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41章 表叔我教你一些旁门左道

双眼被金光灿灿亮晶晶照亮的那一刹那,李明不禁扬了扬眉头。

豁,这土特产可真够……特别的。

你们幽州爷可真是爷啊。

但他的眉头又旋即拧紧:

“可这金银,不能打仗啊。”

众所周知,钱只是一般等价物,而打仗打的是生产力和生育力。

而就平州这被严密封锁、生产力透支的境况,有钱也啥都买不到。

这些财宝如果流到市场上,除了诱发严重的通货膨胀、让一石米涨到五十万钱、连推车都装不下之外,屁用没有。

别的不说,这些钱能让鸟多长几根毛吗?

为了搓箭矢,小房小尉迟率领民众,都快把林子里的鸟薅秃了,就为了做箭羽。

崔民干看着这位便宜小表侄,露出微妙的笑容:

“您何必将钱财的用途,拘泥于买卖实物呢?”

李明听出了老崔的弦外之音:

“你的意思是……收买人心?

“收买谁的人心,朝廷吗,让他们尽快出兵?”

崔民干笑着摇摇头。

这位小表侄虽然聪慧又能,但还是太年轻了。

“钱财如水,来去自由,谁能将其局限于大唐之内?”

李明听出了重点:

“用金银珠宝贿赂高句丽人么……”

这倒是他未曾设想的道路。

他整天琢磨的一直都是比拼内力,用硬实力硬抗住高句丽的进攻,以拖待变。

使用盘外招化解敌人,这还真是他的思维盲区。

自己还是不够老奸巨猾啊,要是老房同志也在,何至于此……

“可是,该主攻谁呢?”

贿赂人,钱从来不是问题,怎么把钱花出去才是学问。

总不能直接在前线大撒币吧,那可真就是大撒币了。

“高句丽西部大人、大对卢渊盖苏文,您可曾听说过?”崔民干对答道。

“什么西部大鲈鱼赛文?”李明觉得老崔说的汉语非常小众。

“什么?”崔民干也觉得李明这个领导很小众。

都死磕那么久了,李明居然连敌人内部大致是个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哦对了,上个月小表侄连自己和高句丽磕上了都不知道。

按说这种一问三不知的山里土包子,早就被敌人按在地上摩擦了。

而李明偏偏还反过来,以半个平州之力,居然把敌人打得满地找牙,恼羞成怒得全面动员。

这夯货真是又头铁又莽啊……

“高句丽建国初,国内有五个主导部落,按方位分东南西北中,中央部落桂娄部,就是如今的皇族高氏,其余四部首领按方位分封四部大人。”

崔民干耐心地科普道:

“现任西部大人便是渊盖苏文,而‘大对卢’是高句丽的官职,对应的是宰相。”

哦~李明一下子就懂了。

就类似于崔氏崔仁师,既是华夏原始股东姬姓的后裔,同时又在朝廷担任宰相。

差不多相当于河北士族在大唐的地位,既为高句丽王所用,又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

“近年来,高句丽荣留王一直寻求加强王权,限制四部大人的势力,而飞扬跋扈的渊盖苏文首当其冲。”

崔民干提点道:

“而以我的推断,贤侄打得高句丽动员十五万之众,已远超其国力、财力所能支撑,高句丽国内必定民怨沸腾……”

对着皇子都喊起贤侄来了,崔民干给自己来了个超级加辈。

但现在的李明完全不计较,也同样亲切地喊了起来:

“表叔的意思是,只要能打通高句丽的内部关节,联系上渊盖苏文,让他和高句丽王发生内讧,甚至……”

他的心跳陡然加快。

甚至可以向高句丽传授一下玄武门之变的先进经验,直接从源头上消灭问题!

这一仗,能赢!

甚至不用依赖朝廷的援兵,不用仰仗那帮衣冠禽兽的施舍!

“可是……”李明苦笑着摊了摊手:

“如表叔所见,我一直受限于山中,对敌国并不了解。如何能联系上他们的宰相呢?”

