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回到过去做财阀 > 第1267章 新的诺贝尔(第一更,求订阅)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南洋的基础科学研究一直在稳步的推进着,尽管作为后发工业国家,凭借着德裔学者以及工程师带来的学术红利,南洋的基础科学发展,已经不逊于欧美传统老牌强国。

基础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厚积薄发的一个过程,从事这种研究要有耐心!

长期的投入不见会有回报,或者说,回报是不明显的,也正因如此,总会有许多急功近利的人或者企业,一门心思研究应用领域的创新。

但是基础研究却是一个科技发展的根本,在另一个世界,唐山的科学发展就受到基础科学薄弱的影响,也正因如此,南洋一直都极其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投入。

而基础科学的研究,需要的是耐心与时间,当然,耐心总是会有特别的收获。

对于此,陈瑞铭有着极其深刻的感触,毕业于西南联大生物系的他,虽然在英国留学时并没有取得生物学博士学位,作为哲学博士的他,在来到南洋后,一直从事着生物学研究,并且以血红蛋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有时候,生物学研究,也需要依赖技术领域的突破,正是靠着南洋在电子计算机技术上的突破,才使得他得已在五八年完成了对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通过他研究的是被人类完全认识到肌红蛋折扮子。

可即便是如此,对于生物化学界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开创性突破。也正因如此,现在,几位来自南洋化学学会代表,就坐在他的面前,用一种极其平静的语气对他说道。

“瑞铭,恭喜你,今天上午,我们收到一份从瑞典发来的电报,你获得了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提名。”

看着面前的学生,汤佩松的心情在激动之余,更多的是感慨,这种感慨大抵上源于某种莫名的情绪。

在当年联大化学系毕业的学生之中,陈瑞铭并不算是最优秀的,但是,靠着那份坚持却取得极其出色的成就,这并不仅仅只是他的坚持,还有南洋优良的学术研究环境。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你很有可能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什么?”

老师的话,让陈瑞铭有些发懵,这……这是真的吗?

其实,历史在这里发生了一些变化,几年就在陈瑞铭进行这一研究时,在英国同样也有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约翰·肯德鲁就在马克斯·佩鲁茨的领导下研究血红蛋白。

这个研究看似简单,可是实际上却困难重重,血红蛋白分子大约含12000个原子,其中一半是氢原子,氢原子很小,对X射线没有什么影响。但尽管如此,还剩下6000个原子,每个原子都能影响X射线,可见这种状况是非常复杂的。

而较小的肌红蛋白分子也有1200个这样的原子;它象血红蛋折那样复杂,但也是够复杂的。对X射线衍射图研究和分析了若干年。对复杂的衍射图进行分析,只能借助高速计算机才有可能。

而电子计算机在南洋学术界的普及,让陈瑞铭提前两年完成了这方面的研究,他的成功,也让约翰·肯德鲁和马克斯·佩鲁茨转移了方向。

但……这是一个价值诺贝尔奖的研究!

对于此,他们都是一无所知的。当时陈瑞铭只是选择了一个研究方向而已,虽然这让他收获了来自学术界的赞赏,但是在得知自己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时,他仍然感觉非常不可思议,于是便再一次问道:

“这……这是真的吗?”

学生的反问,让汤佩松这位化学学会会长,哈哈大笑起来,说道:

“是的,你将是继61年古晋大学的鲁道夫和罗伯特·霍夫施塔特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南洋的又一个诺贝尔奖,也是57年之后,南洋的第二个诺贝尔奖,南洋的学术界距离阁下提出的30个诺贝尔奖,已经越来越近了!”

在李毅安于57年和马塔雷一起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之后,他提出了“在未来 50年拿 30个诺贝尔奖!”

这个消息一出,举世哗然,别说是学术界说不现实,甚至就连同南洋学术界以及国民也大多表示怀疑。

毕竟,那可是诺贝尔奖!

