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44章 没有人比我更懂辽东

“我等皆未叛唐!平州仍在抵抗!高句丽陈兵十五万,情势危急……”

少年嘶哑的呐喊被守卫打断了,他被抓住裤脚拽下马背,七手八脚地摁在地上。

就在他将被拖出去的时候,宦官迈着小步,急匆匆地对满头大汗的看门将军耳语一句:

“陛下有旨,让他进殿说话。”

当平州来的报信少年踏上太极殿的时候,两旁的大臣们都投来好奇的目光。

只见少年皮肤黝黑,面容疲惫,双眼却炯炯有神。

他很年轻,却并不怯生,在庄严肃穆的太极殿上昂首挺胸。

他身上穿着一件不合身的貂裘,好像是路上哪位刺史都督看不下去,赠给他御寒的一样。

平州蛮子真勇啊,敢骑着马在宫里乱闯……大臣们心里嘀咕着,并没有将这位和他们唱反调的信使放在眼里。

他什么身份,他们什么身份?

只需一位给事中略施小计,包管那辽东乡巴佬哑口无言……

咦?!

大臣们越看这“蛮子”,却越发感到古怪。

嘶~唉?怎么感觉这位信使的面相,有点眼熟啊……

在众臣古怪的目光中,长孙延被一路带到殿前。

长孙无忌坐在群臣的最前列,一直很有姿态地昂着头,不掺和这种热闹。

当那位少年越过他,来到陛下座前时,他才瞥了一眼。

眼珠子差点瞪出眼眶,下意识地惊呼出声:

“延儿?!”

这位少年,不就是被李明拐到平州、让他心心念念小半年的嫡孙,长孙延吗?!

因为在殿外喊的声音太嘶哑了,以至于他没有第一时间认出来!

长孙无忌曾幻想过无数次和好大孙重逢的场景。

相拥而泣?怒斥不孝?

然而当好大孙突然天降在眼前时,长孙无忌忽地有些不敢相认。

因为长孙延的变化太大了!

离开长安前,他还是一位养尊处优的翩翩贵公子。

而如今的长孙延,却带着一股能员干吏的气质,成熟、镇定、精干,皮肤晒成亲民的小麦色。

仿佛在田间地头一坐,村里养了几只鸡、下了几个蛋这种绝密情报都能套出来。

而变化最大的,莫过于他的双眼。

相比之前的闲散松弛,现在的长孙延眼神明亮,透着无与伦比的坚毅和自信。

这是和死党共同创业、做大做强后,一步步培养起来的独特气质。

长孙延自然也看见了阿翁,迎着亲人担忧和不解的眼神,压下此起彼伏的心绪,只是淡然点点头。

接着,又稍稍转向另一边,向同样眼巴巴盯着他的房玄龄也微微点了点头。

这个细微的举动,却让房玄龄长出一口气,绷紧了几个月的神经松懈了下来:

房遗则无恙……

“草民奉辽东节度使之命,从平州而来,有急事奏报陛下,奈何被看门官刁难,不得已而擅闯。

“事关江山社稷,争分夺秒,请陛下恕罪!”

长孙延不卑不亢地拱手道。

李世民威严地高踞龙榻之上。

只是右手紧紧握着扶手,说明他此刻的心情并不平静。

人是李明派的,说明李明还活着,还活着!

终于,那小子终于派来了一位像样的信使,能当面和朕说清楚了!

那小子可还好?他衣服带够了吗,想家了吗……

李世民心中积压着太多的问题。

但他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冷静,优先观察信使的神色。

然后,发现了华点。

“长孙延?你是长孙延?!”

李世民同样感到震惊。

温润如玉的外戚贵公子,怎么突然变成乡间胥吏的模样了?

难道,那个白白胖胖的小肉球也……

李世民摇摇头,打消了奇怪的幻想,强忍下焦急不安的心绪,平静地问:

“辽东节度使久未上书,朝中皆担心他的近况。他可还好?”

