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书籍1339182 > 第二十九章:召邦会成都一邦政

书籍1339182 第二十九章:召邦会成都一邦政

作者:新作者1n3qOm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3: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二十九章:召邦会成都一邦政

刘惠恕

且说黄义明在取得青城山大捷、与计子善带兵返回成都城时,在出兵之前,他请快骑通知乐山城邦几位副邦主共商邦务大计的诸葛达、迟浩田、韩百知、吴免冠均已赶到成都。黄义明当即于军营元帅帐中召开邦务会议。

会议之初,黄义明先介绍取成都与青城山两战概况,提议奖励有功人员及处理好善后事宜。所述大略为:青城山原为道家修养之地,后被姚天动占山为王,驱离道士。现姚天动已死,当还山道家。已查姚天动的师叔尚可华(韩百瑜师弟)尚在人间,武功可以,其被姚天动驱逐下山后,隐居于成都青龙寺修养。可将其请出,代管青城山林,不可再被歹人所乘。对于原计子善家佣姚风花,其拐卖计子善副邦主妻儿,原该死罪,但在取青城山之役中有功,建议功过相抵,给白银十两,许其在乐山或成都城自由谋业。至于在成都青龙桥擒获姚凤花的原乐山城佣工市场老板赵二,则给予白银五百两奖励,许其返乐山佣工市场或在成都城从事旧业。对此众人皆无意见。随后黄义明建议对如何进行乐山城邦今后建设,进行讨论。

副邦主诸葛达提出:我邦原名乐山城邦,具有地琙的狭隘性。现成都已取,成都城自古都是古蜀地的省都。现成都虽经八大王张献忠烧杀,片瓦难存,但仍具省都象征意义,可以重建。建议不妨更“乐山城邦”名为“古蜀地大同邦”,同时移邦都于成都,以使更好号召民众。

对此建议,众人一齐说好。黄义明随后说道:既然诸位一致赞同更邦名为“古蜀地大同邦”,并移邦都至成都,我自无异议。只是不知如何管理“古蜀地大同邦”,诸位尚有何良策教我?

迟浩田道:立足古蜀全地管理,治理乐山邦各城自治旧例,以显不足。何不妨中原历代王朝旧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加以管理,六部尚书,各司其职,遇事,可向邦主请示,遇大事,则由邦主主持六邦共议。

黄文明道:此建议甚好,只是不知何人可当六部尚书人选?最后协商一致的人选是:吏部尚书诸葛达,户部尚书迟浩田,礼部尚书韩百知,兵部尚书计子善,刑部尚书吴免冠。所缺仅是工部尚书人选。吴免冠道:何不派骑将现任重庆城长杨复盆与城尉董琼英夫妇调来,杨复盆善绘画与设计,可委托其任工部尚书,委其妻以副职。现成都经八大王烧城,片瓦无存。要想成为邦都,须大力建房,正可发挥其作用。董琼英能带兵,必要时亦可发挥其长。

黄义明道:此建议甚好。于是派本次征战中,擒姚天杰、姚地灵兄弟立有殊功的原犍为县城尉余昌林带上50骑,前往重庆府城传达命令,并以之替换原城尉董琼英旧职。至于重庆城长的位置,则待日后另推贤者。余昌林原职则由原该军副将顶替。

六部尚书人选议定,黄义明便与众人讨论日后的军事布署。几度随黄义明出征的新任兵部尚书计子善说道:姚黄贼主力争天王袁韬部原有军十万,经江安河一战,被歼八万,袁贼授首。其残军二万,已被其军副师武大定带住剑门关死守。姚黄贼另一主力部队姚天动三万大军在青城山之役已全军覆没。姚黄贼余部尚有尚有:黄龙、武大定、整齐王张显、必反王刘维明、活阎王马朝、薛仁贵陈林、行十万呼九思、小秦王王光兴等,盘据各个山头为恶。其中势强者有黄龙部,拥众数万,现屯兵广安,据守川中华蓥山为恶。其次为袁韬余部武大定军,约二万人,据剑门险关死。只要将此两部剿灭,剿灭姚黄贼余部,指日可待。

最后讨论下来的一致意见是:古蜀地地势历来两分,现川南地区已为我乐山城邦所控,川北地区经取成都及青城山两役,部分为我邦控制。展望未来兵势,虽要控制全川,尚待时日,但已为时不远。其中剑门关为外敌入蜀的陆路通口,不可不先取。至于屯兵广安、据守川中华蓥山为恶的黄龙部,则可缓取。计子善表示:我愿意先带上一军替邦主为前锋,试攻取剑门关,待邦主诸事安定后,可带大军为后援。对此众人均无异议,黄义明道了一声好。

六部尚书人选及未来兵略确立后,黄义明提出要寻找贤者任成都城长,此外因诸葛达调离乐山城,杨复盆调离重庆,已空缺出乐山与重庆二城长之职,也需要另委新人,希提出候选名单。

新任礼部尚书韩百知道:我听闻晚明学人顾祖禹(1631—1692年)现隐成都武侯祠内,靠收微薄香火钱维生,正在撰写《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不妨前往拜访问策,看其是否有意出任成都城长职一职?

