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343章 大唐点子王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343章 大唐点子王

作者:吃不起肉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08:00 来源:平板电子书

深邃的峡谷之中,皑皑白雪在渐渐融化,但世界的主基调依然是单调的白色。

光秃秃的树木林立,遮蔽了本就微弱的阳光,环境十分幽暗。

一条正在慢慢化冰的小溪横穿峡谷,在偶尔钻出树梢的初春斜阳中,反射着阴冷的光。

冬天过去了,但又没有完全过去。

车辙声和脚步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一支庞大的车队缓缓开到了峡谷入口。

搬运的民夫们走到了隘口,下意识地停了下来。

车队领队是一位明军的伍长,见状当即一甩马鞭,在冻硬了的土地上发出一声脆响。

“别停下,快走!冬天昼短,天马上就要黑了!”

他急促地催促道。

民夫们看着领队一身武装到牙齿的制式明铠,再看看自己一捅就穿的布衣,面有难色:

“军爷,前面会不会有唐军在埋伏我们啊?”

“有个屁的唐军,这条线路是我们新发现的山中小径,他们都不知道有这么一条路,怎么提前埋伏?”领队骂道。

民夫们还是不放心:

“我的老乡上次运粮就遭了唐军,屁股上挨了一箭……”

“少特么废话,等天黑了,野狼野熊把你整个屁股都啃了!”领队不耐烦地扬了扬马鞭。

在他的威胁下,众人才嘟嘟囔囔地重新上路了。

车轮继续缓慢地转动起来,这支明军的运输队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山间小道上。

全程没有人敢说话,好似害怕惊醒沉睡在深山老林中的怪物。

领队虽然信誓旦旦地再三向民夫保证一路安全,但他自己心里也没底,忧心忡忡地望着两边的山崖,时刻警惕着周边的一草一木。

李靖李卫公所率领的明军主力,在代州前线已经窝了一整个冬天了。

接近十万士兵,就算躺着不动,每天都要耗费海量物资。

更何况还得经常应对唐军的突袭,消耗甚巨。

然而,他们每日得到的给养补充却很少,时刻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不是因为大明的后勤不给力。

实在是李世民指挥下的唐军,劫粮道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大明那遍布山林、错综复杂的后勤网络,居然被唐军一个不落劫了个遍。

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挖出来这些道道的。

古今征战,劫粮道的战术一再被将军们运用着。

但是运用的能力亦有高低啊……

唰啦,密林中突然传出响动。

“谁?!”领队猛然抽出佩刀,民夫脚力们也立刻停下脚步,神经质地左顾右看。

一只黄鼠狼从灌木丛中钻出,好奇地打量着这些受惊的恐怖直立猿,回头又钻进了雪地里。

“切,没事,虚惊一场。”

领队收回了刀。

民夫们也松了口气,挑起担子正要重新上路。

嗖的一声,破空声响。

一支冷箭从密林之中射了出来,笔直地射中了一名民夫的布衣上,却发出了叮当一声。

“杀!”

两旁的山坡上杀出一支唐军,堵头、断尾、掐中间,熟门熟路地截住了这支运输队伍。

“我乃李大亮!束手投降饶你们不死……”

唐军将领话音未落,一支箭擦着他的耳朵根,牢牢插进了身后的冻土之中,把他惊出了一身冷汗。

那名怂怂的“领队”神情一变,眼神充满了坚毅,嘴角勾勒,甚至戴泽几分复仇的快感。

正是之前被断粮断到意识模糊的大明新秀,小将薛仁贵!

抽出佩剑威武地一喝:

“敌人上钩了!给我上!”

“民夫们”早已将伪装的布衣扯下,露出了藏在厚实冬衣里的铠甲。

“马夫”解开战马的挽,跃上马背,化身为骑兵。

靠近马车的“民夫”当即打开车上的箱子,将枪矛弓弩迅速分发到战友手上。

动作之娴熟,显然蓄谋练习已久。

这支运输队,其实是钓鱼的明军!

“糟,中计也!”

李大亮心说不好,大呼一声:

“撤!”

“哪里逃!”

明军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极佳的作战机会,“领队”薛仁贵当即指挥手下的雄兵,先用弓箭射出一轮齐射,然后骑兵绕后,步兵掩杀。

给分兵偷袭他们的三路唐军来了个反包围。

“婢养的明军,上梁不正下梁歪,辽东佬果然狡猾!”

李大亮暗骂一声。

既然撤不走,不如拼了!

他当即振臂一呼:

“杀出重围!”

幽静的峡谷立刻变成了杀戮的战场,一时间人声马嘶不绝于耳,血气扑鼻,血腥弥漫。

两虎相争,各不相让。双方直杀得天昏地暗,夕阳西下。

因为是正义偷袭被无耻反打,唐军被打了一个始料未及。

虽然他们很快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在李大亮的指挥下结成队列。

但是失了先手,仍然让他们在一开场就落于下风。

加上阵型被分割成三段包围,整场战斗始终对他们很不利。

最终,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以后,唐军残部狼狈地退出战场。李大亮率几名轻骑,仅以身免。

…………

“婢养的,真爽啊!”

