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宋枭途 > 第四十一章 武人能做更多的事

大宋枭途 第四十一章 武人能做更多的事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59:3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虽说兵贵神速,可跟已经腐朽了的中央禁军一块出动,根本就神速不起来——这场围剿,并不是金吾军一家的事,枢密院为了一劳永逸,将宋江一伙剿灭在京西北路,不让宋江一伙再逃回水路发达的京东东路,决定动用两个厢理论上近三万共六十个指挥的兵力。

这种情况下,可不是金吾军一家快,就能快得起来的。

另外,赵开准备民夫、粮草、神臂弓、马匹也需要一些时间。

最后,众人一商议,定下了,十日后蔡仍率军出发前往濮州的最终决议。

定好了出兵一事之后,蔡仍并没有就此返回金吾军驻地,而是于次日一早去了东京汴梁城。

现如今,香皂俨然已经成了蔡仍的命脉。

因此,如果香皂出事了,不说会让蔡仍前功尽弃,但也一定会让蔡仍元气大伤,关键是蔡仍还得分散精力再去弄其它赚钱的生意。

所以,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刻不容缓!

……

一路无话。

只说回到了汴梁城之后,蔡仍径直就去了鸣銮堂。

人一定要看清楚自己的底牌,要明白什么是自己最大的依仗。

这样,才能不将一手好牌打臭。

套用在蔡仍身上就是,截至到目前为止,蔡仍最大的依仗还是来自于蔡家,因此蔡仍必须要维护好自己最大的依仗,所以,蔡仍一回到汴梁城就来到鸣銮堂,就来拜见自己的伯父蔡京。

这次,蔡仍不是空手而来,他费了好大的劲,才淘到了一张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的唐代拓版字帖。

虽然只是拓版,不是真迹,但这也是非常难得的好东西。

以至于,见过好东西之多如蔡京,都不禁多看了几眼,赞道:“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遍观唐代名家,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佳。”

一见蔡京的样子,蔡仍就知道,自己的礼算是送对了。

蔡仍始终都没有说话,一直老老实实的在一旁站着。

蔡京欣赏了好一会,才将字帖放下,道:“买这字帖花了你不少钱吧?”

蔡仍如实答道:“是花了些钱,不过小侄最近卖香皂赚了些钱,所以伯父无需为我担心。”

蔡京道:“你那香皂,我亦听说了,虽有厚利,但你不要沉迷其中,人生一世,不能蝇营狗苟,要有一番作为。”

蔡仍道:“诺,小侄深记伯父的教诲。”

蔡京又道:“听说你弃文从武了?”

蔡仍道:“是,与文途相比,小侄更喜欢武途,况且如今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小侄窃以为,武人也许能做更多的事。”

蔡京道:“哦?你为何有此一说?”

蔡仍答道:“横山的绝大部分地区已入我大宋之手,不久的将来,宋夏之间必有一场国战……”

宋夏两国间的战争,最绕不开的一个焦点便是横山之争。

可以说,“横山-天都山”一线,就是两国之间相互博弈的“命运分界线”。

横山位于后世陕西省北部,横亘千余里,地势险要,是西夏进攻大宋的最前沿基地。

宋夏两国以横山为分界线,大体上,横山以北,尽为西夏所有,以南则属于宋界。

自宋真宗将横山连同灵夏二州给了西夏以后,党项人其实才真正拥有了立国的根基。

这么说吧,没有横山就没有西夏。

横山对于西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一、横山地区不但山势纵横,而且水力丰富,无定、大理、吐延、白马等河流纵横交错,使得横山成为除灵州、凉州、肃州之外,西夏最肥庶之地,这里畜牧业和农业十分发达,是西夏进攻大宋最主要的供粮区。

二、横山东部的茶山、蕸芦山是西夏盐铁的主要产地,它能为西夏源源不断的提供兵器。

三、世居横山地区的横山羌,是西夏兵员的重要来源,其勇悍善战,冠绝西夏。

四、横山地区,地势险峻,十分难攻。西夏在宋夏两国的边境修建了三百余处堡寨之后,横山就成为宋军北进灵州的第一道、同时也是最难以逾越的障碍。而西夏仰仗横山之险,直接阻隔了宋朝自天水到大同一带的交通线路,同时,西夏军自横山聚集之后,漫长的宋夏边境线随时随处都能成为其突破的目标,庆历大增兵之前,宋朝在西北四路的焦头烂额除了因机动性差以外,与西夏占据了横山这一有利的地势不无关系。