黄义明道了一声好,便带上诸葛达、迟浩田、韩百知、计子善、吴免冠五人,前往武侯祠寻访顾祖禹。

武侯祠位于成都城的西南隅,见于文献记载,其始建于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原位于汉昭帝(刘备)庙西侧。时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蜀献王朱椿对武侯祠和汉昭烈庙进行了一次全面改建,废除了原在汉昭烈庙西侧的武侯祠,把诸葛亮像移入汉昭烈庙内刘备像东侧,关羽、张飞像排列于西。此后又经改建,武侯祠地域成为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的建筑群,其中主体部分是汉昭烈庙以及惠陵(刘备墓),其余武侯祠及三义庙仅是陪祀的产物。鉴于武侯祠是民众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崇仰和赞誉的载体,也是三国遗迹的源头,因此人们只以“武候祠”来称谓这组建筑群,于是便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臣名压君名的奇特现象。这也是黄义明一行人来到武侯祠前所能看到的景观。而八大王张献忠屠蜀时,虽然疯狂,却不敢得罪先贤,因此武候祠建筑群未毁,只是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

而步入武侯祠后,黄义明在祠边一座破旧书房中,见到了一位清廋的书生,书案上推了一推厚厚的书稿,书稿的正页上书有“读史方舆纪要”六个大字。黄义明拱手为礼道:请问长者是否为顾祖禹先生,书生连忙拱手还礼道:正是在下,不知诸位找我有何贵干?

黄义明道:在下原乐山邦主黄义明。听闻前辈抱前明亡国之痛,承父遗命,详考山川险易及古今战守成败之迹,探边防利病,尤重视经世致用,以布衣之身,处陋巷而无怨,居贫寒而无悔,独身闭一室之中,以毕生精力著述《读史方舆纪要》,二十年成书,以一代方舆,串起四千余年的治乱兴亡,对天下形势,古今变故,如视掌中,手画口宣,立为判决,被赞誉为“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在下无比钦仰。今成都初下,特来问安蜀之策。

顾祖禹道:听闻黄帅乃李晋王高徒,徒身入蜀,立乐山大同邦,造福民众。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元帅有问,不敢不答。但书生愚见,尚请元帅见谅。

黄义明道:但请先生直言无妨。

顾祖禹道:蜀地先经八大王张献忠屠蜀,后经姚黄贼乱党摧残,可谓疲惫已极。元帅要安蜀,一是要立制,二是要善用人。

黄义明道:乐山城邦初立,立有共建大同制度,欲照搬全蜀,不知可否?并将内容相告。

顾祖禹道:制度虽好,尚须人执行。我举一例,元帅可知其实。蜀地有一种草药名罂粟,少食,可压疼痛,多食则致幻。官府明令不可吸食,违禁,则须监禁三年。有某女吸食成瘾,被捕快擒获,按例当送监戒毒。该女与其丈夫早已离异,独自带一三岁女儿,相依为命。女子遇捕时,正将三岁女儿锁于家中,尚未吃饭,且无人照料。其求捕快代为照料其女,不应。又求捕快通知其二姐代为照料,应允,却并未通知,仅是叫一新来捕快将此事上报官衙处理。而该新来捕快初遇此事,心慌,怕惹事上身,牵连自己,未将此事上报,仅用粉笔将该事记于黑板上。次日,官衙佣工将黑板记录擦拭,该事因此被官衙淡忘。次日,收监女子在监室办理被监手续时,又问起其女儿照料一事是否落实,衙役回复已落实,实则全虚。十七日后,有邻居过被监女子家室,闻恶臭味,敲门不应。通知官衙,合力打开该女子房门,发现其女儿早已饿死,小女孩头发大部分脱落,尸体腐烂,面部颈部都已生有蛆虫,其状惨不忍睹。时门上尚留有小女孩手抓血痕,指甲均有损伤,室内诸柜子也都有被翻找过的痕迹。此事终引起乡邻共愤,两位捕快因工作失职,分别被判刑期三年与二年,未尽职之新衙役被除名。女子出监后,获赔白银一百两,但人们时见该女疯疯儍儍,时哭时笑,或坐女儿墓碑前,自言自语,似其女儿尚未离世,令见者酸鼻。

