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45章 高句丽?已经结束嘞!

那天回长安报信以后,长孙延都回快乐老家了。

全家那个高兴和心疼啊,好吃好喝伺候,恨不得把他捧在手心里。

结果,在喝了一碗杏仁桃胶羊奶酪后,他忽然把碗一扔,大喊一声:

“坏了!我办公室门窗没关!”

就一溜烟跑到了房玄龄府上。

在一阵软磨硬泡后,他硬是让老房豁出这张老脸,顶着长孙全家的白眼,上奏陛下,让长孙延蹭进了天使的队伍,赴幽州为李世绩送信。

就此重新上山,自由自在。

“这冰天雪地的,世子何苦……”了解了前因后果后,李世绩也只能苦笑。

论落草为寇,他这位老瓦岗寨也算是行业先驱了。

但他那时候是被逼的,能吃桃胶,谁乐意上山吃土啊。

现在的年轻人真是,没苦硬吃。

面对老前辈的质疑,长孙延立刻悲怆地说:

“一想到辽东百姓连草都没得吃,连西北风都得排队喝,我吃什么山珍海味都没有滋味了。”

宁这套说辞是和哪位殿下学的……李世绩收起吐槽的心思,说回主题:

“也就是说,之前关于辽东的情报有误。

“虽然高句丽确实出动了十五万大军,但被李明殿下在平州阻击了?

“燕山防线还在拉锯之中,我军突入辽东的战略要道也仍然握在手里?”

长孙延重重点头:

“是的,但以我所见,平州的情况不容乐观,还望将军速速增援。”

被十五万人泰山压顶,情况能乐观才有鬼了……李世绩设身处地地代入了一下,也不免感到头皮发麻。

就算平州的实际人口是十万出头,而不是户口本上的二万五。

但仍然改变不了敌我悬殊、敌人比我方平民还多的现实。

平均下来,每个赤巾军战士至少得面对十五至二十倍的敌人。

李明殿下是使了什么神仙战法,才能拖这么久的……

“冬季已经步入尾声,开春后辽东道路泥泞,不利于行军。因此,高句丽一定趁这段时间,疯狂进攻。”

李世绩根据经验推断道:

“必须要在赤巾贼……赤巾军被彻底压垮前,抓住这个短暂的窗口。否则一切晚矣。”

这通分析,让长孙延也不由得危机感满满。

在朝廷澄清了误会、还摇到了救兵以后,他一度放松了下来。

只要天兵一至,高句丽人还不像开春的霜雪一般,自然消散?

只是,天兵也和春天一样,来是一定会来的,但什么时候来是需要等待的。

江淮四地的海运兵马也好、幽云两州的补给也罢,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距离战场最近的,还真就是这支李世绩率领的魏州兵马。

但因困于风雪,加上之前那封让他们“稳扎稳打”的错误指令,导致这支部队严重超期。

要想快速赶到战场,难道只能……

“丢盔弃甲,抛弃辎重强行军?”长孙延只能想到这个粗暴的办法。

李世绩斩钉截铁地摇头:

“不可,对阵的是十五万人,如果没有装备,那只能白白耗费将士的生命。

“先率轻骑兵奔袭进入平州,大部队带全装备,紧随其后。

“若平州局势尚可控,那就以骑兵为楔子,步兵为重锤,慢慢砸进高句丽阵中。

“若平州局势危殆,那就由骑兵将殿下一行救出来。”

一提到军事,李世绩的语气就不再圆滑,浑身散发着无可置疑的气质。

长孙延立刻说道:

“我随轻骑先去。”

“你?”

李世绩眉头一扬,一副看“无脑小匹夫”的表情。

长孙延被这气势震慑了,下意识地咽了口水,努力让自己的嘴巴张开:

“平州构筑了复杂的密道和防卫网络,外人就像无头苍蝇。

“我认识路,可以带你们找到李明他们。”

李世绩居高临下地看着这位无畏的少年,叹了口气:

“那我也陪你去吧。

“你们这些贵人,少了哪个都不是末将能承受的。”

不久之后,一队轻骑冒着风雪,向东北方向疾驰而去。

紧接着,庞大的步兵部队也有序地排成队列,抖擞精神,离开驻扎已久的营地,向平州加速行军。

…………

李世绩和长孙延星夜兼程,向平州狂奔。

离开了风雪带,天气变得晴朗,但两人的心情却是轻快不起来。

因为长孙延离开平州也有大半个月了,他现在关于平州的情报,也是滞后的。

而战局,是瞬息万变的。

十五万人,在大半个月里,能干许多事情。

比如,将他和伙伴们在平州所辛苦建立的一切,全部碾碎。

而他却什么都不知道!

万一,万一迟来一步,让平州倒在了胜利前夕……

那可就太悲哀了!

