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现言 > 首辅家的长孙媳 > 第485章 辅政之争

首辅家的长孙媳 第485章 辅政之争

作者:刹时红瘦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5-02-11 02:15: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弘复帝接下来召见内阁大学士于上书房集议。

而今的内阁大臣以许晋为首,以袁箕为次,另有沈决明、邬至密、郭犁五人组成,因内阁“票拟”往往皆成“朱批”,所以此届内阁之权可谓要重,不过五位内阁大臣倒并非是团结一致,总的说来许阁老和沈阁老政见相合,邬至密奉袁箕马首是瞻,郭犁自成一派,有时趋从于许阁老有时又附和去袁阁老的阵营,颇显游离。

虽说秦姓一统江山之后,太祖废除丞相之制,不过到后来内阁大学士也渐渐掌握了实际的相权,尤其弘复帝限制内臣太监过多干政,予以外臣内阁更重的职权,国政军要常与内阁大臣商夺后才行颁谕,故而倒也希望内阁大臣之间能够相互掣肘,所以许晋、袁箕二位虽互为政敌已久,但则二人谁也没有失了权位。

许阁老与赵太师原为挚交,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摩擦。

先帝时两人就因政见不同,许阁老弹劾赵太师多项罪名,那时正好又因彭、申二妃意图栽陷赵太师,最终赵太师竟然获罪入狱,彭、申力图抓紧时机陷赵太师死罪,许阁老却又出头谏护,称赵太师虽有谬失但未犯罪行,入狱已不应当更何况处死?

赵太师临终之前,力荐许阁老堪当首辅之重,弘复帝着实更加信任许晋,不过为免内阁成为一言堂,才擢用袁箕以为牵制,正如兰庭有回对春归说那话,这也是帝王的常规手段,所以虽然他明知袁箕结党营私,也无法用此罪名弹劾袁箕入罪罢官——未到时机。

当然在弘复帝看来袁箕虽然“识人荐职多有不察”,但还不至于弄权谋私,妨害他中兴盛世的宏图大志。

弘复帝今日召举内阁集议,为的正是该如何处治太孙。

他先是无奈长叹:“朕情知太孙犯下弑害尊亲的极恶大罪,此番再非听信唆使四字就能掩盖太孙不孝不臣的劣性,可若然因此而废太孙储位,朕着实……总之朕还存着一丝希望,念及太孙未至冠岁定性,或许还能纠正。朕明白朝堂诸位臣公的忧虑,多有质疑储君断非贤能,且朕也实在不放心将社稷交托太孙手中,所以召集众爱卿商量,朕以为由宗室尊亲代掌兵符,内阁重臣辅佐朝政,便是朕有不测,慈宁宫及内阁共同辅佐新君,或许不至乱殃治域。”

袁箕心头便是狠狠的一动。

自从太孙听纵高琼一门扩张党势,废储的呼声在朝野之间就不曾断绝,也不是没有各大派系联络游说他助益废储,但他既然已经入阁为次辅,又何必涉入储位之夺担冒风险?且如万家、洛家、江家等等外戚,有朝一日背靠新君,必然不容外臣把控政权,内阁权势便会削减,这大不符合外臣集团的利益。

可要是皇上下令由内阁掌治政权,局势当然又不一样了。

这是个绝佳的机会!

但袁箕虽说意动,且还知道许晋才是内阁首辅,按照礼序应当是许晋先行发表意见。

“臣以为皇上此法不妥。”许晋立时反驳:“从来后宫监权、内阁辅政皆是因为新君幼弱不能决断军政的无奈之策,虽为应急,但当君帝亲政时往往会生乱殃,如汉时霍光,便因有辅政之权而行废立之事!太孙岁已十四,虽未曾及冠却将近亲政之龄,皇上若以后宫、内阁限制君权,便埋日后新君与尊亲、内阁对立之忧。”

袁箕忍怒听完许晋的意见,迫不及待开口:“许公只

言霍光废立,为何不举周公辅成?”

“你我之德干,怎能妄比周公?且时今皇子多有长壮,非皇孙独一亲嗣,更不能与周武遗孤无奈托权相提并论,皇权旁落,后宫、外臣掣肘军政,多生乱祸而少有安平,除霍光擅行废立外,王莽篡汉宋祖谋周难道不是权臣之祸!”

“许公这是在谏言皇上废储?!”

“废储立贤的确优于权臣辅政!”

袁箕被许晋的义正辞严顿时噎得两眼翻白、张口失语。

邬至密赶忙帮腔:“许公为何以霍光、王莽自比,而不效周公伊尹之德?”

“臣已说明己见,时今情势,皇上根本不用效采托孤之策。”

沈阁老很干脆:“臣附议许公之见,太孙虽失人心,然皇嗣并非无一可继国祚,袁公、邬公却偏以辅政大权为重,无视隐患伏祸,怎是周公伊尹之忠义?”

