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 第116章 朝堂震动

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第116章 朝堂震动

作者:喜欢喝豆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3: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隆祐帝知晓皇后极为喜爱林如海的孤女,甚至私下里还有书信往来,便先问向了皇后。

想起那个容颜俊俏,又聪明伶俐的小姑娘,着一身宫装,倒像是堂堂公主模样,皇后也不禁莞尔,“她还小呢,如今当是九岁半,还没到十岁。”

“小丫头早慧,历经失恃之痛,对情谊还不通透,内心多有防备。不过,和岳凌相处的极为融洽。”

“也还是岳凌是个心细的人,不似一般武将的粗犷,这门婚事的确合适。”

隆祐帝又斟酌起来,喃喃道:“才不到十岁,确也太小了些。等赈灾沧州归来,恐怕也得再过个两三年,等到他们再回京城时,朕便下一道旨意与二人赐婚吧。”

“不知林如海怎么想的,朕好似比他还心急,倒像是朕嫁女了。”

两人没生出个女儿来,皇后却又偏爱女儿,见了林黛玉之后,就更加喜欢了。

此时此刻,皇后也接口道:“他恐怕早就有这门心思了,只是黛玉她年纪过小了,没开口罢了。哪里还能寻到如岳凌这般的女婿了?林御史自然要笑得睡不着了。”

隆祐帝微微颔首,“也罢,朕去一封信问问他的想法。朕倒是想赏岳凌些东西,但岳凌赈灾未归,没什么借口可赏。便就赏林如海些,反正以后也都是岳凌的。”

望向去而复归的夏守忠,隆祐帝问道:“林如海最近在做什么事?”

夏守忠应道:“近来东南倭寇已有颓势,与倭寇勾结的地方豪族也有势微,林大人在借此机会大剿私盐。”

隆祐帝再点点头,“不错,赏他剿盐有功,赐庄田,宅第,再从皇后这边选些头面饰品来,到时候留作他嫁女之用,去安排吧。”

“奴婢遵命……”

……

太和殿早朝,果然不出隆祐帝的预料。

论起国事来,依旧是争吵不休,未有个结果。

便是因为两次战事损耗,导致的国库收支不抵,也未能有个说法。

岂是满朝群臣无人?

隆祐帝心如明镜,根本不是这回事。

只是因为国库想充盈,免不得要占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提高赋税,施压百姓隆祐帝自然不肯,剩下占有利益的,在朝中往往都有些许权势。

不论争吵是做戏,还是时势使然,隆祐帝这一次却是做足了准备。

在百官再一次起了争论时,隆祐帝与夏守忠使了个眼神,夏守忠便持着净鞭抽了三下。

“今日不必争论,还望诸位传阅此文之后,再抒发见解。”

随后,便有两排内侍入殿,将所誊录的《本朝国事十论札子》交到了前面第一排的大臣手里。

从王亲贵族,到两府六部的重臣,手上尽皆被发了一份。

等接到纸张的时候,他们多是一头雾水,不知隆祐帝今日唱的又是哪一出。

可等到看了里面详细的内容,便都变了脸色。

这一份奏疏,不但调理清晰,指明了方向,还为隆祐帝绘制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如果一切都处于理想的条件下,那定然是能够实现这个梦。

他们都是官场沉浮数十载的老狐狸,一眼就能瞧出其中利害,也能分辨出对自己或者说,对自己背后家族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国家疲敝,该不该改?

这自然是需要改的,他们为人臣子,食君之禄,自有他们的本分。

可这改要从自己身上割肉,又能有多少人愿意呢。

瞧着他们精彩纷呈的脸色,隆祐帝心里舒服的很。

他不是幼年天子,不是政治小白,整日在朝堂上和众臣论来论去,不是他真的不懂,只是他心中无体系,不知道具体一步怎么实施,实施下去又可能有什么后果。

所以才选择了静静聆听。

朝堂政令出城,影响的全天下的格局,他身为九五之尊,自然要慎重再慎重。

但这并不能证明,他不懂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奸佞,什么是能臣。

岳凌提出的法子,从恩科开始培养一群忠君爱国的官员,再分散地方重用,执行新法。

这好比撅了朝堂旧臣的根。

若是有这一批人能够转听于天子,一丝不苟的落地新法,哪怕是在一村一乡,而后一县一州,自下而上彻底整顿吏治,肃清官场。

他们现在所起的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的苗头,都是极为可笑的事了。

隆祐帝将这一条隐去了,只是留了前面清籍核田、计亩征银,就够他们警醒的了。

“你们不提出个章程来,朕背后自有高人能洞察纷乱。”

今日无疑是向各部众臣,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

百官传阅了一遍,朝堂尽皆嘘声,每个人心底皆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不只是这十条每一条都简明扼要,就是从一条当中取出一部分来,单一个开海,都是影响了不知多少家的生意。东南沿海的世族靠什么发家呀,不就是靠海上走私吗?