长孙延像疯了一样,疯狂驱赶着马匹,跑在了队伍的最前方。

而李世绩同样明白长孙延的忧虑,他考虑的就更多了。

平州有多少抵抗不重要,他也并不指望这点人能泛起什么波澜,但有没有抵抗很重要。

只要燕山没有被敌人彻底锁死,能有一两条通道掌握在自己人手里,那就能为后续的战争提供许多的便利。

否则,如果燕山彻底易手,那大部队就像一头撞到墙上,损失必定惨重。

更不用说,如果贵人们有个三长两短,他这个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的锅是无论如何也摘不掉的。

一行人怀着极度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幽州与平州的边界。

两州交界,异常地平静。

草木逢春,鸟啼兽鸣,一派平和的田园风光。

完全无法想象,前方正有十数万的敌人虎视眈眈。

“这里罕有人烟,要小心谨慎。”李世绩提醒道。

高句丽再狂,也不可能直接突破燕山一线,侵犯幽州,所以到此为止还是大致安全的。

但进了平州上了山,那就不一定了。

“驰道都被高句丽人占领了,我们走山间密道,先去五里乡,与他们会合。”长孙延提议道。

如果五里乡还没失守的话……他在心里补充了一句。

李世绩点点头:

“接下来就有劳公子带路了。”

…………

两人带领轻骑兵,踏上了山间修葺的小路。

为了沟通村社、秘密转移部队,李明组织军民,在山间修葺了大量小道,组成复杂的网络,四通八达。

由于时间和工具人手都十分有限,所以这些小路都十分简陋。

而长孙延为了保证安全,避免援军的消息被高句丽人提前得知,特意选择了其中最秘密的一条道路。

这条路建在悬崖峭壁之间,盘山而上,蜿蜒曲折,而且十分狭窄。

一行人心惊肉跳地骑着马前进,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悬崖,而脚下的路只能勉强一人一马通过。

每遇狭窄处,骑兵们不得不下马,牵着马匹通过。

行到一半,长孙延小声道了一句:

“坏事了。”

李世绩本就高度紧张,生怕队伍里有谁不慎摔入深涧,听得长孙延这一句后,更是心里咯噔:

“怎么了?”

“这条道路布满尘土,却没有脚印,看起来已经有些时日没有人经过,不应该啊。”长孙延嘀咕着。

因为资源有限,所以每一条密道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

比如他选择的这一条山间羊肠小道,原本是牧羊人的通道,后来被赤巾军战士们赶工拓宽修建的。

虽然危险狭窄,而且免不得在山里绕远路,却是最安全的一条道路。

高句丽人绝对想不到,在悬崖峭壁之间,人类居然还能修出这么一条能走马的道路。

“或许是这条路太险太难走了,所以被弃之不用。”李世绩连自己都不太相信这个借口。

长孙延沉吟了一会,没有多少什么,只是继续策马:

“跟着我,前进!”

接下来的路程,他们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行军的脚步。

然而,这一路上,他们没有看见一个行人。

不仅是行人,连附近的山头上,也没有看见一个人。

倒是偶尔能看见几个堡垒,可当长孙延兴冲冲地跑过去的时候,却失望地发现,这些碉堡都是空的。

无一例外。

“这一片山区是防守要地,怎么会没人呢……”长孙延无意识地喃喃道。

仿佛他这一来一回,平州人就突然消失了一样。

李世绩没有说话。

不用长孙延说,他也知道,有堡垒的地方,曾经一定是有人的。

人是不会凭空消失的。

所以只能有一种解释:

平州的战线终于撑不住,崩溃了!

人要么逃了,要么降了,要么……

“提高警惕,准备接敌。”

他沉着地吩咐着,向长孙延拱了拱手:

“这条路只有一个方向,无需带路了。

“所以请世子稍稍往后避避,以防被敌人暗箭所伤。”

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平州可能已经沦陷,前方也许有危险。

长孙延没有反驳。

他们继续前进着,李世绩已经在脑子里规划平州沦陷后的后续战略了:

如果五里乡也彻底沦陷,那要找到李明一行就十分困难了,无异于大海捞针。

届时,甚至连返程也十分危险,不知道高句丽人什么时候会发现这条密道,堵死他们的退路。

是否应该趁敌人还没有发现,提前后撤呢……

就在主帅已经悄悄打起退堂鼓的时候,终于碰见了一个活人。

是个上山挖野菜的老农民。

老农远远望见一队军人过来,身上的铠甲倒是挺熟悉的,前段时间见多了,可头盔好像是第一次见,立刻警惕地躲到石头后面。

长孙延纵马向前:

“老乡别怕!是我!”

老头认出了长孙延,这才松了口气,从石头后面钻出来:

“哦,是上次问我家有几口人的那谁……你有什么事?又来打听我家有几只鸡?”

面对老乡的插科打诨,长孙延只能勉强笑笑:

“再说吧。老乡我问你,这条路上怎么没个人呢?”

