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421章 海的那一边,还有一个岛国

李明长出一口气。

虽然还不能算铁证如山,但是狄仁杰如今掌握的证据,也足够把那个百济来的帮厨给提溜过来“协助调查”了。

“问题是,你怎么证明百济国与此事件有关?”

李明没有忘记这个前提。

说实话,凶手是谁是此案最无关紧要的部分。

因为在这种级别的政治暗杀中,那家伙几乎肯定是幕后黑手推出来的弃子。

抓住弃子的唯一价值,就是顺藤摸瓜,找到隐藏在后面的大坏蛋。

不过,对方既然是大坏蛋,那一定会把坏贯彻到底。

说不定那位放火的帮厨已经……

“是不是已经身中八刀,被迫自杀了?”李明半是调侃地问。

狄仁杰摇摇头:“哦,那倒没有。”

没有就好……“那人抓住了吗?”李明问。

狄仁杰还是摇头:

“没有。我们刚查出凶手的身份,正要请他协助调查。

“结果发现那帮厨已经几天没有来上工了。

“到他家才发现,他已经上吊自尽了。”

李明一愣:“这和我说的有什么区别,这不还是被灭口了吗?”

狄仁杰不解地摇摇头:“不一样啊,他是上吊的,不是背后中八刀啊。”

“你要抓住重点……唉算了。”李明不和他继续杠了,把话题再拉扯回来。

“现在人已经被灭口了,证据链到他那里也已经断了。

“该怎么证明你的论断?怎么证明那个帮厨背后的黑手,就是百济国?”

纵火犯的国籍出身并不能说明什么。

大明的民族可太丰富了,大家混居在一起,可没有规定百济人必须给百济打工,突厥人必须给突厥卖命啊。

境内外第三方敌对势力——比如中枢的大臣、地方的士族,或者突厥余孽、真腊等敌国蛮酋——也不是不可能买凶杀人。

只是恰好买到一个祖籍百济的小角色而已。

“有的陛下,有的。”

狄仁杰又拎出了第三份材料。

“这是上个月,百济国使者前来朝觐进贡时的记录。

“根据记录,使者曾在路上偶遇了这名帮厨,当时帮厨正外出采购菜蔬。

“两人擦肩而过,交谈了几句。但是因为距离远,跟踪人员没能听清楚,可惜。”

狄仁杰叹了口气,继续道:

“国务衙门所食用的菜蔬,都是由南城外的特定菜园供应,但当时两人却是在西门外偶遇的。

“这说明,这很有可能是一次事先约定的接头。

“我大胆猜测,就是在那次接头之中,可能双方就定下了纵火的阴谋。”

李明沉思了一会儿,点头表示同意:

“确实,虽然不知道两人说了些什么,但那次邂逅本身确实值得怀疑。”

外国使者单独密会本国百姓,这多少有点不把自己当外人了。

“那名帮厨,是什么来历?”李明最后问道。

这次狄仁杰没有再查阅资料了,不加迟疑地回答道:

“生在百济和原高句丽的边疆地区,当年百济与新罗两国战事绵绵,他随家人定居在了高句丽,直到我们占领了平壤城。”

能进入国务衙门的,做好背景调查工作是基本的基本。

“但是现在看来,那人的逃难并不单纯,可能一开始就是百济打入高句丽的细作。”

狄仁杰推测道。

李明耸耸肩:

“反正现在人都已经死了,纠结于他的身份并没有多大意义。

“还是去问问百济,那群东夷到底是几个意思。”

他的语气十分平和,听不出明显的喜怒哀乐。

却听得狄仁杰不由得打了一个冷颤。

这是杀意啊……

不过这种寒彻骨髓的寒意并没有持续太久。

很快,李明又恢复了原本的气场,拍拍手下爱将的肩膀。

“不管怎么说。你这么快就将案件查出了眉目,是大功一件啊!”

