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 第129章 你要名额,我搞测验

大明第一国舅 第129章 你要名额,我搞测验

作者:黑胖的老鼠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4: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马寻不觉得自己现在是在正经的练兵,这也就是在忙着军训而已。

尤其是目前这个阶段,基本上就是盯着朱樉、常茂等人。

甚至就算是朱樉等人也不是全天都要训练,上午还是要读书的,下午才能军训,这都是真正的‘精英教育’。

没什么可说的,这些人身上有着大量的资源,对他们的培养格外重视也很好理解。

整理了一下训练大纲和内容,马寻问道,“你觉得我是不是狠了点?”

为马寻代笔的刘姝宁笑着说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马寻认真点头,随即说道,“练别人家的孩子我是舍得下手,就是不知道以后咱们有了子嗣,会不会宠的厉害。”

刘姝宁就连忙说道,“夫君与我都是读过书的,也都明白宠溺子嗣过甚不好。”

马寻笑着捏着刘姝宁的俏脸,“说的轻巧,等你有了子嗣就不一定是这么想了。”

对于马寻的‘轻浮’,刘姝宁也习惯了。这也就是在书房而已,自然谈不上什么,在外面她的丈夫可都是规规矩矩,对她也十分尊重。

夫妻间有些小情调也正常,要是早早地就是‘相敬如宾’,那也没意思了。

“一会儿让人给送过去,我明天就不去盯着了。”马寻笑了起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做事就没个长性。”

刘姝宁也知道马寻就是在自谦,他可不是要偷懒,而是其他的事情还有一大堆呢。

蒙帝后的信任,马寻的身上官职一堆、差事也很多,这就没有真正可以偷懒的时候。

他不上朝是真的,也不喜欢坐衙,可是依然会有一些事情到跟前。没办法推脱的时候,自然也就只能去办好了。

魏观等人是恭候多时了,领着国子学事的国舅爷来国子学的次数屈指可数,这不免让魏观等人有些着急,也觉得马寻非常不负责。

但是就算抱怨也没用,马寻装作听不见,皇帝对此也没什么意见。宋濂等人隐晦的向朱标传达了意思,结果那位儒雅的太子好像也只是听了不做事。

虽然对马寻的意见不少,可是当看到马寻时,魏观立刻领着国子学的一众师生行礼。

马寻笑着作揖,“有礼了,我本是军伍中人,不太习惯这些礼节。你们不用多礼,我如果失礼了也别往心里去。”

魏观等人连忙附和,马寻这么说只是他个人的事情。

他身份尊贵、官职也高,失礼了有些人最多只是心里不高兴。可是如果其他人对马寻失礼,说不定就是藐视上官了。

所以还是礼多人不怪,他们没办法挑马寻的理,自然也不希望被马寻挑理了。

既然道理大家也都明白,该怎么做自然也就是心里有数了。

马寻也开门见山,问道,“听闻吏部选了几人过去?”

魏观立刻让人送来名单,说道,“朝中尚有官职空缺,虽然陛下令人遍访贤才,只是依然不够。”

这也是朱元璋的一些无奈了,他还在求取贤才,不问出身、学问等,有能力的就为官。

可是依然会有很多人出于各种原因不愿入仕,或许是早年经历官场后灰心丧气,或许是一心只忠于元朝,也可能是岁数太大等等。

马寻仔细的看着名单,这都是被吏部要去的国子学学生的名单,以及他们在国子学的表现。

不只是读书,也有师生们的一些评价等。

仔细看了看,马寻笑着开口,“能为陛下分忧就是好事,国子学还是要抓紧,这到底是我大明储备官员所在之地,是文华之地。”

魏观就开口说道,“国舅过誉了,下官等只是做了本分。”

本分不本分的暂且不说,单纯的就魏观等人的管理来说,这还是不错的。

遍访群贤可能效果一般,好在能够从国子学征召一些学生顶上去,官职还不至于出现太多空缺,朝政和地方都有官员管理。

马寻随即问道,“明年国朝第一次开科取士,国子学的这些人准备的如何了?”

