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103章 两年半(求订阅!!)

这种材料的性能毫无疑问是极为优越的。

并且,不仅太空电梯能用到这种材料,在其余方面,它也可以发挥极为重要的用途。

譬如战舰装甲。

如果自己在战舰的装甲层之中,添加一些这种材料,起到类似混凝土之中钢筋的作用,那么,战舰的装甲强度将会高到什么地步?其生存能力又会提升多少?

将其应用在种种工业设备的制造之中,它们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又将提升多少?

不管怎么看,这种材料都具备大规模应用的潜质。

但唯独有一个问题。

它的产量太低了。

就算李青松规划之中的大型量产型生产线——这种生产线规模极为庞大,工艺极为复杂,一条生产线恐怕就需要占地十余万平米,相当于一座大型工厂,平均每天也仅能生产这种材料约2000立方米而已,一年产量约73万立方米。

这种材料很轻,仅为水的约千分之一,如此,一年产量不过730吨而已。

这个产量看似很高,但,要在木卫三上建造太空电梯,其直径要达到10米,长度则要达到约4.5万公里才行。

如此一来,太空电梯自身的体积就将达到大约35.34亿立方米,这条生产线就算全功率生产,也需要差不多5000年时间,才能生产出足够搭建一条太空电梯的用量。

这很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只是限于当前技术水平,单条生产线的产能实在无法再提升了。

换做人类,面临这种情况所能选择的无非就是继续想办法改进工艺,提升这种材料的性能,试图使用更少的这种材料便将太空电梯搭建起来,同时再想办法提升产能,生产出更多的材料。

但李青松不一样。

一条生产线需要5000年时间才能生产足够的材料?

这岂不是说,如果我有1000条生产线的话,那就只需要五年就行?

我造2500条生产线的话,那就只需要两年半就行?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说的,造!

反正现在各种基础工业设施都已经完善,钢铁产能极大充裕,电力极度充裕,所有资源都极度充裕。

于是,在李青松的规划之下,木卫三之上,一片面积达到了300平方公里的巨大平原立刻开始了前期平整。

相对于李青松此刻仅有的1500万人口来说,进行面积达到了300平方公里的建设似乎有些不切实际。

但不要忘了,李青松的工业AI已经训练了这么多年的时间,且训练所使用的数据全都产自真正的工厂一线,质量极高,数量极大。

且在实际的大规模使用之中,它始终在不停的反复迭代提升。

虽然自己此刻的最先进芯片仅为20纳米,远远低于人类世界的2纳米硅基芯片和更先进的量子计算机,但这一套工业和建设AI,李青松敢说,就算拿最先进、最智能的人类AI来比,其性能都远远不如。

此刻,数万辆木卫三自产的,能在木卫三大地上良好工作的挖掘机、推土机、大卡车、搅拌机等,便在玉皇AI的统一调配之下,由交通AI暂时接管,使用智能驾驶模式来到了建设工地。

完成了运输,建设AI随之接手,开始控制着这些智能车辆在木卫三的荒凉大地之上开始工作。

数十万名克隆体也加入到了其中。其中一部分执行AI完成不了的复杂工作,另一部分AI则承担起了系统维护、远程控制、决策等职责。

300平方公里的初期平整与加固仅仅耗时两个多月便完成。

这时候,来自其余各座工厂的众多建筑材料,用于隔离地表与厂房的特制混凝土,用于搭建厂房的钢铁,用于输送液体的管道,用于传输电力的电线,乃至于各种加工机械的维修备件、克隆体们吃的食物、穿的宇航服、喝的水,等等等等,全都直接由交通AI控制着的庞大车队和铁路线运输而来。

如山如海一般的物资向这里汇聚。伴随着物资一同汇聚到这里的,还有澎湃的电力,以及超算基地提供的无穷算力。

在高效到难以想象的建设之中,原本荒凉死寂的大地上,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一座座厂房,一条条公路,一座座实验室、加工室……

最终,耗时两年半,李青松完成了这种被命名为零号纤维的材料的生产基地建设。

总计2500条生产线,以及其配套的各种设施,电厂、超算基地、维护保障基地等等,便全部建成。

在核裂变电站那澎湃的电力供应之下,2500条生产线同时开始了运转。

每一条生产线之中都有六百万个拉丝器,每一条拉丝器,每秒钟能拉出20米这种直径仅为50微米的,勉强肉眼可见的细细丝线。

一个拉丝器,一天便能拉出约172万米的这丝线。

六百万个拉丝器同时工作,生产出的六百万根每根长度在172万米的丝线缠绕起来,便缠绕成了一根直径约为7厘米的粗壮缆索。

2500条生产线,一天便能生产这种直径约为7厘米的缆索430万公里!

此刻,九条标准规格,每条长度在5000公里的这种缆索便采取特殊的焊接手段焊接在了一起。

它的总长度达到了4.5万公里,但它的总质量却才仅仅170余吨而已。

伴随着零号纤维的大规模生产,太空电梯建设也同步开启。

在木卫三公转线速度最快的赤道——在这里建设太空电梯,需要的缆索长度最小,李青松综合地质、和矿产基地以及工业集群的距离等,挑选了一处适宜建造太空电梯地面端基地的地方。

庞大的建设再度开始。

在这里,李青松挖了一个直径达到了20米,深度达到了一万米的大坑。

在这大坑的底部,李青松又展开了横向挖掘,最终在木卫三那厚重的岩层和冰层之下,挖掘出面积达到了30万平方米的地下固定层。

太空电梯缆索的一端,便延伸到了这里。

在这里,李青松再度展开建设,使用一个庞大的固定装置,将缆索的一端固定在了这里,同时开始浇筑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再度将这个固定装置固定在这里。

这样一来,这条太空电梯便可以依靠木卫三那厚度达到了一万米的岩层与冰层来固定自身,不必担心被拽飞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