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17章 辽东只能有一个话事人

李明给了那位被逼上燕山的汉子一些钱,并没有要他的皮毛,就此离开集市。

一行三人的神情都十分凝重。

最开始,以为平州最大的问题是高句丽。

结果高句丽风平浪静,又以为平州的问题在于吏治。

但现在看来,平州的问题,还在于更基础、也是更棘手的层次——

底层失控,皇权被士族鸠占鹊巢。

妈的!

当初选定辽东,原因之一就是此地远离中原,应该没什么成气候的士族势力,这样自己就能较方便地掌控基层。

没想到啊没想到,这旮瘩也有土生土长的士族权贵!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的——

权力讨厌真空。

皇权不下乡不戍边,地主豪强就会自发地填补这个空白。

“你们觉得,那人说的是真的吗?慕容燕,真的胆敢豢养私兵?”韦待价率先打破了沉默。

他觉得此事有点玄幻,现在是大唐初年,又不是东汉末年。

但又不是太玄幻。

在经历过九成宫事变、禁军在眼皮子底下造反后,哪里造反都不会让他感到意外。

尤其是辽东这开化边缘的鬼地方,豪族养几个私兵,也不是很难理解嘛。

“边远之地的豪强养几个私兵,并不奇怪。”李明说道:

“而且此事不难验证,多问几个人就知道了。”

三个人心思惴惴,刚踏出集市,几个陌生人围了上来。

“三位何往?”

为首之人拦住去路,皮笑肉不笑。

他们都穿着宽大的袍子,手肘处隐约反射着金属的光泽。

侯君集和韦待价下意识地把李明隔在后面,手按剑柄。

“我们认识你么?”韦待价压低身子,如同蓄势待发的豹子。

面对敌意,那人却浑身放松,坦然地笑道:

“长安来的贵客不屑于与我们土人打交道,我们可是一直关注着几位。

“你们的马车,属实令我等大开眼界啊。”

从刚进城就被盯上了……韦待价心中一凛,喝问道:

“慕容家的?”

“哦?”那人颇有兴味地挑起眉头:

“既然认识我家大郎君,那就好说了。

“山海捐,请缴纳。”

韦待价冷哼一声:

“我们什么都没有买卖,也要交钱?”

那人一愣,旋即勾勒起一个无赖的微笑:

“反正你们商人来平州是做买卖的,早交晚交不都一样?

“不如现在就把你们此行携带的钱,先预交七成给我们……”

“呸!”韦待价大怒道:

“大庭广众之下,抢劫就抢劫,还扯什么虎皮……”

韦待价还没喷完,被侯君集拍拍肩膀往后推了推。

“我们只是来找商机的,随身就带了一贯钱,你要拿去交差就拿吧。”

侯君集扔了一贯钱过去。

那人鄙夷地接过钱,掂了掂,朝侯君集的脚边吐了口痰,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退去。

临走前,他恶狠狠地说:

“晚上记得关好门窗。”

“我入你们妈!”

韦待价对着家丁的背影大骂。

他不明白。

虽然对方人多,但他有自信当街劈了他们。

为什么侯将军却这么怂?

“他们的袍子下,穿着铠甲。”侯将军低声道。

“铠甲?!”

韦待价大惊。

在古代,你可以带弓,可以佩剑。

但如果私藏盔甲,不好意思。

意图谋反,三族起步,上不封顶。

经历过九成宫之变后,李明对这条严苛的律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玩意儿简直是小坦克,穿上以后是真的刀枪不入,确实该严管!

“连盔甲都有,看来慕容家族豢养私兵一事也不用复查了,肯定是真的。”

李明感到事情越来越棘手了,咂了咂嘴。

“慕容燕是要谋反?”

土地兼并,不难理解。

自行设卡收税,也可以用天高皇帝远来强行解释——

即使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偏远地区也有这么围村收费的。

可发展出了连刺史都无可奈何的地方武装,甚至还私藏兵甲。

这就有点太过分了。

经历过五胡十六国的动乱时代,远离中原的地区还是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

到处都是野心勃勃的有为中年啊。

“或许……”

侯君集却想到了什么,抚摸着络腮胡:

“或许,慕容燕豢养军队,是朝廷默认的。”

李明疑惑地看着他:

“民间可以拥兵自重?”

