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345章 这支军队疑似过于谨慎了

“我军轻骑精锐佯攻晋阳,辅以黑烟笼罩视线,再用真实的攻城器械以壮声势。

“在清晨时分光线微弱之时,发起突然进攻,能让唐军看见了但又没有完全看见,不知袭扰部队的虚实。

“这就能拖延他们相当长的时间,足以为主力部队的战略转移提供充足的掩护。”

侯君集滔滔不绝地说着:

“晋阳对唐国来说,同样是不能丢弃的战略要地。况且太上皇的御驾还在此城,晋阳更是唐国起家的风水宝地。

“这地方遭袭,对面的唐军一定会犹如惊弓之鸟。”

“就算在天亮以后,他们能够很快发现‘我军攻城力量其实不足’的端倪,但他们也必如惊弓之鸟,不敢倾巢出动来围追堵截。

“谁知道这是不是我军是什么计划呢,说不定是把他们骗出来杀的诱敌深入伎俩呢——他们一定会这么认为,并且继续避战不出。

“毕竟对唐国来说,晋阳是他们绝对不能、不可、不许放弃的要地。”

在座的同僚们都在洗耳恭听,让老侯说得兴起。

“别忘了,唐军一直处于守势,而我们始终处于攻势,主动权在我,优势在我!

“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的计划,行动必然迟缓。

“等他们终于恍然意识到自己被战略欺骗之时,我军早已稳坐朔州了!”

既然已经决定后撤了,为什么还要演这么一出戏,不直接后撤呢?

因为撤退是军事行动中最难的一环,没有之一。

难度甚至高于攻城。

在撤退途中,军心难免放松,士气也不会很高。

这是天然的人心,再怎么训练也不能完全杜绝。

因此,如果在后撤途中遭到敌人的围追堵截,士气十分容易崩溃。

有序的后撤就会化为无序的溃败,编制被打散,大部队彻底失去战斗力,被轻易歼灭。

两军对峙还能打得有来有回,但是一方如果松下一口气就会瞬间一败涂地。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势均力敌、场面上也有来有回的敌我双方,结果战后结算却往往能被打出惊人交换比的原因。

绝大部分伤亡,都是在撤退阶段造成的。

所以才会有“一溃千里”的说法。

就好比爬山,一步一步稳稳当当地下山很难,一路滚下山就要简单得多了。

而为了防止李世民在明军下山途中,在他们的屁股上踹上一脚,侯君集才使出这声东击西的一招——

利用一小股部队佯装进攻晋阳,把唐军的注意力吸引住,以掩护大部队从容不迫地北撤。

为了让这场戏更真实一些,明军在佯攻上可谓下足了血本。

不消说,拉出去装样子的攻城器械是肯定要牺牲掉的。

那些玩意儿过于笨重,逃是肯定别想逃的。

不过反正大明的生产力一直在线,不肉疼,烧几台给唐军开个篝火晚会也没什么。

能用生产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更大的牺牲,是派出去佯装攻城的诱饵部队

那些部队敢于自蹈死路为大军争取活路,无疑是精锐中的精锐。

尽管人人都骑着快马,机动力拉满。

但是至于能否逃出气急败坏的唐军的追击,只能说,不乐观。

众所周知,精锐士兵都是很值钱的,比同等体重的大明交子都值钱。

但是和大明主力的安危相比,这点成本又微不足道。

可以说,这个计划非常具有侯君集特色——

大开大合,为达目的不惜牺牲。

慈不掌兵。

但如果不付出这些代价,明军的损失无疑会成几十上百倍地飙升。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这也是为什么众将最后都选择支持侯君集的计划。

“君集所言极是。这应该能够拖住唐军,为我们争取几天时间。

“这足够我们的大部队退到朔州的城防工事之后了。”

李道宗对老伙计的点子表示赞赏:

“因此,卫公大可以放心。”

其他将领也纷纷表示附和。

李靖并没有直接回应老侯老李两人的解释,只是说:

“小心驶得万年船,还是要做好应对敌军追击的准备的。”

“这是自然,行军中肯定会提高警惕的,不劳卫公操心。”侯君集闷声回答。

你自己拍板决定的事情,现在又来怕这怕那的挑刺,是不是看不得我侯郎出风头……老侯在心里激烈吐槽。

李靖点点头,对刺儿头手下并没有露出什么情绪,还是一副温和的样子:

“这样便好,一定要嘱咐各部加强戒备,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即使为此适当放缓一些行军速度也可以。

“尤其在首次遭遇敌人的围追堵截时,不可猝不及防,大乱阵脚。”

“知道了知道了。”你好烦……侯君集越来越不耐烦。

好在李靖也没有继续碎烦下去,轻出一口气,挥挥手道:

“快去准备吧,准要上路了。”

“遵令。”