郭犁在听完双方政见之后,平平静静表明己见:“此议断然不能仅由内阁商决,皇上理应行朝议与文武百官共讨。”

这样的情形,内阁是无法形成一致了。

弘复帝接下来召见的人,就是兰庭。

“许卿偏向废储,应当是受文正公影响,毕竟在四年之前,文正公就仿佛预见太孙会辜负朕望一般,兰庭,今日朕单独召见于你,便是想听听你轩翥堂赵门是何看法,是否也觉得时今只有废储另立贤良方能免除祸患。”

兰庭一介入仕不久的年轻官员也许还不足以参谋军政要务,不过弘复帝不得不考虑轩翥堂的立场,文正公赵太师那些门生故旧的人心所向,更不提兰庭切实的策论,让弘复帝真正看到了复兴盛世的希望,在他心目中其实兰庭才是辅佐新君的栋梁之才,如果连他看中的中流砥柱亦无法信服太孙,那么监权辅政的政令要想实现无疑更加艰难。

“祖父在世时,太子妃操控太孙如傀儡,高琼一门结党弄权已露端倪,虽太孙尚还年弱,可非天赋非凡早成意坚之志,恐怕难以抵防奸邪所诱,与其说祖父是质疑太孙,不如说是质疑太子妃一族。”兰庭应道。

弘复帝早已是悔不当初:“是朕,太过优柔寡断。”

“皇上,太孙已然尽失人心,尤其犯下弑害尊亲此等极恶之事,若为君,为君者无视孝睦,为臣者怎从忠义?而皇上早前所言,可令内阁辅政,但微臣看来,连皇上都无法纠正太孙性见,臣子何德何能?国赖明君圣主,而非权臣贵戚,臣,谏请皇上慎重考虑,但就臣看来,废储择贤另立确为时今上策。”

这是兰庭第一次明确表达废储之谏,当然,这也是弘复帝首回直询兰庭的见解。

“可文正公的门生故旧,这回并没有奏谏废储。”

“是微臣一再劝告,请诸位臣公稍安勿躁。”

“为何?”

“储位废立乃国之本重,按礼法规程不应越权谏劾,除非危急,但微臣以为皇上既然公布太孙罪行,以示无意袒纵,于国于民,于朝堂于社稷,均非危急不得不逾权,所以……不能行非常之事。”

“你和周王倒是同声同气。”

“物以类聚,微臣与六殿下一直是同道中人。”

这话里意味就很让弘复帝品度了。

品度来品度去竟失笑:“郑秀和兰庭,朕竟莫名觉得他们二人有相似之处?”

问这话时兰庭已

然辞退,弘复帝身旁只有高得宜一个人了。

“还是大有不同的吧。”高得宜陪笑道:“皇上将魏国公视为知己,看待赵修撰却一直是别人家的子弟。”

弘复帝沉吟一阵,再次失笑:“是啊,横看竖看,硬是比自己的儿孙都强,也难怪小五小六和他要好些,朕连小五小六一贯的胡闹都能容忍了。”

高得宜犹豫一番,才道:“淄王殿下早前还来请旨,问皇上是否允令殿下出京游历。”

“准令,这风急浪涌的时候,小五又是完全无心争权的,远远避开也是他的幸运……和嫔如何,与小十相处得还好?”弘复帝忽问。

“十殿下虽然年弱,到底知事了,没见着惠……”高得宜连忙给自己一个掌嘴:“十殿下数日不见江废妃,难免哭闹,和嫔也没跟十殿下讲道理,只在一边守着,这两日十殿下竟同和嫔有些亲近了,主动问和嫔江废妃的去处,和嫔才没瞒着殿下,一五一十说了……”

“这是和嫔的脾气。”弘复帝摇了摇头:“小十就没再闹了?”

“和嫔领了殿下去长乐宫看望江废妃。”

弘复帝:!!!

这事为何没人先禀报他?

“和嫔先求得了圣德太后的允可,娘娘也认为这是有益无害,毕竟……江废妃还是希望十殿下能平安喜乐,不受牵连。”

弘复帝颔首:“和嫔就是这么个人,满宫里连皇后在内,谁都觉得她不好相与但谁都觉得她是个好人,喜恶都是摆在脸上,但凡她答应了照庇谁,就绝对不会两面三刀,江氏知道小十为和嫔看顾,倘若还要闹腾,她就有如把小十推入火炕。”

沉吟一阵又道:“我不是让宜公留意岑门闺秀么?我这段时间焦头烂额不记得,宜公竟也没有主动提起?”

高得宜重重一拍脑门:“奴婢该死,奴婢是真把这件事故抛去脑后了。”

弘复帝:……

半晌才摆了摆手:“罢了罢了,要不是你今日提起小五,我也想不起来这事,我允了小五出京游历,但着实不能眼看他日后的王妃择定莫氏新知,刚好又听小六提了一句,道小五与岑家郎君交好……岑家郎君有个妹妹待字闺中,说不定小五就能赞同呢?不过时今小五即将游历去,这事也不急于一时。”

弘复帝眼下也着实没有心力去管五殿下的姻缘了。

废储的决断着实难下,弘复帝跟着又以私议的方式分别召见了内阁五大学士,但和集议的情况并无差异,五个朝堂之上的“宰相之实”并没有因为单独获见就改变主张,内阁无法形成决议,朝议在所难免。

弘复帝把议题做了精心的限定,非以废储为议,而以内阁辅政共商。

这显示了弘复帝一己的偏向,他仍然在尝试能够争取臣官心向储君,但同时也显明了这回在于储位废易的决断上,皇帝不会再以一己之私乾坤独断。

兰庭看来这回确然到了达成废储的绝佳时机,且大有可能是唯一时机,如果这么多阵营、党势通过各种方式仍然无法捍动太孙的储位,那么日后恐怕再也不能说服弘复帝以社稷为重另择贤良,此日他回到太师府,立即召集二老太爷等等族老以及轩翥堂各系担任实职的伯叔相商,并率先说明决断,这回除了在朝议之上彰明主张之外,他需要动用一些非常手段。

议事的厅堂,气氛凝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