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408章 又旧又新的治国之法

“吃饭问题?大臣吃饭……难道还是一个问题?”

次日。

原平州府——现在已经被更名为“国务衙门”——最高层的书房。

窗外暴雨滂沱,比昨日有增无减。

窗户里,副首相长孙无忌对着来访的两位陛下发愣。

李明和李世民,地球的答案、生命的顶点,冒着大雨专程来这儿一趟,就为了这事???

“诸臣是一日两餐还是三餐、是食肉还是吃素,并非要事,不敢惊动陛下和太上皇的大驾。”

长孙无忌生硬的声音回荡在宽敞的书房里,掷地有声。

这间书房原本是他和房玄龄共用的。

但因为房相正在闹辞职,所以屋里只有他一个。

经理国家的全部重任,自然而然地也落到了他的头上。

换言之,长孙无忌终于当上了梦寐以求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头号大权臣。

只是大权独揽以后,长孙大权臣看上去并不是很开心的样子。

“如今我朝不亚于新生,政事千头万绪。

“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点,却要将宝贵的时间挥霍在大臣的饮食习惯问题上,陛下觉得合适吗?”

长孙无忌双眼无神,但是语气很冲。

一旁的李世民皱了皱眉头。

身为退休老干部,他一起跟过来只是来旁观的。

看看李明这小子在治理上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把他吊打得体无完肤。

但是看着看着,他的指导欲就上来了。

你长孙无忌什么身份,敢对皇帝这么说话?

李明本人倒是对大臣的无礼态度并不生气,只是抱着胳膊,严肃地点头,以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很合适,大臣乃是大国吃饭当然是个问题。”

“嘶……陛下对百官如此关心,无微不至,臣感激涕零。但……”

长孙无忌先是熟练地给自己叠了层甲,然后便开始输出了:

“现在天下百废待兴,事务繁忙,陛下却执着于鸡毛蒜皮的饮食问题,是否会因小失大?”

陪同一旁的李世民呵了一声:

“长孙公,你倒是成了一位敢直言进谏的忠臣了。”

将在李承乾、李治和李明阵营之间摇摆,二度跳槽的三家姓奴为“忠”,老太上皇的讽刺不可谓不辛辣。

平心而论,长孙无忌犯颜直谏,规劝得很有道理,颇有贞观之风。

但李世民陛下现在已经退休了。

他自己当皇帝的时候,还可以虚心纳谏。

但现在老李就能放飞自我,对谏臣也照喷不误。

喷他不行可以,当面喷他儿子更不行,儿子只能他来喷。

这不仅是因为老李“像”小李,是个护犊子的。

还因为老李是被小李暴打的,你长孙无忌连小李都敢喷,那岂不是更要在我老李头上拉屎了?

这个简单的食物链,让李世民陛下必须对自己的大舅哥重拳出击。

“承蒙太上皇陛下抬举。”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长孙无忌完全没有因为自己的二五仔行为而感到羞愧,直接给老李怼了回去。

语气之冲,让李世民都不由得吃了一惊,不禁正眼端详着对方。

这才发现,大舅哥的眼眶是黑的,脸也是黑的,整个人都散发着怨念的黑气。

这是加班加过头的打工人,所特有的怨气。

经常加班的朋友都知道,当你连续熬夜加班几个日夜以后,都会进入这种天不怕地不怕、就算天王老子过来都得挨俩嘴巴子的无敌状态。

长孙无忌现在就进入了这种状态。

一向小心谨慎、对“妹夫陛下”唯唯诺诺的他,现在也敢正面硬怼了。

李世民被怼得眼皮子直跳,竟被对方“无敌之人”的气势给震退了,下意识地看了看自己的身边。

好大儿又怎么迫害臣下了,把人逼成了这样……

而被“以下犯上”的李明,那自然是一点也不生气,相反吞吞吐吐的,还有点心虚。

“那个……咳咳。朕知道你和长孙延事务繁忙。

“但常言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有言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李明勉强摆起了皇帝的谱,试图压制副首相的气焰。

然而不幸的是,长孙无忌完全无视之,径直说道:

“关于陛下命臣下办理的官制改良事宜,今想向陛下汇报最新进展,希望陛下拨冗垂听。”

用词都是“酌情”,但是话说到这份上,并没有给李明拒绝的余地。

“好……”李明面有愧色地点头。

话音未落,长孙无忌已经自顾自地汇报了起来。

“为了统合天下,高效治理,陛下曾下敕旨,由臣牵头负责改良我朝的行政机构和官僚体系。

“现在,臣会同长孙延、萧瑀等已大致办理妥当,情况如下。”

