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魏风华 > 第四百八十八章 军议

大魏风华 第四百八十八章 军议

作者:东有扶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2: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四月十七,顾怀入遂城。

大魏的边境并不是一条直线,西至雁门,东入大海,整体是一条往大魏国境内凹的防线,但在顾怀收复河北后,他在这条原本饱经辽人蹂躏的防线上安置了两员大将,李易陈平分别扼守着飞狐与归义,这就导致防线整体凸出来一块,也就是在被辽人推倒然后又被李易就地重筑的遂城。

这也难怪这里会是一年来辽人进攻最猛烈的地方,毕竟依托长城而死守的遂城如果不拔下来,就没有辽人敢越过这里去大魏国境跑马,而在国战再度开启的今天,这里也在双方的默契下俨然成了决战之地。

今日遂城下着雨,雨丝缠绵迷迷蒙蒙,帅堂上整整齐齐站了两排的将领,最高处的座椅上不见人影,以往坐在那儿的李易此时按着剑柄站在一旁,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在沉默地等待着,肃杀的气氛让人的身上都起了些鸡皮疙瘩。

脚步声在堂外响起,没有着铠的身影大步走了进来,一阵铠甲振动声响起,所有人下意识地站直,却在那道身影一摆手后停住了行礼的动作。

顾怀转身在帅椅上坐下,冷冷一扫堂间,开口道:

“说一说情况。”

如今在边军中军职最高的李易站了出来,干脆利落一摆手,立刻有人将涂满了各色旗帜的地形图推上来。

“王爷请看,”他说,“七日前辽军誓师,集结十七万大军南下,三日前一头撞上长城,很显然是想用人命啃下这里,拔除后顾之忧后,再直入大魏国土,如今长城虽然稳固,但前线灵丘、易县、范阳三地双方兵力已经互相咬合,正在前线交战...局势堪忧。”

“辽国能拿出十七万大军孤一点都不惊讶,”顾怀说,“毕竟家底子摆在那里,孤好奇的是,如果兵力达到了这个地步,为什么不越过遂城直接攻入大魏本土,就粮于敌?边军能抄后路也是有限度的,辽人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这次开口的是陈平,这个当初在军中默默无闻,却因为活捉白莲教佛主一路爬到今日边境大将的男人拱手道:

“王爷,在来军议之前,末将曾带兵与辽人左路军在新城有过一场厮杀,配合锦衣卫的探查,摸清了辽人十七万大军的构成--骑兵五万,步卒十万,辅兵两万,粮草用度南京道无法供养,只能由其他地方转运,补给线拉得太长,这或许是辽人不敢贸然轻进的原因。”

顾怀点了点头,看着地图上双方那犬牙咬合、互相糅杂的兵力沉默不语。

紧赶慢赶,终究还是没能在辽人动手之前主动进攻,兵力在边境线上铺开,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了,长城固然好守,可其他地方就得与辽人实打实野战,不容乐观。

而且辽人进攻从来都是以骑兵为主,步卒为辅,这也养成了他们不重视补给、就粮于敌的习惯,这一次大动干戈甚至从国内各地转运粮草,显然是准备把这一整条防线啃下来,再踏踏实实地南征--这就让很多预先想好的战术没了用场。

“不能死守,只能北伐。”

顾怀下了结论,他站起身,在辽国南京道都会析津的位置点了点:“一定要把这里打下来。”

战场上打仗的是将领,但定下战略的永远都是主帅,前线数员大将,但说到底只有顾怀到了才能决定这仗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才算完,连李易都没办法服从,这既是因为这一次国战的规模太大,也是因为顾怀在北境的威望实在太高,当初那几场胜仗之后,北境的所有将领都不敢在他面前说一个不字。

所以顾怀只是一句话,就定下了这场仗的主旨:不能死守,一定要进攻!而且要把辽国南京道打下来,这样才能重新把西起大同、东至析津(今北京)的长城拿到手,到时候大魏边境的防线就不是飞狐这一段长城能比的了,辽国只能看着去长城下面刨土!

所有将领都在紧张而沉默地思索着,顾怀却不给他们时间:

“这几天的厮杀,边军战损如何?还剩下多少兵力可用?”

“战损不到一万,如今还有八万边军可用于北伐,”李易斩钉截铁,“十万中两万骑兵,六万步卒,辅兵已经开始从边境青壮开始抽调整合,五日之内便能主动出击。”

“西北边军还没到?”

“没有,不过已过黄河,只是也才不到两万骑兵,怕是于大局没有影响。”

“这么算起来,就有十万可用了。”顾怀沉吟道。

十万对十七万,听到这个数字,许多将领都面色难看起来。

虽然大魏以前打的仗都太窝囊,太可怜,大多数时候魏人都是被辽人压着打,靠着一些可怜巴巴的胜利维持着辽人不南下的局势,有今日这种盛景就不错了,北境真就凑出来十万边军,可以和辽人在战场上正式地博弈。

可还是差了整整七万兵员啊...四舍五入就快翻一倍了,战争打得就是人,边线处处吃紧,这可如何是好?

但顾怀只是回过头来,看了他们片刻,缓缓摇头。

这个动作太过刻意,将领们脸上的难色纷纷凝滞,李易问道:“王爷为何摇头,可是哪里布置有误?还是有什么遗漏?”

