秩序没有经历崩溃重组。

这既是一笔资产,同时也是负担。

这一大批现成的胥吏,不能简单开除了之。

否则,营州分分钟瘫痪给你看。

而且,万一这些开除的胥吏中,藏着什么亭长、邮递员或者图书管理员,那可就闯祸了。

不过在抵达忠实的营州前,李明早就想过这个问题,并做出了相应的安排。

“这几天先坚持一下。”李明宽慰道:

“我已经让李世绩捎信,去长安帮我叫个人过来。

“他能破解这个局面。”

真的?……长孙延不太相信。

但他现在没有心情纠结这个问题,和李明一起收拾好满地的资料,匆匆离开了。

走出李明的书房,他不由得虚脱地蹲在地上,大口喘气,满头冷汗。

刚才刚进门时,他恍惚看见了什么?

李明的影子,仿佛化成了一条龙!

一条贪婪的恶龙,盘踞在地图右上方的东北,向整个大唐吐着毒信子!

“我真的是累了,长安那神奇的帮手什么时候来啊……”

长孙延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很快将这桩小事抛诸脑后。

…………

长安。

在长孙延闯入太极宫、传达了平州的真实情况以后,太极宫中对李明的批评便很有默契地偃旗息鼓了。

岑文本等挑头的大臣,态度立刻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从要求严惩乱臣贼子李明,无缝转变为了赶紧为忠诚的辽东节度使提供支援。

反正动嘴皮子又不费力。

李世民对这些二皮脸也没有追究责任。

朝堂就是这样的,大臣要敢于下判断,不管正反都能扯出一大堆理由。

不能因为一两次判断错了,就惩罚大臣。

否则阻塞了言路,以后大臣们都不吱声了,你还怎么治国?

况且这次,岑文本他们对李明的质疑确实是有充足理由的。

一方面,李明这厮一直拖着不联系,显然是在打小算盘。

另一方面,张亮提供的情报,非常有误导性。

连李世民自己都忍不住怀疑自己的儿子,又怎么能挡得住朝臣们的怀疑呢?

“张亮,张亮……”

立政殿的书房之中,李世民陷入了沉沉的思考。

密探头子对自己不忠诚,疑似与皇子勾结,传递误导性情报。

还无意中害死了尽职尽责的老臣。

换做其他任何一个皇帝,张亮最好的下场也是五马分尸。

但李世民不一样。

他是真的不想杀这些陪自己起家的老伙计。

有时他甚至觉得,就算侯君集等老伙计真的谋反了,他或许也愿意放他们一条生路。

但,眼看着老伙计们一个个离自己远去,有的是离心离德,有的是溘然长逝。

李世民便感到无尽的悲凉。

皇帝,真的是孤家寡人啊……

“嗐,人老了,多愁善感了。”

李世民自嘲地苦笑,起身踱步到了地图前,借着夕阳的余光,俯瞰着大唐的土地。

目光不由自主地停留在了辽东地界。

他忽然很羡慕李明。

有一帮死党,愿意和他疯,愿意为他抛头颅洒热血。

创业期的激情,就是这么让人品味终生。

“你要好好珍惜这段时光啊……”

李世民喃喃道,久久凝望着遥远的平州。

“陛下。”杨氏柔声道:

“东宫那边向您问安,不知您……”

“不见,不去。”李世民有些暴躁。

杨氏面有忧色,劝道:

“陛下,您与太子已经许久没有说话了。

“只有一墙之隔,父子之间有什么误会是不能澄清的?”

虽然她很清楚,太子视她与她的儿子如眼中钉。

但站在大唐的大局考虑,皇帝与太子生出嫌隙,于国于民都不是什么好兆头。

“吾……没心情见他,在辽东事了之前。”

李世民硬压着满肚子火气,长叹道。

都是他,都是因为承乾的小伎俩!

勾连张亮的是他,害死魏征的是他,让平州孤立无援的是他,让李明深陷高句丽重围的也是他!

为什么,为什么李承乾一直不愿意放过李明?

就因为子虚乌有的“猜忌”?

李明还三番两次救过李承乾呐!

朕怎么会诞下这么忘恩负义的儿子,大唐怎么会有如此刻薄寡恩的储君!

“辽东……”

杨氏一阵恍惚,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这段时日,她是最煎熬的。

儿子下落不明,又备受质疑。

现在好了,质疑声是消停了,儿子的下落也确定了。

只是这个下落不大好——

陷入了敌军十五万的重围!

十五万!

“现在不是焦虑的时候,相隔四千里急也没用……”

杨氏收束心神,继续劝道:

“那陛下您至少可以给东宫捎个口信……”

“捎口信的心情也没有!朕的宦官也是很忙的!”李世民赌气地回答道。

就在这时,宦官来报:

“陛下,李世绩求见。”

“谁?李世绩?!他不是去辽东打仗了么……”

李世民几乎原地跳了起来,惊愕之情溢于言表。

催促李世绩从幽州快速行军的长孙延,才刚上路没几天。

刨去路上的时间,合计着李世绩在平州,才呆了没几天?!

他也是打过仗的,对敌十五万,就算是十五万头猪,也不可能几天抓完。

那就只有一种解释……

“难道,我军败了?!”

李世民脸色变幻,下意识地望向杨氏。

杨氏面色惨白,无力地跪坐在地上。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