这次将案件全权委托狄仁杰办理,也是对他能力的一次考校。

可以说,小老弟的表现完全没有让他失望。

不但案情查出了重要线索,而且还顺便整肃了一下京中的官场纪律。

更为重要的是,小老弟在办案过程中,已经初步展现出了一位优秀宰相所应该具有的能力——

思路清晰,思维缜密,而且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在“我心中只有陛下一个太阳”的狂热大明,这种特质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

这种能跟自己一辈子的良臣,是要好好栽培一下的。

就像对房遗则、长孙延那样的“栽培”。

“你能力出众,此案若能破获,你是首功。

“只是有一点不足——你应该对自己再更自信一些,便更好了。”

说着,李明勉励地给了狄仁杰的肩膀一记小拳拳。

可怜的狄仁杰被吓得虎躯一震。

在结束工作汇报以后,他就又回到了之前的那种状态,整个人都快缩成了一团,唯唯诺诺地嘀咕着:

“不不不……全是陛下的功劳,我只是做了些微不足道的文书工作……”

“哎呀你怎么那么客气,哈哈哈~”李明大笑着,拍拍小老弟。

小老弟吓得不敢随便吭气了。

他真的不是在客气。

看似这案子是狄仁杰在查的。

但是他做的工作,虽然繁琐,但其实并没有多大难度——

就是多问人、多查资料,然后把问出来的结果汇总而已。

可以说是一种另类的“查监控”。

狄仁杰所需要的一切信息,都被陛下的官僚系统给在暗中记录了下来。

一个个体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做了什么,只要愿意,总是能查出来的。

一切留痕,这是何等严密的监视!

而更可怕的是,这种密不透风的监视并不依赖于具体某一人的作用。

一切的运作都是成体系化,一切都有法可依。

如此严整的特务统治体系,甚至让他这个特务头子都感到不寒而栗!

难以想象,难以想象。

陛下对这个国家的掌控力,真是达到了难以想象的恐怖程度!

这是真的将大明这个国家,给打造成了一架巨大的机械啊!

之前,狄仁杰一门心思扑在查案上,所以觉得这套监视体系还挺方便的。

而现在,后劲儿上来了。

他慢慢体会到了这套统治制度的威力,越想越怕,越想越怕……

“你怎么了?”

李明轻轻拍了拍狄仁杰。

小狄如梦初醒,浑身一激灵。

这才发现,汗水已经打湿了衣衫。

“陛陛陛……”和大独裁者发生了肢体接触,狄仁杰说都不会话了。

自己做过什么、说过什么,甚至想过什么……其实李明陛下完全查得到!

他在陛下面前,完全是透明人一般,毫无秘密可言!

想到这里,狄仁杰真正感到了恐惧。

通过这起案件,他恍然意识到了李明陛下的真正可怕之处——

深不可测。

表面上一副笑呵呵的模样,实际上,他什么都知道,这个国家的风吹草动都瞒不过他……

“你……你身体不舒服吗?”

眼看小伙伴忽然像打摆子一样发起抖来,李明都慌了起来。

靠,别啊,不要我想重用谁,谁就变成病秧子药罐子呀!

“不是,我……臣……”狄仁杰大汗淋漓。

越想镇定下来,就越慌神。

“你工作太累了,要不还是先回去休息几天吧。”李明担忧地说。

狄仁杰如蒙大赦,浑浑噩噩地打个喏,一溜烟跑了。

“嘶……哎?”

看着动若脱兔的小老弟,李明纳闷地挠了挠头皮。

看样子,狄仁杰的身体好像还挺不错的?

可是让他别太紧张,怎么他好像反而越来越慌了……

“不过不管了。

“如果真能做实这事儿是境外势力,那倒还好办了……”

李明紧绷的脸色松弛了下来。

使者在外,代表的就是国家意志。

如果搞事的是外敌。

如果想射日的不是大明内部的势力。

那问题就好办了。

如今的大明,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能让这个伟大帝国完蛋的力量,只有内因。

官僚集团的腐化、地主阶级的反扑、地狱矛盾的爆发……

都有可能给这个杂糅大帝国的心脏来上一刀。

李明当上天下共主,满打满算都还没几天。

就算从他大明称帝算起,也就一年吧?

如果这一年的德政,换来的是内部敌对势力的刺杀。

那就说明,矛盾已经大到一定地步,必须开启“大清洗”了。

万幸,现在还没有出现这样的迹象。

“这起案子的查办最好不会出现什么反复,最好不是内鬼,否则狄仁杰和肃反委员会就有的忙了。”

大明臣民慈祥的君父,李明同志,在心里嘀咕着。

根据现有证据,姑且先以百济为出发点,将案情继续梳理下去。

“第一个明显的问题,作案都有动机。

“百济国暗杀我的动机是什么?”

想到这里,李明刚轻松起来的脸色又暗了下去。

有没有一种可能,百济其实也只是买凶杀人的中间环节,只是套的一层保护壳呢?

真正的坏蛋仍然另有其人,甚至仍然龟藏在国内呢?