薛仁贵得胜回营,意气风发,又变回了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将军。

他回到军帐,立刻向主帅李靖跪谢:

“谢大总管给末将机会,一雪前耻!”

按说钓鱼这种小事儿,还不用薛仁贵将军亲自带队。

但是一听能狠狠地打偷鸡唐军的脸,小薛就按捺不住自己的小宇宙,主动请缨,亲自上阵。

没想到,对面唐军的劫粮部队也是高配版,由职业打工人李大亮亲自领衔。

双方各自带的部队绝对数量或许不算很多,但毫无疑问都是精锐中的精锐。

针尖对麦芒,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以后,不但大挫唐军的士气、涨了大明的威风。

还让薛仁贵出了一大口恶气,第一次中原之战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

“这次战果确实不小啊,剿的就是唐军最为宝贵的精锐。

“以后他们劫粮就要三思而后行了。”

李靖温和地向小老弟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

但是这不温不火的态度,以及旁人的沉默,让薛仁贵觉出了一丝非同寻常的意味。

“李卫公,发生了什么?难道……唐军劫粮道是假,直接劫营了?”

薛仁贵揪心地问。

李靖轻轻叹了口气:

“没发生什么。或者说,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

薛仁贵满头问号,追问:

“到底怎么了?请诸位明示啊。”

侯君集闷声道:

“还能怎么?不就是没粮了么?”

没粮……薛仁贵刚冲到山顶的心情又跌落到了谷底。

头脑一冷静下来,他又渐渐回到了糟糕的现状之中。

是啊,这场仗确实打得漂亮。

可是这又怎样?

一场战术胜利,并不能改变明军的战略困局。

补给线路依旧在遭受着唐军的严重威胁,后方的粮食仍然一粒米也没能运进来,物资仍然严重不足。

更可怕的是,今天这次反伏击的地点,真的是明军刚开发出来的补给线路,还没正式启用呢。

结果往沙子里随便一甩钩,居然还真钓到了一条大鱼,这就让人很掉san了。

唐军对明军后方的渗透,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啊……

“虽然卫公做足了准备,但是没想到,唐军的封锁这么严密……”

李道宗抓破了头皮。

明军这边,到底是低估了对面和他们一起互耗的决心。

居然对代州大营进行了全方位封锁——

其实说“全方位”并不严谨,因为将士们的行动是自由的。

只要别作死去晋阳城下开嘲讽,可以在前线随意乱逛,而不用担心被冷枪爆头。

唐军锁的不是明军本体,因为根本锁不住。

不如放他们随便乱逛,把重点放在封锁后勤上。

想占阳曲县?您随意。

甚至主动来攻打晋阳城也不是不行。

只要您不怕顶着补给不足的debuff,还能头铁撞城墙的话。

李世民在明军周围布下了一圈空气墙。

明军看似哪儿都能去,但实际上处处受限。

“一整个冬天,几乎一粒米也没有翻过太行山。就算提前备足了粮食,可是几万大军的开销,迟早有一天会用完……

“这就是天策上将的实力吗?”

苏定方瑟瑟发抖。

他只想回平州当片儿警。

李靖宽慰道:

“作战都是相互的,我们撑得很辛苦,但对面也未必轻松。

“要在广袤的山区布下天罗地网,还是在寒冷的冬季和初春,唐军的人力物力损耗想必也快到极限……”

“这话您上次就说过,卫公,唐军究竟何时才是极限?”侯君集闷声打断道。

这个刺儿头平日里就不太服管,被动挨打了一个冬天以后更是如此。

李靖对下属的顶撞并不恼火,平静地对答:

“双方互耗,比拼的就是谁能撑到最后。谁先憋不住一口气,谁就到了极限。”

“我们的底气是之前囤积的粮食,而唐军的底气是整个大唐!”

侯君集提高了声量,双拳紧握。

“我们被断粮了一整个冬天,而对面的补给源源不断,我们怎么耗得过对面?”

李靖耐心解释:

“用我军榨干整个大唐的国力,这本就是此战的基本战略。”

“但是以一城对一国,如何能耗得过?”侯君集争锋相对。

老侯的论点得到了其他人的支持。

李道宗道:

“如果我们手中的主力军都败亡了,恐怕对战局更为不利吧?”

“是啊是啊。”众将附和。

李靖平静地听着诸位的意见,反问:

“那你们打算如何呢?”

“我们应该,动一动。”侯君集捏了捏拳头。

李靖眉头一勾:

“相信君集不会说出‘强攻晋阳’这样的蠢话吧?”

