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 第115章 惊愕天子

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第115章 惊愕天子

作者:喜欢喝豆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3: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京城,坤宁宫,

自隆祐帝登基以来,结发之妻秦王妃也名正言顺的住进此处。

二人的情谊深厚,也并未因隆祐帝从皇子到太子,再到皇帝的三次转变而有所变化,依旧是恩爱缠绵,隆祐帝日日都只在坤宁宫留宿,其余六宫皆是荒废。

对于男人来说,专情是很好的品格,可对皇帝来说,专情就不是件好事了。不少有官员上书言后宫事,但都被隆祐帝视而不见了。

但因为他足够有实力,不需要后宫妃嫔来维系和一些功勋家族的关系,在朝堂上,隆祐帝也并不被人所掣肘。

虽然他儿孙并不茂盛,但毕竟也有了三个儿子,便也没什么好担忧的。

是日,清早,

隆祐帝才被伺候了穿衣,坐在榻上却又是愁眉不展。

今日又该是早朝日,每日早朝,太和殿就如同菜市,众人争论个不休,却也少有什么结果。

隆祐帝对于官员还是仁德许多,容忍他们在殿上争论,但最终还是想要一个能够变法图强的办法。

两次战乱,加近来的灾年,大昌如今面临的形势颇为严峻,不可不未雨绸缪。

皇后坐在隆祐帝身边陪着,一时却也想不出什么安慰的话来。

元庆帝晚年昏庸,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烂摊子,勋贵,文官集团在朝中依旧存在,隆祐帝需要面对的困难,实在太多了。

皇后都能体谅,可她亦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斟酌半响,才开口道:“不如陛下下旨选妃,将一些官宦世家的女子选入六宫,在朝堂上也算是大有臂助了。”

本还在出神的隆祐帝,听得皇后这一席话,面上微微动容。

拉起皇后的手,抚在手掌心,隆祐帝才开口道:“朕还是皇子时,便不曾让你受了委屈,如今成为指掌天下的天子,却要为朝堂之事轻便,就要让你受委屈吗?”

“这朕做不到。”

选妃是正常的事,但选入几个官宦世家的女子来,那后宫可还会有今日之安宁?人多了,自然要争宠,可她们每人背后又都是一个家族,不能轻动,等到那个时候心烦的自然是皇后了。

隆祐帝幽幽开口,“故剑情深,南园遗爱。朕不想做令朕后悔的事,若是连你也要负了,还如何能不负百姓?”

皇后心尖一颤,而后羞红着脸,将隆祐帝的手拍开,“都老夫老妻了,陛下竟还说这些话来哄人。选妃总是没错,就算不选那些人,也还是要选的,如今后宫空荡荡的,倒不成体统。”

“那两个高丽婢陛下不是很喜欢吗?给个名头如何?”

皇后的嘴角浅浅笑着,后一句话总感觉并不像真情实意。

隆祐帝脸色讪讪,“哪是喜欢,一念起高丽叛变的事,朕就有些恼怒,便将她们叫去问了些话。至于选妃的事,还是以后再说吧,如今还是国事繁重,自没那个心思。”

“再说内帑也不富裕,总要简朴些过日子。”

两人正说着,夏守忠快步走了进来,一揖到地,跪在两人面前道:“奴婢见过陛下,皇后娘娘,今早有安京侯的奏折从沧州送来,不知陛下是否要过目?”

夏守忠斟酌了半天,才决定将折子一早就呈进来。

毕竟前一次以为会是好事,却惹得隆祐帝发了好几日的火,他也不免担忧起隆祐帝的龙体来。

近来隆祐帝的汤药可不曾断了。

一听有岳凌的消息,隆祐帝和皇后都是眸中一闪。

隆祐帝喜道:“奏折?他奏了什么事?”

夏守忠起身,应道:“安京侯奏了两件事,一是《上沧州赈灾诸事见闻书》,二是《本朝国事十论札子》。”

隆祐帝又望向皇后,笑着道:“岳凌他倒是越来越有文官的模样了,写个奏折还起好名字送来。”

皇后接口道:“陛下给他文官的差遣,不就是想要他有些转变吗?这正是陛下乐见的。”

隆祐帝微微颔首。

他对岳凌的文治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沧州的事并不算担心,但也没寄希望于一个少年,能解决什么国事。毕竟岳凌久在京城,只做些护卫,收集消息的工作,只沧州一地的所见所闻,哪够十论国事的。

“陛下要先看哪一本?”