老头“切”了一声:

“有大路不走走小道,有病啊?万一一阵风把人吹下去算谁的?

“要不是我孙儿想吃马兰头,我也不走这儿。”

“不是……”长孙延有些被噎住了:

“这条路,赤巾军不是常走的吗?怎么也没见他们?”

老头怪异地瞥了长孙延一眼:

“还想着打仗?已经结束嘞!”

所有人心里咯噔。

果然……

平州,辽东,真的已经彻底沦陷了……

长孙延有些恍惚,在马上摇晃了一下。

肩膀被一只有力的大手撑住。

李世绩向他点点头:

“以羸弱之躯,硬抗强敌,能拖到这般地步已是殊为不易了。”

这不是客套话,甚至李世绩还觉得自己说保守了。

从一无所有起家,张罗了一伙和山匪差不多的民兵,正面硬抗几十倍的敌人长达数月。

这已经不是“殊为不易”,而是属于奇迹的范畴了。

李世绩扪心自问,他能撑多久?

恐怕前几个回合就被斩落马下了吧?

李明……

如此有能的政军奇才,如果就此陨落……

可惜可叹,天妒英才啊!

“那……”长孙延自言自语,声音有些干涩:

“李明呢?他人呢?”

“他在五里乡。”老农大拇指指指后面:

“这条路往前就是。”

“咦?”长孙延一愣:

“他怎么还在那儿?”

“治所在五里乡,他不在那里能在哪?”老乡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可……你不是说战争结束,我们败了吗?”

“谁说我们败了?败的是扶余蛮子!你不知道?高句丽完啦!”

…………

李世绩一行骑在宽敞平整的驰道上,一张嘴就没有合起来过。

驰道两旁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大都是当地百姓和赶集的商贩。

驰道中央,送信的使者络绎不绝,向各地传达着最新战报。

依据《贞观律》,理论上只有皇帝能走驰道。

百姓、甚至官僚都不准许走在上面,更不得骑马通车。

上次幽州刺史经驰道进入平州,是得了陛下的特许。

当然,李明同志自然是不会放任如此贵重的交通资源被浪费的。

驰道不让走,那我们假装这不是驰道不就行了?

这条道路是我从高句丽手里夺来的,又花钱请人修缮一新,那它就是我的。

我让我的老百姓随便走随便踩踏,很合理吧!

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百姓。

战事一结束,大家都抛弃了弯绕低效的乡间小道,大大咧咧地走在驰道上,颇为好奇地看着这一队迷茫的骑兵。

嗯,盔甲倒是很熟悉,可他们居然戴头盔耶,好怂。

“不是,这……”李世绩终于从震惊中回过味来,喉咙能发出声音了。

“李将军别担心,无知者无罪。”长孙延熟练地发挥明氏风格。

“只要我们不知道这是驰道,那我们就没有犯法。”

我想问的是这个问题吗?!

“高句丽怎么撤的?这不可能啊……”

李世绩百思不得其解。

我高句丽呢?我那么大一个高句丽呢?

说好的十五万人呢?

说好的比总人口还多的敌军呢?

说好的敌众我寡,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了平州呢?

这就被打跑了?

就算是十五万头猪,放山上抓两个月也抓不完啊!

朝廷从上到下,为这事从去年吵到今年,行军方案一改再改!

甚至还要调动四州兵马、两州后勤,海陆两面夹击!

结果,就这?

军队才刚刚开始调动,结果敌人就被李明一口气吹跑了?!

“世子,您不是说平州形势非常严峻吗?”

长孙延你这厮是在谎报军情啊!

“错不在我。”

长孙延厚颜无耻地耸耸肩膀:

“我离开此地日久,如何能猜出这里的局势变化?”

李世绩嘴角一抽。

日久?

你明明离开还不到一个月!

就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敌我相差又如此悬殊。

竟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怎么可能?!

看着驰道上的平州老百姓一副日子人的安稳模样,他反正是想象不出,就在不久前这里还是“朝不保夕”的境地。

听路人说,就在长孙延离开后不久,高句丽人突然爆发了严重的内讧。

先是高句丽的不同部落间互相厮杀,接着,不同民族的雇佣兵也来凑热闹,大家打成一片。

最后被赤巾军打包送走了。

“竟有此事,李明竟能把高句丽逼到内讧……”

李世绩抓破头皮也想不到破局之法,竟被李明举重若轻地解决了。

这小子哪是什么奇才,明明是个怪胎啊!

“您……对此般变化,似乎并不惊讶?”

长孙延一脸见怪不怪:

“我离开李明足有大半个月,那家伙能折腾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都不奇怪。”

惊喜见多了,他人早就麻了。

“大半个月……很久吗……”李世绩不知该如何回答。

他担心哪天一觉睡醒发现,李明那家伙突然把皇帝都换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