简单一点说,横山对于西夏而言,其重要性就如同燕云十六州对于辽国一般,进可攻,退可守,同时还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基地。

而失去了横山的大宋,在战略上极度被动,鄜、延、环、庆、泾、原、秦、陇等州县时刻处于西夏军的威胁之下,由于机动性差不利救援,宋朝只能分兵驻守,这大大增加了大宋的负担。

如此,又给了西夏军逐个击破的机会,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这三场宋军的败仗,无一不是被李元昊利用机动性优势以多围寡而导致的。

在进攻上,宋军的被动更为明显——失去横山这个天然的前线补给基地之后,宋军进攻西夏时只能靠民夫负粮穿越七百里瀚海进行补给,一旦后勤接济不上,便只能不战自退。

两国多年交战之后,宋朝清楚的认识到了衡山地区的重要性,因此,自仁宗朝始,大宋便开始推行“构筑堡寨、步步为营”的战略战术蚕食衡山地区。

今年年初,在刘法大败了之后,童贯以种师道、刘仲武为将,分率鄜延、环庆两路兵马出肖关,进击横山。

一场旷世大战之后,西夏军大败,野战精锐被歼灭殆尽,横山的绝大部分地区也被宋军夺取。

仁宗时的范仲淹、韩琦、李宪和章楶他们埋下的种子,终于在徽宗朝时由童贯摘下了果实。

宋朝的横山攻略取得了完美的成功。

这长达几十年的战略演变,每一次完善都是宋军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所进行的调整和修正,而最终也证明了不断完善之后的横山攻略,对于西夏而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毁灭性打击。

现在,尽管西夏的核心地区灵夏等地未受损失,但是横山的丢失已经使西夏完全失去了地利优势和战略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的宋军,只需再加把劲,就可以兵入兴庆府,灭了西夏。

所以,蔡仍说宋夏之间必有一场国战,虽然是违心之言,却得到了蔡京的认同。

蔡仍突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又道:“马政等人去金国买马,金使又来访宋,小侄如果没有猜错,官家应该是准备联金伐辽了,所以宋辽之间恐怕也会有一战。”

蔡京眼皮一抬,问道:“这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蔡仍答道:“这并不难猜,官家有这个心思也不是一年两年了。”

是的。

其实,赵佶早就想要伐辽了。

三年前,赵良嗣(即童贯从辽国认识的马植)给赵佶献了联金灭辽之计以后,赵佶就对收复燕云开始动了心。

赵佶心想:“青唐地区陷入吐蕃已达三百多年,都能出兵收回,而燕云落入契丹还不到二百年,趁契丹内乱之机,出兵将其收回,应该也是能办到的。”

于是,赵佶就将他的两个重臣蔡京和童贯找来商量此事。

童贯当时的意思是,如果辽国确实如赵良嗣所说,已被女真搞得灭亡在即,那么大宋单独出师北伐,一举收复燕云,也未尝不可。

而蔡京当时的态度则比较谨慎,他认为,目前辽国的情况还不是十分清楚明朗,仅凭赵良嗣的一面之词,就匆忙决定出兵,有草率之嫌,应令河北、河东边防帅臣进一步探听辽国的动静虚实,摸清情况后再做主张。

后来,雄州知州和诜接到赵佶的密旨后揣测,朝廷可能要对燕云有所图谋。

于是,和诜不惜重金,多方招纳辽国豪俊之士,大力搜集辽国各种情报。

不久,有个辽国商人献给和诜一张燕山地图,燕京地区的山峦平原,森林河流,大道小路,城乡村镇等,俱在其中。

和诜如获至宝,亲自赴京,将地图呈给赵佶。

赵佶将这张燕山地图悬挂在崇政殿里,时常痴痴地端详。

这样一来,收复燕云故地的愿望,便在赵佶心中日益强烈起来。

又过一段时间,赵佶接到河东路代州守臣王机的奏章,说辽国应州知州王师中率领全家来到代州投诚。

赵佶大喜,立刻令王机派人护送王师中一家速来京师赴阙。

也是在延庆殿,赵佶接见了王师中。

问及辽国当时的情况,王师中的说法与赵良嗣基本相同。

赵佶让王师中谈谈对“联金灭辽、收复燕云”战略构想的看法。

王师中认为这是一个好战略,他说:“现在辽国已日薄西山,而女真恰好相反,如日出东方。大宋若能抓住辽国内乱的这个时机,收复燕云易如探囊取物,而联金灭辽,必将加速这一进程,实乃上策。”

