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回到过去做财阀 > 第1210章 永久是一种牺牲的行为(第一更,求订阅)

荒凉海岸上,十几栋红色的房立孤零零的屹立在那里,红房子的背后就是冰天雪地——尽管是夏天,可是雪已经落了下来,岸边还有一些企鹅。

这就是“应龙镇”——南极大陆唯一的人类建制镇!

在“东方朔号”驶近海湾时,整个应龙镇的人们都是倾巢而出,尤其是教室里的孩子们,他们更是“轰”的一声,就纷纷朝着海岸跑去,穿着红色羽绒服的他们,一出教室,就挤站在岸这,就那样眼巴巴的望着“东方朔号”。

““东方朔号”来了,“东方朔号”来了……”

第一次,白志成没有像几个月前那样欢呼着,他和身边几个少年大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

韩冰凌看着“东方朔号”说道:

“船来了。”

黄天勤点头道:

“是啊,船来了。”

白志成等人皆是一阵沉默,他们就那样注视着正驶向泊位的“东方朔号”破冰船。

在“东方朔号”泊停时,船上的冒昌星看着岸边的人们,惊诧道:

“这里怎么有小孩子?”

不但有十一二岁的少年,还有一些三四岁,甚至还在大人怀抱中的婴儿,这里不是南极吗?

“对,这里当然有孩子,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这里出生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赵国柱已经站到他们的身边了,与往日不同的是,他除了穿着厚实的羽绒服外,里面还穿着制服头戴制服帽。

“这里是应龙镇,这里有一间小学校、一个银行、一个邮局、一个医务室、一个碎石足球场、一个墓地、1.5公里的碎石路和 24个家庭小木屋,相比之下,科考站的实验室则只有两处简陋的房屋……”

看着岸上的冲着他们招手的人们,苏志坚向队员们介绍道:

“四九年1月23日,海军军上尉王友德率领13名下属和他们的妻子、孩子来到这里,在旧捕鲸补给站废墟上建立起了应龙镇,六个月,海军下士白大鹏的妻子生下了第一位土生土长的南极人白志成,五零年到五二年之间,又有12户移民来到这里,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目前有约200名儿童和家人常年定居在这里,这里目前最多可容纳 300人,其中大多数人员都是军人——对了,包括移民他们都是从海军部领取薪水的,甚至就连孩子,他们一出生,就领取薪水——每个月80元。”

尽管听起来很不合理,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去辩驳什么,他们都知道,这些孩子实际上也是在“为国戍边”,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而苏志贤继续讲道:

“根据“南极条约”,南极洲不允许各国科研人员进入,而目前住有科考人员以外人员的科考站只有三处,除了应龙镇之外,一处是希望湾附近的阿根廷埃斯佩兰萨站,另一处是在乔治王岛的智利科考站“星星村”,因为这三处定居点都是在1959年制定条约禁止成员国提出领土主张前建立的,因此享有豁免权。

“应龙镇”的人口就是由军人以及他们的配偶和子女组成。镇子经过多次扩建,也就这么大,但无论如何这里都是我们在南极洲领建立“主权”努力的一部分。

而只要“应龙镇”在,我们就对这片土地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因为他们!”

苏志坚的目光投向岸上的人们,白色的大地、红色的房子、穿着红色的羽绒服人们,所有的一切都是红色的。

“这里看起来诗情画意,可是长期生活在这样与世隔绝的地方并不都是诗意。”

在老师的话声落下时,孙松涛问道。

“老师,为什么只有24户了,不应该是26户吗?”

“这里有一块墓地……”

老师的回答,让孙松涛顿时愣住了,张张嘴,却没有说出话来:

“这里还拥有一个小型文物博物馆,等上岸之后,有时间的话,我们应该去看看,还有,就是去墓地拜祭一下开拓者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应龙镇的房子是红色的吗?居民将这里的小房子漆成鲜红色,这样即使在暴风雪中也看到它们,在这里有他们自己的信条“永久是一种牺牲的行为”!”

“永久是一种牺牲的行为!”

默默的念着这句话,赵国柱说道:

“鸣汽笛。”

在汽笛声响起时,他又向着小镇敬礼,船员们也纷纷如此,而岸上的人们同样也是如此。

伴随着汽笛声,“东方朔号”进入了泊位,不过这里并没有供它泊停的港口,只能靠小船往返运输物资或者用直升机。

每一次“东方朔号”的到来,对于“应龙镇”来说,都是一个节日,尤其是现在,春节将至,镇上的人们,又怎么可能不开心呢?