简短的开场白之后,长孙副首相不给两位陛下整理思路的时间,便直入主题,将复杂的具体改良事项一一铺陈开来。

行政机构和官僚体系,事关国计民生中的“国计”,乃是经济之外、李明最关注的议题。

在创立辽东政权以来,李明就经过了一**的机构改组,弄出了表里两套制度。在打出大明旗号以后,又进行了一次改革,将表面用于应付大唐的那层“壳”彻底废黜。

现在是第三次“机构改革”,规模非同寻常。

这不是说过去大明的体制有问题。

而是今时的大明已经不同往日,不再是占据一角的割据政权。

而是一头横跨亚洲、疆域远超传统封建社会统治力极限的利维坦。

治理难度陡然增加,政治体系自然要与时俱进,相应做出改进。

而作为政治老手,长孙无忌要考虑的还不光是做事。

还有做人。

以明代唐,虽不是蚂蚁吞大象,但也足以称得上是火星撞地球。

两个体量相当的庞然大物合并,对权力版图不啻一场巨震,将原有格局彻底洗牌重组。

谁该拥有何等职位,不同职位又该享有什么等级的权力,如此安排是否会打破大明复杂而精细的平衡,是否有利于国家,是否有利于自家……

既要保证行政效率,又要兼顾权力分配,简直是米粒上雕花,牵一发而动全身。

作为官僚体系的领头人之一,长孙副首相的任务有多重,毋庸赘言。

这段时间,他和他的下属都快忙疯了,五加二、白加黑,提前拿到了二十一世纪体验卡。

而他的好大孙、首席秘书长孙延,更是修仙修到人憔悴,发际线后移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

在大伙儿个个都是零零七的节骨眼上,李明陛下突然又在突发奇想,找他就为了商量什么“早上中午晚上”吃啥。

也难怪长孙无忌会这么生气。

自己都快忙到螺旋升天了,老大却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摸鱼。

这换谁都要生气的。

“臣已经依照陛下的意旨,对三省六部和百官职位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长孙无忌仔仔细细地讲述着。

而李明也一改刚才心不在焉的态度,认认真真地聆听着。

这是正事。

大明改制,首当其冲的便是行政机构改革。

发端自夏朝的三公九卿制,发展到唐朝时已经名存实亡,成为了礼仪性质的虚衔,在这次机构改组中被正式废除,寿终正寝。

而前朝大隋所开创的三省六部制,现在才过了一百来年,还不至于过时。

事实上,这套体制挺适合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的,一直沿用到了一千多年以后、另一个东北起家的王朝政权——也就是带清。

李明陛下是很务实的,不至于为了改革而改革,因此三省的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都得以保留。

只是三者的职能有了“微调”。

尚书省作为行政部门不变,下辖的六部尚书在权责上有些调整,自不必赘述。

变动较大的是中书和门下两省。

中书省负责根据皇帝意旨草拟敕令,门下省则负责审查诏令。两省的沿革都源自皇帝的内侍机构,两者的职能也有颇多重合互补之处。

所以在后世,两省就逐渐合并成了“中书门下”一个部门。

而在李明陛下手里,自然不会把这个问题遗留给后人,他现在就要解决。

“门下省的诏令审查职能,悉数移交中书省,由中书省完整地负责法令的制订与审核发布。

“原九卿中的大理寺、以及尚书省的刑部,并入门下省。由门下省负责监督审查全国范围内的法令实施,司令法律。”

长孙无忌滔滔不绝地讲着,李明点头听着。

经过这么一通魔改,三省就分别负责了行政、立法(陛下敕旨的编撰、审核与发布)和司法(监督法令实施),各司其职。

在各自主管的领域内,三省分别拥有完整的权力,而在更广大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上,三省又各自分立,互相掣肘。

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行政效率,又保持了一定的权力制衡。

“而在三省之上,原门下省政事堂升格为‘国务衙门’,便是此处府院。

“国务衙门统合三省,在三省长官之上,再设正副首相各一人,便是房玄龄房相和在下。”