后来,辽国易州涞水人董庞儿聚众起事,攻陷城邑,声势浩大。

不久,董庞儿派人来宋,送来降表,表示愿意归顺大宋,在降表中,他自称“抚宋破虏大将军董才”,决心攻取燕云旧地,报效大宋,并请求大宋出兵支持。

当时,蔡京和童贯都建议赵佶接纳董庞儿。

蔡京认为,借助于辽人之手收复燕云,乃是上上之策,董庞儿起事,就是一个绝好机会,不可错失。

童贯则主张,以支持董庞儿为由,直接出兵北上,收复燕云。

赵佶于是同意招纳董庞儿,并且许诺:如果董庞儿能助大宋收复燕云,日后可以封其为燕王。

蔡京遂令有关部门,秘密给董庞儿的军队制作战袍冠带,一旦接收了之后,就将他们纳入宋军的编制。

那些日子,赵佶很兴奋,他命令童贯从中央禁军之中抽调一部分精锐组成前军,同时,令河北各路做好战时后勤保障准备,还计划以换防之名,将西军主力秘密开往河北边境集结。

不久,北伐前军从东京悄悄出发——童贯计划率北伐中军于三月上旬出动。

时任知枢密院的邓洵武,闻讯后,急忙入宫,请求面圣,还没等获准,他便风风火火地直接闯进了崇政殿,将一篇强烈反对伐燕的奏章《北伐问目》直接交给赵佶,并请求赵佶命蔡京前来当面讨论。

邓洵武的这篇奏章篇幅很长,一共陈述了二十七条有关北伐利害的事项,而且每一条都详加注释。

如“出师无名”这一条,他注释说:依靠宋辽盟誓,百年以来,两国之间从没发生过战事,现在忽然要出兵伐辽,毁掉盟誓,为什么呢?用什么理由来告知天下百姓?又用什么理由去告知辽国?出师无名。

奏章结尾,邓洵武深情的写道:“官家,请您审视一下今日之朝廷,谋议之臣,有比得上赵普的吗?将帅之良,有比得上曹彬和潘美的吗?甲兵之精,能比得上开国之初吗?那时,以太宗之神武,赵普之谋略,曹彬、潘美之大将,百战百胜,征伐四方,而唯独对于燕云,几次进攻都以失败而告终。那时不行,今日就行吗?且不可轻言出兵。百年盟誓,一朝弃之,诚恐兵革一动,中国昆虫草木皆不得而休息矣!”

看完了邓洵武的奏章,赵佶不禁动摇了:“出兵北伐,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

赵佶又心想:“契丹不同于吐蕃,也不同于西夏。契丹是一个草原帝国,它当年横扫整个草原,所向披靡,一旦他们攻入中原,兴许就会踏碎山河啊!”

赵佶把他的顾虑跟蔡京说了,并道:“违背祖宗盟誓,恐怕要招致不祥,还是停止北伐吧。”

赵佶突然决定停止北伐,这让蔡京大吃一惊,他心想:“官家这简直是在拿打仗当儿戏,哪有兵都已经出了,马上就要打响国战了,再临阵反悔的?”

那边都已经准备开战了的童贯,也没想到,赵佶会突然变卦,于是亲自快马加鞭回到东京汴梁城,劝说赵佶回心转意。

可那时,赵佶已经倾向于再等等再看看了。

于是,收复燕云一事,就被搁置了下来。

说实话,那时北宋如果出兵,机会还是很大的。

因为那时正好是,辽国境内盗匪蜂起之时,金军也打得辽军节节败退,更为关键的是,那时北宋的经济正处于巅峰时期、宋军也可以一战,经得起一场大战,哪怕是国战。

只可惜,因为赵佶犹豫不决,北宋错过了一个收复燕云的好机会。

现如今,随着辽国的局势进一步恶化,甚至已经露出了亡国之态,赵佶又动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并且已经开始跟金国搭上线了。

联金灭辽一事,是个秘密,但其实只要地位到了一定程度,就多少知道一点。

换而言之,这其实已经是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了。

所以,蔡京也没揪着蔡仍是怎么知道联金灭辽的一事不放,而是好似很随意的问蔡仍道:“这事你怎么看,你同不同意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