他注视着崔民干,相信这位便宜表叔既然能提这茬,那他一定也想好了办法。

果然,崔民干有点小骄傲地轻咳一声:

“高句丽贵族曾盛情邀请我崔氏族胞,为他们讲解四书五经,因此我们崔氏在那儿也略有几分薄面。

“那几位讲课的族胞,我也一并带来了,可以与你的人同往高句丽。”

李明重重地松了一口气。

自从高句丽的攻势突然变得疯狂起来以后,他其实一直都顶着巨大的压力。

只是身为领导,他必须在部下面前表现出胸有成竹的样子,以免影响大家的士气,只能在无人的夜晚默默地失眠。

而现在,看见了能凭自己的力量终结这场消耗战的曙光,他心口压着的石头终于能松一松了。

李令老姐,还有没来得及见一面的姐夫崔挹,感谢你们,你们干得好啊!

“事不宜迟,我们立刻行动!”李明当机立断。

把细作渗透进高句丽,要说简单,其实一点也不难。

因为他手里握着一大票高句丽俘虏,大都是苦大仇深的壮丁,稍加改造,就能积极主动地替乡亲们干农活了。

事实证明,高句丽是真的类人群猩闪耀,综合了集权制和部落制二者的糟粕。

相比之下慕容燕都算是清正廉洁的了。

只要将这群二五仔放回,并将自己人混入其中。

接触到渊盖苏文并不困难。

而要论辽东的渗透地下工作……

“吴大娘。”李明开始点将:

“你掩护这几位先生,带着这些金银珠宝,跟这几个战俘一起伪装成高句丽军,潜入高句丽。”

吴大娘露出爽朗的微笑:

“没问题!”

崔民干顺便扫了一眼战俘营。

里头的俘虏顶着各式各样的发型,有汉化的束发、有扶余的小辫子,也有髡发、断发等各族发型。

但他们统一都穿着唐甲。

而看守他们的赤巾军,也统一穿着唐甲,头上顶着一块红巾。

敢情唐甲是默认皮肤,头盔头饰是个性化定制是吧……

“嗯……光吴大娘一人负责,还未必保险。”

李明思考了一下,朝身后喊了一声:

“尉迟循毓,这段时间你忙吗?想带几个人去平壤城转转吗?”

小黑炭头几乎第一时间从房遗则的书房飞了出来:

“不忙!”

作为最初起家的武将卡,随着一票SSR武将的加盟,他终于光荣退居二线,整天为房遗则打下手,带着盘库人员上山下乡,盘点还有几只鸟的羽毛没被薅光。

现在,他终于找到能发挥余热的岗位了。

“潜入敌营十分危险,你确定要去吗?”李明再三确认。

尉迟循毓拍拍自己的黑脑瓜:“门神的子嗣,怎么可能怕死!”

“很好,扭转战局的任务就交给你了。”李明郑重地派派小黑炭的肩膀。

让尉迟循毓插手情报事务,其实是李明的一番政治操弄。

因为吴大娘是原“赤巾贼”系的,属于半路出家。

他不是不信任吴大娘,但将对外情报的重任全权委托给她,那心眼子也太大了,一不小心就容易心胸开阔。

所以,他要往里面掺进自己人,小小地玩一手制衡。

“好啊好啊!小黑弟老娘罩你!”吴大娘爽朗地大笑着,丝毫没意识到自己的队伍被掺沙子了。

崔民干不动声色地看着小表侄的这套操作,拱了拱手:

“贤侄保重,那表叔我就不打扰你们了。”

平州虽好,但一想到外头有十五万大汉虎视眈眈,他就忽然想起家里的煤炉好像没关,恨不得马上飞回幽州。

“不留下吃个饭吗?”李明礼节性地客套一句。

崔民干连连摇头:

“朝廷还在催我给他们回报呢。现在黄河以北突降大雪,行路极其艰难,我得快些寄信,快些解开朝廷对贤侄的误会。”

表侄羽翼尚且稚嫩,现在怂恿他和朝廷翻脸,不智,所以老崔不得不捏着鼻子向老李求求情。

而一想到自己脑袋上扣着的成吨黑锅,李明也不留他了:

“还望表叔仗义执言。张俭都督的辩解朝廷不信,崔使君的证言,他们总该信了吧!”