侯君集嘿嘿一笑:

“我有一个计划。”

…………

“陛下,末将……中计了,损失精锐过百,请陛下……责罚。”

晋阳府,李大亮鼻青脸肿地向李世民请罪。

别看古代打仗动不动就几十上百万人的,就拿几百人不当人。

全盔全甲、经验丰富、训练有素、能在敌后山林里一钻十天半个月还能士气不崩的“特种部队”,在哪个时代都是国家的掌中宝。

至少李世绩老哥的心就在滴血。

训练一个这样的士兵,不知要花几倍于他同等体重的铜钱。你这李大亮浓眉大眼的居然一丢就丢了几百个,真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不过李世民倒是很看得开。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你也不必过于自责。先退下休息疗伤要紧。”

就这么轻轻地把这事儿一笔带过了。

一两次战术失利不影响战略大局。

而目前大唐的战略大局就是——

“陛下,我们恐怕在晋阳撑不了多久了。”

在李大亮一瘸一拐地退下后,李世绩便开门见山地说道。

“补给越来越困难,后方能供应的物资越来越少。士兵们必须减少外出作战,以降低不必要的粮食损耗……”

一句话,唐军也遇到了补给问题。

正如李靖所料。

虽然唐军的后勤线路大体通畅,没有像明军那样遭到系统性、全面性的遮断干扰。

但是,补给还得要考虑效率问题。

晋阳地处晋中盆地中间,关中的粮食翻山越岭地运上来,一路损耗极大。

再这么援下去,明军还没垮,关中的陛下就得和老百姓一起饿肚子了。

什么?问为什么不从其他地方调集粮草?

从哪儿征粮?

中原?这地方在夏秋农忙的关键时期数次易主,严重影响到了当地农业生产,没闹饥荒已经算高祖爷保佑了。

湖广江南两淮巴蜀?南方地区确实出了粮——否则长安也撑不到现在——但只能出一点。

就这还别嫌少,这还是南方势力看在高祖爷的份上才拨付的。

那地方本来就对长安的朝廷三心二意的,不可能全身心投入进去。

毕竟当初统一南方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李靖和李孝恭一文一武两位老哥。

如今,两位老哥一个在对面的大明,一个死了,真实死因还是被大明的老大(李明)侦破的。

让南方人出血、对自己的老领导刀刃相向,他们做不到。

要不是大唐上面还有个李世民在那儿镇着,广大南方在这场红白大战中倒向何方,还未为可知呢。

至于再南边,两广交趾……

帮帮忙,那边不向关中要粮就已经烧高香了。

荔枝倒是管够,但现在不是这个季节,季节对了也运不过去啊。

总之一句话,侯君集还真没说错。

和代州的明军对峙,还真让大唐整个国家堵上家底了。

别太高估封建社会的动员能力和运输能力。

“陛下。”

李世绩严肃地进谏道:

“我军是否应放弃晋阳,进一步后撤至汾州一线?”

汾州在并州之南,地形平坦,且更靠近黄河,交通便利,补给的压力能小很多。

但是让唐军让出整个并州……

“晋阳是我朝龙兴之地,丢失此城怕是不祥。

“晋阳失则山西危。若整个山西不保,天下将倾。”

郭孝恪反对道。

阿史那社尔也表示同意:

“且我们在晋阳构筑了许久的工事,岂有拱手相让之理!”

李世绩坚持己见:

“如果我们继续在这里消耗下去,战线没垮后方先垮了。”

一根筋变成两头堵了,双方僵持不下。

老办法,请陛下圣裁。

“细节而已,无需纠结。”李世民完全没有把双方的争执当回事。

在场诸将,对主上冷漠的态度大为不解。

毫不夸张地说,是守是退关乎着国家兴亡,难道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

“朕更关心的是,李靖他们吃什么。”李世民缓缓说道。

“咦?”

众将面面相觑。

这算什么问题?这问题很重要吗?

“我们已经基本把他们的后勤通道都给摸清了。每条线路的最大运力是可以估算的,对方大军的每日消耗也是可以估算的。

“这样一来,在我军开始骚扰对方之前,李靖最多能在代州积蓄多少粮食,就是可以估算的。”

李世民意味深长地说着:

“也就是说,明军在战前最多能储藏多少粮食、一共能窝在营地里坐吃山空多久,都是可以推算的……”

麾下诸将鸦雀无声。

没人敢打扰天策上将的推演。

李世民说话越来越快,组词越来越模糊。

但是他的眼睛灵动地跳跃着,好像面前摊着一本详尽的账簿。

“而根据朕的测算,明军的储粮,应该也到了快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李世绩注意到一个细节,太上皇陛下用的是“也”字。

唐军在咬着牙死撑,明军又何尝不是?

在这场漫长的消耗战中,双方都在把自己逼到极限。

坚持到底才是胜利。谁先撑不住,谁就功亏一篑,满盘皆输。

李世民从虚空收回目光,看向众将。

“诸位爱卿,狗急尚且跳墙。

“你们猜猜,对面会不会主动送上破局的机会?”

李世绩恍然大悟:

“陛下的意思是……敌人可能自投罗网,主动进攻晋阳?”

在只剩一口气的时候打攻城战,和自杀的唯一区别就是死得更快。

“他们到底会怎么做呢……”

李世民不置可否,慢慢躺在了榻上,仰天闭上了眼睛。

就这样过了许久,不再动弹。

就在大家以为老李又陷入意识模糊的状态的时候。

他突然开口了。

“朕有一个计划。”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