但是现在,才短短五年,南洋就已经取得了两个诺贝尔奖,一个物理学奖已经获得了,一个化学奖虽然只是提名,但是作为学者的汤佩松很清楚陈瑞铭的研究价值,其它人,不过只是陪跑而已。

听着老师的感慨,陈瑞铭抓了下头皮,有些茫然的说道:

“只是提名而已,还没有真正获奖。”

看着学生的这副模样,汤佩松笑道:

“不用怀疑你的研究价值,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一定是非你莫属!如果不是因为你是在南洋的关系,这个奖,早在三年前,就应该颁给你了!”

歧视是无处不在的!

即便是南洋的快速崛起,改变了很多人对黄种人的感观,但是在目前的世界学术界却仍然被欧美白人牢牢的把持着,虽然表面上,那些学术大咖们并不会表现出他们的歧视,但是无形中的歧视却是仍然存在。

“最普遍的现象,就是他们利用在学术界的垄断地位,打压我们的研究成果!”

将手中的这份化学学会报告放下来,李毅安颇为感慨的说道:

“除非我们的人,取得震惊学术界的,那种光彩夺目,无法掩饰的成就,否则,他们总会压上一压,这个研究就是如此!”

何止是陈瑞铭的这个研究,在另一个世界,吴健雄之所以没能和杨振宁、李政道他们一起获得诺贝尔奖,本身就是因为她身上的双重标签——不仅是唐人科学家,而且还是女性。

所以,她也就被直接忽视了!

尽管在这个世界,这个遗憾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弥补,但是,欧美学术界对于亚洲人潜在的歧视仍然没有改变。

“甚至就连同爱因斯坦也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当年他访问唐山时,将我们唐人、日本人和印度人统称为“智力低下”和劣等民族,这种种族主义言论,并不仅仅只存在于他一个人的身上,事实上,在很多欧美学者的心里都有,只是不过是或多或少的问题……”

“还有这事?”

因为现在爱因斯坦的日记还没有公布,张哲远自然不知道,爱因斯坦居然是这样的家伙。

可李毅安知道啊!

“这才是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李毅安长叹道:

“对于南洋的科学家来说,正因为这种学术上的打压,让他们不能够及时获得属于他们荣誉,如果换成一个欧洲白人,那么,也许这个研究,早几年前,就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说出这番话之后,李毅安的眉头皱成了一团,他又一次看了看,化学学会的报告,因为早就激活了化学技能的关系,所以,对于陈瑞铭研究成果的含金量他是非常了解的。

“可是他整整晚了三年!如果不是因为他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难以打压的,甚至可能被直接无视!”

现在李毅安都忍不住为他鸣不平了,

“在南洋有不少唐山学者就是因为在欧美学术界受到打压才来到的唐山,他们在那里必须要做到最优秀,才有可能获得一份普通的工作,可即便是如此,他们依然会受到打压,不知道多少唐山学者的才华,因此被埋没。

现在,他们的才华虽然在南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可是学术界的打压,仍然是存在的……”

话声稍微顿了顿,李毅安说道:

“哲远,你知道我为什么会提出五十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吗?”

听着阁下的问题,张哲远想了想,说道:

“既是为了创新,也是为了证明,证明我们唐人,甚至亚洲黄种人并不比欧美白人差,我们同样也能够在学术领域取得成功!”

张哲远的回答,让李毅安点了点头,说道:

“对,基本上也就是如此,欧美白人几乎垄断了近现代科学创新,他们确实有他们骄傲的资本,但是,现在,我们来了……我们将会在他们最引以为傲的领域内击败他们。”

说到“击败”时,李毅安特意挥了一下手,甚至还加重了语气。

“五十年,三十个诺贝尔奖,就是我们的还击,对所有轻视与歧视的还击!

现在我们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也在很多领域内让世界为之侧目成就,但是,众所周知,在很多西方人看来,我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裔学者和工程师的帮助,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会否认。

但是,我们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也和我们自身的努力与聪明才智有着直接的连接,现在,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在未来用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去向世界证明,只要有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经济环境,我们所创造的将远远超出他们!”

在阁下的话声落下时,张哲远想了一下,说道:

“阁下,为什么我们不设立一个我们的诺贝尔奖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