崔民干郑重地拱手,便在赤巾军的护送下离开了。

望着便宜表叔远去的背影,轻快的脸色阴了下去,忍不住揉揉发胀的脑壳。

他现在是真的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一边死扛着高句丽,一边还得死扛朝廷里的那帮虫豸。

再这么放任下去、不为自己做出有力的辩解,别说朝廷支援了。

那些虫豸迟早要拖他对抗高句丽的后腿。

到时候真就山贼殉国门、叛臣死社稷了。

光一个幽州刺史的分量,还嫌不够……

“殿下!”

侯君集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工作的时候要称职务……看着侯君集的脸色,李明也没有心情和他打趣。

“怎么了?”

“可恶,那群鼠辈!”侯君集恨恨地翻身下马:

“我们追逐撤退的敌军,一路追至高句丽境内,撞上了层层迭迭的地堡。

“我们攻不进去,只能放那伙败军撤走了!”

到手的首级和俘虏就这么溜走了,他心痛得难以呼吸。

李明也不由得咂了咂嘴,觉得这事情非常棘手。

有地堡托底,不用担心我们反攻包抄,那高句丽人岂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当我的平州是公共厕所吗?!

战术上虽然占尽优势,但战略上的被动态势仍然没有改变。

崔民干的到来给他提了个醒。

不另辟蹊径结束战争,这场仗就没完没了了……

“明哥!”

长孙延骑着马,风尘仆仆地从营州回来,摇头对李明报告道:

“不行,营州都督府被高句丽围得死死的,无法再向平州增调援军了。”

李明对这结果并不感到意外:

“十五万人泰山压顶,张俭能保住营州无恙、守住平州的东部、避免我们两面受敌,便是大功一件了。”

他一边安慰着灰心丧气的长孙延,一边搀扶他下马。

赫然发现,长孙老弟的背上插了一根箭头!

“我去!你……”

“哦?还落下一根?”

长孙延无所谓地拔下箭头。

幸好,他穿着厚实的毛皮大衣和甲胄,并没有受伤。

“营州的情况,已经这么严峻了?”李明忧心忡忡。

长孙延点头道:

“高句丽将营州围得如铁桶一般,远甚于平州。

“信使出去一个死一个,营州的通信已经被彻底切断,有一段时日没有和朝廷通信了。

“我也是命好,幸得薛万彻将军的接应,才能竖着回来见大家,否则就得躺着回来咯,哈哈哈!”

平静地说出了惊险的事实。

李明心里咯噔。

不但是因为自己的首席秘书差点遭遇不测。

更是因为,邮驿被封锁,意味着朝廷得不到任何官方的、他们可以信任的战报。

意味着,在幽州刺史的信笺到达前,长安那边甚至还不知道他李明正在和高句丽打得如火如荼!

“信息,信息,辽东离关中也太特么远了……”李明也终于体会到了边远地区难以统治的痛苦。

以他对李世民的了解,不用他写信求援,那位暴脾气的天可汗肯定也已经派兵过来了。

问题就在于,这支部队是只打高句丽,还是连同赤巾军一起收拾。

如果是后者,那就大水冲了龙王庙了。

甚至存在一种荒诞的可能——在他费劲千辛万苦摆平高句丽、拱卫了大唐以后,反而遭受朝廷一记迟来的重拳!

必须双管齐下,一边做渊盖苏文的工作,一边做李世民的工作,尽快将事情的原委辩解清楚!

而这份艰巨的任务,单凭幽州刺史的书信,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完成。

因为朝廷对崔民干的信任还不及外戚张俭。

连张俭对李明的辩护都能被那些衣冠禽兽们怀疑。

身为决策圈边缘的河北士族、又刚被陛下摆了一道的崔民干,他的面子能有多大呢?

李明意识到,自己亟需一个信使。

一个面子够大、能让各方都信服的信使,当着皇帝、当着朝廷文武百官面,将平州之事的肇因、经过和现状,详详细细地解释清楚。

而这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李明的身边,还恰好有一个。

有且仅有一个。

政敌的亲孙子,李明的好哥们,从头至尾参与平州之事、对来龙去脉了如指掌的人。

“长孙延。”李明平静地说。

长孙延不由得深吸一口气,下意识地挺直了身体:

“明哥有什么吩咐?”

李明缓缓道:

“可能得麻烦你,跑一趟长安。”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