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 > 第533章 重建马尾造船厂

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 第533章 重建马尾造船厂

作者:白白是只猫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1: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而且很显然,原本马尾造船厂占地面积375亩,也满足不了刘韬的胃口。

在地形图上刘韬圈了一下,足足6平方公里,也就是9000亩,一边是闽江,一边是闽江分流再到汇合口,如同一座岛,只是这分流河道宽度并不宽,大概是30米宽的样子。

这里除了马尾造船厂,便是农村以及农田。

刘韬除了在这里重建马尾造船厂,更是打算在这里建造一座港口,用于整个闽省的货物运输。

除此之外,在和赵国平以及闽省方面的人考察了几个地方,刘韬在连江县粗芦岛圈了起来。

粗芦岛是连江第一大岛,面积约14.4平方公里,位于闽江口入海处,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避风良港,有‘海涛狂似虎,不到芦花洲’之誉。

当年郑和船队曾在岛上的福斗寺前筑坛拜祭,誓师出发,经五虎礁(门)扬帆出海。

刘韬将整个粗芦岛都圈了起来,这里除了建造马尾造船厂分厂外,也将建造现代化港口。

而整个投资,将高达60亿人民币,成为闽省有史以来最高投资。

签订合同协议之后,刘韬和赵国平一起到了鹭岛。

鹭岛自从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小三通’开通,再加上今年‘大三通’开通,作为前沿阵地,鹭岛发展就像被插上了一双翅膀。

闽省,拥有着大量海外侨胞,而在改革开放后,这些海外侨胞很多都到了闽省投资建设,回报家乡,给了闽省第一笔发展资金。

而为了更好的发展,上面决定在鹭岛港进行投资,而这里面开发港口,就落到了盘山集团身上。

整个鹭岛港,位于华夏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地处闽省南部、九龙江入海口,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里也将是闽省主要出海口之一。

1984年,鹭岛港东渡区一期工程2个5万吨级和2个万吨级泊位正式投产。

刘韬、赵国平此次前来,乃是代表香江港务集团前来鹭岛投资建设港口。

香江港务集团将投资100亿港元,用于建设开发港口,使得鹭岛港建设开发之后,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亿吨。

刘韬、赵国平知道,这是政治任务,因为这里将会成为对宝岛的一个试验地,既利用宝岛那里的商人来闽投资发展当地,又是以此作为交流的平台。

而这里面,作为运输的最重要途径——海运,港口就显得重中之重。

随着香江、澳门的问题解决,华夏现在就剩下宝岛这一边了。

加强两岸交流,这里面既有文化的交流,经济的交流,政治的交流,也有其他方面的交流。

鹭岛港开发建设,除了散货码头等之外,重点便是发展集装箱码头,集装箱码头按照年集装箱吞吐量1000万标准箱来规划设计。

马尾造船厂、榕城港以及鹭岛港,都是接下来盘山集团工作的重心所在。

而就在刘韬、赵国平在鹭岛进行考察的时候,一个消息传遍全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华夏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华夏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邓家先,在之前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京城不幸逝世,终年62年。

刘韬听到这个消息,不由得悲痛万分。

他的脑海里,不由得浮现起几次见面、交流,两人虽然因为不同系统,交叉少,见面次数并不多,但是他对邓家先印象非常深刻,他对于邓家先也非常的佩服。

有时候他总是会想,如果换做是他,在美国有着优渥生活,有先进的实验室可以做实验,他是不是能够放弃美国的一切,回到一穷二白的华夏,在废墟中去重建华夏?

他也不敢拍着自己胸膛说,自己愿意,自己可以做得到!

原子弹研制成功,那时候国家颁发了1万块钱的奖金,整个研究所科研人员中,拿的奖金最多的便是钱學森,只有十块钱。其他人只会更少不会更多。

刘韬将鹭岛港考察的事交给赵国平,他动身返回京城参加追悼会。

抵达京城那天晚上,刘韬回到自己的四合院。

他心绪复杂,迟迟无法入睡。

来到书房,刘韬提笔写下《祖国不会忘记!》

这是一篇文章,以之前在人民广场时恰巧碰到邓家先夫妇,听到邓家先问自己爱人:“三十年后,国家还会记得我吗?”为开篇,纪念着邓家先。

当写完这篇文章,几经修改后,刘韬的心才归于平静。

刘韬回京第三天下午,国家为邓家先召开隆重追悼会。

前来参加追悼会,有很多人。

既有邓家先的亲朋好友,也有大学生、市民自发前来悼念邓家先。

在追悼会上,张首长为邓家先写下了一首挽诗:“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

刘韬肃穆地对着邓家先遗体鞠躬,告别了这位为国付出一切的科学巨匠。

正是有邓家先和像他一样的国家功臣,才筑牢了我国的国防盾牌,让华夏在面对核讹诈的时候能够挺直腰板。

很快,刘韬的文章便得以发表,引起了很大反响。

不久之后,杨振柠写了一篇纪念邓家先的文章,也发表了,而且还是发表在人人日报。

在文章中,杨振柠深情回忆,1971年他第一次访问新中国,见到阔别22年的邓稼先.

杨振柠提到了,邓稼先给他的信的末尾,留了句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杨振柠说,当时他不懂这句话的意思,现在懂了,而他现在所做的,符合自己好友‘共同途’的期望。

整个华夏,都在悼念这位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巨匠,纪念着这一位为国铸就脊梁、为国人筑起核保护伞的伟大科学家。

刘韬也是时候听说,其实邓家先的遗愿,便是希望自己自然地离去,不希望遗体告别,也不想要追悼会。他只希望在离世之后,能将自己的骨灰放在母亲身边,妈妈是最伟大的母亲,她给了邓家先最伟大最满满的爱,可他却觉得自己给母亲的太少太少了。

刘韬心中感慨非常,这样一个崇高理想的伟大科学家,人生的最后一个要求,竟然是如此的朴素。他没有去想自己的儿女的安排,没有去想自己的爱人的安置,也没有向国家提出任何要求,而只是想自己的骨灰放在母亲身边,陪伴着已经离世多年的母亲身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