各种各样的物资,从“东方朔号”被卸了下来,船上的船员和镇子里的男人们在那里帮助搬运物资的时候,在距离镇子附近一栋玻璃建筑内,白大鹏正在那里忙活着,与寒意逼人的的室外不同,这里的气温足足有二三十度,里面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红通通的西红柿就挂枝藤上,这里是一座温室,建筑面积足足有800平方米的温室内部种植着多种蔬菜。

通透的外观让它足以成为这里的“颜值担当”,很多初来这里的人们,都会为这座温室而惊叹,毕竟,能够在南极种植蔬菜、瓜果,着实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可对于镇子里的人们来说,这是他们除了脱水蔬菜、罐头以及急冻蔬菜之外,唯一的新鲜菜果来源了。

而白大鹏就在这里工作——在应龙镇,每个人都有工作,除了孩子们,他们是需要上学的,温室里蜜蜂飞来飞去它不可以为瓜果授粉,而且还可以提供少量的蜂蜜。

就在白大鹏忙活着的时候,白志成走了起来,一见到父亲,他就说道。

“爹,船来了。”

正忙活着的白大鹏先是一愣,然后便应了一声。

“哦,东西都收拾好了吧。”

“嗯,”

白志成点了点头,

“回头去看看你娘,告诉她你要去南洋了。”

白志成又应了一声,看着沉默不语的父亲,他说道:

“爹,我这就要离开应龙了,往后您可要好好的保重自己的身体,照顾好自己。”

“嗯。”

白大鹏应了一声,随后父子两人就陷入了沉默,白志成就像过去一样,跟在父亲的身边,帮助他做事情,不知道过了多久,父子两人才离开这里,但是他们并没有回家,而是去了墓地,他的媳妇,孩子娘就埋在那里。

即便是在南洋,人们也躲不过死亡,可能死于意外,也可能死于疾病,任何人类社会都是如此,和很多科教队员一样,孙松涛和队友们一起去了公墓,公墓里有十三个墓碑,简易的墓碑上铭刻着方块字,尽管墓碑上的字各不同,但是却都面朝北方,似乎是在回望着故乡。

在他们抵达墓地时,白大鹏父子就站在那里,和往常一样,白大鹏一言不发的看着墓碑十年前,妻子因为意外去世后,他就习惯于这样,总会站在这里。

“娘,我要去南洋了,嗯,去长安上学,中学,大学,等将来,再回来看你……”

听着儿子的话,白大鹏并没有说话,只是看着儿子,那双眼睛中流露出来的是不舍,可即便是再不舍得,也不能阻阻挡儿子的前程。

毕竟,孩子总是要读书的,在这里只有一所小学,中学,大学都需要到南洋去读。

看着不远处的父子,孙松涛特意多看了几眼,他们就是南极人吧!

守护在这南极这片土地上的南洋人!

他们谁都没有打扰彼此,只是看着对方一眼,露出一些善意的笑容,三天后,在小镇学校的礼堂里,举行了一场热闹的欢送会,为了给孩子们送行,人们准确了丰盛的食物,不仅有有鲸鱼肉、南极龙虾,还有这里久违的新鲜水果,这是“东方朔号”上送来的,现在那些水果都被储藏在冷库中,在未来的几个月中,他们会像每年的冬天一样,靠着这些配给生活。

这里的气氛是欢乐的,学校的乐队在那演奏着音乐,父母与孩子们依依不舍,他们时而唱歌,时而跳舞,人们时而喝着酒,等到气氛到达顶点的时候,作为镇长的王友德少校则站了出来,他走上舞台,看着礼堂里的人们,人们纷纷停下手头的事情,站在台前,

而王友德则把目光投向那些孩子,目光中带着不舍,他们即将离开这里,前往遥远的本土,然后他说道:

“好了,孩子们每年的这个时候,总会有一些孩子离开这里,前往南洋本土,过去你们只是从书本上、电视里了解过那里,而在不久之后,你们就能够亲眼看到南洋,看到我们的国家,或许随着你们的成长,为了事业、爱情以及生活,你们很有可能会留在那里,但我希望你们能够永远记住一点——你是南极的孩子,这里是你们生长故土,我们……所有人,都会期待着你们将来回家看看……”

一周后,“东方朔号”破冰船在冬天的风暴中离开了应龙镇,在船离开应龙时,白志成看着岸边的父亲,不断的挥着手,嘴里大喊着。

“爹,你等我,我一定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

白志成的喊声,在船上回荡着同行的小伙伴们大都也都是如此,不过很快,哭声就在甲板响了起来,在哭声中,不知道是谁先唱起了歌,歌声中带着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的却是离别的惆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