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 第96章 我给皇帝理族谱

大明第一国舅 第96章 我给皇帝理族谱

作者:黑胖的老鼠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4: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有些人发迹了,喜欢给自己找个厉害的祖宗,似乎这样就可以使得自己的出身更加显赫。

而给皇帝找个厉害的祖宗,那也是增加神圣性等等。

比如说现在很多文官都希望朱元璋能认朱熹为祖宗,因为这是程朱理学的奠基人。

在去年科举之制就定下以朱熹等‘传注为宗’的制度,只是这些在很多人看来还不够。

南宋时期的朱熹被认为是伪学魁首,在元朝时候成为主流,而现在很多人想要更进一步。

一旦朱元璋认了朱熹为祖宗,那么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门学说就无可撼动,以后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将朱熹抬进孔庙、争取列入十二哲。

李贞显得非常愤怒,说道,“陛下家世,无人比我清楚。陛下祖上为佃户、淘金户,从句容迁至盱眙,再迁凤阳。”

马寻也跟着说道,“我马氏一族祖上本是兖州府人,金人南下,我祖上南迁至归德府宿州。”

李贞更为愤怒,“帝后宗族宗脉一向清晰,岂有牵强附会、寻他人为祖宗的道理?”

“就是如此!”马寻也火力全开,对着宋濂和魏观就喷了起来,“自家祖宗不认,寻个国姓的为祖宗,这是什么道理?”

宋濂满头大汗慌忙解释,“恩亲侯、国舅,下官等并无此意。只是寻根溯源,找到些许线索。”

“线索,有什么线索?”李贞更为愤怒,“我早年得仁祖淳皇帝准许,迎娶陇西长公主为妻,我岂能不知陛下宗族族谱!”

朱元璋是真心亲近他的二姐,大明开国的时候追封为孝亲公主,今年该封为陇西长公主。

也就是今年李文忠回乡祭奠母亲,费了好大力气才找到朱元璋大姐和大姐夫破败的棺椁。

朱元璋碍于脸面,才追封长姐为太原长公主、封长王七一为驸马都尉,改葬盱眙县太平乡。

朱元璋连堂兄弟都能追封为王,可见对于这个亲大姐、大姐夫有多恨了。

宋濂和魏观等人现在都没办法开口了,因为李贞和马寻火力全开,看这趋势是谁敢再提起皇帝、皇后的家世等,这两个外戚就要动手了。

这也没办法啊,皇帝同伴的亲戚就李贞一个,还是六十多岁的老头,谁敢和他在一些事情上争论呢。

皇后这边同辈的也就是这么个弟弟,还小了十多岁,谁要是惹了他,皇后就要先着急。

最重要的是这两个是真的了解帝后的家世,想要找祖宗的话,他们要是不认可,谁来说都不行。

朱标这时候就是稳坐钓鱼台了,不发表任何的意见,好像是什么主张都没有一般。

等到宋濂和魏观等人落荒而逃,朱标才笑着开口,“这些事情还得是姑父和舅舅来才行,这些人就没安好心。”

李贞余怒未消的说道,“殿下,这些人这么做也太过了,哪能随便认个祖宗!”

“谁让咱们现在是帝王家,有些事情就得让几步。”朱标有些嘲讽一般的说道,“认个好祖宗,百官心悦诚服、百姓觉得天经地义。”

怕李贞不懂,朱标解释说道,“这些人现在这么做,无非就是想要立个显学。现在虽说都是儒家子弟,只是还有很多学派。”

李贞大概理解了,“都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看好些学派也有学说。”

“都是儒家不假,只是儒家的先贤太多。”朱标就笑着说道,“这些人都是程朱学派,生怕朝廷像两宋将这程朱定为伪学。”

马寻也跟着讽刺说道,“这倒也是,朱熹要是成了皇家祖宗,谁敢再说这是伪学?”

朱标这才开口说道,“这些人想要先说服我,再让我去说服爹。宋师虽然与我有授业之恩,只是他到底是读书人、到底是浙东人。”

知道李贞和马寻对这些不太了解,朱标解释说道,“宋师看似理念包含着性理、治术和事功等内容,与先秦的孔孟之道更为接近,不过本质是以程朱为宗,兼取周敦颐等。”

在李贞和马寻点头的时候,朱标继续说道,“这学说是程颢与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到南宋时期朱熹集为大成。”

耐心的朱标进一步解释,“在前元时多有将儒教定为儒宗,这些士人主要集中于徽州、福建、江西、浙东等文风鼎盛鱼米富庶之地。这些人,都是程朱。”

马寻一下子理解了,“全都是南方人,我记得朱熹也是南方人,是徽州府婺源人。”

朱标抓住机会就夸奖马寻,“舅舅不愧是饱读诗书,朱夫子祖籍是婺源人,在福建尤溪出生,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

李贞也一下子反应过来了,“这说了一圈,全都是朝堂上的这些文官所在的地方!”