深处帝国的中枢,长孙延的心绪远没有外表那般平静。

但临走前,李明特意嘱咐他:朝廷不是输出情绪的地方。

在殿外可以大吼大叫,而上了殿,就必须要冷静地审时度势了。

他默默扫了一眼朝堂。

除了某几位利益相关的大司空和左仆射,许多大臣们在满足最初的好奇之后,便又半闭上了眼,一副充耳不闻的死猪模样。

得让这些装睡之徒醒醒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明会如何对答呢……

长孙延略加思索,故意带上悲戚的腔调,唉声叹气:

“回陛下,唉……节度使近况,非常不佳!”

李世民脸色一僵:“他……怎么了?”

底下的文武百官也不由自主地竖起了耳朵。

哦豁,那小灾星出了什么三长两短了?

见成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长孙延就开始输出了:

“节度使治理地方殚精竭虑,率领百姓励精图治,在他治下,今年冬几乎无人冻饿死。

“然,却被地方土豪和无知官员污蔑为匪,此一不佳也!”

长孙延声带嘶哑,在宽敞的大殿内却掷地有声,让底下有些官员不自在地挪了挪屁股。

你这手一惊一乍拉关注的手法,是和谁学的……李世民一下子就听出来了,李明那货过得好好的,派长孙延过来就是告状的。

呵,挺好,够机灵。李明也不可能派个不机灵的傻子来办这件重要的任务。

“节度使以皇子之贵,被怀疑为反;而平州土豪劣绅慕容燕,乃是前朝余孽,鱼肉乡里、拥兵自重、杀死刺史,却被以为是忠。”

长孙延继续告着御状:

“黑白颠倒,此二不佳也!”

李世民听着长孙延的控诉,手指一下一下地点着扶手。

这第二句话提醒了他,让他意识到了这段时间朝堂争论的盲点——

慕容燕,在大臣们的嘴里消失了。

是有人在故意把争论的节奏往李明头上带,却淡化了慕容燕的作用。

明明这个关键角色的疑点更多、与高句丽勾结的动机也更足……

“第三不佳,莫过于此时此刻……”

长孙延长叹一口气,眼前浮现出了残疾的战士、不得不代替年轻人辛勤劳作的老人妇孺、以及让人窒息的高句丽大军,缓慢而坚定地说:

“节度使率领平州军民,众志成城,以贫瘠之力,抵抗着高句丽的举国入侵,为大唐拖延迟滞敌十五万大军数月之久。

“然而,朝廷非但不施以援手、坐视辽东沦陷,甚至认为平州军民投降蛮国,苟且偷生。

“更有甚者,还有心术不正之徒,甚至污蔑节度使里通高句丽,将反贼慕容燕的罪责归到大唐头号大忠臣的头上,简直荒谬!

“此等奇谈怪论,无异于与敌国沆瀣一气,望陛下明鉴!”

呼……李世民畅快地吐出一口气,一扫心头的阴霾,瞥了一眼座下的群臣。

踏马的,要不是这群虫豸的干扰,朕怎么会怀疑自己的儿子造反?

朕素来教子有方,皇子们互相之间或许有一点小嫌隙,但绝对都是爱朕的,不可能造朕的反的!

但旋即,一阵巨大的担忧和疑惑又涌上了他的心头——

他的好大儿、大唐头号大忠臣李明,正陷入了敌国十五万人的重重包围!

“他为什么独独派你回长安,他为什么不带着你们一起突围回来?”李世民不解地问。

长孙延对这个问题感到古怪:

“敌军压境,主帅岂能擅离?”

既头铁又莽撞,确实是那混不吝的行事风格……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对群臣道:

“平州的现状如此,诸位爱卿,如何应对?”

被平州传来的最新情报打脸,大臣们面不改色心不跳。

岑文本淡定上奏:

“回陛下,此等荒诞之言,不值一驳。若随意听信,影响了大军的进程,那才是祸事了。”

长孙延轻哼一声。

李世民不怒不喜:

“岑侍郎但批驳无妨。”

岑文本慢条斯理道:

“首先,平州户籍人口,不过三千一百余户、二万五千余口。扣除老人妇孺,能参军的才几个人?

