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399章 战略性模糊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399章 战略性模糊

作者:吃不起肉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08:00 来源:平板电子书

当李明轻轻离开父亲的房间,将大门重新合上时,外头正哭声一片。

李靖领衔,白天还互相攻伐得不亦乐乎的明、唐诸将,现在正其乐融融地跪在一起,哭得不亦乐乎。

给您妈哭丧呐……李明听得脑壳痛,心烦得激烈吐槽。

但是与此同时,他的泪腺本能地分泌大量泪液,随便挑了一位眼生的唐军将领,和他一同抱头痛哭,以示明唐两家摈弃过往、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

一边假哭,一边嘴里还念念有词:

“苦了你们了,真是苦了你们了……”

那位唐军降将——也就是程知节——看看自己的新领导,又看看旁边睁着大眼记录此时的八卦史官和记者,汪汪干嚎起来。

“嗷呜~嗷呜~”

他现在是字面意义的“欲哭无泪”。

假哭了一晚上,已经一滴也没有了。

新·大明军队高层的第一次团建,在一片祥和的啼哭声中落下了帷幕。

可将军们的工作完成了,皇帝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李明忍着打哈欠的冲动,努力让疲劳的大脑动起来。

一上手,他老爹就扔了个棘手的难题给他——

是否保留“唐”这个朝代?

这似乎只是一个名字的问题。

但名字可不是小问题,是埋着大坑的。

陆上随便拉一个人改名改姓,尚且极其困难。

给全天下千万人改称号,那更是要慎之又慎。

如果不听老爹的,将这场战争定性为改朝换代之战,将国号改成大明。

那么广大南方地区暂且不论,关中、陇右和一部分中原地区肯定是心有不服的。

有种被辽东、河北佬联合殖民的屈辱感。

这就埋下了地域矛盾的祸根。

等慑服于李明武勇的一代故去以后,难保这些地方的人会不会蠢蠢欲动,给他一手建立的大明王朝来一个反方向的“安史之乱”。

但是如果听老爹的,把国号改回去,也一样会踩雷——

大明的核心领土肯定会不爽。

用完即弃是吧,没有统战价值了是吧?

归根结底,国号问题折射出来的,还是如何抚平战争双方的矛盾问题。

如果处理不好,难保不会演变成动摇国本的“国本之争”。

怎么能做到既要又要,让两伙迥然不同的“朴实百姓”都满意呢?

事已至此,考验的是领导者的端水能力。

而且一边端水,一边还得脚踩两个鸡蛋。

“真是给我出了一道难题啊。”

李明轻叹一声,倒也并不感到为难。

这种足够文官集团“大礼议”几十年的重磅话题,对端水大师来说,无非是稍稍动动手指的事。

…………

不日,一条爆炸性新闻迅速传遍了大明的临时首都,平州行在。

《平州日报》头版头条:叛军投降矣,伪帝逾逾退位。

全城爆炸。

“叛军集体归降,我们赢了!”

百姓一时欢声雷动,全场沸腾。

战争可算是结束了!

虽然平心而论,这场仗其实并没有持续很久,属于“我还没用力、你就倒下了”的情况。

除了在最后收尾阶段,油价“略”有上升以外,战争并没有给民间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大冲击,大明百姓基本是无感的。

但是,打赢了总归是一件大好事,值得举国欢腾。

…………

平州中心的一处宅邸,姑且被称作“皇宫”的地方。

李治的“寝宫”——其实也就是一栋精致的独门小院。

“两只黄鹂鸣翠柳……”

李老九正在一边吟诗、一边作画,一如往常。

在平州住下以后,他便一步都没有离开这里,甚至甚少离开自己的屋子,成天把自己闷在屋里写字画画。

他听说这样的爱好比较养生。

可以让自己活得比较久一点。

“叛军降矣!”