言说及此,顾祖禹又道:官衙所定吸毒收监制度原非恶制,实劝人为善,但所用执行制度之人非善,反酿成人间悲剧。是以元帅要安蜀,一是要立善制,二是要善用人。如何善用人?余谓凡人生所遇,无非是三种人:其一谓无怨无悔,不求回報地支持、关爱你之人;其二谓伤害、欺骗、利用你之人;其三谓既不曾伤害、欺骗,亦不曾支持、关爱与帮助你之人。而在这三类人中,以第三类人数量最多。元帅要安蜀,就应该有办法将第三类人,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第一类人,并尽可能减少人生所遇的第二类人。而怎样做到这一点呢,一是要培德性,二是要善选人。何谓培德性,即要设痒序,行教化,读四书五经,育人以德。何谓善选人,则要行中华自隋唐始立的科举考试制度,选出不仅有德、尚需有才的人来管理古蜀大地。若此,元帅所欲建的“古蜀地大同邦”,必能实现。

听罢顾祖禹所言,黄义明道:听先生所言,顿开茅舍。乐山城原设有痒序之教,具体分男学、女学、童子学三科,男学由唐代大儒李翱(772—836年)的二十四代孙李直学执教,女学由拙未婚妻朱云霞公主具体负责,童子学由拙养子、扬州八日之役战死的刘肇基将军之子、现年六岁的刘宏业承担。我当即日派人通知他们速来成都另设痒序,原地则留分校,请他们另行择人执教。只是先生经纶若此,不知能否出任成都城长,以具体策划蜀都恢复与新建诸事?

顾祖禹回答道:元帅所要建立的“古蜀地大同邦”,不只是元帅心愿,也是顾某素愿。元帅有令,敢不从命,只是学浅识薄,尚难当重任。

黄义明道:先生不必过谦。除成都城长当委前辈担任之外,乐山、重庆二城,目前也缺城长,不知先生能否举荐一二贤者充任?

顾祖禹道:前明万历朝有官薛文周,素称“天下廉吏第一”。时在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为县令,处处据百姓所需施政,受到交相称赞。离任时,当地百姓为表感激之心,争先赠送家乡特产,薛文周一介不取。后调往号称难治的掖县(今莱州市)为县令,仍能实地调查百姓苦楚施政,让百姓直接投书于己,不需经胥吏之手。断案时,他继承了子路“片言可以折狱”的精神,公正严明,颇得受案双方的认可。当地驿站为了搜刮民财,辄收取过往马帮费用,薛文周上任后,令行废止。当地驻军扰民,并勒索地方官吏输送粮食,稍有不顺,就以兵变恐吓。薛文周单骑入营,呵斥士兵们的不法行为,士兵从此不敢扰民。晚明杂税甚多,历任掖县官员为了彰显政绩,每每多缴税以媚上。唯独薛文周多次上疏上司,指出掖县多灾求减税。布政司见疏,派人下实地考察,发现薛言不虚,充许减少掖县赋税,救活诸多百姓。薛文周死,又有其子薛承父为掖县县令五年。其誓承父志,未取民间私毫好处,每天过着水浆拌饭的清淡生活。他曾对友人说:我别无所长,惟在一介不取上,无愧于心。其初上任时,他吏均拖家带口,唯独薛承父只带一老仆,两人日食米两升,余粮均救济掖县孤老。其住处夜不闭户,与他人云他:孑然一身,仅一方县印、几卷诗书,不怕盗贼窃物。入冬,其少棉袄,因寒身抖。时有当地致仕还乡友人赵焕得知后,派人送上棉衣,坚拒。其云:我立誓不拿掖县百姓一物,受先生赠物,便是败誓。明亡,薛承父去职,现隐成都乡间。元帅如缺乐山城长,何不荐其就职,必能胜任。

黄义明谢过顾祖禹推荐,又问道:乐山城长既有,不知何人可任重庆城长,亦望先生推荐一二。

顾祖禹又道:现与薛承父比邻而居的林万端,亦明亡后流落乡间的前朝直臣。其曾为某县令,荒年,村民无粮,县仓有粮。乡民集聚,欲抢县粮库。林万端道:尔等擅抢粮库,必是死罪。不如我开仓分粮,担罪于一身,尔等排队领取。待我入狱后,尔等善待我家属即可。众乡民称诺。林万端后因开仓济贫,果入狱,乡民承诺共养其家属。待其出狱,乡民们出乡十里迎接,以谢其活命之恩。明亡,林万端流落乡间。其直若此,必能当好重庆城长。

黄义明谢过顾祖禹推荐,便与诸葛达、迟浩田、韩百知、吴免冠、计子善一行随同顾祖禹,前往成都乡间寻访薛承父与林万端二人,两人谦让了一番,在黄义明“士人为天下先”道理的劝说下,各自同意出任乐山与重庆的城长。这样黄义明在一日之间,解决了成都、乐山、重庆三城的城长人选问题。剩下来的问题,便是考虑如何剿灭姚黄贼残部武大定与黄龙的势力,统一古蜀全地了。

2023年9月25日校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