“这点微薄的力量,怎么可能挡得住十五万敌人?”

此话在理,即使是原本对李明没有意见的中立派,此时也纷纷附议。

“节度使麾下不愿亲自回朝,怕是自知理亏,无颜面对此般质疑吧。”有人大声地交头接耳,引来众人哄笑。

面对衣冠禽兽们的揶揄,长孙延立刻气得红温了。

朝廷上不是输出情绪的地方,冷静……他回忆着李明的告诫,强行平静下来,声音有些颤抖地说:

“看来,衮衮诸公对辽东的实际情况是一点也不了解啊。

“如此无知,也难怪所作的决策会荒腔走板。”

被小小少年喷了一脸,岑文本毫不懊恼,只是报以轻蔑的微笑。

长孙延看着他,也逐渐勾勒嘴角,回以一个微笑,道:

“草民随身行囊带了几本册子,还望陛下准许我当堂展示,让诸位阁老一观。”

李世民大手一挥:“呈上!”

很快,宦官将一摞册子堆迭在龙榻之前。

一看标题,李世民的眉头顿时拧紧:

“平州户籍?这么多?!”

朝堂顿时一片惊疑之声,诸公窃窃私语。

三千余户的下等州,户籍怎么会有这么多册?

李世民随手抄起一本,眉头拧得更紧了。

户籍册子里,全是蝇头小楷。

所记录的户籍信息从姓名、住址,到所分配田地的地点和面积等等,巨细靡遗。

这样的信息密密麻麻,足足写满了几十册。

如此繁琐而细致的工作,难以想象平州的基层官吏为此做了多少努力。

“这一共是……”

“一万五千三百余户,十一万四千余人。”长孙延一字一句道:

“全是逐一记录、有据可查的百姓。”

这么详细的记录,几乎不可能是假的。

“可,可……”连李世民也一时有些语塞。

平州居然藏了这么多人口?!

那营州也……

“辽东节度使重新丈量平州土地、编纂户籍,发现土地高度集中,逃户现象极其严重。”

长孙延十分严肃:

“毫不夸张地说,均田制和租庸调在平州已经名存实亡。

“这也是为什么节度使另起炉灶,采取了另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这并非反叛,而是因地制宜的改良之策,这一切皆是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

这下说通了,李明的种种行为全部说通了。

李世民心里压着的石头,一下子全部无影无踪,他顿时感到呼吸前所未有的顺畅。

“辽东节度使深入当地,没有人比他更懂辽东。

“只是可惜,朝廷似乎对平州的实际情况一无所知。”

长孙延大胆地面对群臣。

衣冠禽兽们终于不再像刚才那样镇定自若了,一个个脸色骤变,坐立不安。

岑文本仍要发难:

“可文本依旧可能是伪造的……”

“所以岑侍郎务必前往辽东,亲自勘察情况。”房玄龄面不改色地接了一句。

“这……”老岑立刻不吱声了。

让青天大老爷离开长安的舒适圈,那决计是不敢的。

“不仅是岑侍郎。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谁有疑问,都可以来平州走一走,看一看。”

房玄龄持续输出,对有疑义的同僚,绝不吝惜最“耐心”的教导。

谁敢犟嘴,厚厚一摞户籍就拍在脸上,啪啪啪打脸:

你懂平州?你懂个屁!有本事自个儿去看看?

这些大臣之前在朝中疯咬李明,现在谁还敢去啊!

天知道进了李明的小手心儿,最大的生命威胁是高句丽还是谁啊!

“还有一事。”长孙延从怀中取出一封信:

“草民途经幽州时,刺史托草民为陛下捎一封手书。”

宦官呈上,打开完好的蜡印,证明这封信没有被长孙延半路打开。

李世民接过仔细阅读,眉头彻底放松。

“这是幽州刺史亲访平州后的回报,与长孙延的情报能够相合。”

好了,已经有一位同僚去实地考察过了,还有什么不能信的?