这样的话,前面的一切猜测都要推翻重来。

仍然有刁民要害朕……

“这样推理下去就没完没了了。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就先以百济国单独策划为出发点……”

李明陷入了沉思。

百济如果想要动自己,在大明制造混乱,其目的不可能是为了给地主阶级张目。

理由无非有三个——

一是摆脱藩属国的地位,自己称帝。

二是为高句丽复国。

三是侵吞大明的东北领土,扩张本国的利益。

其中,一、二两条动机又可以统一归到第三点上。

问题来了,作为孱弱的东夷之邦,真有这个能力和胆识,敢来挠一挠华夏大一统帝国的痒痒肉吗?

答案是,有的。

大唐即使在鼎盛时期,四方蛮夷也常常不老实,有事没事过来蹭一下。

比如高句丽、吐谷浑、吐蕃、临邑等等,突厥就更不用说了。

华夏文化圈,突出一个白眼狼文化——

东南西北,不管哪边的猴子,都觉得自己是小华夏,都想要争一争正统。

所以,百济也可以把大明当做另一个“大唐”——

对核心汉地暂时不敢妄动。

但对延迟爆表的边边角角,他们还是敢过来蹭便宜的。

“不过,他这是打错主意了啊。

“该好好问问百济人,他们到底想怎么样了。”

怎么问,也是有讲究的。

用嘴问,会显得软弱,得到的答案也几乎肯定只有一句:我不道啊!

但直接用拳头问,又显得太穷兵黩武了。

而且现在财政紧张,西南那边也得动兵。

如果再在东北方向开辟第二战场,对角线跨越亚洲大陆同时打赢两场战争。

估计房遗则都得发出尖锐爆鸣了。

“直接问是问不出来的,直接打也站(没)不(有)住(经)脚(费)。

“还得继续往深处查,查他个证据确凿,查他个水落石出。

“等调查结束,这场暴雨季节也差不多拖过去了。国内堤坝建设不再紧迫,预算生出来就能开战了。

“趁夏秋天热,先打百济,冬天再打真腊。

“跨度这么大,军费一定得爆表吧?不知道房遗则会怎么想……”

李明在心中简略地做着规划,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

“这雨,该下到什么时候啊……”

…………

“今日天晴气朗,是举办夏日祭典的好日子啊。

“祭奠我们逝去的国之重臣,苏我氏一族。”

新罗百济高句丽所在的朝鲜半岛,还要再往东。

东瀛列岛,倭国。

新即位的孝德天皇一脚踩在焦黑的废墟上,仰望着碧蓝澄澈的天空,脸上满是纯粹的笑容。

在他的脚下,被烧成焦炭的断壁残垣之间,躺着一具干瘪如同枯枝的焦尸。

几乎没有人认得出来,这具焦尸曾是倭国第一权臣,苏我虾夷。

就在几日前,他的儿子苏我入鹿被孝德天皇——当时还是皇子轻——在一场“鸿门宴”式的宫廷政变中诛杀了。

这便是“乙巳之变”。

皇权的绊脚石已经在这次政变中被铲除了,橡皮图章天皇再次拥有了实权。

由是,岛国诸氏族暂时结束了分裂,名义上统归大阪难波宫的天皇领导。

这便是岛国中央集权的发端。

“报告天皇陛下,根据汇报,百济、新罗二韩进贡的使者已经抵达奈良藤原京(即飞鸟),等候陛下召见。”

孝德天皇的近臣,此次乙巳政变的操盘手中臣镰足向陛下上报,语气十分恭敬。

刚才还和风细雨的天皇,脸色骤然变化,如同夏季的暴雨一般,毫无征兆地大发雷霆:

“奈良!奈良!怎么还是奈良!

“他们难道不知道,朕已经将天下之都,从藤原京迁到难波宫了吗!难波宫,才是天下的中心!”

近臣惧怖,低头不敢多言。

疾风暴雨之后,又是风平浪静。

须臾,天皇的表情又变得温文尔雅了起来。

“还请爱卿安排人马,为进贡的二韩使者接风洗尘,接引他们来京。

“好吗?”

淡淡的一抹微笑。

“是……是!”中臣镰足感到自己的汗毛都竖起来了,心惊胆战地退下。

小插曲过后,孝德天皇又回到了自己的世界,嘴里不停地嘀咕着。

“二韩……原本是三韩。百济,新罗,还有一个高句丽。

“高句丽,去哪里了呢……”

他的视线投向了西方。

海的那一边。

“明……

“李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