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宋枭途 > 第二百二十八章 淘弄(求订阅!)

大宋枭途 第二百二十八章 淘弄(求订阅!)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59:3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赵佶不是不想给蔡仍粮、给蔡仍兵、给蔡仍物资,好巩固蔡仍已经取得的胜利。

可问题是,赵佶没钱,真没钱。

剿方腊一役,虽然只持续了不到一年时间,但赵宋朝廷花费无数,关键是恢复东南的统治花费的更多。

另外,鉴于花石纲的危害,赵佶决定用钱来完成艮岳的后续修建,而且,赵佶也不想艮岳牵扯他太多的精力和太多的时间了,因此,赵佶命令朱勔父子加快花石纲的收集,争取今年就完成艮岳的建设,如此一来,花费更大更快。

现在,赵宋的国库基本上快空了,空到蔡仍率大军北上收复云地,赵佶也只不过才给了蔡仍五百万缗的金银珠宝和绢布做开拔费,粮草物资什么的都得蔡仍自己去筹备。

现在,蔡仍又要,你让赵佶去哪给蔡仍淘弄去?

可你要说不给蔡仍吧,也太说不过去了。

五百万缗、五六万人马,你就让蔡仍收复云地和治理云地,顶着辽国的全国兵力,这也太不现实了。

没办法,赵佶只能将宰相王黼找来,与王黼商量怎么办?

王黼一到,赵佶就将蔡仍的请求信给了王黼。

王黼一看,这些全都是蔡仍要兵、要粮、要物资、询问下一步的战略目标的信件,也不禁有些犯起愁来,他道:“这粮食,朝廷倒是有,就算不能从东南运,咱们也可以从蜀中往外运……”

事实上,赵宋王朝的底蕴还是极为丰富的。

虽然因为方腊起义一事,东南暂时无法给赵宋王朝供血,但赵宋王朝还有蜀地。

秦昭王时期,秦国派出精通水利的李冰到蜀郡任郡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到蜀郡后,开始实地考察岷江沿岸的水情和地势情况,最后制定了治理岷江水患的方案。李冰在蜀郡任郡守二十七年,在任职期间他一手设计并主持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建成之后,彻底解决了岷江的水患,成都平原很少有水灾或旱灾,农田得到灌溉,成都平原成为富庶的产粮基地。

如今有“巴蜀熟天下足”一说——明朝时,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陆游在《奔牛闸记》中有句“苏常熟,天下足”。这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话,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在这个时代,蜀地就是赵宋王朝的第二个粮仓。

所以说,赵宋不是没有粮食。

只不过,从蜀地往云地运粮,太难了。

王黼继续说道:“虽然从蜀地往外运粮很难,但只要有钱,必定能从蜀地运出来粮食。”

听王黼说,要从蜀地往外运粮,赵佶就一阵肉疼。

你道为何,原来,从蜀地往外送粮的成本实在是太大了。

用具体数字来说就是,为了运送一石粮食,沿途运费要花上十几石甚至二十几石粮食。

换一种算法,按照蔡仍这次所要的运五十万斛粮食去云地,其花费有可得是五千万石甚至是一亿石粮食,而且得动用数十万甚至是上百万民夫。

赵佶有些犹豫道:“就不能从靠近云中的河北、河东和京东等路筹集这五十万斛粮食吗?”

王黼听了,摇摇头道:“剿方腊的这段时间,都是河北、河东和京东等路供养京师,这段时间为童宣抚筹集的粮草,也是从这几路筹集的,现在几路都已匮乏,今年这几路又都在闹蝗灾,如果再从几地筹粮,怕是几地之民有可能会……走极端。”

已经被方腊折腾怕了的赵佶,一听“走极端”这三个字,立即打消了从河北、河东、京东几路筹粮的打算,他道:“可从蜀地运这么多粮食去云地,也太困难了,而且,蔡仍要的还不仅仅是粮食,还有盐、铁、绢布、牛角、牛皮、牛筋、羊皮、箭笴、翎毛等物资。”

王黼道:“物资好说,封椿库中就有,当初咱们大宋创建封椿库,就是为了收复燕云的,如今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另外,京师水利方便,可以以大船装之,沿大河北上,入汾水,便可到往太原,然后以民夫运到云地即可。”

赵佶问:“那蜀地的粮食不能以漕运运往吗?”