只剩下不到四个月的时间了,马上就要开始大明的第一次会试,文官系统的对于这件事情无比认真。

而第一次会试,大概率是国子学的学子们中榜更多。

这些也算得上是文官的优势所在,开国初年他们的权力等确实比不上勋贵、外戚等。

可是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和选拔,无数优秀的学子进入官场,这样出现的人才就多了,比起勋贵集团等就要有能力了。

所以现在也只是暂时的‘蛰伏’,过个几十年、上百年,文官就有机会熬出头了。

不过对于魏观等人来说,几十年肯定等不起,他们更希望现在就能够完成自己的政治理念,可以现在就打下基础。

魏观随即开口说道,“国舅也知道朝廷现在缺少贤才,我大明文治才只是刚刚开始。”

马寻点头,随即说道,“是想说国子学的生源不足?我记得陛下也有旨意,各地州府每年都会举荐学子入国子学。”

这也是国子学的生源主要来源,各地的州府会举荐一些优秀的学生来国子学就读,毕竟这是大明最高学府,师资力量也非常强大。

魏观有些为难了,随即咬了咬牙开口,“国舅想必也知道,蒙元之时尚且有科举。只是这么些年科举停了,很多人的进学之路也断了。”

马寻不满意的纠正说道,“我们明年才开会试不假,但是乡试、院试等早就有了。”

马寻说的这些不是在自夸,明年开考的是会试,是高中了就直接是进士。

但是此前的乡试、院士等早就有条不紊的在各地州府展开了,这也就意味着大明第一批秀才、举人其实已经出现了。

能够参加会试的,本质上来说就是举人,理论上也是可以直接授官了。

不过还是因为举人归举人,有了入仕的资格。但是能力不够的话,举人想要当官也只能排队候补。

大明缺官不假,但是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官。

听到马寻这么说,魏观就忍不住的头疼,这个国舅爷实在太难缠了,有些事情早就看明白了。

随即魏观只能说道,“国舅爷说的是,各地乡试等早就开展,我大明文治肯定会越来越好,会有越来越多贤才入仕。”

“读圣贤书不一定就是要当官,也可以是求理明心。”马寻就随口说道,“不过有兼济天下之心肯定最好了,国子学的这些人也都要加紧。”

魏观无语,因为好话坏话全都给马寻一个人给说完了,这叫什么事啊!

读圣贤书只求为官,虽然这是很多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可是不能说出来,要不然太功利了,不符合圣人子弟的形象。

不过朝廷缺官的现实大家也都心里明白,所以国子学里的这些人也确实需要更加努力。

他们本身就是读书人当中的佼佼者,称之为年轻才俊一点都不为过。

魏观稍微酝酿了一下,说道,“国舅,此前天下大乱,好些人虽然无法求取功名,只是求学之路还是没断。”

马寻点头,“是啊,我知道。好多人这一开始科举就中了秀才、举人,我知道这些人一直在求学。”

读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很难有一下子什么都了解的人。

魏观只能说的更加直白了,“国舅爷,若是早些年我们赋闲时还能悉心教导家族子弟。只是近些年为官,族中子弟很多人的学业也没人教导了。”

马寻一下子理解了,魏观的意思其实就是想要为一些人讨要好处、名额。

放更长远的一点来看,就是希望有些群体能够更轻松的进入仕途了。

马寻脸色也严肃起来了,“我记得在国子学中除了各地举荐的学子之外,尚且还有一些文武官员的子弟吧?”

这也是正常操作,这是对官员的照顾,他们的子弟几乎不需要特别出色的才学就能进大明的最高学府。

看似是对一些人来说不公平,可是也不得不考虑这些当官的人也为朝廷做了贡献。

魏观就连忙说道,“虽然国子学中确实有这样的学子,只是少了些。很多大臣族中子弟都有才学,若是进了国子学,定能更有长进。”

马寻就不信了,“亲近的子弟进了国子学,旁支好好读书、下场科举就是,这国子学全都给文官的宗族子弟才好?”

魏观面色大变,连忙说道,“下官绝无此意!”

“我看你就是有这意思!”马寻盯着魏观问道,“你们族中子弟如果有才学,秀才中不了?既然中不了秀才就来国子学,以后也好当官。你们是好了,那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呢?”

魏观满头大汗,急忙解释,“国舅误会了,下官只是觉得耽误了一些学子进取,心中可惜,绝无其他意思!”

马寻直接下令说道,“明日我坐堂开考,在会试之前,我倒是要看看这些学子是什么水平、才情。不合格者,我必重罚!”

这一下不要说魏观慌了,其他的教习、学子也慌了。

本来是想要讨好处、要名额,怎么国舅直接安排一场考试呢!

测验,我不断的测验,看看你们如何应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