李世民又不是李隆基,这么大胆放权吗?

侯君集瞥了他一眼:

“这有什么奇怪的?边境的羁縻州都是如此,有军权也有财权。”

“平州虽然是直属州,但地处偏远,又是应对高句丽的前线。

“民间发展出自保性质的乡勇武装,朝廷乐见其成。”

还真是私兵守国门,土豪死社稷啊……

李明意识到,在交通不便的封建王朝,边疆和中原的统治逻辑是不一样的。

他沉吟了一会儿,道:

“如果慕容燕如此有势力的本地豪强,房玄龄的资料应该有所记述。

“先回客栈,查查这家伙的底。”

…………

回到客栈,在一楼大堂正好碰到连续碰壁的三小只。

“你们有什么进展吗?”

看着三人一脸生无可恋,李明就感到一阵暗爽。

让你们这群熊孩子跟着老子……

“先回房间再说吧。”长孙延的视线往旁边瞟了瞟。

客栈里还坐着其他人,看样子也是外地来的。

不错,碰壁几次以后有了些城府……李明在心里点头,往楼上一撇脑袋:

“去我房里集合。”

李明殿下自然是住在顶楼最宽敞的房间。

窗子朝南,能俯瞰大半座卢龙县城。

房玄龄为他准备的一大堆“锦囊妙计”,整整齐齐地码在地上。

在发现平州户籍与实际相差甚远后,他便觉得书面资料可信度太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绝不是因为自己懒得看。

不过现在,李明觉得,这些背景资料参考一下也不是不行。

“刘歆为官的能力……确实不太行。”

长孙延疲惫不堪地向李明汇报着。

这几天他像个皮球一样,从监市踢到县衙,又踢到州府。

切身体会到了官僚体系的弊病。

从这个反面教员身上,他也算是收获了宝贵的行政经验。

“不过,平州的吏治还算清明。”房遗则的声音有些嘶哑。

是的,这些官吏虽然踢皮球,但为官还算正直。

都到了滴水不进的地步了。

三小只各种明示暗示,就是不收贿赂。

当然,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也不会加快办事速度。

非常有原则地、非常清廉正直地,把事情拖着。

“妈的,还不如收贿赂呢!好歹能办事快一点儿!”尉迟循毓有些抓狂。

这几天的现实主义教育,让他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他甚至觉得,只要能让办事效率高一点,不介意多花点钱。

有用的贪官比没用的清官好啊!

可以说,平州的官场也沾染了刘歆的色彩——

清廉,明哲保身,无能。

“基本与官员年度考核的评价相一致。”侯君集评价道:

“看来山海捐这事儿,应该与刘歆无关。”

“山海捐?”三位小朋友听见了很陌生的词汇。

李明便将沿途的见闻、以及与慕容燕手下的遭遇,都说了一遍。

“竟有此事!士族门阀果然是皇权的威胁,应该严加限制啊!”

三位名门之后得出了和李明同样的结论。

当初,他们在上交陛下的“论士族”作业里,也是这么写的。

“咳咳!”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京兆韦氏之后干咳了几声,岔开了话题:

“那刘歆是什么来路?如此不作为,还能在平州稳坐刺史之位十余年?”

都让当地官场,染上了他那半死不活的中年“杨伟”男气息了。

侯君集回答道:

“寒士出身,明经科入仕。

“正因为他没有来路,又没有才能,所以才会在平州一呆就是十几年。”

虽然顶着刺史的名号,但对于中原人士来说,在辽东当官,形同流放。

刘歆的底还是很容易摸的。

而另一位,平州真正的土皇帝,也同样记录在案。

“慕容,慕容……”李明飞速地翻阅着成堆的资料。

在一本《卢龙县·人文志》中,检索到了关键词。

“平州慕容氏,是慕容鲜卑的一支,前燕政权皇族的后裔?”

对于慕容燕的大来头,李明一点也不意外。

每一个枝繁叶茂的士族,都有一个功勋贵族祖先。

辽东同样如此。

从五胡十六国的前燕到大唐,慕容燕的这一支“慕容”,也差不多在本地盘踞了三百年。

称得上根深蒂固。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慕容氏大概会像其他名门望族那样,走科举这条路,向中央发展。

然后,发展到了慕容燕这一代,不出意外地出了意外。

一个契机,让这位老哥意外抓住了兵权。

“兵募?”

