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回到过去做财阀 > 第1229章 你们会后悔的(第三更,求订阅)

红色、绿色、蓝色、黄色等五彩缤纷的光彩。

这就是南洋的光彩,每当暮色降临之后,整个城市到处都是五彩缤纷的霓虹灯。

或许,对于后世来说,这是某种程度上的光污染,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时代的审美如此。

每一个初来此地的人们,总是会被这样的流光异彩所吸引。以至于在长安有一个固定的旅游项目,就是游灯河,而灯河里各种各样的造型别致的霓虹灯,就是其中的主角,如果是千篇一律的方方正正的霓虹灯,反而也就失去了它的特点。

“朱雀大道是长安的主干道,也是中轴线,这条大道因其惊人的宽度和车道数量而闻名于世。它不仅宽度达到了148米,而且拥有双向18车道,这使得它能够同时容纳大量的车辆通行,而不会感到拥挤。

它开工于1946年,直到现在,仍然在继续延伸。在朱雀大道两侧,云集着南洋早期最为知名的一些建筑。现在我们即将经过的龙门大厦,其设计灵感来自阁下,在长安建设早期,阁下亲自绘制的那些草图,这也奠定了长安城市的基础。”

游览巴士上的乘客们赶紧埋头记下这一重要信息,接着纷纷站起来,涌到巴士的一侧,带着赞叹的表情望着那座雄伟高大的大厦。白志成忍不住站了起来,以便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导游是一位二十几岁,穿着旅游局的淡蓝色制服,她倚靠在挡风玻璃上。她的声音温温柔柔的,听起来软糯糯的,很是舒适。

“尽管龙门大厦早在四六年,阁下就已经完成了其构思,但是受限于当时的建筑水平,直到五八年才开工奠基,当时既然是因为建筑技术的成熟,预计七年后完工。”

这是一栋,还没有完工的大厦,之所以在五八年开工,并不仅仅是技术原因,同样也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五七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南洋就开始了大基建。

不过因为高速公路和高铁已经完工的关系,所以,南洋的基建主要围绕地铁以及大厦,甚至还有城市人防工事。

“龙门大厦的的形态源自传统的“鲤鱼跃龙门”——这是兴旺繁荣的象征,沿着上翘的鱼尾过渡到顶端,一气呵成,形成“鲤鱼跃龙门”的造型。其总高度为450米,建成后将是世界第一高楼。”

女导游的话音刚落,游客们尽职尽责地伸长脖子,想看到那栋世界第一高楼,虽然还只是一片工地,可是并不妨碍他们用相机拍照。这些游客里有不少来自东宁,他们的脖子上挎着“百佳”相机——这是东宁的品牌;还有一大群农场工人模样的游客,大概来自种植园。他们都是拖家带口的。

而在这群游客中,最特殊的游客,恐怕就是白志成他们了——只是一群孩子,但是他们的身上却穿着国王学校的校服,虽然和普通的校服没有什么区别,可是胸前的“国王徽章”却提醒着人们,他们是“国王的孩子。”

“现在在你们左边可以看到内政部和交通部大厦,右边是通商产业部,再往前去就是外交部……”

在导游介绍着长安的时候,白志成和韩冰凌等小伙伴们,都睁大眼睛看着周围的大厦。

就这样,汽车在朱雀大道行驶着,导游不断的向他们介绍着路两侧的大厦,在小旅游大巴从大道上行驶的时候,车上的游客们总会把目光投向大道两侧的大街。

南洋街区相对来说比较小,一般不超过120米x60米。如果再大,造成堵车现象就在所难免。而考虑到疏散功能,南洋各地的街区标准最大是40米x120米,主要是德国人负责做的街区规划设计。

建筑多样化对城市美感非常重要。小尺度街区可以容纳更多设计感和个性,微小建筑事务所往往能紧跟市场趋势。德国的规划原则是“每栋房子设计不得一样”,保证了多样化和风格统一协调。

相比于朱雀大道,真正的市井风情,其实就隐藏在那些街道之中。与宽敞的适合行车的大道不同,大街就显得有些狭窄,虽然狭窄但却很难堵车,这是因为在长安,除了几条大道充满主动脉之外,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每隔几十米都有一条街道。

其实,长安的规划,吸取另一个世界唐山大地块规划的教训,虽然唐山的城市修建了那么多宽马路,本意是为了方便车辆通行,但结果却是车也不方便,行人也不方便。

车不方便的原因就是路太少,只有大路没有毛细小路,停车位也相应很少,而小地块规划的欧美城市小路密集、随处可以路边停车,所以其实不需要设置太多的地下停车场和停车楼。

也正因如此,在长安“堵车”,是一种很稀少的经验——因为随时可以转向道路两侧的街道。

不过这也导致,在长安没有神秘的大院和碍眼的高墙、威严的宽马路、一层一层的栏杆。

在长安的街头,行人很多,适宜步行,甚至可以说步行逛街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有一种藏身于繁华之中的感觉,窄路甚至还营造繁华热闹的都市氛围感。

道路虽然看似有些狭窄,可是却一点都不拥堵,在旅游大巴进入窄街之后,呈现游客们眼前的就是五彩缤纷的灯河。

“这就是长安啊!”