当然,嘴犟的人可以质疑幽州刺史崔民干的立场,说河北崔氏与朝廷有嫌隙、与李明又有若有若无的亲家关系,不可全信云云。

只要不怕被厚重的户籍册拍脸的话。

但大臣们还是要脸的,所以不再提出质疑。

就这样,自李明离开长安那一刻起、朝中就一直没有停歇的对他的质疑声,终于暂告一段落。

岑文本悻悻退下,还不忘偷偷抬头,故意瞄一眼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背后没长眼睛,并不知道自己收到了“眼神暗示”。

然而,李世民一直高坐殿上,对朝堂的一举一动洞若观火,这个小动作自然逃不过他的眼睛。

这一切的背后,果然是长孙无忌——李承乾一线么,李明的冤屈、魏征的死……

李世民的眼神骤然幽深,刚轻松起来的心情,又渐渐沉了下去。

“平州仍在,朕心倍感安慰。然形势危急,应立即救援。”

李世民当即敲定了主意:

“令李世绩轻装出发,抛弃辎重,星夜兼程驰援平州。

“令江、淮、岭、硖四地增兵四万,统归李世绩率领,从莱州登船,由海路支援平州。

“令幽、云两州,组织民夫人力,向平州输送物资辎重。”

当平州完全失守时,这样的安排无异于羊入虎口,从长计议才是正确之策。

但所幸,李明还在坚持,平州还在坚持,就能有个落脚点接应援兵,就地将高句丽人清除出去。

万幸,李明还在坚持……

“臣遵旨,立刻起草。”长孙无忌领命。

李世民却颇为古怪地看着他,毫不掩饰嘴角的揶揄:

“朕问你了吗?”

“咦?”长孙无忌一脸茫然。

此等大事不是向来由我……

“玄龄公。”李世民转向一旁老神在在的老面瘫:

“麻烦你来起草。”

“臣,领旨。”

房玄龄不喜不悲,只是眉头微皱,不知在思考着什么。

…………

幽州。

大雪连天,寒风刺骨。

又是大军困在营中摸鱼的一天。

李世绩仰望着白茫茫的天色,嘴里嘀咕:

“十五万敌兵,平州怕是被铲平了罢……”

等他的军队赶到战场,只怕是要给李明殿下收尸了。

不知该怎么向李治殿下和他的妹妹交代……

“报,幽州府信使到访。”传令兵来报。

“又是催我快快进军的吧?”李世绩啧了一声,觉得和信使应酬是浪费时间。

但他足够灵光,即使不想,也还是要和地方上维持和谐的关系。

其实,以李世绩的性格,他又何尝不想带着轻骑,先行杀入平州?

能不能收复失地另说,先把李明和其他几位宝贝疙瘩搭救出来才是正事。

堂堂李世绩,竟被区区高句丽和风雪吓得却步,会被世人耻笑为怯战的。

然而,最近朝廷的一纸诏令,硬是把他钉在了原地,让他稳扎稳打,不得随便抛弃装备辎重。

他也只能硬把“怯战”这顶黑锅背稳了,坐视平州一步步糜烂下去。

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独属于皇帝亲信将领的特权。

作为瓦岗寨的降将,李世绩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并没有任性的特权。

陛下的钧命要遵守,地方上的应酬也要给面子。

他走出朴素的营帐,顶着风雪,走进了专门招待地方使者的豪华大帐。

“嗯?”他不禁好奇地皱了皱眉。

今天来催促行军的使者与往日不同,是一位皮肤黝黑的少年,却又暗含贵气,让他不敢轻视。

而且,他总觉得这位少年有些眼熟。

“这位小郎君,若是催促行军的话,怕是难以照办。”李世绩彬彬有礼道:

“麻烦小郎君回报崔使君,陛下诏令,令我等稳扎稳打。”

长孙延微微一笑,从包裹里取出一卷明黄色的绸缎:

“恐怕诏令有变。”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