王黼摇摇头,道:“臣何尝不知在崎岖不平、行进艰难的千里蜀道上凭借人力肩挑背扛地运输军粮艰辛无比。通过嘉陵江水运,情况自然要好些,但水运是逆流而上,须靠纤夫沿着从悬崖峭壁上挖凿出来的纤道拉着粮船一步一步地挪动,粮船才能前进,而且水运还得受季节水位高下的限制,因此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要想将蜀地的粮食往外运,非动用大量民夫、大量财力,否则不能办到。”

这时,赵佶有些怀念东南地区了,如果不是出了方腊起义一事,从东南往外运粮,那就轻松多了,根本不必废如此劳师动众,只需集结一些大船,便能将粮食运到河北、河东去。

王黼又道:“关键是,从太原往云地运粮,也需要民夫,臣听说,冠军侯正月初十就到太原了,可这都过去一个多月了,他还没有离开太原城,皆是因为他所想要运的粮草物资没有运到云地去,而且,臣听说,他将太原城能动用的民夫全都动用上了。”

犹豫了一下,王黼又道:“恐怕朝廷给他的那五百万缗财物,他全都用在了运输上。”

赵佶也知道,蔡仍能取得这场大胜的背后一定是付出了很多。

王黼接着说道:“而且,不光冠军侯要粮食、物资,童宣抚也要,若是顺利收复燕地,还要粮食和物资来稳定燕地的形势,所以朝廷势必要建立一个稳定的输出通道。”

赵佶一想也是,便问:“那爱卿有什么主张没有?”

王黼道:“物资不必多说,只要启动封椿库,就全都有了,粮食……咱们大宋有粮,只是没钱,所以才无法将粮食送去燕云,嗯……臣有一法可解决缺钱的问题。”

对于宋神宗当年留下的那个关于收复燕京的遗嘱,也就是收复燕云者王,王黼当然也知道,他也有当王这个梦想。

王黼心想:“若是我能收复燕云,我的成就肯定会超过蔡京那个老匹夫。”

而想要收复燕云,必不可少的就是有钱。

对此,王黼有很清楚的认识。

从王黼取代蔡京上台之后,赵宋朝廷的财政收入从表面看的确不少,可支出也实在是太庞大了,难免捉襟见肘。

虽然王黼精简了一些机构,裁汰了一批冗员,但成效并不很显著。

如果一旦正式对辽开战,所需费用物资,的确不可计量。

王黼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绞尽脑汁苦苦思索,寻求对策。

王黼有一个幕僚,名叫张世礼,与王黼是老乡,都是开封相符人,年龄比王黼大十几岁。

有一天,张师礼见王黼闷闷不乐,便问道:“相公好像有心事?”

王黼便将赵宋朝廷目前财政困难跟张师礼说了。

张世礼听罢,嘿嘿一笑,说:“这有何难?下官有一个办法,不知相公可否采纳。”

王黼眼睛一亮,连忙问道:“说出来听听。”

张世礼说:“收复燕京,乃我大宋举国之大事,大宋全体子民都应该出力。如果不能出力,那就应该出钱。从全国范围内,按照人头收取免夫钱,这不就成了?”

王黼顿感豁然开朗,称赞说:“高见!”

今日,王黼所说的办法,其实就是这个免夫钱。

听了王黼的建议后,赵佶有些犹豫:“这不就是募捐吗?百姓能人人出钱吗?”

王黼说:“这与募捐有所不同,这跟收税有些相似。为保证专款专用,臣建议,在三省设置一个专门机构,就叫经抚房,全权处理收复燕京所需军费问题,不用枢密院过问,由臣本人亲自掌控,以保证北伐所需一切费用能及时到位。”

所谓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作为中央政府机构,三省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其组织形式和权力范围,在发展过程中也各有演变——尚书省产生于东汉,当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则形成于三国时期。到隋朝,三省才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构成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三省在唐朝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长官叫中书令。门下省是审核机构,长官叫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长官叫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等。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称为尚书。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系统。

但北宋初期的政权体制与隋唐有些差别——三省名存而实亡。在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前,北宋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掌管政务和军事。中书门下又叫政事堂、东府,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枢密院又叫西府,长官称枢密使,又称枢相。三司即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三司号称计高官官称三司使,又称计相,主管全国财政。这样,政、军、财三权独立,互不统属又相互制衡,他们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如果说,三省六部制是从程序上对相权的削弱,那么二府三司制则是从实体上对相权的消弱,目的都是加强皇权。

到了宋神宗亲自主持官制改革,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的三省制度,将朝廷政权体制变为三省一枢密院制。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首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是次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副宰相。三省既掌管政务又掌管财务,枢密院依然主管军事。

政和年间,蔡京担任太师,将尚书左右仆射改称“太宰”和“少宰”,他自己则开创了总领三省的先例。

而现在,总领三省的便是少师王黼。

应该说,成立经抚房是王黼的一个创举。

赵佶很喜欢带有创意的提议,这可能与他的思维中广泛散布着的艺术细胞有一定的关系。

而在政治决策中,如果掺进去艺术思维,其结果恐怕会很危险。

在得到赵佶的同意后,王黼马上开展工作。

王黼的工作作风也是雷厉风行,他迅速向全国各路府州下达指令,要求他们限期完成免夫钱的征集,并派督查官员下去,对各路府州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严格考核,与官员的政绩和升迁挂钩。

不久,六千二百万缗钱,便陆续转入经抚房。

蔡仍要的粮食和物资终于在数十万民夫的押送之下开始北上……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