“这些人现在也急,中书省又回了淮西人手里。”朱标笑着说道,“这一个个的都以为曾传授我经义,就想让我出头。”

朱标这就属于没被儒家学说教歪的储君,心里想着的是江山社稷。

而有些被儒家学说教歪的,想的是恢复周礼、以儒家学说治天下,连宫殿的名字都要符合周礼。

说的就是朱允炆,那就是被教歪的典型,与一帮理想主义的儒生不考虑实际情况开始治国。

李贞就气鼓鼓的说道,“殿下,这些人要是再来找你,你就召臣。臣好好和这些人说道说道,他们怎么不给自己胡乱找个祖宗!”

马寻忍不住吐槽说道,“说不定早就找好了祖宗,认了学派、有了传承渊源,他们就是正经的儒家子弟了。”

虽然马寻的话有些愤世嫉俗、有点以偏概全,不过这也确实是一些士人的做法。

朱标就笑着说道,“这些事情爹和我也不好多说,有些事情还是姑父和舅舅出面就好。”

马寻挺身而出、责无旁贷,“太子放心就是,这些事情也用不着恩亲侯出面。下回再有人以这些事情麻烦殿下,我来和他们聊一聊。”

李贞则不太认可的说道,“这不行,这些事情得我来。陛下家世我更清楚,他们谁还敢和我来论这些!”

朱标连忙开口说道,“姑父、舅舅,这些事情不管是您二位谁来都好说。”

想给朱元璋找个祖宗,这事情朱标不认可,他不希望那些浙东人在这件事情上做什么,更不希望这些人夹杂着一些政治意图。

而朱元璋对此更是反感了,他就是淮西布衣出身,这一点他也从不掩饰。

李贞和马寻也都不愿意看到这些事情,那也是因为除了政治因素之外,也和他们息息相关啊。真的要是认了什么祖宗,他们都跟着受影响。

好不容易才将家世、家谱给续完整,这个时候再让那些读书人去引经据典、攀附延伸,自家族谱到时候都要跟着被修改很多。

朱标笑盈盈的问道,“姑父、舅舅,您二位来文华殿有何事?”

李贞拍了拍脑门,“差点给正事忘了,陛下令臣和国舅来寻殿下,商讨给诸位皇子册封亲王的事情。除了王爵封号之外,封王仪式也要殿下来定夺。”

朱标就笑着抱怨,“姑父,您说这事情哪能是我来做。明明就是父皇该做的事情,他推到了我身上,我怎么去和弟弟们说,这事情难一碗水端平。”

马寻忍不住看向朱标,一碗水端平?

李贞则有些执拗的说道,“这些事情本就该是殿下来定夺,即使是陛下要来定下此事,也该问问殿下的意见才对。”

朱标也明白这是正事,就说道,“姑父、舅舅,这一次封诸王,还得是您二位主礼。”

李贞就问道,“殿下,这些事情该是以礼部来做吧?”

“姑父德高望重,又是宗亲。”朱标亲热的说道,“现在弟弟们封王,自然也就是姑父和舅舅来主礼,这也是弟弟们的福分和体面。”

李贞一想也有道理,就说道,“那老臣就不推却,只是国舅到底是皇次子殿下几人亲舅。主礼还是国舅,臣为辅就行。”

马寻急忙说道,“这么说就让我为难了,我到底是外家。恩亲侯德高望重、宗族亲戚之长,我岂能越过恩亲侯。”

朱标也说道,“姑父,我是这么想的。请封诸王是舅舅提的,册立诸王就由姑父来主礼。”

看到李贞和马寻也不再反对,朱标就笑着说道,“那这事就算是定下来了,明天让礼部官员去为您二位说一下册立亲王之礼。”

马寻和李贞自然也没有意见,他们也都清楚有些事情,确实适合他们出面来做。

这也是朱元璋、朱标非常开心的事情,李贞和马寻的身份,天生的就适合在一些特殊场合出面,没人能挑出来理。

不管是出于朝廷礼节,还是民风民俗,这两个外戚就是首选。

诸王册立的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一点难度都没有。

不管是李贞还是马寻,他们只需要负责主持一下就好,具体的操办自然是有礼部等衙门去做。

至于宋濂等人可能也没有死心,提升文人士子的地位、提升浙东、南方文官的地位,也是他们责无旁贷的职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