众将齐声回答,退出营帐。

出了大门,大伙儿不免交头接耳起来。

“李卫公怎么说得言之凿凿,好像唐军一定会追过来似的?”薛仁贵嘀咕着。

几名高层之中,就数他的道行最浅,所以无法准确领会领导的精神。

“还能是为什么?多半是他反悔不想撤退了,但军令已出,大部队都动了起来,事到如今不能再翻烧饼了,才找了这么一个借口。”

苏定方猜测道。

薛仁贵摇头表示不相信:

“如此优柔寡断,应不是李卫公的性格……”

作为从小就沐浴在“李卫公故事集”的一代,小薛对偶像李靖有着天生的滤镜。

“谁知道呢,人毕竟老了……”中年人苏定方的目光深邃了起来。

“撤离代州毕竟事大,临到事前担心这担心那,说明卫公可能确实反悔了。”

“可是……”薛仁贵还想争辩。

“定方所言不无道理。”李道宗也加入了这场争论之中。

“放弃代州、撤回朔州并不能解决我军的根本问题。

“想一想,我军为何会陷入不得不后撤的战略窘境之中?

“不是因为代州地形不够险要,也不是因为我军技不如人。

“而是因为后勤补给被李世……被天策上将给断了。”

一提起这个话题,薛仁贵的PTSD又犯了,声量也一下子虚了下去。

“江夏王说的很是在理。”

苏定方附和道:

“就算我们退回到朔州,一旦唐军进一步北进,在代州站稳脚跟,他们仍然会故技重施,切断我们的后勤。

“朔州的条件比代州更为恶劣。一旦后勤有变,我军更难支撑。

“我们已经从代州退到了朔州,我们还能从朔州退到哪儿?平州?”

一番话,让薛仁贵也无力反驳。

“所以。”

江夏郡王李道宗总结道:

李卫公很有可能是看到了这一点,对退守朔州不抱希望,才下意识地抵触此举。”

薛仁贵神情十分沮丧,嘴唇蠕动:

“那为什么不收回成命……”

“不去朔州,我们还能怎么办?继续在这里饿着?”

李道宗反问。

“回撤起码还能再多吃几天饱饭,继续以拖待变呗。

“说不定真如李卫公所料,大唐真被我们拖崩溃了也不一定。”

话虽然这么说,但是从李道宗的脸色来看,他对拖崩唐朝也并不抱太大的期望。

纯粹是一种“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听天由命态度。

苏定方拍了拍小薛的肩膀。

“军令如山,驷马难追。别管那么多有的没的,闷头执行便是。”

薛仁贵的脸色十分难看。

一根筋变成两头堵了,这就是大人的世界么……

就在三人激烈讨论的时候,刚才和领导中路对狙的侯君集,却是一言不发,出奇地平静。

李道宗觉得奇怪,没话找话地问道:

“君集,我军抵达朔州以后,下一步应如何应对,你有什么想法吗?”

侯君集呵呵冷笑:

“你们倒是有先见之明,还没迈出营门呢,先做起了在朔州的打算。”

李道宗眉头一皱:

“怎么,你也觉得我们无法平安抵达目的地?”

“谁知道呢,反正我们先按照李大总管所说,让士兵们一路上提高警惕。”

话音刚落,不仅是李道宗,连边上的薛仁贵和苏定方都吃了一惊。

没想到你侯君集贼眉鼠眼、一脸反骨,背地里居然是这么遵守命令的好部下吗!

“遵守个屁!”

侯君集唾了一口。

“可以预见,去朔州我们也是被动挨打、忍饥挨饿的命。

“万一李靖那厮把责任推给我们,说是因为我们不听命令,才导致了如此惨败,那该怎么办?

“姑且按他说的做,他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别去多想有的没的。

“这样,那羊尿泡老头抓不住我们的把柄,自然也没办法把失利这口黑锅甩给我们。”

薛仁贵全程听下来,整个人都石化了。

好家伙,好一个职场生存之道啊!

原来这才是大人的世界吗?!

…………

“快,快!代州就在前面,如果我们能提前到,可以在那里先歇息休整!”

向朔州长途奔袭的路上,李世绩不断地给将士们打鸡血。

他当然觉察到了部队士气低落,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大家饿了一个冬天,肚子空空,发布的命令又很违反直觉,老兵油子们心里有意见那太正常了。

太上皇陛下如果能随行,士气还不至于落得如此。

可是,这毕竟是一场生死赛跑的追击战,陛下虽然最近精神不错,但参与其中还是太冒险了。

所以,陛下仍然稳坐晋阳后方,此次截击战由李世绩全权指挥。

这就让吃惯了天策上将牌“细糠”的将士们,看不上李大总管这个“粗粮”了。

啊对对对……筋疲力尽的士兵听着李世绩的心灵鸡汤,心里都懒得吐槽。

领导画的饼虽然大,但并不能填饱肚子。

他们这一路空着肚子,星夜兼程,火急火燎地往朔州方向狂奔。

而北上朔州的最大障碍,无疑就是横亘在马路中间的代州。

那么代州有什么呢?