“都不是,”顾怀平静道,“只是一年之前,孤还以为北境只能凑出数万兵力,然后与辽人厮杀,可如今先是听闻辽人聚兵十七万,又发现大魏也能有十来万边军,俨然已是势均力敌,再加上我入城时所见我军军容如此盛大,所以有些感慨罢了。”

他转过身,轻笑道:“而且兵力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

这话一出,众人面面相觑,一些驻守边境多年的老将蹙起眉头,倒是最年轻的陈平有些滑头,知道顾怀刻意这么说肯定还有下文,所以立刻替所有人问了出来:“王爷何出此言?兵马多难道是坏事?战事一论,无外乎以强胜弱,以多胜少而已,辽军确实势大,我军确实势小,这难道不应该让我军更加谨慎吗?”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强弱多少也是有限度的,”顾怀一声感慨,心道还是自己带出的兵懂自己的心思,向众人解释道,“十万以下,兵法要务便在于如何调配兵力,使局部中能以多胜少;而双方兵马一旦在十万以上,就不是越多越强了,反而是越多越弱的感觉--你们想一想,自古以来,以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算起,真正定天下大势的战争,除了一个长平之战不好说外,其余种种,是不是皆是兵少者胜?”

在座的的确有大老粗,可大多数人都是读过兵法知道兵家那些战役的,经顾怀这么一说,众人细细思索,却是纷纷惊讶无比。

虽然顾怀这番话听起来很不合乎常理,但想来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自古以来,直接影响了天下格局走向的大战,只要兵力过十万,除了一个兵力存疑的长平之战,都是兵少者胜,牧野姜太公三千虎贲冲数十万奴隶,钜鹿项羽独以数万楚军破釜沉舟大破四十万秦军,井陉韩信一万新卒背水一战大胜赵军二十万,昆阳刘秀两万义军一战而溃新莽四十二万大军...

还有!官渡曹军破袁绍、赤壁孙刘联军、淝水之战的东晋北府军、隋唐虎牢关的李世民部、突厥一战的李靖唐军...赢的几乎都是兵力较少的那一边,而且胜者没有一个一次性投入兵力超过十万!

“所以孤才说,兵力多了,反而不是什么好事,”顾怀说道,“你们别看辽军势大,真要说起来,已经一脚踏入必败的漩涡了。”

并不懂幸存者偏差的堂中众人怔了片刻,有人问道:“敢问王爷,为何如此?”

“简单,因为兵马多了真的没用,”顾怀失笑,半真半假地答道,“一地决战,十万兵力便已经到头,再多的话,一旦拖延下来,后勤补给,军务管理,指挥分化,乃至于地方水土都快撑不住了,当然,倒不是说不能在一地多布置兵马,但是多出来的兵力未必能参战不说,反而会极度影响后勤与指挥,比如如今的魏辽边境,真的用得上十七万人进攻吗?只要大魏能撑住,辽国这种兵力,于胜负而言,绝对是弊大于利。”

“原来如此,”陈平听着顾怀这别出心裁的战前动员,却是忽然醒悟,叹道,“所以王爷是说,这一战我军必然要主动出击,逼其兵力自乱,如果能断掉其后勤,这十七万的骇人数字反而会成为辽人必败的原因?”

立刻又有人问道:“那为什么咱们不死守呢?按王爷的说法,十七万人人吃马嚼,辽国早晚会撑不住的啊!到时候他们不就不战自溃了吗?”

“因为大魏也撑不住,”李易说,“十万边军,打上一年半载,能拖死整个北境,更别说如果僵持下去,辽人狗急跳墙直入北境,北境会被祸害成什么样?长此以往陷入劣势的还是我军。”

顾怀点头:“所以守不如攻,攻不如谋!十万众,便能定天下大势了,你们不要因为兵力是劣势,就一副惶惶然的模样,此战核心,只有断其后勤,乱其军心,时机一到,便是挥师北上之日!等到攻下辽国南京道,偌大辽国,也只是个首尾不能相顾的瘫痪巨人罢了!”

诸将一扫刚才听闻兵力时的颓色,精神抖擞:“是!”

“传孤军令!”顾怀见战前动员的目的已经达到,收敛笑容,冷冷一喝:“李易驻守飞狐,为左路军主将;陈平驻守雄县,为右路军主将;李正然、武安才各领一万偏师,以做后备,孤坐镇遂城,接下来这几日,咱们就要和辽人在这条边境线上好好拼拼刀子,看看是他们先露出破绽,还是咱们先撑不住!”

“得令!”

“还有,”顾怀缓缓扫视众将,冷声道,“在来边境之前,孤就听说了,如今军中似乎山头林立,还分了江南派和本地派?谁给你们的胆子!你们给孤听清楚,论资排辈、抱团排挤这些事情,孤不是不知道,只是懒得和你们算账,可这场魏辽国战干系甚大,你们谁要是敢在这件事上继续发癫给孤添堵,就别怪孤心狠手辣!”

“告诉孤,你们听清楚没有!”

感觉到顾怀身上毫不掩饰的杀气,诸将纷纷凛然,立刻站直了身子,脸红脖子粗地嘶喊道:

“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