窗外冷不丁传来民众激动的吼声,吓得他手一抖,在画布上划出一道深深的刹车印。

李治的住所还不至于被安排在大马路边,与外部有高墙和园林相隔,是一处闹中取静的惬意之地。

只是和规模夸张的太极宫相比,这处小宅、乃至整个大明“皇宫”,就显得有些狭小逼仄、过于“亲民”了。

平时,这里烟火气挺浓,给生在深宫的李治不一样的体验,他并不讨厌。

可是在今天,外面正在大声传播的消息,就不是他想听见的了。

啧……李治下意识地想撇嘴,但克制住了,不动声色地放下纸笔,将窗子合上,又重新回到画布前。

即使四下无人,整个房间只有他一个活人,他也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表情管理。

“画毁了,我还是心不静啊……”

李治重新磨墨,琢磨着该怎么给这副黄鹂鸣翠图补救一下。

“有了。”

他的笔刚在画布上一点。

只听房门被砰地推开,一个像黄鹂一样清脆的声音在那儿大喊:

“雉奴哥你知道吗,晋阳城被破,父皇投降了!”

李治的手一抖,又给两只黄鹂添了一横,无语地抬头看向来者。

正是自己嫡亲的妹妹,晋阳公主李明达。

她穿着一袭明黄色的纱裙,轻飘飘的,真个像小鸟一样。

李治叹了口气,苦笑道:

“你一个晋阳公主,晋阳城被破这么高兴?”

“当然高兴,因为这意味着战争结束了,父皇和大家都安全了!”

李明达蹦蹦跳跳地来到李治的书桌边,从怀里掏出一份报纸,啪地拍在桌上。

发现了哥哥画的抽象画。

“咦?雉奴哥,你为何要在两只黄鹂的身上画个叉啊?

“算了不管了。你看今天的报纸了吗?头版头条!上面说,长安君臣归降,天下重归一统,不必再打仗死人了!”

看着妹妹亮晶晶的双眼,李治满腔老槽不知该向何处去吐。

首先,这幅画变成这样子,是因为外部因素……

“首先,你手里的报纸,是谁给你的?”李治警惕地压低声音。

“花一文钱从小贩手里买来滴。”李明达开朗地回答,完全不觉得这其中有什么问题。

“你怎么能擅自出宫,甚至还去买报纸……”

李治正哆嗦地责备到一半,门外又进来一个人。

是大哥,李承乾。

他瘸着一条病腿,整个人晃晃荡荡的,一副颓废沮丧的模样,嘴里在念叨着:

“亡了,亡了,大唐亡了……”

李治嘴角抽搐。

“大哥,你也出宫买报纸了?”

李承乾怅然若失地摇摇头:

“非也,我买个包子,小贩用报纸装了给我了。”

还有高手?

李治都不知道该怎么数落这对神经大条的兄妹了。

难道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自己是被敌国俘虏的皇室成员?

难道就没有一点寄人篱下、俯仰鼻息的自觉吗?

就不怕给对方落下口实,随便找个理由砍了?

“你们呐……”

李治正要开始吟唱。

侍从来报:

“太后殿下请三位前去坐坐。”

“嗯,好哒。”李明达满口答应。

李承乾吃力地挪着病腿,见李治一动不动,催促道:

“走啊。”

“哦,哦……”李治脸色煞白,神情呆滞。

好像要上断头台一般。

…………

“从政这么多年,几时见过全国百姓弹冠相庆?”

平州府中,长孙无忌靠在窗边,抱着胳膊俯瞰着人声鼎沸的大街。

同一个办公室的房玄龄没有放下手上的工作,随口接了一句:

“‘弹冠相庆’不是个褒义词,长孙公平日里都是这么遣词造句的吗。”

对于老同事、老对手的挖苦,长孙无忌只是冷笑着耸了耸肩膀:

“我就是想表达贬义。”

房玄龄淡淡道:

“作为主事者,我们自然会比平民百姓更早地知道前方战况,这不是你优越感的理由。”

长孙无忌撇了撇嘴:

“不是这个意思……唉,你这无君无父之人,岂能理解?”