有明军的大本营。

根据常理来说,东道主恐怕会给未经邀请的关中来客准备一场格外“热烈”的欢迎仪式吧。

眼看一场殊死的攻城大战就将爆发,将士们将被迫拿自己的天灵盖去撞崞县的城墙。

李世绩居然还在那儿说风凉话,说什么“在代州休整补给”云云。

真是让人笑掉大牙,真当那里的明军主力不存在吗?

很快,一座高大的城门出现在眼前,正好处于初春斜阳的阴影之中,显得格外阴森。

崞县,到了。

“冲!先登者侯!”先锋校尉立刻下达命令。

“遵令!”

尽管心里有这样那样的抱怨,但是唐军执行起命令来还是不打折扣的。

前锋做好了英勇牺牲的觉悟,奋勇向高大的城门发起自杀式冲锋。

然而,他们还没冲到地方。

大门反倒自己先打开了。

站在大门正中的,是几位瑟瑟发抖的文官。

领头人一身圆领袍和幞头,穿着的却是大唐式样的官服,向士兵们纳头便拜:

“代州刺史携全州百姓,在此恭迎天兵大驾!

“下官略备薄酒小菜,以饷天兵!”

咦?

还真是来欢迎我们的?!

抱定必死决心的唐军目瞪口呆,一个急刹车差点闪了腰。

…………

唐军大摇大摆地开进了代州,什么抵抗也没有遇到。

没想到,李世绩……不是,李大总管说的是真的。

明军真的不存在了!

胜利结算的唐军赢回了代州的一切,理所当然地胡吃海喝着——

小米杂粮粥。

代州百姓和明军一起耐饿了一整个冬天,连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饶是如此,他们依然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和更换门庭如家常便饭的中原百姓相比,山西人民的态度就热情、拘谨很多。

这不是因为他们有多讨厌大明叛匪,或者有多喜欢大唐王师。

而是因为,他们如果不主动喜迎,那大唐王师就会让他们“被动喜迎”——

如前所述,唐军是威武之师,但不是文明之师。

自费当兵,不就是为了能从别的地方补回来吗?

毕竟劫掠自家城池这种腌臜事,又不是没有干过。

和明军待一起被封锁,顶多是粮食价格飞涨,大家一起挨饿而已。

如果被唐军劫掠,那就不用担心价格涨不涨什么的了,因为大家的财物细软都会被唐军强制再分配——

连钱都没有了,价格涨多涨少自然和他们没有关系了。

“别动歪脑筋,这里没什么能供你们抢的!”

阿史那社尔严厉斥责不本分的士兵。

左仆射素以治军严格、不贪恋财富而闻名。

“没错!给老子抓紧时间,立刻北上截击叛军!要是误了战机,老子敲你们砂罐!”

老山匪程知节也抓起了纪律。

几番训示下,整支唐军真的做到了对百姓秋毫无犯。

不是因为大家突然幡然醒悟了。

而是因为,他们都急着打明军。

这里的些许油水,确实不值得他们在这里浪费太多时间。

原来李大总管说的是真的啊,叛军真的向朔州跑路了啊!

而且在代州的所见所闻,也似乎进一步验证了领导们的高瞻远瞩——

原来明军也真的在挨饿啊!

而且情况比唐军还要糟糕嘛!

不然也不至于弃城跑路啊!

也就是说,只要能追上溃逃的明军,给他们一个惊喜……

那就有机会一举全歼他们!

好哇,早就想好好教训教训这帮叛匪了!

要不是河北佬、辽东佬和高句丽蛮子作乱,他们哪里会至于在大冬天忍饥挨饿!

从军这么多年,他们就没有打过这么憋屈的仗,这次终于能连本带利地赢回来了!

唐军将士个个士气高涨,恨不得手刃仇敌,一路飞奔,奔出个一日千里!

很快,他们就提前抵达了朔州城下。

直接攻城?那是不可能的。

尽管根据行军速度测算,明军主力应该还在路上,不可能在城中。

但这里毕竟也是山中坚城,一夫当关,易守难攻。

一小股留守部队,足够守得唐军欲仙欲死,然后等明军主力拍马赶到,那就是两面包夹芝士了。

若要发挥最好的奇袭效果,莫过于在城外的必经之路上,对蒙在鼓里的明军打一场伏击战!

明军的补给情况比饥肠辘辘的唐军更差,归心似箭。

因此,在靠近他们目的地之处发动奇袭,效果绝对拔群!

说干就干,经验丰富的唐军,立刻熟门熟路地在野外埋伏了起来。

守株待兔,坐等叛匪进入伏击圈!

然后。

一天过去了……

两天过去了……

漫长的等待,唐军连个毛都没看到。

这勾起了程知节一些不大好的回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