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回到过去做财阀 > 第1209章 南洋的南极(第三更,求订阅)

你知道南洋国土有多大吗?

这个问题很奇妙!

甚至可以说问题问的有些白痴。

因为答案是众所周知的,婆罗洲74.33万平方公里,中兴岛17.46万平方公里,永定群岛7.4万平方公里,以及位于伊里安岛西部的东宁32.32平方公里,再加上永平(纳土纳)群岛、龙牙群岛(林加群岛、廖内群岛之南、邦加岛、勿里洞岛)以及极乐岛(索科特拉岛)等多座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的离岸岛屿。

南洋的国土面积是133.51万平方公里。

这是写在教科书上的国土面积,在南洋哪怕就是小学生也知道。

但,这里还有但是!

南洋实际国土面积……应该是383.51万平方公里(约)。

国土突然一下子扩大了一倍都不止。

“这是一段公案!”

叼着雪茄赵国柱,对身旁的几名见习生解释道:

“众所周知,在建国初期,因为遍地都是雨林,畜牲养殖业不发达不说,就连农业也不发达,但是那时候每天都有上万,甚至几万新移民到港,而为了获得食物,阁下就下令“向海洋要粮”,于是南洋就建立了几家渔业公司,购置了不少远洋渔船,而因为向大海要粮,还引发了不少渔业冲突。”

作为见习生的冒昌星想到小时候听大人说的事,立即接腔道:

“啊,船长,我想起来了,这就是我们小时候报纸上提到的“太平洋渔业冲突”吧。”

“嗯,不过,那只是写在报纸上,其实,还有一场冲突,就发生在这……就在南极。”

指尖夹着雪茄往南极的方向指了指,赵国柱继续说道:

“当年,南洋正在全力搞建设,当时真正的难处在怎么勒紧裤腰带省钱搞建设费。大量的外汇储备最好用于购买更加急需的产品,食物要尽量减少进口。

而太平洋的渔场,只能满足一部分需求,而体积庞大的鲸鱼又是最好的肉食来源,它的营养与牛肉差不多……”

看着面前的这些青年,赵国柱知道他们在学校中肯定吃过鲸鱼肉的,直到现在,口感肉质营养与牛肉相近的鲸肉,仍然因其物美廉价广泛用于校餐。

“但是当时其他海洋的鲸鱼经过长期捕获,差不多快捕光了,但是南极却有很多鲸鱼,所以,为了获取廉价的肉食,所以,早在四七年,我们就派出船队到南极捕鲸,因为南洋远离本土,为了给捕鲸船提供补给,势必需要就近建立补给站,但是当时我们还没有租借西福克兰岛,而南极各地各国也纷纷宣布了主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当时的“施兰德”号捕鲸船的瓦尔特船长,就提出一个建议。”

抽了雪茄烟,赵国柱注视着远方,说道:

“就是南洋的“新施瓦本”,嗯,挪威人叫它毛德皇后地,不过,战前,39年,施瓦本号满载着33名科考队员和24名船员,从德国汉堡港出发,一路向南抵达了南极著名的玛塔公主海岸。

那里当时也就是挪威所宣称主权的毛德皇后地,但他们在玛塔公主海岸沿岸探索并插上了德国的国旗,不仅如此,科考队还派出了一架水上飞机飞入了海岸,空投了铝制的金属标以标记飞机能到达的最远极限。这个由国旗和铝制地标构成的区域,就成了“新施瓦本”,一块德国的海外领土。”

提到当年德国人拓展海外领土的举动时,赵国柱的脸上露出笑容,这个笑容里充满了对德国人的感谢。

“其实德国探索出来的这块区域,早就是挪威人的地盘,他们早就在这里捕鲸补给站。

但当年里彻那些德国佬并没有管那一套,而是直接武装赶走了挪威人,他们从补给站里赶走后,又摧毁了补给站。把那里变成了德国的领土。

再然后,众所周知二战打响,在随后十几年里,受限于种种原因,挪威人都没有返回新施瓦本。

至少在我们进入“新施瓦本”之前,挪威人还没有重返这里,而德国战后自动放弃了海外领地,所以我们到来时,这里就是无主之地,没有任何主人的那种,而我们就是新的主人了,不仅在“新施瓦本”建立了捕给站,而且还建立了定居点,所以……”

叼着雪茄,赵国柱的双手伸成扇形,说道:

“由南极点为圆心,夹在位于西经20度至东经45度之间的一大块扇形的南极大陆,是南洋领土——总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公里。所以,我们的国土面积,足足有383.51万平方公里。”

听着船长的解释,冒昌星有些疑惑的问道:

“可为什么,没有写进教科书呢?”