和主动投靠的房玄龄不同,长孙无忌是被“逼上平州”的。

作为大唐国舅,他对那个逝去的朝代,仍然抱着几分说不清、理还乱的情感。

大明百姓庆祝唐朝覆灭的场面,在他眼里还真可以用“弹冠相庆”来形容。

“唉……俱往矣。”

长孙无忌苦笑道:

“为了弥合两边的矛盾,根据陛下的最新指示,需对明、唐双方的区别进行模糊处理。

“这样的话,我姑且也可以认为,明就是唐、唐就是明,大唐仍然存续吧?哈哈哈……”

这番话实在自欺欺人,他自己说出口,自己都觉得槽点满满。

但是出乎意料的,一贯毒舌的房玄龄并没有接茬。

房间里安安静静的,没有一点声响。

“嗯?玄龄公?”

长孙无忌转过头去。

大明首席宰相、他在朝内最大的绊脚石、和他斗了半辈子的老家伙,房玄龄,正安安静静地趴在桌面上,好像睡着了。

老人这么一睡,在很多情况下就起不来了。

长孙无忌眼皮一跳,在短短一息之间,无数个念头闪过。

房玄龄如果就此死了,那他岂不是……

可是,大明的大业,这天下……

左右互搏了一会儿,他最终还是叹了口气,迅速走到房玄龄身边,伸出手指在口鼻处探去。

还有微弱的气息,还没有凉透。

算你这老小子走运……长孙无忌收回手指,立刻换上急切的表情,向门外大喊:

“来人啊!快去找大夫!房相不行了!”

…………

在一片欢乐的平州街巷,在无人关注的角落。

《平州日报》的副版,照例塞满了一堆无聊的政治经济新闻。

什么《油价稳中向好,用户情绪稳定》、什么《油菜花种植面积再创新高》、什么《热烈祝贺百日大炼钢攻坚行动完美收官》之类,让人了无兴趣。

而在这一片另类“标题党”的文章正中间,是一条格外无聊的标题:

《现将关于陛下就国内各都市功能定位不明等9长期悬而未决问题做出最高指示的决议分发给你们》

根本没有让人点进去看一看的**。

而在这一条醒目又不“醒目”的文章里,在一长篇关于城市功能定位的专业论述中,埋藏着一则在可大可小的事:

我国正式定都平州。

说大吧,平州难道不是一直都是大明的首都吗?

甚至在大明建立以前,平州就是李明陛下的巢穴(划掉)大本营。

这是每个三岁小孩儿都知道的常识啊。

这有什么重新强调一遍的必要吗?

但是说这件事小吧,那可一点也不小。

因为现在这个“我国”,定义上稍微有亿点区别——

除了旧有的辽东、河北、高句丽和薛延陀故地以外,还囊括了整个中原、关中、川蜀、两湖、江淮……

简言之,这是华夏人认知里最完整的华夏。

而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自夏商以降,大一统的华夏,基本都只会在长安至洛阳一线定都。

过去的朝代唐朝也不例外,还弄出了东西两都制。

而辽东平州远在华夏核心几千里外,即使在大明建立以后,其官方正式身份也只是“行在”,是临时首都而已。

现在,相当于正式从长安迁都至平州。

此事焉能不大?

当然,这是胜者的特权,大明百姓并不会对此感到大惊小怪。

那他们自然也不会对这篇无聊雄文里,埋藏的另一个雷投以关注。

那就是,为了庆祝平州正式升格为全国的首善之都,经李明陛下批准。

平州被正式更名为“唐州”。

虽然让铁杆明粉有些不爽,自家的首都怎么穿着隔壁大唐的衣服。

但是这也不是多大事,毕竟长安的首都之位都已经夺到手了,实利已经拿到,可以不必那么在乎虚名。

更何况,绝大部分人都压根儿不知道这件事,还兀自沉浸在欢乐的海洋。

而报社记者、乃至官府文书,似乎也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不能自拔。

证据就是,在他们所写的文书之中,对自己国家的称呼十分混乱。

有称大明的,有称“我国”的,也有以首都为简称、自称为唐的。

还有以汉、汉家代指的。

称呼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突出一个百家争鸣,逼死强迫症。

如果有较真者逐字逐句地检查,铁定会破口大骂:

恁大的衙门,难道没有人校对核验吗?难道我国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吗?

不过,在胜利日的大好日子里,并没有闲人去钻这个牛角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