李明读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

历史书上说,唐朝中期府兵制崩溃,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

然而在现实中,两种制度并没有明确的边界。

早在贞观时期,在府兵难以调动的边远地区,就已经开始施行募兵制,就近征召当地健儿入伍。

其中,辽东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西邻突厥、北接高句丽,成为了主要募兵来源地。

这些为了钱应征入伍的青壮年,在战事结束后便被遣散回家。

但没有完全回家。

“慕容燕将退伍兵士收拢,如常发放军饷、进行训练?”李明读到这一段时都惊了:

“什么意思?”

“就是字面意思。”侯君集道:

“平时由慕容燕帮着朝廷养兵,有战事时就地征召。

“在平州设立折冲府太不划算,慕容燕相当于‘折冲府’的角色。”

府兵制的一大弊端,就在于兵农合一,士兵不是职业的,必须每两年轮换一次。

而国家疆域一大,路上往返差不多就要大半年,这还驻防个毛线?

所以,在“节度使军镇”这玩意儿正式诞生以前,就搞出了慕容燕这种半民间半官方的四不像。

李明大开眼界。

把慕容燕理解为有兵力有财权的平民,这是说不通的。

但如果理解成凌驾于地方刺史的“节度使”,那就很说得通了。

当你在京中豢养十名甲士,你就是乱臣贼子。有一百名甲士,那是阿史那结社率。

但如果在边疆地区,你有一千名甲士。

那你就是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

就算对当地老乡敲骨吸髓,那也是代天子筹措军饷。

奶奶的,到底谁才是节度使啊?!

李明愕然发现,自己还是被现代人的思维误导了。

以为古代封建国家和现代国家一样,都是铁板一块。

其实封建王朝一点也不封建。

在统治力难以覆盖的地区,手段也可以很灵活嘛!

李明觉得自己接手的辽东是个烫手山芋,有点脑壳痛:

“营州也是这般模样?”

“那倒没有。”侯君集摇摇头:

“营州更靠前线,所以由都督府军事管制,土人羁縻并行,军权一直在朝廷手里。”

也就是说,慕容燕是在前线、但又没那么前的平州,钻了空子。

“你说,隔壁营州正好有个都督府?”

李明沉吟了一会儿,忽然有了一个点子。

“慕容燕豢养军队,有朝廷的文书吗?”

“自然是有的。”

“那私藏甲胄呢?”

“他大概是在打扫战场时剥下来的甲胄,朝廷也就默认了。”

“我不问默不默认,我问的是,有文书吗?”

“那应该没有。”

李明拳头一捶手掌:

“那就这么定了。

“慕容燕私藏甲胄,意图谋反。调集营州兵马,赴平州平叛!”

啊?

突然就这么给“民间义士”缺席审判了,韦待价有些发蒙:

“慕容燕是为朝廷守边,得了朝廷的许可的。

“这样卸磨杀驴,恐怕……”

“他有再多的冤屈,去和孙伏伽哭去。”李明摆摆手:

“他在长安锒铛入狱也罢,在别处荣华富贵也罢,甚至叛逃高句丽也罢,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慕容燕必须,与他豢养的私兵,分开!”

韦待价听得恍然,侯君集抱着胳膊默默点头。

不讲对错,不讲律法,先控制住权力的来源——军队。

这敏锐的政治嗅觉,果然子类父!

三小只吓得噤声。

他们莫名觉得,明哥变得非常可怕。

李明的目光锐利了,从喉咙深处,低吼出一句话: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过去朝廷的便宜之计,那都已经过去时了。

现如今,由他来掌控平州,他来主政辽东。

管他是无能的官僚,还是本地的士族。

辽东,只能有一个话事人!

“此地不宜久留,明日启程,去往营州!”李明果断下令。

“遵命!”众人齐声回答。

就在这时。

楼下的道路传来急促的击打声,好像是下雨了。

然而此时,秋日的夕阳正透过窗子,洒在房间里。

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哪来的雨?

侯君集侧耳静听了一会儿,脸色骤变:

“马蹄声,急而不乱……是部队行军声!”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