长孙无忌继续说道。

政事堂是原本诸位宰相共同议事的地方。以前的三省虽然分了权,可是遇上需要各部协调的大事,还是需要各位宰相在一起碰头商议的。

政事堂便是群相办公的地点,位于门下省。

李明索性把这个临时机构转正,凌驾于三省之上,统一调令国家大事,正式成为国家行政的中枢。

这便是最终敲定的,大明王朝政治权力基础结构(再改剁手版)。

说是大改吧,一切框架都是从旧有的体制上发展而来的。

说是承袭旧制吧,权力格局是切切实实地改变了。

给人一种又新又旧的感觉。

也好,改革就该一步步来。

步子太大会扯着蛋的。

“之后,便是各部尚书人选。”

萝卜坑已经挖好了,接下来便是栽萝卜了。

长孙无忌继续向李明介绍着人员任职情况。

这没什么好说的,因为人事权是一切的基础,是李明的逆鳞,是他牢牢抓在手里,绝不允许他人、包括亲爹娘染指的权力。

各级官员人选他早就已经钦定了,长孙无忌只是向陛下确认,他的意旨得到了落实而已。

李世民在一旁听着,全程安静得像个学生,没有再放飞自我地发表意见。

信息量太大,他必须要好好消化一下。

国务衙门的设立和三省六部的重新分割,对他的震撼自不必说。

光这个“选人用人”,就充满了学问——

每个衙门必定配备一位大唐旧臣为副手。

这地区平衡、权力平衡,玩儿得溜啊……

汇报完毕,长孙无忌呼出一口气:

“经陛下调教,三省便能独立地处理自己职能范围内的事务,而不必跨部门会办,缩短了办事流程,减少了推诿扯皮。

“行政效率提升,便可助臣等统治这辽阔无边的疆域。

“陛下,英明!”

说着,他郑重地向李明一拜。

这是他发自内心的赞扬,不是拍马屁、讽刺,或者进谏的起手式。

各部门掌握办事的全流程,上面再架设一个牵头机构,之上是发号施令的皇帝,这是专为效率而生的权力结构。

和大明这个国家的气质最为搭配——效率优先,锐意进取。

李明陛下虽然偶尔会……突发奇想,但是在大政方针上,他何时出过差错?

是一位值得百官信赖的明君啊。

今次的政治改革,必将载入史册……

“英明么……”

李明并没有感到得意。

这种权力分配方式,效率固然是提高了。

但也存在着另一个隐患——各部权力分立,容易板结一块,形成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

人话说就是,缺乏制衡,容易形成利益集团。

在李明的励精图治下,通过定期轮岗、人员流动等方式,姑且还能延缓利益集团的形成,让这套行政机器保持高效。

可时间一长,机器仍然难免锈蚀……

也罢!

“后人的事,就相信后人的智慧吧。

“今人得先解决眼面前的问题,以效率为先,先把这大到离谱的国土给治理好。”

李明嘀咕着,心里不禁想到。

若是房相还在,他大约不会说什么“陛下英明”,而是面无表情地列出证明此举愚蠢的一二三项理由吧……

“对了,说起房相。”

李明想起了来这儿的正事,话锋一转:

“长孙相,你希望你的同僚房玄龄回来吗?”

伏惟陛下意旨是尊,但臣窃以为,房相年老体衰、思维迟滞,于公于私,都应放他告老还乡为好……一旁的李世民自娱自乐地在心里替长孙无忌回答着,一边慢悠悠地喝着茶。

开玩笑,好不容易妨碍他专权的绊脚石走了,难道还请回来不成?

“希望。”长孙无忌面无表情,简短地回了这两个字。

“噗!”李世民差点把茶汤吐出一地,以一种看陌生人的表情,诧异地打量着长孙无忌。

这位大舅哥,今天让他感到陌生!

原本处事圆滑的,今天变得刚直无比。

原本权利欲旺盛的,今天却要另请高明。

来大明的这段时间,长孙无忌到底是怎么了?!

“工作任务太重,事情太繁复了……”

长孙无忌声音虚弱,神色疲劳,脸上写满了生无可恋。

“两位首相的职责,压在我一人身上,着实有些勉强。

“我上书请求陛下擢升新的首相,或者将部分首相职责分出去,可陛下又不肯……”

“毕竟首相乃是群臣之首,兹事体大。除了房相和长孙相,其他人我谁也不敢信任啊。”看着快要过劳死的长孙无忌,李明的脸上露出了狡黠的笑意。

“如果我说,只要重新规划群臣的饮食,就能让房相回来呢?”

长孙无忌顿时精神一振,死气沉沉的脸上出现了明显的波动。

先是惊喜,再是疑问,最后是笃定。

“请陛下细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