面对他的询问,赵国柱不加隐瞒的说道。

“我们当年为了避免与挪威发生冲突,所以并没有立即宣称主权,但是战后随着欧洲各国恢复,英国继续重申其在南极主权,在五二年还发生了阿根廷军人在南极霍普湾武装驱逐英国人的事件。随着南极争夺的逐步升温,我们才公开宣布对“新施瓦尔”的主权,当时,挪威也曾抗议过,但是……”

抽了口雪茄,赵国柱说道:

“我们的主权依据是符合国际法的!”

“符合国际法?是因为这里当时是“无主之地”吗?”

面对见习生们好奇的目光,赵国柱并没有回答,而抿了抿嘴唇,凝视着远方,良久,才说道:

“等到了应龙镇,你们就知道了。”

在见习生们好奇的目光中,“东方朔号”一路向南!

两千多年前,东方朔一路北上,直到北极,成为人类极地考察第一人。而两千年后的今天,“东方朔号”则路向南,向着南极进军。

随着越来越靠近南极,海面上的冰山也越来越多了。

蔚蓝的海面上,一座座形态各异冰山迎面而来,像盛开的雪莲花绽放在海中,蓝的晶莹剔透,玉洁冰心,美不胜收!

注视着海上冰山,冒昌星、孙松涛等第一次来南洋的人们,无不是觉得,这可能就是天堂了!

他们之中既有船员,也有来这里过冬的科考队员。

南极的夏天是非常短暂的,也就是每年 12月到次年的 2月底之间,而“东方朔号”正是抓住最后的夏日时光,来给他们运来补给以及越冬的补给队员。还有就是把在这里度过一个夏天的科考队员接回家。

两天后,“东方朔号”破冰船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应龙镇。

在“东方朔号”向着海岸靠近时,身为越冬队队长的苏志贤,这会就站在甲板上,看着一座座漂浮的冰山,他忍不住说道。

“《山海经》有云:“应龙处南极”,所以,这里就是应龙了……”

这倒不是显摆,而是因为激动,作为永定大学的地质系教授,这还是他第一次来到南极,来到这片冰天雪地,又怎么可能不激动呢?

“是啊,应龙,这是我们的应龙。”

孙松涛感慨之余,又说道。

“教授,其实,我们似乎应该感谢德国人,如果不是当年他们赶走了的挪威人,我们又怎么可能得到这么好的一块国土呢?”

对于学生的这个看法,苏志贤是自然是非常赞同的。毕竟,每一个南极科考队员都非常了解这段历史。

“是啊,是应该感谢德国人,当年德国人所选择的考察线路和挪威人几乎重合,德国人所框定的“新施瓦本”在整个南极大陆上算是最有开发价值的土地。大名鼎鼎的施尔马赫绿洲就位于此。虽然这是一片冰天雪地中的沙漠地带,但却是建立考察站的好地方。

在阳光加热下,“新施瓦本”在夏季能维持10℃以上的高温,人类可以很好地居住于此。围绕着这座绿洲的还有星罗棋布的100多座天然湖泊。在夏天,这些湖泊不会上冻,且自带很复杂的生态系统。无论是作为取水点还是极地生态的考察点,都是很好的选择。即使是被冰雪覆盖的土地,也能在夏天阳光的加热下产生藻类植物。”

提到“施尔马赫绿洲”时,苏志坚接着说道: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在那里建立永久的定居点——应龙镇,那可是南极唯一的小镇。也是我们未来主张南极25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合法性来源!所以,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感谢德国人,感谢他们赶走了挪威人,建立了“新施瓦本”,我们的“新施瓦本”。”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五九年美苏牵头建立了以《南极条约》为核心相关体系,规定南极科考仅用于科学目的,冻结了所有国家对南纬60°以南的主权声索。南极问题相关各方在美苏的强大影响下被迫同意缔约。

而南极的领土问题又都在美苏主导下,被《南极条约》搁置。问题的搁置并不代表解决,南极争夺战并未偃旗息鼓。《南极条约》虽然冻结了主权声索,但并不强制各国放弃主权,于是7个主权声索国打起了擦边球,小动作不断。

而作为主权声索国之一的南洋,之所以沿用“新施瓦本”的旧名,就是为领土合法性作为铺垫,毕竟,在南洋抵达“新施瓦本”时,挪威人早就被德国人赶走了,而德国人因为战败,早就剥夺海外权益了。

那这里自然就是“无主之地”了,既然“新施瓦本”成了“无主之地”,南洋恰到好处的重新占领,移民,自然可以主张领土合法性了!

越过一座又一座冰山,几个小时后,一个小镇映入他们的视线之中,船上的人们立即激动喊道。

“看,那就是应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