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111章 量产!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111章 量产!

作者:彩虹之门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1: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青松原本以为,在之前7纳米、5纳米、3纳米技术接连被顺利突破的前提之下,2纳米制程的芯片技术也将被子顺利突破。

但他没有想到,在这最为接近极限的时刻,众多复杂艰难到了极点的技术难题全都涌现了出来。

“想想看,这其实也很正常。”

李青松轻轻叹了口气:“要在几平方厘米的范围内,精准的将400亿个以上的晶体管在硅片上雕刻出来,还要让它们保持图纸之中的连接,相互协作发挥功能,这怎么可能简单啊……”

但,再难也要去做。

李青松将现有技术障碍梳理一番,再度开始了攻关任务。

他发现,制约自己掌握2纳米芯片技术的一个重大桎梏,是相比起之前的更为严重的短沟道效应。

漏电流在如此微小的尺寸之上几乎无法控制。这导致了晶体管根本无法正常工作,一旦通电,大量的晶体管瞬间便会烧毁。

李青松调动了数万名克隆体的脑力,一边思考,一边使用超算进行模拟,还一边进行着各种试验。

最终,一种方案被他想了出来。

“或许……我可以将晶体管的构造模式改变一下?通过栅极将沟道包裹住,或许能提升控制力,减少漏电流。”

想到了这一点,李青松立刻开始了尝试。

使用实验室之中的高精度成套光刻设备,李青松尝试着按照环绕栅极场效应的模式,将一枚全新的芯片造了出来,并通电测试。

一番测试之下,看着屏幕之上的电流数据,李青松长长的出了口气。

他知道,漏电流的技术问题被自己攻克了。

但这仅仅只是研发2纳米芯片过程之中所遇到的第一个困难。

在这之后,李青松立刻遇到了第二个技术难题。

如何进一步提升光源功率,实现更短的波长?

很显然,只有光的波长更短,才能雕刻出更小的晶体管。

但现在,李青松所使用的光刻机以及可以被称之为“极紫外光源”光刻机了。

这里面的“极”,便是极度的意思。

但现在,就算是“极度”也不够了,还得想办法进一步提升。

李青松再度调集众多脑力与资源,开始了不计成本的尝试。

数天时间之后,一个新的想法从其中一名克隆体脑海之中产生,并同步到了李青松的脑袋里。

“激光等离子体光源之中的材料或许可以尝试一下别的。”

一番尝试之下,李青松最终发现,用高功率二氧化碳激光发生器轰击锡滴,产生的光源的波长可以满足自己的要求。

这一个问题也被攻克。

但,光源问题解决了,光刻胶的问题又浮出水面。

现有的光刻胶无法有效吸收这种波长的光源并与之反应,便无法有效的在硅片上镌刻晶体管。

并且,它的灵敏度也不够高,其相关缺陷虽然在上一代芯片之中可以接受,但在此刻2纳米芯片的制造之中,就被放大到了无法接受的程度。

“得开发新型材料了。”

李青松思考着,再度展开材料学实验,操纵着数十万名克隆体总计进行了上千万次试验,最终,将一种符合现有需求的材料找了出来。

这是一种基于金属氧化物,以及有机—无机混合材料的新型光刻胶,完美解决了上一代光刻胶的种种问题。

在这之后,又有新的问题浮现。

光刻过程中使用的掩膜的反射率不足,导致了光源的能量损失,无法雕刻出足够质量的晶体管。

李青松再度展开攻关,尝试着使用多层钼、硅反射镜,算是顺利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这之后,仍旧还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出现。

光学系统相关的问题,稳定性,精度问题,热管理、散热系统,等等等等,问题多到几乎无穷无尽。

常常是一个问题解决了,原以为可以顺利推行下去,但下一刻又有成百上千个问题出现。

解决了这成百上千个问题,接下来又有上万个问题出现。

有时候可能一个极为微小的问题,便能拖住李青松麾下数百万名芯片研究克隆体十几天的时间。但就算李青松调动巨大的脑力和物力将这个问题最终解决,却发现仍旧只是推进了小小的一步而已。

时间便在这不断涌现的众多问题,以及数百万名克隆体们的,日夜不休的尝试、思考与研究之中慢慢度过。

终于,某一天,李青松再度解决了一个问题,下意识的去看问题列表之时,他赫然发现,问题列表……空了。

空了?!

李青松心中瞬间涌来一股振奋。

这么长时间的奋斗,我终于掌握了2纳米芯片制造技术了么?

虽然此刻自己掌握的仅仅只是实验室之中的制造技术,距离大规模量产还有一段距离。

在进入量产阶段之后,必然还会有更多的问题涌现出来,需要自己一一解决。

但至少,从基本原理和工艺上来讲,我已经真真正正的掌握了这一项技术!后续的所有问题,都只会是技术上的问题,不再是原理上的问题!

振奋之下,李青松立刻开始对其中一座原本生产3纳米芯片的工厂进行升级改造,生产更为精密的设备,替换原有设备,尝试着试生产。

试生产刚开始,果然,众多问题再度一一浮现。但没有关系,李青松准备了一百万名克隆体时刻准备着。

问题出现了,解决就是。

于是这座芯片工厂便开始了飞速的优化和迭代。最终,在半年时间过去后,生产线终于稳定。

第一批2纳米制程的芯片终于生产了出来。

虽然此刻良率仅有不足10%,也即这座芯片工厂1000万枚的年产能之中,仅有不足100万枚芯片符合生产预期,但无所谓。

至少超算可以先造出来了!良率后续可以再慢慢提升。

于是,这座芯片工厂第一年全年的良品,约100万枚芯片被李青松全部拿走,全部用在了仅仅一台超算的建设之中。

与此同时,足足100座新建的2纳米工艺芯片工厂已经投入了生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