朝堂百官面面相觑,只等着上方隆祐帝的话。

隆祐帝喜欢这种智珠在握的感觉,轻咳了声,开口道:“政法冗杂,民生凋敝,改是一定要改的。但变法不是一日之功,就算是个人医病,也得望闻问切了之后,才对症下药,养护之日更是积久,何况病的是一国?”

隆祐帝开口一席话,让百官都舒出了一口气。

好歹隆祐帝没一拍额头,便下决心大刀阔斧的整顿起来,如同王安石变法一般,政令出城就向全国铺开。短短几年推出十多项新法,当世消息本就流通极慢,青苗法还没参悟明白,均输法又执行过来了,地方官员疲于应对,新法根本得不到落地。

毕竟全天下的地方官,不是每个都是王安石,都对新法熟稔于心。

这也是变法的一大症结所在。

但隆祐帝不是宋神宗,他正在春秋鼎盛之时,外部也没有辽和西夏的压力,并不急于求成。

所以隆祐帝才更看重岳凌所说,选拔人才的方式。

几届科举下来,他总能培养出一群真正能助他变法的门生。

现在这些虫豸,该用,暂时还得用一用。

“当然,这只是高士所言,他未居庙堂,对于朝中的情形不尽知,接下来如何执行,还需诸位在其中丰富几笔。”

适时,右丞相柴朴站出来道:“不知陛下口中的这名高士姓甚名谁?非是臣多事,这一篇真知灼见,若无官场数十载之功,很难汇聚而成。便是臣,也做不到如此严谨细致,可直接落地执行的程度。”

“有此等才学之人,定是当今名士,想必在朝堂内外都鼎鼎有名。不知陛下可够吐露一二?”

下方不少人眸中闪出了求学的渴望,附和着柴朴的话。

毕竟见贤思齐,文人对于名士,有种骨子里的崇拜。

“是衍圣公,还是……”

隆祐帝心底暗暗想着,“有名,他或许真的挺有名的,但是这么有学问,朕的确也没想到,数十载之功吗?他才做了数十日的差……”

收敛心神,隆祐帝回道:“不必猜想,隐士高人并不想入世,只是给朕留下这一篇札子便南下去了。”

“常见百姓苦,当知国事之艰。”

柴朴惋惜一叹,再行礼道:“臣等惭愧。”

隆祐帝收回了目光,环视下方群臣各个都是心事重重的模样,随后便道:“今日既有此底稿,诸位不如回家参详,待有头绪后,再议此事。变法之事马虎不得,不似作战,当毕其功于一役。”

“变法图强,环环相扣,处处谨慎才能做成大事,望诸君以国事为重。”

“退朝。”

……

沧州府府衙,

走在衙门的廊道之中,岳凌喷嚏打个不停。

贾芸在旁边疑惑问道:“老爷莫非是着凉了?”

岳凌也皱着眉,十分纳闷,“这都快六月天了,哪里会着凉?我倒觉得是有人在背后骂我。”

贾芸笑着道:“此言不虚,多半逃出沧州城的商贾,此时都在背后骂老爷。”

岳凌也是笑,“可能是吧,我的确将他们迫害的不轻。不过,对于沧州府的百姓,我自然是问心无愧了。”

往周遭八县各分了两千石,总计一万六千石,而岳凌只给自己留了四千石。若不是早早设下这局中局,将富商手中的粮食取了来,城中如今的境地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南皮县如今是什么情况了?”

贾芸应道:“水渠已经通水,荒田也开始下棉种了。南皮县令陈佑民,用剩下的银子修了几处水车,今年的稻田产量,应当也有保证。”

岳凌微微颔首,“不错,诸事皆顺。”

岳凌负手往前走着,又道:“那这案子,也该有个了断了。”

贾芸神色变得严肃了些,继续恭谨的跟在岳凌身后。

府衙大牢,如今正关押着沧州的知府和通判。

这景象看起来有些讽刺,但往往事实都是很讽刺。

二人在牢中被晾了许久,城中本就缺粮,前段时间是连岳凌每日都吃一顿白粥,更不用说这两个罪臣了,自是有上顿没下顿。

如今他们已经被折磨的皮包骨头,早没了之前的光鲜。

“侯爷,我罪不至此吧……”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