“先看看近来岳凌在沧州又做了什么事吧。”夏守忠从身后的小黄门手中,取过了奏折,小心翼翼的递给了隆祐帝。

隆祐帝又邀皇后一起来看。

“赈灾无阻,修缮房屋万千,掘水井三百余。垦荒田五万亩,同时汛期前加固河堤,海边滩涂盐业未废。救活十数万百姓,从沧州城到周遭八县皆已安宁。”

“奸商皆已伏法,物资充足,今年都不再需要朝堂救助。如今在明察积案旧案……”

皇后在一旁应道:“岳凌去了沧州还不足一个月吧,一个月之内能做这么多事倒真有能臣的影子,实属不易。”

隆祐帝不禁点了点头,不知为何,他隐隐对岳凌所言国事有些期待了。

再接过另一本《本朝国事十论札子》,隆祐帝展开之后,才发现这本相较前一本要厚得多了,看来是岳凌用心编写的。

“今观天下局势,虽社稷安稳,然隐忧尚存。臣知朝堂事,夙夜忧思,以古之良法为鉴,融臣愚见,呈此十论国事,冀陛下详察。国之兴衰,系于陛下之所念,臣虽远离庙堂,然不敢不为陛下忧虑,不敢有丝毫懈怠。陛下愿以天下苍生为念,行改革之举,当为天下百姓之福。”

一篇开头,就有些戳中隆祐帝的内心了,就好似方才他抚慰皇后,今时是他有些痴迷。

朝中支持变法的可是少数,岳凌却赞扬了他的举措。

隆祐帝迫不及待的看向下面的话。

岳凌不是文臣,不会在奏折雕花,总会说些有用的话。

“一曰清籍核田,严查天下鱼鳞册,使田亩之数明晰,土地兼并之弊可除,既防豪强大族隐匿田产逃税,又能确保国家税基稳定,为国库充盈之根本。再分田三六九等,南北田产有差,税取自该有别矣……”

“二曰计亩征银,改实物纳税统为白银。其中一利,便于官府储存、运输和监察,降低成本,二利工商,农产作物易转化为货币,白银易流动,再推动经济之繁荣。三利,可免实物运输中之损耗与腐败,确保税收之足额入库……”

“三曰赋役合并,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百姓苦不堪言,官吏征收亦多有不便。将诸多杂税、徭役与田赋合而为一,简化税制,节约人力,又易监察……”

“四曰扶持工商,欲行前三法,白银之重固不可忽。扶工,可徐图开矿,察其地宜,务使民不伤、地不损而得利。扶商,可广拓贸易之道,非独求于海外之银,亦以我之物产易其所需,互通有无,以增财货之流。我朝地大物博,然人口众多,所需白银为万万之数,当不能固步自封……”

“五曰军武强国,北蛮苟延残喘,女真虎视眈眈,然拓宽海贸之路,大洋彼岸亦有强敌,坚船利炮为护国之本,万邦来朝,九州来贺,但因刀剑之锋……”

“六曰兴修水利,白银入库,当为死物,如不流转,亦无益处。白银与粟米不同,不必长久积攒。农为国之本,水乃农之命,水利兴则农业旺。国家出银,于江河湖泊之畔、农田灌溉所需之处,修建堤坝、沟渠等水利。既可防洪抗灾,又能灌溉农田,提高亩产,保障万千百姓生计,进而赋税愈宽……”

“七曰改革吏治,新法当用新人,恩科之后,天子门生为陛下不二人选。重策论,弱经义,苦读书生,不懂百姓疾苦,如何行新政之惠利于民?知圣贤之言则能忠君,然体民间之疾苦方可谓忠于民。忠君爱国,正如此也。”

“……”

“政通人和,民富国强,为陛下之所愿,亦为天下之所愿矣。望陛下明断利弊,行果断之举,革旧立新,开万世太平。”

一条条读下来,隆祐帝的手竟然有些颤抖。

不知奏折所言何事的夏守忠心底不禁泛起了担忧,隆祐帝如此激动,怕是一会儿又要大发雷霆了。

却是未能料到,片刻之后,隆祐帝忽得大叫三声好。

“好,好,好!朕要的就是这个,环环相扣,国家兴旺才有望。朕该召大臣来共议国事,可就要临朝了,若是临朝……”

改革的办法是好办法,但其中动了太多人的利益,首先第一条清籍核田,就绝对不会被士绅、勋贵出身的官员所容忍,若是将这奏疏与百官朝议,岳凌面对的则是百官所指。

隆祐帝欣赏岳凌的才华,却又不想让他犯险,一时间进退两难。

适时,皇后在一旁开口道:“此折你们拿下去多誊抄几份,过会儿与百官传阅,殿议朝事。陛下只先说是广开言路,得一隐士指点即可。谁能想到这些话是一个少年笔下所出呢?”

隆祐帝连连颔首,“正是此理,照皇后所言去办吧,只是亏待了岳凌了。”

转念一想,隆祐帝又问道:“如今林如海的女儿多大了?”

昨天夜里码字,饿了喝了杯牛奶,然后肚子就开始乱响。后来一查是夜里肠胃蠕动慢,空腹喝牛奶不利于消化,后果就是我这样折腾到四点,终于坐在马桶解决了才睡下,到现在肚子还在响QAQ,码字没码多少,不请假,下一章晚点再更新了。

之前根本不知道会这样,早知道就饿着算了……

哎,要是我也有林黛玉抱着睡觉就好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