看着头顶上五,白志成就像是置身于一个奇幻世界一般,仰头看着那些霓虹灯,看着灯红酒绿的繁华世界,他惊讶的张大了嘴巴,对于只有十二岁的少年来说,繁华都市带来的冲击实在是太过强烈了,强烈的让他有些迷茫。

“难怪人们说,南洋就像是天堂一样。”

这时他身边的韩冰凌在一旁说道:

“真的就像天堂一样,难怪那么多人到了这里,就舍不得走了……”

听着她的话,白志成先是一愣,然后摇头说道:

“到最后总是离开的。毕竟,我们是南极人。”

对于只有12岁的白志成来说,他虽然被眼前的繁华迷了眼睛,但是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他——要回家。

韩冰凌有些诧异的看着身边的男孩,然后说道:

“可我们也是南洋人啊!”

“我知道,可是南极是我们的家乡啊,如果我们不回去的话,那么将来应龙还有谁在呢?”

尽管这个问题并不是白志成所需要考虑的,但是此时他的脑海中所想的问题再简单不过。

回家!

他只不过是来这里学习的,将来总归是要回家的。????而应龙就是他的家。

无论长安有多么的繁华,这里总归不是他的家乡。

看着身旁的男孩儿,韩冰凌有些无奈的嘟了嘟嘴巴,说到。

“好吧,我就知道你离不开那里。”

其实又有多少人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

并没有多少,就像南洋,人们离开故乡来到南洋,为的仅仅只是生活,他们为生活所迫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在这里建立起了他们的家园,开启了新的生活。

并且建立起了一个,让全世界都为之侧目的国家。

“真正让世界为之侧目的,实际上南洋的惊人的生育率!”

在霓虹灯下,两位学者模样的中年人,就这样熙攘的街头走着,其中一人一边走,一边说道。

“来到南洋,看到这里的一切,真的让人十分高兴,人民富足、生活安定,这样的日子,简直就是过去梦里都不敢去想的,说南洋是奇迹,这是一点都不虚假的。

我从港岛北上过,见过那里,也看到了这里,那里是奇迹,这里所有的一切同样也称得上是奇迹!可是,我觉得南洋有一个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

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中年人的神情中带着某种肯定,但同时还带着一丝忧虑,这种忧虑同样也是发自肺腑,和他的肯定是相同的,两者都源自于内心。

他的话,让身旁的人诧异道。

“问题?什么问题?”

他看了一下左右,似乎没有找到什么问题,南洋有问题吗?

有!

事实上,在南洋的报纸上,新闻中,总是会披露出南洋的很多问题,这当然是源自于对南洋的热爱。

毕竟,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披露出来的问题,总会促进南洋的进步。

“你看……”

他手指着路上的行人,说道:

“你看他们……这路上的行人,有多少大人?有多少孩子?”

“孩子?”

陪同好友的常子杰看了看街头,确实,正像他说的一样——南洋的街道上有着太多的孩子,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南洋的街头几乎就像是一个孩子国——到处都是孩子。

这也是南洋最大的特点——生育多,孩子多!

甚至就连忙南洋的钞票上印的也是多子多福!

在南洋“多子多福”,“增产报国”早就已经深入人心,于是常子杰便说道:

“南洋就是孩子多嘛,阁下说过,孩子是南洋最宝贵的财富,是南洋的未来……”

常子杰不以为意的回答,让鬓角斑白的中年人,沉默了一会,然后说道。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这也是南洋最大的问题,子杰,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就是南洋人现在的富庶的生活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什么基础?”

常子杰有些诧异的打量着好友,说道:

“你的这个问题好像有些复杂。”

“一点都不复杂,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人口少!”

中年人直接了当的说道:

“南洋差不多有3000万劳动人口,从劳动人口上来说,甚至比法国以及英国加在一起都要多,几千万人享用着他们创造的财富,那么生活肯定是极其富庶的,可是你想过将来了吗?”

看着好友,中年人语重心长的反问道:

“南洋是个奇迹,可是在我看来,南洋最大的奇迹,还是人口——你们太能生了不到十六年,你们的人口增加了7000万人!你们现在的人口,甚至差不多直奔一万万人口去了,唐山?当年唐山才多少人?”

反问之余,他伸出一把手,说道:

“不过才五万万人!你想想按照这个速度,再过二十年,你们的人口可能就是两万万,甚至三万万,这么大点的地方,这么多的人,这难道不是问题吗?”

“这有什么问题呢?”

常子杰笑道:

“要是真有那么多人,到时候,阁下肯定会非常高兴的,毕竟,南洋一直以来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太少了!”

见好友一副不以为意的模样,中年人又强调道:

“你们今天有多么为“南洋人口大爆炸”而欢呼,明天就会有多么后悔!”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